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對世界文明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直到今天,在傳播知識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面他還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印刷史話》以時間為主線,分別敘述了唐代、五代、宋代、西夏、遼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的印刷概況,為我們展示了不同朝代印刷技術發展的不同特點,詳細講述了各個朝代對印刷出版業的控制和利用、各個朝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出版制度、官府刻書、私人刻書、民間印刷出版活動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出版物和主要的印書家。《印刷史話》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對于想要了解中國古代印刷歷史的讀者是一本不錯的入門圖書。
數百年來,不少學者對中國印刷史的探討作過許多努力,并取得許多成果。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涌現出諸如張秀民、李致忠、羅樹寶等一批成就卓著的專家學者。他們不僅將前人開創的學術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也為后人的研究工作鋪下了堅實的基石。 《印刷史話》這本小冊子就是借助這些專家的勞動成果寫出來的。這本小書著重敘述印刷技術的發明和發展、歷代各類圖書典籍的印造以及印刷術與各個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民族斗爭的關系。本書由羅仲輝著。
羅仲輝,河北人,1943年出生,1965年畢業于齊齊哈爾師范學院,1981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 自1981年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歷任助研、副研、研究館員。至退休前的二十多年間,主要從事古典文獻的研究和整理工作。主要著作有《徽州千年契約文書》(合編)、《歷代鼎甲狀元試卷》,以及學術專著、論文合計三十多部(篇)。
引言 一 印刷術的發明 二 唐代的印刷 1 唐代印刷概況 2 唐代印刷的特點 三 五代的印刷 1 五代印刷概況 2 五代印刷的特點 四 宋代的印刷 1 內府刻書 2 部院刻書 3 國子監刻書 4 地方學校刻書 5 地方官府刻書 6 各路使司刻書 7 公使庫刻書 8 家刻和祠堂刻書 9 家塾刻書 10 書院刻書 11 書坊刻書 12 寺院刻書 13 宋代刻書的特點 14 統治者對刻書的控制 五 西夏的印刷 1 西夏刻書概況 2 西夏刻書的特點 六 遼代的印刷 1 遼代刻書概況 2 遼代刻書的特點 七 金代的印刷 1 金代刻書概況 2 金代刻書的特點 八 元代的印刷 1 官府刻書 2 書院刻書 3 私宅刻書 4 書坊刻書 5 元代印刷業的特點 九 明代的印刷 1 中央官府刻書 2 藩府刻書 3 地方官府刻書 4 私宅刻書 5 書坊刻書 6 明代印刷的特點 十 清代的印刷 1 中央官府刻書 2 地方官府刻書 3 私人刻書 4 書坊刻書 5 清代印刷的特點 十一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 1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2 元代的活字印刷 3 明代的活字印刷 4 清代的活字印刷 參考書目 后記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建立了宋朝。經過宋太祖、宋太宗兄弟17年的努力,先后消滅了南方十國和山西的北漢,基本上結束了唐末以來半個多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除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及長城以北的土地外,中國又歸于統一,建立起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統一的大帝國。
在中國歷史上,每當出現分裂時,都會出現一些民族政權參加割據。
其結果雖然在一定時期內給經濟帶來某種程度的破壞,但也不可避免地打亂了各個民族原來的居住地界,造成民族之間的互相接觸、互相滲透和互相融合,形成一個穩固的民族融合體,使分裂又歸于統一。經過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就會出現更大規模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唐朝是這樣,宋朝也是這樣。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戰亂,人心思定,渴望恢復經濟。宋太祖登基伊始,就順應歷史潮流,將恢復和發展經濟作為鞏固自己統治的首要任務。他親自視察農作物生長情況,督促興修水利,招撫流亡,重視墾荒,賑濟災歉,嚴懲貪官。經過幾十年的時間,農業生產空前繁榮,手工業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當時的采礦、冶煉、制鹽、紡織、陶瓷、造紙、漆器和印刷八大行業,無論是生產規模,還是工藝水平,都居于世界經驗豐富地位。宋代的商業也十分發達,中國的商船可直達日本、朝鮮、南洋群島、印度和阿拉伯諸國,并出現泉州、廣州、明州(今浙江寧波)、揚州等專門對海外貿易的港口。每年海外貿易的稅金達50萬貫,成為朝廷的一項重要財政收入。
宋朝南遷以后,統治者雖然沒有像宋太祖、宋太宗那樣采取發展經濟的措施,但人口大量南遷,全國經濟、文化的重心也隨之南移;加之江南優越的氣候、水土等自然條件,農業、手工業和海外貿易仍然呈現繁榮局面。南宋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當時是全世界最繁華的大都會。
兩宋經濟的高度發展,為印刷出版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
宋太祖鞏固自己統治的政治措施是加強中央集權。他鑒于五代時期軍人擁兵篡權的教訓,嚴格限制武臣的權力,重用文臣,實行內重外輕的政策。為了使統兵將領改變桀驁不馴、飛揚跋扈的習性,曾打算勒令全部武臣都坐下來埋頭讀書,從儒家經典中接受忠君報國、恪盡臣節的思想熏陶,使赳赳武夫全都變成溫文爾雅的儒將。宋太祖的這些措施雖然削弱了國防力量,但卻造成官場中文風大盛,中外大小官員無不以文事為重。與前代相比,宋代官員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文化素養普遍較高,其中有許多文武官員是頗有造詣的詩人、詞人、文學家、哲學家和思想家。這些人注重學術,注重教育,也注重書籍的印刷出版。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建立了宋朝。經過宋太祖、宋太宗兄弟17年的努力,先后消滅了南方十國和山西的北漢,基本上結束了唐末以來半個多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除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及長城以北的土地外,中國又歸于統一,建立起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統一的大帝國。
在中國歷史上,每當出現分裂時,都會出現一些民族政權參加割據。
其結果雖然在一定時期內給經濟帶來某種程度的破壞,但也不可避免地打亂了各個民族原來的居住地界,造成民族之間的互相接觸、互相滲透和互相融合,形成一個穩固的民族融合體,使分裂又歸于統一。經過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就會出現更大規模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唐朝是這樣,宋朝也是這樣。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戰亂,人心思定,渴望恢復經濟。宋太祖登基伊始,就順應歷史潮流,將恢復和發展經濟作為鞏固自己統治的首要任務。他親自視察農作物生長情況,督促興修水利,招撫流亡,重視墾荒,賑濟災歉,嚴懲貪官。經過幾十年的時間,農業生產空前繁榮,手工業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當時的采礦、冶煉、制鹽、紡織、陶瓷、造紙、漆器和印刷八大行業,無論是生產規模,還是工藝水平,都居于世界經驗豐富地位。宋代的商業也十分發達,中國的商船可直達日本、朝鮮、南洋群島、印度和阿拉伯諸國,并出現泉州、廣州、明州(今浙江寧波)、揚州等專門對海外貿易的港口。每年海外貿易的稅金達50萬貫,成為朝廷的一項重要財政收入。
宋朝南遷以后,統治者雖然沒有像宋太祖、宋太宗那樣采取發展經濟的措施,但人口大量南遷,全國經濟、文化的重心也隨之南移;加之江南優越的氣候、水土等自然條件,農業、手工業和海外貿易仍然呈現繁榮局面。南宋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當時是全世界最繁華的大都會。
兩宋經濟的高度發展,為印刷出版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
宋太祖鞏固自己統治的政治措施是加強中央集權。他鑒于五代時期軍人擁兵篡權的教訓,嚴格限制武臣的權力,重用文臣,實行內重外輕的政策。為了使統兵將領改變桀驁不馴、飛揚跋扈的習性,曾打算勒令全部武臣都坐下來埋頭讀書,從儒家經典中接受忠君報國、恪盡臣節的思想熏陶,使赳赳武夫全都變成溫文爾雅的儒將。宋太祖的這些措施雖然削弱了國防力量,但卻造成官場中文風大盛,中外大小官員無不以文事為重。與前代相比,宋代官員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文化素養普遍較高,其中有許多文武官員是頗有造詣的詩人、詞人、文學家、哲學家和思想家。這些人注重學術,注重教育,也注重書籍的印刷出版。
宋太祖鞏固自己統治的又一項措施是大力提倡教育。他強調"以文治國"的方針,借以穩定社會秩序,徹底改變五代時期斗狠尚武的社會風氣。自宋初開始在國都開封設立國子監,招集大批國子生、太學生進京讀書。哲宗時,有太學生3100多人。此外還有四門學、律學、算學、書學、醫學等各類學校。全國各地還有地方官府設置的府學、州學、軍學、縣學、郡庠、郡齋、縣齋、學宮、學舍、泮宮等,在這些地方學校內,有數十萬計的學生讀書學習。此外,還有遍布各地的書院,或由官辦,或由民辦,均由知名學者聚眾講學,研習經史,學術風氣極為濃厚。宋代教育事業的興盛,讀書人數量的增、多,加劇了對書籍的需求,刺激了印刷出版業的興盛。
由于這些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原因,使宋代成為中國古代刻書的黃金時代。
宋代刻書的盛況,不僅超越了唐和五代,后世的元、遼、金各朝也難以與其相比。特別是南宋的印刷出版,數量之多、技藝水平之高、印本流傳之廣,不僅是空前的,而且在某些方面連明清兩朝也無法比擬。宋代專營刻書的書坊、書棚遍布各地,形成一個刻書印刷網。
宋代龐大的刻書網,主要分為官刻、私刻和坊刻3個系統。其中官刻分為官府刻書和學校刻書兩類,而官府刻書又可分為中央官府刻書和地方官府刻書。除官刻、私刻和坊刻外,還有寺院、道觀刻書。P45-48
印刷史話話印刷,印刷人的床頭書
這套書很好,能從中了解很多歷史知識,如果家中有孩子,建議買上一套,因為不知什么時候會用上,哪怕隨手翻一翻,都是知識。
挺好
新鮮內容不多,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事情啊!
這個商品不錯~
內容很實在,能收獲許多的知識,很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作品還不錯,我比較喜歡。抽空時好好讀一讀。每當我提交買單時,要開發票是肯定的。但是,當當網總是自動將默認開發票趁你不注意時擅自改為不要發票。可能是為了少交稅吧,每次都害的我去費心修改。有時甚至再重新費心向當當網索要發票。
是了解印刷史的一本入門讀物,本來嘛,史話,在表述上會輕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