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婦女史》是在國內外婦女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尊重婦女史觀的多元化,采用專題史的體例編寫的婦女史。其主要內容包括:性別制度與性別觀念的變化、女性的角色與定位、女主政治、女子教育、女性婚姻家庭、女性身體、女性階層與社會地位等不同角度,呈現出了中國古代婦女多姿多彩的生活畫面,詮釋了婦女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和貢獻,盡可能為讀者提供客觀、真實、的中國婦女的歷史。它是一部主題鮮明、內容詳實、兼具研究性成果與教學參考的學術作品。
這是一部主題鮮明、內容詳實、兼具研究性成果與教學參考的學術作品 填補同類圖書市場空白
羅慧蘭,福建省連城人,1982年畢業于廈門大學歷史系,曾在全國婦聯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工作,現為中華女子學院女性學系教授,長期從事婦女史研究與教學。兼任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理事兼專家組成員,北京市委講師團專家。2009年至2011年任國家教育部“女性學”特色專業建設項目負責人,曾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加拿大國際開發署等國際機構擔任性別專家,多次參與國際項目的培訓和評估。在中央電視臺“半邊天”欄目專題片《二十世紀中國女性史》中擔任策劃并出任嘉賓。主要研究方向有:婦女史、女性心理學、性別研究等。代表作《女性學》,2002年7月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王向梅,中華女子學院女性學系副教授,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婦女史、婦女學、婦女運動等領域的研究。多篇,出版專著一部,合著兩部,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兩項。
目 錄
序
及時章緒論
及時節婦女史研究
一、婦女史的界定
二、婦女史的產生以及對史學的挑戰
三、婦女史的發展
——從“添加式的婦女史”、“她史”到社會性別史
四、中國婦女史研究概述
第二節婦女史研究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一、社會性別理論及其在婦女史研究中的應用
二、婦女史研究的史料
三、婦女史的研究對象
四、婦女口述史
第三節婦女史教學
一、中國婦女史的課程目標
二、女性主義教學法的運用
三、婦女史教學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第二章中國社會性別制度的形成及其對婦女的規范
及時節從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
一、母系氏族及其社會基礎
二、母系氏族社會的婦女地位
三、母權制的顛覆與一夫一妻制的形成
第二節父權制的確立
一、華夏父權制的確立
二、父權制下性別秩序的建立與兩性角色規范
三、華夏性別制度及其話語構建
第三章古代婚姻禮俗與媵妾制
及時節古代婚姻內涵及婚禮的形成
一、婚姻的意義與婚姻的目的
二、六禮與擇偶標準
三、婚齡與婚姻決定權
四、古代婚姻禁忌
五、男子的離婚特權:“七出”與“三不去”
第二節中國古代媵婚制
一、媵婚制的起源與發展
二、媵婚制的基本內容
三、媵婚制的解體
第三節納妾制度
一、納妾原因
二、“妾”的來源
三、妾的地位
第四章古代女子教育與道德修養
及時節“女教”的產生及其對女子的教化
一、女教著述
二、古代女子教育的內容
第二節婦德教育的途徑與“婦道”的養成
一、婦德教育的基本途徑
二、“婦道”的養成——女子教育的基本目標
第三節近代女子學校的興起與出國留學之風
一、晚清女子教育的興起及其對《女誡》的重新解讀
二、女性出國留學熱潮
第五章儒家禮法的形成與性別制度的發展
及時節儒家禮法的形成
一、禮的起源與內涵
二、禮法結合思想的形成過程
第二節由禮入法——性別制度的法典化
一、唐代以前有關法律對性別關系的規定
二、唐律中有關性別制度與婦女的法規
第三節族規家法中的性別角色規范
一、宋代重建家族組織與家法族規的發展
二、家法族規中對男女兩性的角色定位與行為規范
第六章女主政治與武則天稱帝
及時節中國古代“女禍”論的產生與發展
一、對“女禍”的解釋
二、漢代“美女破國”形象的塑造
三、禁止后妃干政
第二節中國歷史上的“女主政治”
一、“女主”概念以及參政的方式
二、女主政治產生的社會條件
第三節武則天稱帝以及對“女主政治”評價
一、武則天——中國男權社會的一朵奇葩
二、“女主政治”的分析與思考
第七章古代女性的性與身體
及時節“妓”的起源與社會地位
一、“妓”的起源、類別與來源
二、中國歷史各朝代娼妓業的發展
三、晚清色情業的發展以及清政府的管理措施
四、妓女詩作與才情
第二節纏足的興起
一、關于纏足的起源
二、纏足流行的社會根源
第三節貞節觀念的形成與演變
一、漢唐時期兩性關系的開放之風
二、貞節觀念——從寬泛到嚴格
三、明清時期貞節觀念的強化
第八章獨特的婦女群體——“三姑六婆”
及時節宗教界婦女——尼姑、道姑
一、尼姑的歷史狀況
二、道姑的歷史狀況
三、宗教職業婦女存在的意義
第二節民間職業婦女——“六婆”
一、師婆的歷史狀況
二、媒婆的歷史狀況
三、其他女性職業群體
四、女性職業群體存在的意義
第九章近代婦女觀與性別角色的變化
及時節近代婦女觀與男女平等思想的發展
一、明清時期男女平等思想的醞釀與萌芽
二、西學東漸——歐美女權思想的傳播
三、辛亥革命與新文化運動中婦女觀的變化
第二節女性群體結構的變化——男外女內分工模式的突破
一、產業女工——最早具備雙重角色的群體
二、知識女性群體的出現
三、女性社會身份的轉換——女國民
第三節商品經濟發展對婦女生活與婚姻的影響
一、明清兩代婦女在生產勞動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婚嫁論財之風的蔓延及童養媳的盛行
及時章緒 論
學習目的與要求了解婦女史研究的現狀以及婦女史研究的意義,掌握婦女史研究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重點掌握婦女史的基本內涵、社會性別理論和口述歷史方法等,了解女性主義教學法在婦女史教學中的運用。
重要術語婦女史父權制社會性別史口述歷史女性主義教學法
打開歷史的畫卷,我們看到了什么?看到的是王朝更替、社稷興衰、政治運動、經濟改革、軍事外交,等等,這些通常被作為歷史的合理主題。但是,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尤其是在女權主義思潮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以前的歷史并不完整,甚至充滿了偏見,因為它缺少了占人類半數的婦女的生活,它只是男人的歷史,即“他史”[ “他史”,是西方女權主義學者在對歷史(history)進行批判的基礎上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歷史”一詞具有性別偏見,英文的“History”主要是涵蓋“His Story”的部分,而缺乏婦女的歷史。]。“他史”的模式不僅限制了歷史學研究者的思維框架和理論視角,而且使人們不斷傳播和復制偏頗的、不完整的歷史知識,影響著歷史學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的實現。為了糾正史學的偏見,完善歷史知識,使歷史更加完整、客觀,學界開始反思傳統史學研究,努力開拓有關婦女歷史的研究,使婦女史學成為學界一顆璀璨的明珠。
及時節婦女史研究
經過近百年的研究與探索,婦女史研究已經成為歷史學領域不可忽視的新領域。婦女史具有獨特的理論視角和研究方法,它填補了大量史學空白,糾正了傳統史學的性別偏見,為整個史學研究帶來新的氣息與營養。
一、婦女史的界定婦女史,是歷史學的一個新興學科,是以婦女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歷史學和婦女學研究方法,探索婦女歷史的特點與規律,并從女性的視角來重新審視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一門學問。為了更清楚地界定婦女史,首先需要對“歷史”進行分析和界定。通常所說的歷史,包含三層含義:一是指人類過去的真實經歷;二是指記載人類過去經歷的歷史遺存和歷史作品等;三是指把人類過去經歷作為研究對象的歷史學。[ 王向梅:《發現婦女的歷史》,載韓賀南、張健主編:《新編女性學》,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01頁。]歷史所包含的三層含義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婦女史的內涵也可以從這三個層面來進行界定。從及時層含義來看,歷史是一去不復返的人類過去真實發生過的一切,那么其中自然包括占人類半數婦女的經驗與活動。因此,婦女史應該是人類歷史的必然組成部分;從第二層含義來看,婦女史也包括人類歷史上婦女的遺存和相關作品等;從第三層含義來看,歷史學既然是關于人類歷史的學問,其中必須要有關于婦女的歷史研究。因此,婦女史,包括婦女的真實過去,與婦女相關的歷史遺存和作品,以及以婦女為研究對象的婦女史研究。在本書中婦女史側重于第三層含義,婦女史,即史學家借助各類婦女相關的歷史遺存和作品,以婦女為研究對象,不斷探究婦女的真實過去的學問,婦女史是歷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婦女史的產生以及對史學的挑戰婦女史誕生以來,對傳統史學形成多方面的挑戰,創造了史學領域諸多變革與創新,同時也對人類知識和價值體系的完善做出了貢獻。(一)婦女史的產生長期以來,婦女一直被排斥于主流史學之外,在古今中外的歷史著述中,婦女的經歷基本被忽略,婦女的貢獻幾乎被抹殺,婦女的形象多數被掩藏,甚至被歪曲。傳統的史學記述和研究著作主要是從男性的角度出發,以男性的經歷為主題,以男性的價值觀念為衡量標準。這樣的歷史著述和歷史研究提供的僅僅是男人的歷史,占人口半數的婦女是“失語”和“缺席”的。因而這樣的歷史是殘缺不全的,甚至可以說是充滿性別偏見的。在我國的歷史文獻中,充斥著對帝王將相、典章制度等方面的記載,而其中很少有婦女的蹤跡,絕大多數的婦女都被“隱藏在歷史的背后”,是“看不見的”。當然,有些文獻專門來記錄貞節烈女,但這些文獻是為了宣揚“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的男權中心思想而創作出來的,不能反映婦女的真實生活。在國外的歷史文獻中,婦女也是長期被忽略的,從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到“歷史之父”希羅多德的《歷史》、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到英國比德所著的《英吉利教會史》,以及宗教文獻《圣經》和《古蘭經》,都是以男性為主角,以國家興衰、權力之爭、軍事戰爭為主題,體現了男性的價值觀念。由此可見,在傳統歷史文獻和著述中,婦女是被隱藏的,這樣的歷史實際上是一種“他史”,即男人的歷史。在這樣的歷史中,婦女不僅被邊緣化,而且還常常被污名化、妖魔化。“紅顏禍水”的污名更是把婦女推到了歷史罪人的角色上。論及亡國者的過錯,總有一個女人扮演始作俑者,比如商紂王的妲己、唐玄宗的貴妃楊玉環,甚至到明代末期的陳圓圓,都被定義為“紅顏禍水”。在西方,荷馬筆下的絕世美女海倫引發了曠日持久的特洛伊戰爭,而《圣經》里,夏娃經不起蛇的誘惑偷吃了智慧之果,成為人類原罪的起點。這樣的婦女觀不斷被復制和傳播,無疑更加重了對婦女真實歷史的掩蓋和曲解。這些在歷史轉折點出現的婦女真的是罪魁禍首嗎?實際上,透過更為豐富的史料,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亡國之君本身的昏庸無道,以及國內政治經濟矛盾等方面的激化,才最終導致了王朝的覆滅。真正引發戰爭和社會動亂的不是女人,而是男人的權力和欲望,所謂“禍水紅顏”也是男性權力之下的玩偶,是男權社會的產物。除了歷史文獻具有明顯的性別歧視和排斥外,現有的歷史研究成果也常常帶有性別偏見。從歷史研究的分類來看,和男性相關的是政治史、制度史、法律史、思想史、法律史、戰爭軍事史、外交史,等等;與婦女相關的則是婚姻史、家庭史、兒童史、私人生活史,等等??梢?,帶有男性氣質隱喻的歷史研究內容多數都是和公共生活有關的,而帶有女性氣質隱喻的歷史研究則多數是關注私人生活領域的主題。長期以來,帶有明顯男性隱喻的政治史是史學研究的主流,政治史的研究理念和方法滲透到其他史學研究領域之內,這直接降低了人們對婦女歷史的關注程度。而且,歷史學家多為男性,他們很少考慮到婦女和性別問題,即使在研究中涉及婦女,也往往從男性立場出發,難免有失偏頗。婦女史從傳統史學中脫穎而出,一方面歸因于女權主義思潮的推動,另一方面要歸功于史學研究中年鑒學派的興起。只有在年鑒學派所倡導的“從下往上”的社會史研究興起后,弱勢和邊緣群體的歷史才受到關注,與婦女有關的史學主題才逐漸受到重視。隨著女權主義思潮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了歷史中的性別盲視和偏見,婦女歷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也不斷完善,此外,婦女歷史研究學者也日漸增多,這些因素促使一種與傳統史學不同的新領域——婦女史的產生與發展。(二)婦女史對傳統史學的挑戰歷史學是專門研究人類過去歷史存在的科學。史學家借助于各種理論與方法,不斷挖掘人類過去的真實情況,但由于受到研究者主觀性及局限性等因素的影響,歷史學知識不一定是客觀、完整、公正的。婦女的歷史,作為人類半數的歷史,曾長期受到忽視就是一個例證。婦女史,是相對晚近發展起來的歷史學分支,但它的出現對于傳統歷史學研究卻貢獻極大。1.婦女史肯定了婦女歷史的重要性。婦女史的首要任務,是肯定婦女有自己的歷史,并且主張通過歷史研究挖掘婦女的真實體驗和貢獻。為此,婦女史注重剖析父權制[ 父權制,對應的英文是Patriarchy,是男人支配女人的一種歷史性別制度,它產生于原始公社后期,男性在經濟上及社會關系上占支配地位以后建構起來的一套制度。由于男性所從事的畜牧業和農業在生活中逐漸起決定作用,造成氏族內男性地位的上升與婦女地位的下降。這種權利關系的變化,伴隨著對偶制婚姻的出現,使母系社會的從母姓轉變為從父姓,子女的血統關系由確認生母轉為確認生父。這樣就形成了以男性為中心的父系氏族公社和以父權制為核心的宗法制度、家族制度等,使得父權制成為建構兩性權利關系的重要因素。]的假設,揭露父權制對于婦女歷史和整個歷史知識建構的影響,倡導要超越父權制的假設,糾正“男性中心主義”的史學偏見,將婦女作為一個獨立的、人類中同等重要的組成部分來考慮,婦女必須要有自己的歷史。2.婦女史注重挖掘多元婦女群體的經驗,不但看到分散在各個階層的女性個體,還把她們作為一個單獨的性別群體進行分析,以便發現性別之間的差異。婦女不是一個少數群體,而是一個性別整體,不管她們處于什么階級、階層,都與周圍同一階級、同一階層的男性有著不同的角色、空間與權利。在以階級為重要研究視角的歷史研究中,這種差異并未被重視,婦女史則要呈現這種真實的歷史史實。3.婦女史為史學研究提供新的理論與方法。婦女史研究使社會性別、年齡、婚姻狀態和性傾向等新的分析視角受到史學界的關注。婦女史學家指出,婦女的處境不僅僅受到階級、階層的影響,還受到性別、年齡、婚姻狀態等因素的影響。用性別視角來分析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和事件,考察種族、階級和宗教,都有新發現,都會增加新的研究領域。同樣,用性別視角分析歷史,可以使人看到婦女如何受到家庭生活、就業機會、教育、法律及制度結構變化的影響,以及她們變化的地位如何又影響到社會價值觀念,等等,這些都是比較重要的婦女史議題。4.婦女史的研究對傳統史料提出了挑戰,在婦女史的推動下,口述歷史[ 口述歷史,對應的英文是Oral History,是一種搜集歷史的途徑,具體是借助錄音、錄像設備,訪問曾經親身經歷歷史現場的見證人,保留其文字筆錄、有聲錄音、影像錄影等,用以記錄、發掘和認識歷史的方式和方法,以期讓歷史更加、更加接近具體的歷史事件真實。]、田野調查、質性訪談等挖掘論據的新手段在歷史學領域獲得了較為廣泛的使用。既往的歷史材料大部分是由男性記錄和收集的,圖書館和檔案材料也是按男性中心主義的傳統分類整理的,而且男性中心的偏見不僅滲透于史料收集和編纂者的頭腦,而且也滲透到史料之中。在父權制社會,婦女通常被定義為男系家庭的成員,很容易被消融在這種家庭里,不能以獨立的名字出現。婦女史學家必須對這種男性中心主義的偏見提出質疑,并且要用體現女性觀點的原始材料來反駁這種偏見,這使得史料被用新的理論視角來解讀,新的史料大量被挖掘和使用。5.婦女史挑戰了傳統的歷史學模式、框架和話語,包括歷史分期、歷史評價等方面。在傳統史學中,以戰爭、征服、革命或巨大變革、宗教變遷來分期,所有這些分類都與男人的主要活動相適應,特別是參與政治活動的男性。歷史評價的標準主要是那些影響男人社會地位的主要因素,比如經濟機會、政治改革、社會名望,等等,并基于此而構建起來的以男性角色標準為主導的社會評價體系,而婦女在這套評價體系下被邊緣化、其價值沒有得到合理的呈現和定位。因此,婦女史倡導要對傳統歷史和傳統思想的假說和方法論進行反思。婦女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做出的貢獻都應該是歷史的必然組成部分,必須要按其本來面目來記述,只有建立在婦女已被承認為歷史的基本創造者,而且將男人和女人同樣作為衡量歷史重要意義尺度基礎上的歷史,才能成為真正、客觀的歷史。
三、婦女史的發展——從“添加式的婦女史”、“她史”到社會性別史西方女權運動的推動以及新史學的發展,為我們打開了更為廣闊的歷史研究視野。人們發現,歷史不僅僅是包含“他”的故事(His-Story),還有“她”的故事(Her-Story)。傳統的歷史往往是以男性為歷史研究對象的、從男性立場出發并體現父權制倫理道德的“他史”。而且傳統歷史學家常常站在男性立場,這使他們無法真實地呈現婦女在創造歷史、參與社會生產生活和謀求自身生存過程中的能動作用。于是,一些關注婦女歷史的學者開始倡導“把婦女還給歷史,把歷史還給婦女”,強調把塵封已久的婦女史料從歷史的塵埃中挖掘出來,添加并整合到傳統史學中去。婦女史研究的根本目的,正如英國著名婦女史學家瓊 凱利 加多(Joan Kelly Gadol)所說,就是要“恢復婦女在歷史中的位置,為婦女重建我們的歷史”。[ Joan Kelly, Women, History and Theor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4, p.1.]為此,婦女史學家們從一開始就致力于把婦女史知識添補到歷史知識系統中去,而且還以建立系統的、獨立于傳統史學之外的婦女史為己任。20世紀70年代,婦女史學家的這種努力是成效卓著的,大批有分量的婦女史學著作在歐美各國問世,婦女開始從“隱藏在歷史背后”成為“變得可見的”歷史主體。[ 此時期有代表性的兩本著作是:Sheila Rowbotham, Hidden from History: 300 Years of Women’s Opperession and the Fight Against it, London, Pluto Press,1973; Renate Bridenthal, Becoming Visible: Women in European History, Boston, 1977.]這種把婦女填補到原有歷史框架中的做法,被稱為“添加式的婦女史”。其后,隨著研究的深入,一些學者不滿足于在既有的男性史學模式中添加婦女歷史的做法,認為婦女和男人的性別差異決定了婦女應該有不同于男性的、屬于婦女的歷史,婦女史應重視對婦女經歷的描述。于是,學者們開始從女權主義立場,用婦女的經驗來重新書寫人類歷史,即與“他史”(His-Story)對立的“她史”(Her-Story)。“她史”的研究,是婦女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有關婦女的各種生活經歷與體驗成為史學家的研究對象,興起了對諸如婚姻、家庭、生育等“婦女領域”的研究熱潮。伴隨著新社會史的興起,歷史中被忽視的群體受到關注,婦女史研究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社會性別概念對于婦女史研究具有突破性的意義。20世紀70至80年代,社會性別視角主要用于分析婦女內部的差異,多數冠以“社會性別”之名的研究仍然側重傳統的婦女史,而且“社會性別”通常被用來描述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在一定程度上幾乎成了婦女、兒童、家庭和性等相關主題的代名詞。于是,一些歷史學家逐漸意識到,如果只是將“社會性別”作為一種歷史主題,那么就不能對現存的歷史范例提出挑戰,更無法改變史學傳統的性別偏見。他們開始把社會性別作為駁斥生物決定論的理論武器,從社會對不同性別群體的角色分工和塑造來考察兩性的不同歷史境遇,甚至還有不少史學家用它來重新審視整個歷史學及其理論體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瓊 斯科特(Joan Scott)的觀點。1988年,瓊 斯科特在其被廣為引用的文章《性別:歷史分析中一個有效范疇》中,對社會性別概念進行了清晰且完整的闡釋。斯科特把社會性別視為文化建構(Cultural construction)的一種方式,認為“社會性別是基于可見的生理性別差異之上的社會關系中的建構性元素(Constructive element)”,而且是“表達權力關系的一個主要方式”。[ [美]瓊 斯科特:《性別:歷史分析中一個有效范疇》,載李銀河主編:《婦女:最漫長的革命》,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151—175頁。]斯科特的貢獻,不僅在于給出了社會性別概念的系統解釋,而且她把社會性別視為社會關系的建構性要素和權力關系的表達方式,使得社會性別不僅僅能作為史學的一個研究主題和領域,也不僅僅是作為區分男女兩性不同行為和社會角色的方法,而且成為分析所有社會關系和歷史進程的重要范疇。斯科特對“社會性別”的界定,奠定了社會性別史的理論基礎。社會性別史[ 社會性別史,是以“社會性別”為核心分析范疇的歷史研究,注重對歷史的社會性別分析和批判,既是婦女史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也是史學研究領域的新興力量。],是以“社會性別”為核心范疇的、注重差異與多元的歷史研究。它看起來更加中立、客觀,因為它不是專指婦女,而把社會性別放在各種社會關系中進行考察,這一點贏得了不少史學家的認同。隨著史學家對社會性別理論的認識和運用越來越多,20世紀90年代,以“社會性別”為核心范疇的社會性別史逐漸從婦女史中分離出來,成為一支新的具有變革和發展潛力的史學研究力量。正如史學家伊格爾斯(Georg G. lggers)所說,“最近15年中一項重要的發展,便是婦女與性別的歷史日愈被納入到通史之中來”。[ [美]格奧爾格 伊格爾斯:《近十五年西方歷史學的新發展》,何兆武譯,載《文史哲》2005年第4期,第7頁。]近十年來,社會性別史重視將社會性別與政治、經濟、社會、家庭、種族、民族、階級、婚姻狀況、性向等相關因素結合起來進行交叉考察和分析,為史學帶來不少新氣象。從“添加式的婦女史”、“她史”到“社會性別史”的不斷發展,體現了婦女史內涵的變化以及其自我超越的精神。如今,婦女史和社會性別史的研究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已經成為重要的史學流派。
四、中國婦女史研究概述在國內,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曾掀起一股婦女史研究熱潮,多部作品問世,其中陳東原著的《中國婦女生活史》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另外也有一些學者把婦女放在婚姻、社會問題等范疇內進行研究,比如陳顧遠的《中國婚姻史》和王書奴的《中國娼妓史》。1949年以來,新中國的男女平等的立法和意識形態影響到婦女史的研究。但婦女史的研究還主要是從歷史中尋找著名婦女的貢獻,如黃道婆和冼夫人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婦女史研究再度興起,不論是專門史、斷代史還是通史角度進行的婦女史研究成果都大量涌現。比如高世瑜的《唐代婦女》、鄭慧生的《上古華夏婦女與婚姻》、杜芳琴的《女性觀念的衍變》、劉士圣的《中國古代婦女史》、羅蘇文的《女性與中國近代社會》,等等,填補了史學的空白,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另外,婦女運動史的資料收集與研究在此時期也非?;钴S。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婦女史領域除了使用傳統的史學方法,還引入了社會性別理論、文化史、身體史和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使得婦女史研究出現突破性的進展。其中,王政、杜芳琴主編《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李小江等著《歷史、史學與性別》、高彥頤著《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伊沛霞著《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曼素恩著《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后的中國婦女》、陶飛亞著《性別與歷史:近代中國婦女與基督教》、鄧小南、王政、游鑒南主編的《中國婦女史讀本》等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傮w來看,我國婦女史研究可分成三類:其一,以婦女研究為背景的婦女史研究,側重考察歷史中的婦女地位、權力、身份以及性別關系,不僅呈現歷史中的性別差異,還注重考察其影響因素,這類研究既能豐富和完善歷史學研究,又能為現實性別問題提供借鑒與策略;其二,從社會史角度考察婦女的歷史,多側重于婚姻、家庭、倫理習俗、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研究,其中既有通史性研究,也有斷代史研究;其三,婦女運動史的研究,尤其側重于中國共產黨的婦女政策和婦女解放進程等方面的研究。盡管我國婦女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研究理論和方法創新不足,多數研究依然關注婦女在歷史中的“地位”、“作用”、“貢獻”,還有就是從婚姻、家庭、禮俗、性等領域涉及婦女。這樣的現狀尚不足以實現婦女史的目標,更不能滿足歷史學科發展的需要。作為婦女學學科建設基礎部分和歷史學研究新生力量的婦女史,迫切需要拓展思路,吸收和運用新的理論方法,不斷完善與發展婦女史研究。
沒有想象中滿意,還好啦~
常閱可修身養性可陶冶性情可勵志也是我們洞察世界的途徑現實一點說就是古人說的
這是一部主題鮮明、內容詳實、兼具研究性成果與教學參考的學術作品 填補同類圖書市場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