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以宋﹑元兩朝為重點﹐徵引歷代有關資料﹐說明其源流演變。詳細論述中國戲曲形成的過程。書中介紹了古代巫者的裝神和娛神﹔春秋戰國時代倡優的戲謔和諷諫﹔漢代的角觝戲﹔唐代的歌舞戲﹑滑稽戲﹑參軍戲等。書中認為﹐宋代滑稽戲得到進一步發展﹐而小說與講史的故事結構﹐傀儡戲和影戲的人物造型﹐舞隊的形體動作﹐樂曲的成套唱腔﹐都促進了宋雜劇的形成。書中提出﹐宋雜劇尚兼有競技游戲﹐還不是純正的戲曲。與宋雜劇時間相近﹑體制相仿的有金院本。這也為戲曲地歷史開研究創了一個全新的課題。
1.熱點:近年來知識界大興"民國熱",民國時期的大師們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并得到無盡推崇。本套叢書匯聚了當時各具獨特風采和閃光思想的大師們秀的代表作品,為廣大"民國迷"們奉上饕餮盛宴。
2.索引:本套叢書為索引版,每冊正文后都附有大量人名、地名和一般名詞索引,便于讀者有針對性地查詢閱讀。這是本套叢書的一大特色。
3.精校:目前市面上的民國圖書泛濫,但質量良莠不齊,不少版本錯漏百出。本套叢書經過2年時間精心編校,在內容上經得起反復推敲,更、更具性。
4.精裝:本套叢書采用精裝,設計用心,作者相同的品種均在書脊下部用使同一顏色表明,書脊上部為套裝統一顏色;每冊均附贈書簽和藏書票;包裝精美大氣,十分適合收藏。
王國維(1877—1927),字伯隅,又字靜安,號觀堂,又號永觀,又號人間,謚忠愨,漢族,浙江省嘉興市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我國近代享有國際盛譽的著名學者,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與其俱為同鄉,甲骨四堂[(郭沫若(號鼎堂)、董作賓(號彥堂)、羅振玉(號雪堂)和王國維(號觀堂)]之一。
及時章上古至五代之戲劇
第二章宋之滑稽戲
第三章宋之小說雜戲
第四章宋之樂曲
第五章宋官本雜劇段數
第六章金院本名目
第七章古劇之結構
第八章元雜劇之淵源
第九章元劇之時地
第十章元劇之存亡
第十一章元劇之結構
第十二章元劇之文章
第十三章元院本
第十四章南戲之淵源及時代
第十五章元南戲之文章
第十六章余論
附錄一元戲曲家小傳
附錄二《曲錄》自序
附錄三王國維著《宋元戲曲史》
索引
及時章
上古至五代之戲劇
歌舞之興,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興也,蓋在上古之世?!冻Z》:"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中略)如此,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
巫。(中略)及少皞之衰,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然則巫覡之興,在少皞之前,蓋此事與文化俱古矣。巫之事神,必用歌舞。《說文解字》(
五):"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兩褎舞形,與工同意。"故《商書》言:"恒舞于宮,酣歌于室,時謂巫風。"《漢書·地理志》言:"陳太姬婦人尊貴,好祭
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陳詩》曰:"坎其擊鼓,宛邱之下,無冬無夏,治其鷺羽。"又曰:"東門之枌,宛邱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此其風也。鄭氏《詩譜》亦
云。是古代之巫,實以歌舞為職,以樂神人者也。商人好鬼,故伊尹獨有巫風之戒。及周公制禮,禮秩百神,而定其祀典。官有常職,禮有常數,樂有常節,古之巫風稍殺。然其
余習,猶有存者:方相氏之驅疫也,大蠟之索萬物也,皆是物也。故子貢觀于蠟,而曰一國之人皆若狂,孔子告以張而不弛,文武不能。后人以八蠟為三代之戲禮(《東坡志林》
),非過言也。
周禮既廢,巫風大興;楚越之間,其風尤盛。王逸《楚辭章句》謂:"楚國南部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見俗人祭祀之禮,歌
舞之樂,其詞鄙俚,因為作《九歌》之曲。"古之所謂巫,楚人謂之曰靈?!稏|皇太一》曰:"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云中君》曰:"靈連踡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
。"此二者,王逸皆訓為巫,而他靈字則訓為神。案:《說文》(一):"靈,巫也。"古雖言巫而不言靈,觀于屈巫之字子靈,則楚人謂巫為靈,不自戰國始矣。
古之祭也必有尸。宗廟之尸,以子弟為之。至天地百神之祀,用尸與否,雖不可考,然《晉語》載"晉祀夏郊,以董伯為尸",則非宗廟之祀,固亦用之。《楚辭》之靈,殆
以巫而兼尸之用者也。其詞謂巫曰靈,謂神亦曰靈,蓋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動作者,而視為神之所馮[憑]依:故謂之曰靈,或謂之靈保?!稏|君》曰:"思靈保兮賢
姱。"王逸《章句》,訓靈為神,訓保為安。余疑《楚辭》之靈保,與《詩》之神保,皆尸之異名?!对姟こ摹吩疲?神保是饗。"又云:"神保是格。"又云:"鼓鐘送尸,神
保聿歸。"《毛傳》云:"保,安也。"《鄭箋》亦云:"神安而饗其祭祀。"又云:"神安歸者,歸于天也。"然如毛、鄭之說,則謂神安是饗,神安是格,神安聿歸者,于辭
為不文?!冻摹芬辉姡?、孔二君皆以為述繹祭賓尸之事,其禮亦與古禮《有司徹》一篇相合,則所謂神保,殆謂尸也。其曰"鼓鐘送尸,神保聿歸",蓋參互言之,以避復耳
。知《詩》之神保為尸,則《楚辭》之靈保可知矣。至于浴蘭沐芳,華衣若英,衣服之麗也;緩節安歌,竽瑟浩倡,歌舞之盛也;乘風載云之詞,生別新知之語,荒淫之意也。是
則靈之為職,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樂神,蓋后世戲劇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
巫覡之興,雖在上皇之世,然俳優則遠在其后?!读信畟鳌吩疲?夏桀既棄禮義,求倡優侏儒狎徒,為奇偉之戲。"此漢人所紀,或不足信。其可信者,則晉之優施,楚之優
孟,皆在春秋之世。案《說文》(八):"優,饒也;一曰倡也,又曰倡樂也。"古代之優,本以樂為職,故優施假歌舞以說里克?!妒酚洝贩Q優孟,亦云楚之樂人。又優之為言
戲也,《左傳》:"宋華弱與樂轡少相狎,長相優。"杜注:"優,調戲也。"故優人之言,無不以調戲為主。優施鳥烏之歌,優孟愛馬之對,皆以微詞托意,甚有謔而為虐者。
《谷梁傳》:"頰谷之會,齊人使優施舞于魯君之幕下。"孔子曰:"笑君者罪當死,使司馬行法焉。"厥后秦之優旃,漢之幸倡郭舍人,其言無不以調戲為事。要之,巫與優之
別:巫以樂神,而優以樂人;巫以歌舞為主,而優以調謔為主;巫以女為之,而優以男為之。至若優孟之為孫叔敖衣冠,而楚王欲以為相;優施一舞,而孔子謂其笑君;則于言語
之外,其調戲亦以動作行之,與后世之優,頗復相類。后世戲劇,當自巫、優二者出;而此二者,固未可以后世戲劇視之也。
附考:
古之優人,其始皆以侏儒為之,《樂記》稱優侏儒。頰谷之會,孔子所誅者,《谷梁傳》謂之優,而《孔子家語》、何休《公羊解詁》,均謂之侏儒。《史記·李斯列傳》:"
侏儒倡優之好,不列于前。"《滑稽列傳》:"優旃者,秦倡侏儒也。"故其自言曰:"我雖短也,幸休居。"此實以侏儒為優之一確證也?!稌x語》"侏儒扶盧",韋昭注:"
扶,緣也;盧,矛戟之柲,緣之以為戲。"此即漢尋橦之戲所由起。而優人于歌舞調戲外,且兼以競技為事矣。
漢之俳優,亦用以樂人,而非以樂神?!尔}鐵論·散不足》篇雖云"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擊鼓,戲倡舞象";然《漢書·禮樂志》載:郊祭樂人員,初無優人,惟朝賀置
酒陳前殿房中,有常從倡三十人,常從象人(孟康曰:象人,若今戲魚蝦獅子者也。韋昭曰:著假面者也)四人,詔隨常從倡十六人,秦倡員二十九人,秦倡象人員三人,詔隨秦
倡一人,此外尚有黃門倡。此種倡人,以郭舍人例之,亦當以歌舞調謔為事。以倡而兼象人,則又兼以競技為事,蓋自漢初已有之,《賈子新書·匈奴》篇所陳者是也。至武帝元封
三年,而角抵戲始興。《史記·大宛傳》:"安息以黎軒善眩人獻于漢。是時上方巡狩海上,乃悉從外國客,大觳抵,出奇戲諸怪物,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觳抵奇戲歲增變,甚盛益
興,自此始。"按角抵者,應劭曰:"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觸也。"文穎曰:"名此樂為角抵者,兩兩相當,角力角技藝射御,故名角抵,蓋雜技樂也。"是角抵以角技為
義,故所包頗廣,后世所謂百戲者是也。角抵之地,漢時在平樂觀。觀張衡《西京賦》所賦平樂事,殆兼諸技而有之。"烏獲扛鼎,都盧尋橦,沖狹燕濯,胸突鋸铦鋒,跳丸劍之
揮霍,走索上而相逢",則角力角技之本事也。"巨獸之為曼延,舍利之化仙車,吞刀吐火,云霧杳冥",所謂加眩者之工而增變者也。"總會仙倡,戲豹舞羆,白虎鼓瑟,蒼龍
吹篪",則假面之戲也。"女媧坐而長歌,聲清暢而委蛇,洪厓立而指麾,被毛羽之襳襹,度曲未終,云起雪飛",則歌舞之人,又作古人之形象矣。"東海黃公,赤刀粵祝,冀
厭白虎,卒不能救",則且敷衍故事矣。至李尤《平樂觀賦》(《藝文類聚》六十三)亦云"有仙駕雀,其形蚴虬,騎驢馳射,狐兔驚走,侏儒巨人,戲謔為偶",則明明有俳優
在其間矣。及元帝初元五年,始罷角抵,然其支流之流傳于后世者尚多,故張衡、李尤在后漢時,猶得取而賦之也。
至魏明帝時,復修漢平樂故事?!段郝浴?《魏志·明帝紀》裴注所引):"帝引榖水過九龍殿前,水轉百戲。歲首,建巨獸,魚龍曼延,弄馬倒騎,備如漢西京之制。"故魏
時優人,乃復著聞。《魏志·齊王紀》注引《世語》及《魏氏春秋》云:"司馬文王鎮許昌,征還擊姜維,至京師,帝于平樂觀,以臨軍過中領軍許允,與左右小臣謀,因文王辭,
殺之,勒其眾以退大將軍,已書詔于前。文王入,帝方食栗,優人云午等唱曰:`青頭雞,青頭雞。`青頭雞者,鴨也(謂押詔書),帝懼,不敢發。"又《魏書》(裴注引)載
:司馬師等《廢帝奏》亦云:"使小優郭懷、袁信,于廣望觀下作遼東妖婦,嬉褻過度,道路行人掩目。"太后廢帝令亦云:"日延倡優,恣其丑謔。"則此時倡優,亦以歌舞戲
謔為事;其作遼東妖婦,或演故事,蓋猶漢世角抵之余風也。
晉時優戲,殊無可考。惟《趙書》(《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九引)云:"石勒參軍周延為館陶令,斷官絹數萬匹,下獄,以八議宥之。后每大會,使俳優著介幘,黃絹單衣
。優問:`汝何官,在我輩中?`曰:`我本為館陶令。`斗數單衣,曰:`正坐取是,入汝輩中。`以為笑。"唐段安節《樂府雜錄》,亦載此事云:"參軍始自后漢館陶令石
耽。"然后漢之世,尚無參軍之官,則《趙書》之說殆是。此事雖非演故事而演時事,又專以調謔為主,然唐宋以后,腳色中有名之參軍,實出于此。自此以后以迄南朝,亦有俗
樂。梁時設樂,有曲、有舞、有技;然六朝之季,恩幸雖盛,而俳優罕聞,蓋視魏晉之優,殆未有以大異也。
由是觀之,則古之俳優,但以歌舞及戲謔為事。自漢以后,則間演故事;而合歌舞以演一事者,實始于北齊。顧其事至簡,與其謂之戲,不若謂之舞之為當也。然后世戲劇之
源,實自此始。《舊唐書·音樂志》云:"代面出于北齊。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揮擊刺之容
,謂之《蘭陵王入陣曲》。"《樂府雜錄》與崔令欽《教坊記》所載略同。又《教坊記》云:"《踏搖娘》:北齊有人姓蘇,鼻,實不仕,而自號為郎中。嗜飲酗酒,每醉,輒毆
其妻。妻銜悲訴于鄰里。時人弄之。丈夫著婦人衣,徐步入場,行歌。每一疊,旁人齊聲和之云:`踏搖和來,踏搖娘苦和來。`以其且步且歌,故謂之踏搖;以其稱冤,故言苦
。及其夫至,則作毆斗之狀,以為笑樂。"此事《舊唐書·音樂志》及《樂府雜錄》亦紀之。但一以蘇為隋末河內人,一以為后周士人。齊、周、隋相距,歷年無幾,而《教坊記》
所紀獨詳,以為齊人,或當不謬。此二者皆有歌有舞,以演一事;而前此雖有歌舞,未用之以演故事,雖演故事,未嘗合以歌舞,不可謂非優戲之創例也。蓋魏、齊、周三朝,皆
以外族入主中國,其與西域諸國,交通頻繁,龜茲、天竺、康國、安國等樂,皆于此時入中國;而龜茲樂則自隋唐以來,相承用之,以迄于今。此時外國戲劇,當與之俱入中國,
如《舊唐書·音樂志》所載《撥頭》一戲,其最著之例也。案《蘭陵王》、《踏搖娘》二舞,《舊志》列之歌舞戲中,其間尚有《撥頭》一戲?!吨尽吩疲?《撥頭》者,出西域,
胡人為猛獸所噬,其子求獸殺之,為此舞以象之也。"《樂府雜錄》謂之"缽頭",此語之為外國語之譯音,固不待言;且于國名、地名、人名三者中,必居其一焉。其入中國,
不審在何時。按《北史·西域傳》有拔豆國,去代五萬一千里(按:五萬一千里,必有誤字,《北史·西域傳》諸國,雖大秦之遠,亦僅去代三萬九千四百里,拔豆上之南天竺國去
代三萬一千五百里,疊伏羅國去代三萬一千里,此五萬一千里,疑亦三萬一千里之誤也),隋唐二《志》,即無此國,蓋于后魏之初,一通中國,后或亡或隔絕,已不可知。如使
"撥頭"與"拔豆"為同音異譯,而此戲出于拔豆國,或由龜茲等國而入中國,則其時自不應在隋唐以后,或北齊時已有此戲;而《蘭陵王》、《踏搖娘》等戲,皆模仿而為之者
歟。
此種歌舞戲,當時尚未盛行。實不過為百戲之一種。蓋漢魏以來之角抵奇戲,尚行于南北朝,而北朝尤盛?!段簳分尽费裕?太宗增修百戲,撰合大曲。"《隋書·音樂志
》亦云:"齊武平中,有魚龍爛漫,俳優侏儒,(中略)奇怪異端,百有余物,名為百戲。"周明帝武成間,朔旦會群臣,亦用百戲。及宣帝時,征齊散樂人并會京師為之。至隋
煬帝大業二年,突厥染干來朝,煬帝欲夸之,總追四方散樂,大集東都。自是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為戲場。百官起棚夾路,從昏
至旦,以縱觀,至晦而罷。伎人皆衣錦繡繒彩,其歌舞者多為婦人服,鳴環佩,飾以花眊者,殆三萬人。"故柳彧上書謂:"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
技,詭狀異形。"(《隋書·柳彧傳》)薛道衡《和許給事善心戲場轉韻詩》(《初學記》卷十五)所詠亦略同。雖侈靡跨于漢代,然視張衡之賦西京,李尤之賦平樂觀,其言固未
有大異也。
至唐而所謂歌舞戲者,始多概見。有本于前代者,有出新撰者,今備舉之。
……
值得收藏啊,正版哦!
讀起來有點費勁,但經典型是有
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
質量嗷嗷的好
很好,長知識了
王國維先生的精華,很好
王國維的這本書一直都很想讀,學校圖書館沒有只好買了,很不錯呢
《宋元戲曲史》既包含有理論觀念的拓新,又有研究方法上的意義: (一)王國維吸收了西方輸入的文學史觀念,對中國古典戲曲的發展線索進行了嚴密的考證和分析,開創了“戲曲史”研究的新領域。 1、他為我們勾勒了中國古典戲曲形成、發展的大致輪廓,他的勾勒是清晰而又頗確當: (1) 上古至五代是我國戲曲的萌芽時期。 (2)宋金兩代是我國戲曲的形成時期。 (3)元雜劇的形成標志著我國戲曲的成熟。 (4)元明南戲較元雜劇變化更多,故發展了中國古典戲曲。 2、王國維對元代戲曲的發展作了劃分,確立了元代戲曲經歷了“蒙古時代、一統時代、至正時代”三個歷史階段,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