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圖書
人氣:110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的戰爭,無論是戰火波及的區域、直接或間接參與的國家、生命財產的損失等,沒有其他的戰爭堪與比擬;其所造成的沖擊與影響,更是而深遠,值得我們加以關注、省思。 在汗牛充...
  • 所屬分類:圖書 >政治/軍事>軍事>軍事史  
  • 作者:[英][李德哈特] 著, [鈕先鐘] 譯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208127814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3
  • 印刷時間:2015-03-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精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的戰爭,無論是戰火波及的區域、直接或間接參與的國家、生命財產的損失等,沒有其他的戰爭堪與比擬;其所造成的沖擊與影響,更是而深遠,值得我們加以關注、省思。

在汗牛充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著作中,李德哈特的這本書無疑是其中通盤關照的作品之一。作者憑藉著個人的軍事經歷、豐富的資料文件、當事人的訪談記錄,集22年之功才完成這部巨著。本書對歷時6年的二戰中大小戰役均有翔實的敘述,鋪陳詳盡。此外,作者更對此段歷史作冷靜、客觀的分析與思考。人們常說"歷史是一面鏡子",本書能使讀者鑒往知今,歷史的真實在今天依然有警醒意義。

編輯推薦

李德·哈特是英國著名軍事思想家,一生著述宏富,作為其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更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此書出版后,風靡全球,受到了讀者的好評,是一部公認的性著作!

李德·哈特非常重視記錄軍事領袖們在事件當時的實際想法和 "談話記錄",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寫作。對于本書,他曾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我訪問英國和同盟國指揮官們的時候, 我對于和他們的討論,總是作了詳細的`為歷史而寫的筆記`(Notes for History),尤其是要記錄他們在當時的觀點--作為對官方文件記錄的補充和一種對于事后所寫的回憶錄和記載的核對工具。"

精裝版增加了40余幅黑白照片。

作者簡介

李德·哈特爵士(Basil H.Liddell Hart,1895-1970),英國軍事記者、軍事理論家、戰略學家。生于法國巴黎。早年就讀于英國劍橋大學。及時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任步兵團軍官,并曾在戰斗中負傷。后來加入英國皇家軍事教育協會。一戰結束后,先后服務于《英國每日電訊報》(1925-1935)和《英國泰晤士報》(1935-1939),從事軍事記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時也是著名的軍事戰略家,在軍事學上提出了"間接路線"的觀念以及涵蓋軍事以外領域的"大戰略"概念,同時他也是現代戰爭"裝甲兵"作戰的鼓吹者。李德哈特與克勞塞維茲同時被譽為西方戰略思想史中的兩位現代戰略大師。主要著作有:《大戰略——間接路線》、《及時次世界大戰戰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沙漠之狐隆美爾》等。1966年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勛章。

目錄

及時篇 前奏

及時章戰爭是如何引起的

第二章戰爭爆發時雙方的兵力

第二篇 爆發(1939——1940)

第三章對波蘭的蹂躪

第四章"假的戰爭"

第五章芬蘭戰爭

第三篇狂瀾(1940)

第六章對挪威的蹂躪

第七章對西歐的蹂躪

第八章不列顛之戰

第九章從埃及發起的反擊

第十章對意屬東非洲的征服

第四篇蔓延(1941)

第十一章對巴爾干和克里特島的蹂躪

第十二章希特勒轉向蘇聯

第十三章對蘇聯的侵入

第十四章隆美爾進入非洲

第十五章"十字軍"作戰

第十六章遠東的漲潮

第十七章 日本的征服狂潮

第五篇轉向(1942)

第十八章在蘇聯的潮流轉向

第十九章隆美爾的高潮

第二十章在非洲的潮流轉向

第二十一章"火炬"作戰

第二十二章 向突尼斯的賽跑

第二十三章在太平洋的潮流轉向

第二十四章大西洋之戰

第六篇退潮(1943)

第二十五章非洲的肅清

第二十六章再度進入歐洲

第二十七章進入意大利

第二十八章德國在蘇聯的退潮

第二十九章 日本在太平洋的退潮

第七篇低潮(1944)

第三十章攻克羅馬和在意大利第二次受阻

第三十一章法國的解放

第三十二章蘇聯的解放

第三十三章轟炸的逐漸增強

第三十四章西南太平洋及緬甸的解放

第三十五章希特勒的阿登反攻

第八篇終結(1945)

第三十六章從維斯瓦河到奧得河

第三十七章 希特勒在意大利據點的崩潰

第三十八章德國的崩潰

第三十九章 日本的崩潰

第九篇尾聲

第四十章結論

在線預覽

原子彈與日本投降

1945年9月2日,在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艦"密蘇里"號上,在日本的盟軍較高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歷時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丘吉爾在他的戰時回憶錄一卷中曾經敘述1945年7月14日的往事——當時他正在波茨坦與杜魯門總統和斯大林一同出席那次會議。美國的陸軍部長史汀生先生(Mr. Stimson),把一張上面寫著密語的紙條給他看,上面寫的是"嬰兒順利出生"。史汀生解釋它的意義——那就是說原子彈的試驗已于前24小時獲得成功。丘吉爾說:"美國總統立即邀請我和他作一次會商。和他在一起的還有馬歇爾(General Marshall)和李海(Admiral Leahy)。"

丘吉爾對當時的情況所作的記載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其主要部分是值得引述如下:"我們似乎是突然地感覺到在東方可以對于屠殺獲得一種仁慈的避免,在歐洲也可以獲得遠較光明的前途。我確信我的美國朋友們在內心里也有這樣的想法。不管怎樣,對于原子彈是否應該使用的問題,我們是從未作過一分鐘的討論。只需付出少數爆炸的成本即能表現壓倒性的威力,足以避免巨型和無限期的屠殺,結束戰爭,帶給世界以和平,對于受苦受難的人類伸出撫慰的手來。在我們所已經受過的一切艱苦和危險之后,這簡直似乎是一種解脫的奇跡。"

"7月4日,即在這次試驗舉行之前,英國人即已在原則上對于此種兵器的使用表示同意。現在的決定就是以杜魯門總統為主,因為他是兵器的主人;但對于這個決定將是什么,我是從未表示懷疑;同時我也絕未懷疑他的決定是否正確。在當時是否應該使用原子彈壓迫日本投降的決定,甚至于可以說根本不成為一個問題。歷史的事實的確是如此,雖然其功過是應留待后人來評判。在當時環繞著我們桌子旁邊的人都是一致、自動、無疑義地表示同意;我沒有聽到有任何人曾作一點我們不應這樣做的暗示。"但以后,丘吉爾本人對于使用原子彈的決定卻開始表示他的懷疑,因為他曾經這樣說:"若假定日本的命運是由原子彈來決定的,那實在是一種錯誤。在及時顆原子彈投下之前,它的失敗早已成為定局,那是壓倒性的海權所造成的。專憑海權即可能奪占用來發動攻擊的海洋基地,并迫使其國內陸軍自動投降。因為它的海上航運早已被摧毀。"丘吉爾同時又提到在原子彈投下之前的3個星期,在波茨坦斯大林曾經私下告訴他日本駐莫斯科的大使已向蘇聯表示日本有求和之意——丘吉爾并且又補充說,當他把這個消息轉告杜魯門總統時,曾建議同盟國的"無條件投降"要求也許應作某種的修改,以便可以減少日本投降的障礙。

但是日本人的這種和平試探發動得還要更早,而且美國當局也早就已經知道。1944年圣誕節之前,華盛頓的美國情報機構即已從在日本的一位外交界消息靈通人士方面獲知已有一個主和派正在發展之中。這位人士預測在7月間代替東條組閣的小磯國昭不久即將下臺,而接替他的人將是鈴木貫太郎。他在日皇主持之下,將開始進行求和的活動。這個預測在4月間就靈驗了。

4月1日,美軍在沖繩登陸。這個消息傳來使日本國內大感震驚,再加上蘇聯又在此時通知日本廢除其與日本之間的中立條約,所以遂使小磯內閣于4月5日垮臺,代替他出任首相的人即為鈴木。

雖然主和派的領袖現在已經組閣,但他們對于求和的工作卻一時不知道應該如何著手。早在2月間,遵從日皇裕仁的指示,日本政府曾向蘇聯要求,希望它能以"中立國"的地位,來居間作成日本與西方同盟國之間的和平安排。這種要求是透過蘇聯駐東京的大使,以后又透過日本駐莫斯科的大使。但結果都是毫無下文,蘇聯人并不曾替他們做傳達的工作。

過了3個月才算有一點暗示。這已經是5月底,霍普金斯以羅斯福總統個人代表的身份,飛往莫斯科與斯大林討論未來的問題。在他們第三次會談時,斯大林曾提到日本問題。在2月間的雅爾塔會議時,他已經同意加入對日本的戰爭,其條件為取得千島群島、庫頁島的全部和在滿洲的支配地位。斯大林現在就告訴霍普金斯,他在遠東的兵力到8月8日即可完成進攻日本在滿洲基地的一切部署。他同時又說,如果同盟國仍堅持其"無條件投降"的要求,則日本人也就會死戰到底;反之,若能對于這一點加以修改,則也許足以鼓勵他們投降——于是同盟國仍可照樣貫徹其意志,并獲得同樣的實質結果。他同時又強調蘇聯希望在對日本的實際占領中也能分得一席地位。就是在這一次談話中,斯大林曾透露"日本的某些分子"曾作"和平的試探"——但他卻并不曾說明這是透過大使的正式接觸。

遠在沖繩會戰結束之前,勝負即早已分明。同時這也是可以斷言的,一旦該島被攻占之后,美國人也就更會加強其對于日本本土的空中攻擊,因為在那里的機場到日本的距離尚不及400英里——只相當于馬里亞納群島的同樣距離的1/4。

任何略知戰略的人,都會了解情況已經毫無希望,尤其是海軍大將出身的鈴木更不待言,他個人的反戰態度遠在1936年曾經使他的生命受到陸軍極端分子的威脅。但是他和他的謀和內閣卻正面臨著一個非常棘手的難題。他們雖然熱切地希望和平,但若接受同盟國的"無條件投降"要求,即似乎是出賣了在戰場上的軍隊;他們都愿意死戰到底;而且這些部隊手里還控制著大量的同盟國平民和戰俘可以當作人質,所以如果條件過分的屈辱,他們也許會拒絕服從"停火"的命令——尤其最嚴重的,假使同盟國若要求廢除天皇,那又怎能接受呢?在他們心目中,天皇不僅代表主權,而且也就是神的化身。

還是由日皇本人來打開這種僵局。6月20日他召開一次御前會議,由較高戰爭指導會議的6位成員參加。日皇親自告訴他們:"你們應考慮盡可能立刻結束戰爭的問題。"所有6位大員對于這一點都表示同意,但是當首相、外相和海相準備作無條件投降時,其他3個人——陸相和陸海兩軍參謀首長——卻主張繼續抵抗,直到可以獲得比較溫和的條件時為止。所決定的即為派遣近衛公爵以特使身份前往莫斯科去嘗試展開和平的談判——而日皇更親自指示他應不惜任何代價以獲致和平。作為一個預備步驟,日本外務省又于7月13日以正式照會通知莫斯科說"天皇希望和平"。

這個照會到達斯大林手中時,也正是他準備前往波茨坦的時候。他給予日本人以一個冷峻的答復,認為照會內容不夠確定,所以他無法采取行動,同時也拒絕接見來使。不過這一次他卻把這件事情大致地告訴丘吉爾,于是丘吉爾才又轉告杜魯門,并附帶加上他認為"無條件投降"的硬性要求似應略加修改的建議。

兩個星期之后,日本政府又向斯大林致送一項照會,對于近衛特使的任務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所獲得的仍然是一個類似的否定答復。此時,丘吉爾政府已在英國的大選中被工黨所擊敗,于是艾德禮(Attlee)和貝文(Bevin)代替丘吉爾和艾登前往波茨坦繼續出席會議。那正好是7月28日,斯大林在那24小時曾把日本這次再要求的經過向與會諸人作了簡單的報告。

不過,美國人卻早已知道日本想要結束戰爭的愿望,因為他們的情報機構已經截獲日本外務省發給其駐莫斯科大使的密碼電報。

但是杜魯門以及其主要顧問中的大多數——尤其是陸軍部長史汀生和陸軍參謀總長馬歇爾——現在卻一心只想使用原子彈以加速日本的崩潰,正好像斯大林之一心想趕在對日戰爭尚未結束之前參加這個戰爭,以求能在遠東獲得一種有利的地位一樣。

還有一些人所感到的懷疑是尤過于丘吉爾。在他們中間有一個人即為海軍上將李海,他是羅斯福和杜魯門兩任美國總統的參謀長。他對于使用這種兵器來對付一般平民的觀念深表厭惡。他說:"我個人的感想是這樣,由于我們及時個使用,也就使我們已經采取一種相當于黑暗時代野蠻人的道德標準。我所受的教育是從未教我這樣地從事戰爭,而毀滅婦孺也不可能贏得戰爭。"一年以前,有人主張使用生物性兵器,李海也曾向羅斯福力表反對的意見。

在原子科學家之間,意見也并不一致。在爭取羅斯福和史汀生對原子兵器的支援時,布什博士(Dr. Vannevar Bush)是居于領導的地位。同樣的,丘吉爾的私人科學顧問齊威爾勛爵(Lord Cherwell),也是一個主要的提倡者——在未授封爵位之前,他的頭銜為林德邁教授(Professor Lindeman)。所以毫不足怪的,當史汀生于1945年春季指派一個委員會,由布什領導去考慮對日本使用原子兵器的問題時,這個委員會即強烈地主張原子彈應盡可能立即使用,而且對于它的性質事先不應作任何警告——因為正像史汀生以后所解釋的,害怕那也許是一顆"啞彈"(Dud)。

相反的,另有一群原子科學家,以弗蘭克教授(Professor James Franck)為領袖,不久之后,即在6月的下旬,曾聯名上書史汀生,表示不同的結論:"對日本突然使用原子彈固然可以獲得軍事性的利益和節省美國人的生命,但若在全世界上造成恐怖和反感,則似乎還是得不償失……假使美國首先對于人類使用此種新型無限制毀滅工具,則它將會犧牲全世界輿論的擁護,引起軍備競賽,并妨礙對于此種兵器未能管制達成國際協定的可能性。……我們認為這些考慮足以構成不應對日本提早使用核子武器的理由。"

但是那些與政治家比較接近的科學家所發表的意見通常比較易于受到重視,所以他們這種熱忱的意見也就足以影響決定——他們已經說服政治家認為原子彈是一種結束戰爭的最迅速和最簡易的方法。對于已經生產完成的兩顆原子彈,軍事顧問們建議了5個可能的目標,經杜魯門與史汀生研究之后,遂決定選擇廣島和長崎兩個城市,其理由是認為它們既然含有軍事設施,而又有"最易于炸毀的房屋和其他的建筑物"。

所以在8月6日,及時顆原子彈遂投在廣島,毀滅該城的大部分,并殺死8萬人左右——約占全城居民的1/4。3天之后,第二顆原子彈又投在長崎。當杜魯門總統從波茨坦會議結束后由海上回國時,他才聽到原子彈已在廣島投下的消息。依照當時在場的人所報導,他不禁得意高呼說:"這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事情。"

但是對于日本政府的效果,卻遠不像西方在當時所想像的那樣嚴重。在較高戰爭指導會議中反對無條件投降的那3位大員并未因此而發生動搖,他們仍堅持對于未來必須首先獲得某種保障,然后始可投降,尤其是以"天皇地位"的維持最為重要。至于說到日本的人民,他們是直到戰后才知道在廣島和長崎到底發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次日即進兵"滿洲",這對于加速日本的投降,其效力似乎是并不亞于原子彈,但是重要的因素還是天皇的影響作用。8月9日,在另一次御前會議中,日皇親自向出席的6位大員指出,情況的無望已至為明顯,他本人是強烈地主張立即求和。于是那3位反對者才比較有屈服之意,而同意召開一次重臣會議——在那個會議中天皇本人可以作的裁定。同時,日本政府也用無線電宣布愿意投降,不過其條件為天皇的主權仍受尊重——關于這一點,7月26日的同盟國波茨坦宣言是不曾提到的。經過若干的討論,杜魯門總統遂同意接受這"但書",對于"無條件投降"而言,這要算是一個顯著的修改。

即令到了此時,在8月14日的重臣會議時,意見還是有很大的分歧,但日皇卻作了的裁決,他頗有決斷地說:"若再沒有其他的人發表意見,則朕將表示朕本人的意見。朕要求諸位必須對此表示同意。朕認為日本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自救。因此朕已痛下決心忍其不能忍,受其所不能受。"于是日本遂用無線電宣布投降。

其實并不真正需要使用原子彈才能產生這樣的結果,誠如丘吉爾所云,當其船只的9/10都已沉沒或不能行動,其空中和海上的兵力都已被摧毀,其工業已經被破壞,其人民糧食補給已經日益缺乏——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日本的崩潰實在是早已成為定局。

美國的戰略轟炸調查報告書(U. S. Strategic Bombing Survey)也同樣地強調這一點,不過卻又補充說:"假使日本的政治結構能夠對于國家政策作比較迅速有效的決定,那么在軍事已經無能為力與政治承認無可避免的現實之間的時差也許即可以縮短。話雖如此,但似乎還是很顯明,即令不使用原子彈,空中優勢也仍能產生足夠的壓力使日本無條件投降,并取消侵入需要。"美國海軍軍令部長金恩也曾認為,"只要我們愿意等待",則僅憑海軍封鎖即可"餓得日本人非屈服不可"——因為他們缺乏油、米,以及其他各種必需的物資。

李海上將的判斷對原子彈的不需要是更加強調:"在廣島和長崎使用這種野蠻兵器對于我們對日本的戰爭是并無實質的幫助。由于有效的海上封鎖和成功的傳統性轟炸,日本是早已被擊敗并已準備投降。"

然則為什么要使用原子彈呢?除了希望想迅速減少美英兩軍人命損失的直覺想法以外,是否還有任何其他的強烈動機呢?有兩個原因是已經可以發現出來。其一就是丘吉爾本人所透露的。在敘述他在7月18日那24小時聽到原子彈試驗成功之后,和杜魯門總統會商時的情形,他曾經對于當時在座諸公的心情作了下述的分析:"……我們應該可以不再需要蘇聯人。對日戰爭的結束已經不必再依賴他們陸軍的參加……我們不需要再求他們幫忙。幾天以后,我告訴艾登先生(Mr. Eden)說:`非常明顯的,在目前美國是不愿意蘇聯人參加對日本的戰爭。`"斯大林在波茨坦要求分享對于日本的占領,曾經使美國人感到非常為難,而美國政府是十分地希

媒體評論

跟隨20世紀最偉大的軍事思想家的一次戰爭旅行。

——生活雜志(Life Magazine)

無與倫比的軍事史知識,一本迄今為止描寫二戰史好的書。

——倫敦時報(The London Times)

這是一部極其詳盡而博學的著作,閃爍著智能的洞見,充滿精辟的戰略分析。

——泰勒(A. J. P. Taylor)

這是一部經過多年殫思竭慮的成熟作品,它將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代表典范……書中充滿"李德哈特主義"──戰車戰的龐大洪流、彈性的縱深防御、間接路線、后勤上的過分伸展法則、同時追求雙重目標,以使敵人備多力分……李德哈特不僅是戰略的倡導者與批評者,更是位及時流的偉大史家。

——《經濟學家》(Economist)

李德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不僅是部的軍事分析巨著,同時也是一本富于同情心和獨創思想的作品。

——《星期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

英國人對于李德哈特的理論若能多加注意,則一定可以避免吃這么大的敗仗。

——隆美爾

經典之作!不要買什么關于二戰史別的書了,這本書足夠了!

李德·哈特的書寫的比較流暢,使讀者易于建立整體而又直觀的感受。繁簡得當,評論精練。

——摘自當當網評論

觀點獨到、不偏不倚,對盟軍描寫很多,對于戰爭的分析很犀利……

寫的很細膩,對一些細節刻畫的很真實,讓我從一個更深的層次上了解了二戰。

——摘自豆瓣網評論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這本書是沖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購買的,成套購買。這本更好,內涵豐富。

2017-11-13 15:05:59
來自果凍814**的評論:

前幾年聽過二戰歷史的有聲小說。講的很詳細,希特勒是如何一步步竊取帝國的最高權力的,以及希特勒是如何慢慢地在英法等帝國的默認或無視當中,一步步撕毀凡爾賽條約,挑起戰爭,最后引發東西線兩線作戰,最后資源耗盡,以自殺身亡。這本二戰戰史還沒看,拿來讀讀,可以做一比較。

2017-11-15 08:11:53
來自鳳凰河**的評論:

書評推薦買的書,還沒看,內容就不評價了,求品質很不錯,很厚的一本,屯著慢慢看

2017-11-11 13:06:33
來自恩沫沫**的評論:

給弟弟買的書,弟弟表示很喜歡哈哈哈,他愛上了它

2017-08-01 15:30:49
來自w***噠(**的評論:

書的質量很好……紙質摸起來很舒服,還沒看,但是感覺應該不錯

2017-11-10 15:51:45
來自***(匿**的評論:

對于二戰的歷史很感興趣,二戰的電影也是看了不少,但是依舊沒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希望看完這本書能獲益良多

2017-11-09 16:00:0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一直想買的書值得購買,裝幀精美

2017-11-06 07:59:2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包裝都爛了差差差

2017-11-07 16:14:0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與W影響,更是全面而深遠,值得我們加以關注、省思。在汗牛充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著作中,李德哈特的這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李德

2015-08-30 00:19:57
來自saber19**的評論:

大師寫的還不錯,感覺還可以,不過稍微有點薄,這個價格還可以。

2015-08-22 09:45:3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書,沒得說,物流很快,書的封皮很贊,印刷很不錯,內容還沒看,想必很不錯

2015-10-04 12:29:4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到的很快,服務周到,很喜歡。以后還會多買些這類的書的

2016-01-27 16:56: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很不錯 但是送來的時候 書角都被碰壞了 都不用盒子裝起來嗎??直接一個口袋包起來

2015-10-16 08:26:4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早就想買一部關于二戰的書,這次趁當當搞活動,就選擇這本了。很詳實,尤其是帶地圖!就是紙張略點單薄。

2015-08-17 15:27:32
來自bruceqi**的評論:

還沒開看,但相信通過此書,能夠讓我對二戰有大致了解。

2016-05-08 21:28:41
來自小山蘇**的評論:

終于等到半價的時候,哈哈~翻了一下,果然無論任何作品,還是應該看原版,再好的譯作,終究還是“隔”。

2016-05-24 15:52:50
來自光之紀**的評論:

書沒問題,就好像是被磕了一下,但是這不是問題,有一點小瑕疵,字排得太密了

2016-11-14 12:37:1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簡直就是捧在手里的二戰縮影。我覺得真的不錯。哈哈

2016-04-26 19:27:1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章對西歐的蹂躪第八章不列顛之戰第九章從埃及發起的

2016-01-19 16:19:1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內有很多二戰經典照片 包裝的很嚴實 與實體店一模一樣 沒有一點褶皺 支持當當!

2016-12-17 20:02:21
來自新奧特1**的評論:

確實是一部極有研究價值的歷史著作,我們讀起來要慢慢品味,里面的筆墨就是事實,就是需要學習的精華!

2016-05-21 15:11:50
來自lythycd**的評論:

今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通過該書了解這段歷史對于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環境的人來說還是很有意義的,以史為鑒!!

2015-10-02 22:11:5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好的一本書,內容有料,紙張也不錯,排版也還行

2017-06-25 20:55:2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不錯,看著終于不像故事書了,記載的很詳細,不過中國戰場描寫的很少,是個遺憾

2017-07-25 20:44:36
來自橡木盾t**的評論:

很棒的一本書 還配了很多圖片與地圖配合內容

2017-08-12 09:33:46
來自好人~9**的評論:

等了兩天終于到了,書很有質感,插圖也很豐富,具體內容要看了才能評論,但總體很好

2017-10-27 10:21:0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首先,太喜歡這本書的封面了。很有質感那種。我喜歡這種封面,而且是硬殼的。很有歷史書的味道。其次,書真的寫得非常詳實。看了目錄就覺得非常夠了。把二戰戰時了解徹底,是喜歡歷史的朋友必備的選擇。

2015-09-08 14:37:2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忙的剛剛顧上評論一下,第一次在當當買書,書沒有任何毛病,下次還會再來

2016-09-11 12:44:36
來自又一年**的評論:

英國李德·哈特的二戰史 英國觀點,側重于北非和西歐戰場

2016-10-26 13:48:46
來自njzmc04**的評論:

書真的寫得非常詳實。看了目錄就覺得非常夠了。把二戰戰時了解徹底,是喜歡歷史的朋友必備的選擇。在汗牛充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著作中,李德哈特的這本書無疑是其中最具通盤關照的權威作品之一。作者憑藉著個人的軍事經歷、豐富的資料文件、當事人的訪談記錄,集22年之功才完成這部巨著。

2015-10-13 20:52:2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在汗牛充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著作中,李德哈特的這本書無疑是其中最具通盤關照的權威作品之一。作者憑藉著個人的軍事經歷、豐富的資料文件、當事人的訪談記錄,集22年之功才完成這部巨著。

2015-07-23 16:39:54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