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地快速發展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中國的歷史始終是一個整體在往前發展,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脈絡是什么?為什么中國沒有被歷史的車輪給甩出世界歷史的軌跡?這些是學者關心的問題,也是這本書撰寫的背景,其社會價值一直延續至今,堪稱歷史經典,很值得讀者作為學習中國古代歷史的珍貴資料。
1.熱點:近年來知識界大興"民國熱",民國時期的大師們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并得到無盡推崇。本套叢書匯聚了當時各具獨特風采和閃光思想的大師們秀的代表作品,為廣大"民國迷"們奉上饕餮盛宴。
2.索引:本套叢書為索引版,每冊正文后都附有大量人名、地名和一般名詞索引,便于讀者有針對性地查詢閱讀。這是本套叢書的一大特色。
3.精校:目前市面上的民國圖書泛濫,但質量良莠不齊,不少版本錯漏百出。本套叢書經過2年時間精心編校,在內容上經得起反復推敲,更、更具性。
4.精裝:本套叢書采用精裝,設計用心,作者相同的品種均在書脊下部用使同一顏色表明,書脊上部為套裝統一顏色;每冊均附贈書簽和藏書票;包裝精美大氣,十分適合收藏。
夏曾佑(1863—1924) 字遂卿,作穗卿,號別士、碎佛,筆名別士。杭縣(浙江杭州)人。進士,授禮部主事。近代詩人﹑歷史學家、學者。他對今文經學、佛學有精深的研究,對乾嘉考據學和詩文有相當的素養。此外他還注意學習外國史地知識和自然知識。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在天津與嚴復等創辦《國聞報》,宣傳新學,鼓吹變法。后致力于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用章節體編著《中國學》《中國歷史教科書》,重版時改名《中國古代史》,是近代中國嘗試用進化論研究中國歷史的及時部著作。
敘
及時篇凡例
第二篇凡例
及時篇上古史
及時章傳疑時代(太古三代)
及時節世界之初
第二節地之各洲人之各種
第三節中國種族之原
第四節古今世變之大概
第五節歷史之益
第六節上古神話
第七節包犧氏
第八節女媧氏
第九節神農氏
第十節神話之原因
第十一節炎黃之際中國形勢
第十二節黃帝與炎帝之戰
第十三節黃帝與蚩尤之戰
第十四節黃帝之政教
第十五節少昊氏顓頊氏
第十六節帝嚳氏
第十七節堯舜
第十八節堯舜之政教
第十九節夏禹
第二十節禹之政教
第二十一節夏之列王
第二十二節夏傳疑之事
第二十三節商之自出
第二十四節商之列王
第二十五節桀紂之惡
第二十六節周之關系
第二十七節周之自出
第二十八節周之列王
第二十九節周之政教
第二章化成時代(春秋戰國)
及時節東周之列王
第二節諸侯之大概
第三節孔子以前之宗教(上)
第四節孔子以前之宗教(下)
第五節新說之漸
第六節老子之道
第七節孔子世系及形貌
第八節孔子之事跡
第九節孔子之異聞
第十節孔子之六經
第十一節墨子之道
第十二節三家總論
第十三節晚周之列王
第十四節韓魏趙
第十五節田齊
第十六節七國并立
第十七節秦之自出
第十八節秦之列王(上)
第十九節秦之列王(下)
第二十節六國對秦之政策
第二十一節戎狄滅亡
第二十二節周秦之際之學派
第二十三節春秋制度之大概
第二十四節戰國之變古
第二十五節自上古至秦中國幅員之大略
第二篇中古史
及時章極盛時代(秦漢)
及時節讀本期歷史之要旨
第二節秦始皇帝(上)
第三節秦始皇帝(下)
第四節秦二世皇帝
第五節秦于中國之關系(上)
第六節秦于中國之關系(下)
第七節受命之新局
第八節天下叛秦(上)
第九節天下叛秦(下)
第十節秦亡之后諸侯自相攻伐(上)
第十一節秦亡之后諸侯自相攻伐(下)
第十二節楚漢相爭(上)
第十三節楚漢相爭(下)
第十四節高祖之政(上)
第十五節高祖之政(下)
第十六節漢之諸帝
第十七節文帝黃老之治
第十八節景帝名法之治
第十九節武帝儒術之治
第二十節漢外戚之禍(一)
第二十一節漢外戚之禍(二)
第二十二節漢外戚之禍(三)
第二十三節漢外戚之禍(四)
第二十四節漢外戚之禍(五)
第二十五節漢外戚之禍(六)
第二十六節光武中興(一)
第二十七節光武中興(二)
第二十八節光武中興(三)
第二十九節后漢之諸帝
第三十節宦官外戚之沖突(一)
第三十一節宦官外戚之沖突(二)
第三十二節宦官外戚之沖突(三)
第三十三節宦官外戚之沖突(四)
第三十四節宦官外戚之沖突(五)
第三十五節宦官外戚之沖突(六)
第三十六節匈奴之政治(上)
第三十七節匈奴之政治(下)
第三十八節匈奴之世系(上)
第三十九節匈奴之世系(下)
第四十節南匈奴之世系
第四十一節北匈奴之世系
第四十二節西域之大略
第四十三節南道諸國
第四十四節北道諸國
第四十五節蔥嶺外諸國
第四十六節漢及時次通西域
第四十七節漢第二次通西域
第四十八節漢第三次通西域
第四十九節漢第四次通西域
第五十節西羌之概略
第五十一節前漢之西羌
第五十二節后漢之西羌(上)
第五十三節后漢之西羌(中)
第五十四節后漢之西羌(下)
第五十五節西南夷
第五十六節南粵
第五十七節閩粵
第五十八節朝鮮
第五十九節日本
第六十節儒家與方士之糅合
第六十一節黃老之疑義
第六十二節儒家與方士之分離即道教之原始
第六十三節佛之事略
第六十四節佛以前印度之宗教
第六十五節文學源流
第六十六節兩漢官制
第六十七節漢地理(節錄日本重野安澤《支那疆域沿革圖略說》)
第六十八節涼州諸將之亂
第六十九節曹操滅群雄
第七十節劉備孫權拒曹操
第七十一節司馬懿盜魏政
第七十二節吳蜀建國始末
第七十三節三國末社會之變遷(上)
第七十四節三國末社會之變遷(下)
第七十五節三國疆域(節錄日本重野安澤《支那疆域沿革圖略說》)
第二章中衰時代(魏晉南北朝)
及時節讀本期歷史之要旨
第二節魏晉之際(上)
第三節魏晉之際(下)
第四節晉諸帝之世系
第五節晉大事之綱領
第六節賈后之亂
第七節八王之亂
第八節五胡之亂之緣起
第九節五胡之統系
第十節前趙后趙之始末(匈奴羯)
第十一節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之始末
第十二節前秦后秦西秦夏之始末(氐、羌、鮮卑、匈奴)
第十三節前涼后涼南涼北涼西涼之始末(氐、鮮卑、盧水胡,除前涼、西涼,為漢族)
第十四節蜀之始末
第十五節元帝王敦之亂
第十六節成帝蘇峻之亂
第十七節晉末桓氏之亂
第十八節宋武帝之概略
第十九節宋諸帝之世系
第二十節宋少帝之亂
第二十一節宋文帝被弒之亂
第二十二節宋前廢帝之亂
第二十三節宋后廢帝之亂
第二十四節宋諸王之亂
第二十五節齊諸帝之世系
第二十六節齊郁林王之亂
第二十七節齊末東昏侯之亂
第二十八節梁諸帝之世系
第二十九節北魏拓跋氏之世系
第三十節拓跋氏之衰亂
第三十一節北齊神武帝之概略
第三十二節梁末侯景之亂
第三十三節陳諸帝之世系
第三十四節北齊高氏之世系
第三十五節北周宇文氏之世系
第三十六節隋諸帝之世系
第三十七節晉南北朝隋之行政機關
第三十八節晉南北朝隋之風俗
第三十九節兩晉疆域沿革
第四十節南北朝疆域沿革
第四十一節隋疆域沿革
及時篇及時章引用書目
及時篇第二章引用書目
附錄(以見于本書之先后為次)
索引
及時章
傳疑時代(太古三代)
及時節世界之初
人類之生,決不能謂其無所始。然言其所始,說各不同,大約分為兩派。古言人類之始者,為宗教家;今言人類之始者,為生物學家。宗教家者,隨其教而異,各以其本群最古之書為憑。世界各古國,如埃及(Egypt)、巴比倫(Babylon)、印度(India)、希伯來(Hebrew)等,各自有書,詳天地剖判之形,元祖降生之事,其說尚在,為當世學者所知。而我神州,亦其一也。顧各國所說,無一同者。昔之學人,篤于宗教,每多入主出奴之意,今幸稍衰,但用以考古而已。至于生物學家者,創于此百年以內,最著者英人達爾文(Darwin)之種源論(OriginofSpecies)。其說本于考察當世之生物,與地層之化石,條分縷析,觀其會通,而得物與物相嬗之故。由古之說,則人之生為神造;由今之說,則人之生為天演,其學如水火之不相容。此二說者,若欲窮其指歸,則自有專門之學在,非本篇所暇及。本篇所以首及此者,因討論歷史,幾無事不與宗教相涉,古史尤甚,故先舉此以告學者,庶幾有所別擇焉。
第二節地之各洲人之各種
大地之陸,分為五洲。吾人所居,曰亞細亞洲(Asia);其西曰歐羅巴洲(Europe),其西南曰亞非利加洲(Africa),再西曰南北亞美利加洲(SouthandNorthAmerica);亞洲之東南曰澳大利亞洲(Australia)。是為五大洲,其名皆歐羅巴人所命也。其居此五洲之種族,居亞洲者,曰蒙古利亞種(Mongolians);居亞洲之南及各島中者,曰馬來種(Malays);居歐羅巴洲者,曰高加索種(Cau-casians);居非洲者,曰內革羅種(Negroes);居美洲者,曰印第安種(Indians)。是謂五種,其名亦皆歐羅巴人所命也(因與此五洲、五種相交涉,而有信史可傳者,始于歐羅巴人,故泰東之言洲名與種名者,不得不用其所立之名也)。此諸種人,在上古時,大約聚居亞細亞西北之高原,其后散之四方,因水土不同,生事各異,久之遂有形貌之殊,文化之別。然其語言文字之中,猶有同者,會而通之,以觀其分合之跡,此今日之新科學也。中國位于亞洲之東,而屬于蒙古利亞種(按:亞細亞本亞洲西方之一小地,而蒙古又胡人一分族之名也,殆不足以概中國。歐人云云,亦以偏概全之例爾),此族之史,為吾人本國之史,本書所講演者此也。
第三節中國種族之原
種必有名,而吾族之名,則至難定,今人相率稱曰支那。按:支那之稱,出于印度,其義猶邊地也,此與歐人之以蒙古概吾種無異,均不得為定名。至稱曰漢族,則以始通匈奴得名;稱曰唐族,則以始通海道得名,其實皆朝名,非國名也。諸夏之稱,差為近古,然亦朝名,非國名也。唯《左傳》襄公十四年引戎子駒支之言曰:"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華非朝名,或者吾族之真名歟!至吾族之所從來,尤無定論。近人言吾族從巴比倫遷來,據下文最近西歷一千八百七十余年后,法、德、美各國人,數次在巴比倫故墟掘地所發現之證據觀之,則古巴比倫人與歐洲之文化相去近,而與吾族之文化相去遠,恐非同種也。其古事,附錄于后。
巴比倫有二種語,一南一北,南為文言(thepurelanguage),北為婦人之言(thewomanslanguage)。西元前六千年之磚文,凡書十二部。記其國之古事,及時部云,無始之時,光明與黑暗相戰,于是有大神出其間,名彌羅岱(Merodach)。當此之時,又有一龍底麥得(Tiamat),與神為敵,神以大力磔龍而分之,其首為天,尾為地。第十一部言二大神,一名吉而葛莫斯(Gilgames),一名衣本尼(Ea-bani)。上帝造衣神,本令其殺吉神,不料二神結為死黨。二神協力殺一惡神,名克母伯(Khumbaba),此惡神本住一奇怪杉樹之下。又殺一神牛,因殺神牛,遂有洪水之禍。后衣神忽死,而吉神又患重病,此病神能醫之,神住死水之外,名西蘇詩羅斯(Xisuthros)。吉神往就醫,從阿拉伯經過一日落之山,此山上本歸一種怪人名蝎人者保護。海邊有樹,以寶石為果。又行四十五日而至死水,死水之中有群島,有一島名福島,于此島望見西神,西神始告以造洪水之故,又以生命樹一枝授之。吉神即攜樹歸巴比倫,于路偶渴,就泉而飲,泉中有一蛇出,竊其生命樹,吉神大哭而無如何也。又大神彌羅岱,以土造人。及時人曰愛特巴(Adapa),偶因釣魚,誤折南風之翼。南風訴之于天,天神愛牛(Anu)召愛特巴而問之。有神名醫(Ea),謂愛特巴曰:"愛牛神處之物,不可飲食。"愛特巴遂不敢飲食,于是其子孫無不死者矣。蓋愛牛之飲食,皆能使人不死者也。又有神納格爾(Nergal),欲謀殺一女神名愛來得(Allat)。女神乃與之商,以地球上之權悉讓之,遂得不死,而女神為陰司之神。又有神名衣登腦(Etanna),與鷹相商,欲至天至高之處,已過愛牛之室,又至一斯他(Istar)之室,鷹力已竭,遂棄于地上。有神司風潮,名蘇(Zu),竊彌羅岱定數之簿,而彌羅岱之權遂失,久之始得奪回。巴比倫女子可受父母之遺產。在公庭,父子平權。奴隸亦有財產與訟獄之權。無用刑訊之事,又以誑言為重罪。商法甚詳。教育普及。女子亦講學問。郵信極多。已知日月食。創十二宮。休息之日,以度歲為至要,倍爾神升座行福故也。人皆平等自由。供神之物,分為二種,有血者肉類,無血者香酒等類。稅取十分之一以與廟。商亦最重,帝王亦經商。貸資有至二十分者,后減至十三分半。以金、銀、銅三種條為幣,一金門尼為六十悉克爾。
第四節古今世變之大概
中國之史,可分為三大期。自草昧以至周末,為上古之世;自秦至唐,為中古之世;自宋至今,為近古之世。若再區分之,求與世運密合,則上古之世,可分為二期。由開辟至周初,為傳疑之期,因此期之事,并無信史,均從群經與諸子中見之(經、史、子之如何分別,后詳之),往往寓言、實事,兩不可分,讀者各信其所習慣而已,故謂之傳疑期。由周中葉至戰國為化成之期,因中國之文化,在此期造成,此期之學問,達中國之極端,后人不過實行其諸派中之一分,以各蒙其利害,故謂之化成期。中古之世,可分為三期。由秦至三國,為極盛之期,此時中國人材極盛,國勢極強,凡其兵事,皆同種相戰,而別種人則稽顙于闕廷。此由實行第二期人之理想而得其良果者,故謂之極盛期。由晉至隋,為中衰之期,此時外族侵入,握其政權,而宗教亦大受外教之變化,故謂之中衰期。唐室一代,為復盛之期,此期國力之強,略與漢等,而風俗不逮,然已勝于其后矣,故謂之復盛期。近古之世,可分為二期。五季、宋、元、明為退化之期,因此期中,教殖荒蕪,風俗凌替,兵力、財力逐漸摧頹,漸有不能獨立之象。此由附會第二期人之理想,而得其惡果者,故謂之退化期。清代二百六十一年為更化之期,此期前半,學問、政治集秦以來之大成,后半世局人心,開秦以來所未有。此蓋處秦人成局之已窮,而將轉入他局者,故謂之更化期。此中國歷史之大略也。
第五節歷史之益
讀我國六千年之國史,有令人悲喜無端、俯仰自失者。讀上古之史,則見至高深之理想(如大《易》然),至完密之政治(如《周禮》然),至純粹之倫理(如孔教然),燦然大備,較之埃及、迦勒底、印度、希臘,無有愧色。讀中古之史,則見國力盛強,逐漸用兵,合閩、粵、滇、黔、越南諸地為一國,北絕大漠,西至帕米爾高原,裒然為亞洲之主腦,羅馬、匈奴之盛,殆可庶幾,此思之令人色喜自壯者也。洎乎讀近今之史,則五代之間,我之傭販、皂隸,與沙陀、契丹,狂噬交捽,衣冠涂炭,文物掃地,種之不滅者幾希。趙宋建國,稍稍稱治,然元氣摧傷,不可猝起,而醫國者又非其人。自此以還,對外則主優柔,對內則主壓制,士不讀書,兵不用命,名實相反,主客易位,天下愁嘆,而不知所自始,其將蹈埃及、印度之覆轍乎!此又令人悵然自失者矣。雖然,及觀清代二百余年間,道光以前,政治、風俗雖仍宋明之舊,而學問則已離去宋明,而與漢唐相合;道光以后,與天下相見,數十年來,乃骎骎有戰國之勢。于是識者知其運之將轉矣,又未始無無窮之望也。夫讀史之人,必悉其史中所陳,引歸身受,而后讀史乃有益,其大概如此。
第六節上古神話
及時期傳疑時代者,漢有三王、五帝、九皇,貶極為民之說(一),此純乎宗教家言,不可援以考實。其三皇、五帝之名,始見于周初(二),古注以為其書即《三墳》、《五典》,然《墳》、《典》已亡,莫知師說。古又有泰古二皇之說,二皇謂包犧、神農(三)。又有古有天皇、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之說(四)。然皆異說,不常見。常見者,以天皇、地皇、人皇為多,而其所指者,各不同。緯候所傳,言者非一,有以虙戲、燧人、神農為三皇者(五),有以伏羲、女媧、神農為三皇者(六),有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者(七),有以伏羲、神農、祝融為三皇者(八)。大約異義,尚不止此,此其大略耳。五帝之說,亦甚不同。或用以配五人神,太昊配句芒,炎帝配祝融,黃帝配后土,少昊配蓐收,顓頊配玄冥(九)。而其再變,則為青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黃帝含樞紐,白帝白招拒,黑帝汁光紀,為五感生帝(十)。異義亦不止此,此亦其大略耳。大抵皆秦漢間人,各本其宗教以為言,故抵牾如此。今記錄則自包犧始。
按:世有盤古、天皇、地皇、人皇之說,非雅言也。今錄之以備考。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濁陰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厚,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御覽》二引徐整《三五歷》)。天皇十二頭,號曰天靈,治萬八千歲(《御覽》七十八引項峻《始學篇》),被跡在柱州昆侖山下(《御覽》七十八引《遁甲開山圖》)。地皇十二頭,治萬八千歲(《御覽》七十八引項峻《始學篇》),興于熊耳、龍門山,皆蛇身獸足,生于龍門山中(《御覽》七十八引《遁甲開山圖》)。人皇九頭,治四萬五千六百年(《御覽》七十八引徐整《三五歷》),起于形馬(《御覽》七十八引《遁甲開山圖》),或云提地之國(《御覽》三百九十六引《春秋命歷序》)。其說之荒詭如此。今案盤古之名,古籍不見,疑非漢族舊有之說。或盤古、槃瓠音近,槃瓠為南蠻之祖(《后漢書?南蠻傳》),此為南蠻自說其天地開辟之文,吾人誤用以為己有也。故南海獨有盤古墓,桂林又有盤古祠(任昉《述異記》)。不然,吾族古皇并在北方,何盤古獨居南荒哉?至三皇之說,雖三皇、五帝之書,掌于故府(《周禮?春官?外史氏》),事自確有,然必即指包犧諸帝而言,非別有所謂三皇也。
按:古又有十紀之說。一曰九頭紀,二曰五龍紀,三曰攝提紀,四曰合雒紀,五曰連通紀,六曰序命紀,七曰循蜚紀,八曰因提紀,九曰禪通紀,十曰流訖紀(《史記?三皇本紀》)。與巴比倫古磚文載洪水前有十皇相繼,四十三萬年之說合。
……
正品,拿起來很舒服,看著也不錯,特別喜歡索引!
很專業的一套書,買了這套好幾本相關書。這一類的書真的很難得,雖然看的2套并非很全面,朝代也只寫到一部分,但內容、印刷都很好,價格也便宜。提示下是用 文言文書寫,簡體,有塑封。
挺好的 唯一就是字有點小 偏文言了
送貨很快,包裝很好。
經典版本,值得推薦!
這本書內容挺全面的。。而且用詞準確嚴謹。包裝精美,里面還有藏書票和書簽,很漂亮,值得收藏~~
2015年去山東曲阜的周公廟,在外面強生看到了夏曾佑先生的一句話,于是回來之后就買了這本書。這本書對于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同學們會有很大的幫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