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中國史學史(晚清至民國)》截至20世紀中,敘述中國史學變革階段,主要特點是新舊、中外史學碰撞,包括增其新而不變舊、新史學興起、史學更新新路向三小段。晚清史學開始突破昔日格局,跨出變革步履。20世紀初興起發掘本土文化遺存、運用科學方法的潮流,推動中國史學邁開近代化步伐,以梁啟超、王國維所代表的“新史學”兩大基本路向,至40年代末形成兩大史學主干——馬克思主義史學團隊和歷史語言研究所為代表的群體,展示出隨后史學的基本走勢。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謝保成,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史學史、隋唐五代史、20世紀學術文化,主要代表作有《隋唐五代史學》、《貞觀政要集?!?、《民國史學述論稿(1912—1949)》、《龍虎斗與馬牛風——論中國現代史學與史家》、《郭沫若學術思想評傳》。
目 錄
及時編 “增其新而不變舊”的晚清史學
及時章由盛轉衰引起的思想震蕩 / 2
第二章史學格局的變革 / 17
第二編“新史學”的興起與變異
及時章 “新史學”興起 / 67
第二章 近代考古學傳入與本土文化遺存被發見 / 106
第三章 “國學”與“國粹”、“國故”的兩次論辯及差異 / 126
第四章 打破上古史系統的“古史辨” / 155
第五章 “尋偽之所出,通類例所在”的 “古史新證” / 186
第六章 流派紛呈的史學論與史學方法論 / 215
第七章 舊體史書編纂 / 257
第八章 新體史書涌現 / 297
第三編史學更新的新路向
及時章 社會史論戰及其對史學的影響 / 343
第二章 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成就與功績 / 385
第三章 上古、中古史研究 / 420
第四章 幾種“歷史哲學”與歷史觀 / 462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史學骨干隊伍與基本框架 / 500
第六章 史書撰著與史料整理研究 / 542
附 錄
三大系列史書成書時間表 / 610
二十六史篇卷及表、志、類傳篇目表 / 618
基本史書書目(300 種) / 633
后 記 / 647
一校校后記 / 657
補 記 / 659
社會格局屢變,史學不斷更新(晚清至民國)
道光中期以后,文明古國及時次受到先進社會制度、先進生產力的猛烈沖擊。為挽救危亡,探尋救弊之道,“以史經世”再起,推動史學逐漸向社會變革靠攏,開始改變傳統史學格局。放眼世界,喊出“史界革命”口號,提出“新史學”理論,預示著中國史學即將面臨不斷更新、不斷出新、不斷創新的巨大變革。
20 世紀前半紀的史學進程明顯地表現為前后銜接的兩個階段,以20 年代末、30 年代初為分界線。
伴隨著世紀初“新史學”的興起,近代考古學成為“新史學”必不可少的內容。史前遺址(包括直立人化石、舊石器時代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拓展了史家眼界,改變著對史學的傳統認識。新材料的發現與整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史研究的路向。國外思想學說和學術方法,運用于新發現的古代文化遺存上,使得中國史學呈現出更新的態勢。
新思想、新史料大量涌現,引起舊思想、舊史學的激烈反對,出現“國粹”、“國學”與“國故”之爭和關于古史的長期論辯。歷史考據學從理論到方法都得到一次提升,成為辨識后人如何“層累”古史、“逐層增建”古史的一種思想觀念。以“二重證據法”進行古史新證,成為揭露史書中某些主體意識“有所緣飾”的重要方法。
此間新舊體史書編著并駕齊驅,恰好反映此時的史學依然新舊雜陳的狀況。
1927 年、1929 年,王國維、梁啟超先后謝世,標志著20 世紀初興起的“新史學”謝幕。他二人所代表的“新史學”兩大基本路向,以更新的方式取得長足發展,影響著此后的史學進程。
王國維所代表的路向,以史學與新史料相結合,歷史語言研究所集中體現了這一路向的實際,推動著中國史的基礎研究向縱深發展。梁啟超所代表的路向,以史學與現實緊密結合,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某種程度上體現了這一路向的實際,推動著中國史學觀念的轉變、部分分支學科的形成。經過整整20 年的努力,歷史語言研究所將掌握在洋人手中的諸多話語權逐漸奪了回來,證明“科學的東方學之正統在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構筑起區別于其他史學的基本框架,預示著中國主流史學的新趨勢。
與兩大主干同時并存,偏重史學與史料關系者,成就卓著,影響久遠。偏重歷史哲學者,以各種“文化”或“生命”觀念,試圖 “另謀開辟一條新途徑”,但沒有真正深入地研究過中國歷史、中國社會,因而“是玄學的,非科學的”。
20 年間的史書編著層出,既有作為某“潮”某“派”的代表作,更有數量可觀而不屬于某“潮”某“派”的撰著在學術領域有著無可比擬、無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在中外不斷碰撞下,中外關系史、世界史研究的興起,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人認識世界所邁出的步履。
這本書很好,是全新正版,我非常滿意,當當自營就是不錯,下次一定再來!
這個商品不錯,很喜歡,非常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