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是近代中國因應“兩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試圖走向工業化、近代化,由左宗棠創設集艦船制造、海軍人才培養、水師建設為一體的國家機構。
陳悅的《船政史》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和新發現的史料的基礎上,在按照篇章結構和時間線索介紹船政從1866年創設歷經清末民國的發展歷程。作者在囊括充分資料的基礎上,辨析史料檔案,提出了大量新觀點,并對一些以往未被詳細涉及的船政史局部進行了深入探討。如船政的政治地位、船政水師的歷史、淮系勢力對船政的影響、船政造軍艦的技術情況、船政對北洋海軍建設的影響等。另外,本書精選大量相關歷史圖片作為插圖,還附錄了精心繪制的地圖、海軍艦船和飛機線圖。
本書堪稱船政研究的嘔心瀝血之作。
陳悅,江蘇靖江人,現居山東威海,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歷史顧問、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客座研究員,長期專注于中國海軍史、船政史、艦船兵器技術史、甲午戰爭史的研究和普及,著有《北洋海軍艦船志》《近代國造艦船志》《民國海軍艦船志》《中國軍艦圖志》《甲午海戰》《沉沒的甲午》等,主編有“中國海軍稀見史料”叢書,曾主持和參加山東威海“定遠”紀念艦、遼寧丹東“致遠”紀念艦仿古設計工作,曾擔任《船政學堂》《甲午》《“定遠”歸來》《北洋海軍興亡史》等電視紀錄片、專題片的歷史顧問。
自序/
及時編船政的創設/
及時章海疆失防的年代/
第二章奠基東南/
第三章創設/
第二編總理船政大臣與五年計劃時代/
第四章廠區、人員、機構/
第五章五年計劃時代的艦船建造/
第六章五年計劃時代的船政教育/
第七章五年計劃時代的船政水師/
第八章五年計劃時代的內、外風波/
第九章船政成功/
第三編督辦船政大臣時代/
第十章沈葆楨離任/
第十一章淮系影響下的歷任督辦大臣/
第十二章督辦大臣時代的船政自身建設與經費狀況/
第十三章督辦大臣時代的新艦船/
第十四章督辦大臣時代的船政教育/
第十五章馬江之戰和船政水師的隕落/
第四編署理船政大臣時代/
第十六章張、裴交替/
第十七章裴蔭森時代的艦船制造/
第十八章裴蔭森時代的船政自身建設與教育發展/
第五編兼管、兼充船政大臣時代/
第十九章兼管、兼充船政大臣時代的歷任大臣/
第二十章兼管、兼充船政大臣時代的船政自身建設及教育/
第二十一章的外國技術團/
第二十二章末期的艦船建造/
第六編后船政時代/
第二十三章民國北京政府時代的船政轉型/
第二十四章民國南京政府時代的船政演變/
第二十五章抗戰烽火與船政衍脈/
結語:回望船政/
附錄1:船政總覽圖/
附錄2:船政教育機構歷屆畢業生名錄/
附錄3:船政造艦艇性能參數一覽表/
附錄4:船政造艦艇線圖/
附錄5:飛機制造工程處所造飛機參數一覽/
附錄6:飛機制造工程處所造部分飛機線圖/
主要參考書目/
及時章 海疆失防的年代
一、“數千年未有之強敵”
2012年7月27日,第30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英國倫敦揭幕。開幕式上的助興演出以藝術的形式向全世界呈現英國引以為傲的歷史、文化與價值觀。當由演員飾演的19世紀初葉英國杰出工程師布魯內爾(Isambard Kingdom Brunel)高聲吟誦著英國文豪莎士比亞的作品“那時在夢中便好像云端里開了門,無數珍寶要向我傾倒下來”時,開幕式場地上頓時開始上演一幕幕恍如夢幻般的景象:英倫三島上原本帶著田園牧歌情調的農地片片消失,一座座煙囪拔地而起,蒸汽機開始陣陣轟鳴,火紅的鐵水澆鑄出了各種工業構件,英國人邁開步伐走向全世界。這一幕恰是對18世紀末從英國發端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走入近代化(The Modern Theory,又譯為現代化)的工業革命的精彩凝練展現。只不過在真正的歷史上,這一人類生產力、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在其發生時并不總是伴隨著這般曼妙的詩意,很多時候與之相伴的是社會變革所帶來的種種痛楚以及在這種大變革中發生的各種赤裸裸的弱肉強食的故事。
1776年,英國工程師瓦特成功制造出了人類歷史上及時臺實用型蒸汽機,人類及時次能夠操控一種機器之力。由高壓蒸汽和鋼鐵機械共同作用產生的澎湃動力猶如揭開了以機器力代替自然力的魔盒,各種連鎖反應不斷發生,影響遍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蒸汽動力火車、蒸汽動力機床、機器采礦、有線電報、蒸汽動力的發電機、電燈等各類革命性的發明層出不窮。而以蒸汽動力取代帆槳動力的蒸汽輪船(Steam Ship)的出現,更是標志著人類對機器之力的運用攀上了云端。作為工業革命孕育和興起之地的西方世界,伴隨著自身生產力的不斷膨脹,對探索地球上更多的未知地域,開辟更多的未知市場,攫取更大的商業和政治利益有了更為迫切的需求,而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航??萍?、軍事科技的飛躍,更為西方世界提供了實現這些目標的可能性,此后西方的崛起之路日益變成了一種憑借其在科技、軍事等領域的巨大先發優勢而不斷掠奪落后國家和民族的殘酷模式。
及時章海疆失防的年代地處在被西方世界稱作“Far East”(遠東)的中國,遠離喧鬧的工業革命和近代化變革的中心,沿襲著亙久不變的生活模式,猶如身在世外桃源。對近代化——這場人類史上翻天覆地的大變局,中國則是以一種極為痛苦和屈辱的方式而被動感知的,當近代化來襲,傳統的中華天朝大國手足無措,幾乎一夜之間從文化制高點被生生拽下,變成了西方列強眼中可以任意欺凌、掠奪的未開化國家。細算近代化和工業革命的種種成果投在中國人眼里的印象,最初具代表性和最讓中國人刻骨銘心的就是前所未見的蒸汽動力軍艦。及時艘到達中國的蒸汽輪船是1835年出現在廣東海域的英國船“渣甸”(Jardine)。但直到及時次鴉片戰爭爆發前,這種蒸汽動力船舶在中國并未被引起廣泛的注意。
1840年,因不滿清政府扣押英國鴉片商及貨物和禁止開展其他商業貿易的舉措,英國發動了及時次鴉片戰爭,試圖以武力逼迫中國清王朝就范,借此維護和拓展英國在中國的商業利益。挾近代化工業文明而來的英軍和處在中世紀狀態的中國軍隊的較量,結果可以想見。在英國海軍尚沒有投入其主力的一級、二級戰艦的情況下,僅僅使用一些輔助性的軍艦,就讓武備松弛的清王朝沿海烽火四起,應對失據。17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英國海軍以艦上封閉炮甲板(Gun Deck)的層數以及火炮的裝備的數量來區分風帆動力軍艦的等級。其中一級軍艦指有3至4層封閉炮甲板、裝備100門以上火炮的軍艦,二級則是指擁有3層封閉炮甲板、裝備98門火炮的軍艦。
及時次鴉片戰爭初起時,英國侵華艦隊中的風帆戰艦和開花大炮雖然引起了當時中國人的注意,不過此種堅船利炮在本質上和中國水師的戰船和火炮并無根本區別,只不過是英軍的戰船艦體規模更大,設計更為科學,建造更為精良、堅固,火炮的材質更佳,射擊科學更完善,炮彈的破壞力更猛烈而已,尚沒有帶給當時的中國人以無法企及的絕望性的思想沖擊。而在英軍侵華艦隊的隊伍中,就近從英國東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調集來華的大批鐵殼和木殼的蒸汽明輪軍艦,才是真正引起了當時中國人驚訝及至震驚的武器?,F存于頤和園的一艘清末明輪小艇“永和”號,在照片上可以看到船兩側的輪葉以及安裝在船體中部的鍋爐、煙囪等設施。這艘小艇的相貌與蒸汽輪船剛問世時的樣子相去不遠。
蒸汽明輪軍艦是帶有武裝的蒸汽明輪船。所謂蒸汽明輪船,是人類采用蒸汽機作為驅動力來源后創造的及時種新式船舶,因為驅動船舶前進的輪葉會有很大部分露出在水面之上,能被人直接看到,所以得名明輪(后來出現的安裝于船舶水下的驅動輪葉——螺旋槳則對應被稱作“暗輪”)。明輪船早期的動力推進模式,是由蒸汽機通過傳動軸驅動安裝在船只左右兩舷外的猶如水車一般的大明輪劃水(也有在艦船的尾部安裝尾部明輪的樣式),以此帶動船舶行進。
和任何新生事物在成長期的情況一樣,蒸汽明輪船問世后也經歷了一段青澀的不成熟階段。當時受蒸汽機本身的性較差、操作者的使用經驗普遍不足以及蒸汽機功率不高所帶來的航速較慢等問題的制約,蒸汽明輪船主要作為民用。英國海軍在1823年嘗試性地裝備此種時髦船只時,也只不過是看中其不用依賴自然風力的獨特機動能力,采用這種蒸汽輪船充當拖船而已。其后隨著蒸汽機技術的不斷完善,蒸汽輪船逐漸得到西方海軍的接受,安裝有火炮的蒸汽明輪軍艦應運而生,但此時仍然存在著明輪占據了軍艦兩側的大量空間,使得艦上無法多裝火炮等缺陷,“輪周占地甚廣,炮不能多列,輪軸及汽機高出水線之上,易為敵炮擊毀”,在及時次鴉片戰爭侵華的英國艦隊中,此類新式軍艦開始也僅僅是充當輔助角色。
起初,中國官員對蒸汽明輪軍艦的印象也與此相差不遠。
欽差大臣林則徐可能覺察到了這種軍艦外在的驅動方式和中國宋朝時出現的“以輪激水,其行如飛”的車輪舟相仿佛,稱這種西方軍艦為“車輪船”,描述和評價其“以火焰激動機軸,駕駛較捷,此項夷船,前曾到過粵洋,專為巡風送信”。直隸總督琦善在1840年8月17日的奏片中則稱之為“火焰船”,并注意到了這種船只不依靠風力和潮水便能航行的特性,不過對其動力產生的原理的理解不著邊際,“其后梢兩旁,內外俱有風輪,中設火池,上有風斗,火乘風起,煙氣上熏,輪盤即激水自轉,無風無潮,順水逆水,皆能飛渡,撤去風斗,輪即停止。系引導兵船,投遞文書等項所用”。總體上,此時目睹和聽聞西洋蒸汽明輪軍艦的中國官員們,只是對這種船只的航行方式感到好奇,大都還并不認為這種古怪的船會有什么與眾不同的戰斗力,直到1841年初的虎門之戰爆發。
英國《倫敦新聞畫報》銅版畫:及時次鴉片戰爭中在廣州和中國水師戰船作戰的“復仇女神”號蒸汽明輪炮艦。1841年1、2月間,英國侵華艦隊向廣州虎門的清軍炮臺發起連續進攻,英軍艦隊中來自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艘名為“復仇女神”(Nemesis)的蒸汽明輪炮艦(全長約56米,裝備2門32磅炮,4門6磅炮)表現出了令人吃驚的作戰能力。(它不用依賴自然風力便可以航行,在水面上縱橫往來,行動自如,還能在風力或風向不利時拖曳著風帆戰艦和登陸用的舢板行進,而且憑著其靈活的機動能力可以深入到港汊、小河流等帆船難以順暢活動的遮蔽水域作戰。在虎門之戰中,僅僅“復仇女神”號一艘蒸汽動力軍艦竟然就擊沉和摧毀了多達數十艘中國水師的戰船、舢板和火攻船等船只,數量上幾乎相當于消滅了當時中國綠營水師一個營級規模的單位。 “復仇女神”號和參戰的其他東印度公司蒸汽明輪炮艦配合英軍艦只協同陸軍作戰,在廣州附近給中國的水師和炮臺造成災難性的損失,綠營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也在惡戰中不幸犧牲殉國,這種沉痛的打擊無情地宣告了擁有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水師在西式近代化的海軍面前不堪一擊,中國萬里海疆面對西方已經處在事實上的失防狀態。
軍事不如人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武器裝備的不如人。遭遇慘敗后,中國一些官紳對英國人的蒸汽明輪軍艦開始加以特別注意,“其小兵船火輪船,更不過數尺之水,即足以資浮送,行捷如飛,路徑循熟,隨處竄越”。甚至當時已經有中國人萌發了要仿制這種新式軍艦來抵御英軍的念頭,希望以此來消除中、英水上武裝間在武器方面的懸殊差距。蒸汽動力軍艦使得近代中國人及時次認識到并承認在某些方面技不如西人,也成為近代中國人接觸工業革命和近代化的最早門徑。
1841年,被黜的原欽差大臣林則徐建議建造一種用人力驅動的車輪船,“前后各艙裝車輪二輛,每輪六齒,齒與船底相平,車心二角,車艙長三尺,船內二人齊肩,把條用力,攀轉則齒輪激水,其走如飛,或用腳踏轉,如車水一般”。鴉片戰爭前林則徐在廣東籌防,實際曾購買過類似蒸汽動力舢板的小型蒸汽船,與真正的蒸汽動力軍艦相差尚遠,不過這一難得的蒸汽動力船只的獲取經驗,可能是1840年林則徐上奏道光帝,請求取粵海關關稅的十分之一用于制炮造船的動因之一。1842年,兩江總督牛鑒在向清廷匯報所轄地區的海防籌辦情況時,提及兩江已經建造了一批特殊的船只,從描述看,可能與林則徐所述的水輪船類似,“招巧匠制水輪船四只,上安炮位,捷速行駛”。這些車輪船、水輪船其推動船舶航進的形式明顯是想要模仿西方的蒸汽明輪船,但都是以人力來轉動明輪,和名字上只有一字之差的火輪船實際相差不可以道里計,不過卻流露出了當時普遍抱著天朝上國心態的中國人中已經有人對自身相較于西方的軍事技術落后有了無奈的默認,以及想要通過探索和學會西方的“淫巧奇技”來改變這種差距的決心。
1842年8月29日,中國近代史上及時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簽訂,面對傳統的海防力量在英軍的打擊下潰不成軍的慘痛現實,清政府被迫接受了英國提出的勒索條件,向西方列強打開國門。雖然之后直到1852年出版的清末思想家魏源編輯的《海國圖志》一書中,還收錄有《火輪船圖說》《火輪船說》等兩篇直接關于蒸汽明輪船構造和建造方法的文章,顯示著部分中國人對研究和學會西洋利器的濃厚興趣,但這些正如魏源在書中所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在當時并沒有引起中國社會大范圍的關注和響應一樣,隨著及時次鴉片戰爭成為過去,由西方入侵造成的國防危機被淡忘,而由這種危機引生的對蒸汽軍艦的關注也漸漸被淡忘和漠視。盡管有包括林則徐、魏源等在內的一批先進官員、知識分子仍然在努力奔走呼吁,但最終的局面是就連鴉片戰爭中一些省份所嘗試進行過的建造水輪船的活動也都銷聲匿跡了。
由于傳統守舊勢力在整個社會中的影響力過于強大,且自身迷失在天朝上國的幻夢中,自認為中國傳統的社會生活方式本身并沒有什么缺陷,清末中國的幾乎每一次新變革的發生,往往都是因為外部或內部力量造成了突發的難以應對的政權生存危機,為了克服這種危機而不得已地被迫為之。在形式上,多是通過謀求一兩件器物層面的變革,來捍衛傳統的道德觀、價值觀以至社會生活方式和王朝統治,并觸碰不到引發危機的真正根源,而一旦這種生存危機變得不是那么緊迫,那么整個社會便會故態復萌,變革又歸于沉寂,變革者則成為了不受關注者,甚至成為對此前的變革心懷不滿的傳統勢力群起攻訐的孤獨者和殉道者。
二、“救時之及時要務”
19世紀50年代,歐洲國家蒸汽動力船只的技術發展迅猛,安裝于船舶尾部水下的暗輪開始取代笨重的明輪,使得蒸汽船的機動性能躍上了新的層次。原本在海軍中充當輔助、配角的蒸汽動力軍艦,也隨著蒸汽動力技術的逐漸成熟,終于開始撼動由風帆戰艦占據的海軍主力艦寶座。到了這個年代的末期,法國和英國相繼建成了裝備蒸汽動力,外裹鋼鐵裝甲的新式主力艦——蒸汽動力鐵甲艦,開啟了世界海軍史上的全新時代。在民用領域里,蒸汽輪船以其越來越突出的航速、續航力、機動性、載重力優勢也開始大行其道,逐漸取代風帆船只,這一時代來往中國沿??诎兜奈鞣酱恢校羝纳碛耙渤霈F得越來越頻繁。
這一時期的中國,則又坐困到了一場新的內憂外患之中。
因不滿清政府的殘酷統治,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發動起義,起義隨后演變擴大成席卷湖南、湖北、江蘇等多省的滔天洪水,清政府傳統的八旗、綠營軍隊在起義軍面前潰不成軍,進而觸發了清王朝不得已而起用漢族官吏、士紳組織地方性的勇營軍隊以鎮壓太平軍的重大軍制、政治變革。就在清軍鎮壓太平天國戰事正酣的1856年,因懸掛英國船旗的商船“亞羅”號涉嫌海盜行為在廣州被中國地方政府緝查,以及在華傳教的法國神甫馬賴(Auguste Chapdelaine)在云南被中國人殺害,英、法兩國認為清政府不遵守乃至挑戰西方列強制定的國際規則,聯手興師問罪,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當英法聯軍艦隊橫海而來,面對已經以大批先進蒸汽動力軍艦為主力的聯軍艦隊,仍然以古老的帆槳戰船為主要艦船的中國水師再度不堪一擊。英法聯軍先是攻陷華南重鎮廣州,俘虜兩廣總督葉名琛,繼而兩度攻破京畿門戶大沽,直至占領清王朝的首都北京,劫掠圓明園,釀成了清王朝建國以來前所未遇的都城被外國軍隊攻占的驚天巨變和奇恥大辱。
也就在這種紛亂的大變局里,由于治安不靖、戰事不利等現實問題的逼迫,原本在及時次鴉片戰爭結束后被擱置甚至遺忘的蒸汽動力軍艦問題在中國官紳中又開始被人不斷提起。,這種西式軍艦突出的戰斗能力和對軍事的巨大價值,在中國政府高層也終于成為了熱點話題,尤其在一些擔當具體作戰軍務的封疆大吏眼中,更是成為想要盡快獲得的克敵利器,巨大的變革跟隨在巨大的政權生存危機后而快速出現。
在俄國、美國的所謂居中調停下,1860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國和法國分別簽署《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清政府的關注重心集中到如何從速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問題上。也就在這一年的春天,清軍用以圍困太平天國首都天京的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擊破,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揮師攻入富庶的江南地區,直接威脅到了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上海、寧波等城市,不僅是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命脈因此告急,列強在華的利益也受到嚴重的威脅。停留在中國尚未撤離的英法聯軍以及調停中國和英、法矛盾的俄國、美國都開始積極參與到協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活動中。
當年秋天,俄國駐華公使尼古拉 巴甫洛維奇 伊格納提耶夫(Nikolay Pavlovich Ignatyev)向恭親王奕提出了有關俄羅斯愿意向清政府提供西式軍械幫助攻剿太平軍等的建議,清政府遂諭令相關的重臣就此議題進行討論。當時在及時線主持對太平軍作戰的兩江總督曾國藩的復奏最為引人注目,其中不僅圍繞迫切的“借夷剿賊”問題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尤其重要的是曾國藩還眼界高遠地提出了關于未來中國自強之計的設想,即“將來師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遠之利”,將掌握西式火炮和蒸汽輪船作為中國的求強之道?!哆@一意見與及時次鴉片戰爭中林則徐密奏道光帝時提出“以船炮而言,本為防海必需之物,雖一時難以猝辦,而為長久計,亦不得不先事籌維……若前此以關稅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則制夷已可裕如”的自強方略實際上如出一轍,但是林則徐略帶有激將語氣的提議在當時被道光帝評價為“一片胡言”,易時而處,在嚴重的內憂外患中,曾國藩提出的觀點相同的意見卻引起了清王朝的高度重視。但從林則徐提議的1840年算起,中國佇立在獲取西方蒸汽動力軍艦的近代化事業門前,已然白白浪費了二十年寶貴的光陰。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沉重打擊下,清政府于1861年1月20日在中央設立了首個專門處理和外國交往事務的洋務部門——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由恭親王奕出任總理大臣。新設的總理衙門在成立后的第二天就上奏提出了舉辦洋務事業的計劃,具體內容正是圍繞曾國藩此前提出的“師夷智以造炮制船”一事展開,建議朝廷采取直接向外國雇傭、購買的模式,由兩江總督曾國藩和江蘇巡撫薛煥采取“仿照其式”“雇傭其船”等辦法獲取西洋新式軍艦,所需的經費從各通商口岸的海關關稅中酌量提取,最直接的目的則是想要運用這批軍艦充實清軍戰力,盡快規復被太平軍占領的南京。此議當即獲得允準,清政府獲取西方蒸汽動力軍艦的時代大幕就此緩緩開啟,而獲取蒸汽動力軍艦事實上也成為了中國走向近代化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突破口。
在當時,關于如何才能買到西方蒸汽動力軍艦,以及應該購買怎樣的西方蒸汽動力軍艦,買成之后又當怎么使用這種軍艦等問題,包括總理衙門在內的清政府高層茫然,因為于此事務全然沒有任何經驗可言,清政府中樞便放手讓地方設法。在1861年的實際操作中,相繼又出現了三種源出不同的購買西方蒸汽動力軍艦的聲音。
首先是兩江總督曾國藩和江蘇巡撫薛煥。1861年初,總理衙門在議復曾國藩上奏的關于“師夷智以造炮制船”的意見時,向清廷建議干脆直接由該意見的提出者,同時也是在對太平天國作戰及時線的軍事指揮者曾國藩和江蘇巡撫薛煥“斟酌試行”,遂獲得允準,具體則是由江蘇巡撫薛煥和布政使吳熙等著手籌辦。當時江蘇轄境內的上海曾在1856年時由地方殷商捐資,成功購買過名為“孔夫子”“普魯”的兩艘在華的外國蒸汽明輪船,在船上加裝武備改為炮艇,交由上海船捐捕盜局使用,雇傭外籍船員駕駛,在緝捕水上盜匪等工作中頗為奏效,后來又被洋槍隊借用去對太平軍作戰,是當時中國難得的成功購買和裝備、使用蒸汽動力軍艦的經驗。得到清政府對總理衙門意見的批準后,就在當年,富有外購軍艦經驗的江蘇省即傳出了委托西方人前往美國購買蒸汽動力軍艦的消息。
第二個解決辦法來自法國方面。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法國出于維護其在華利益和擴大在中國的政治影響力等考慮,即積極表示愿意在軍事技術等領域給予清政府支援。當得知了清政府有意向西方購買蒸汽動力軍艦后,法國方面在1861年通過時任三口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的崇厚向清廷建策,希望獲得幫助中國練兵、制器和購買蒸汽動力軍艦的權利。
第三種解決之道則來自英國方面。1861年,當時年僅26歲的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Robert Hart)得知清政府對蒸汽動力軍艦的興趣后,本著拓展英國在中國的政治影響力等考慮,開始影響他的頂頭上司——和他一樣年輕的總理衙門大臣恭親王奕,提議借用中國海關在英國的關系渠道,幫助清政府從英國直接購買、訂造蒸汽動力軍艦,并且還擬定了怎樣從中國各通商口岸海關關稅中提取購艦款項以及軍艦購成到來后如何配備艦員等非常具體的顯得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最終,赫德的提議引發了總理衙門的濃厚興趣,總理衙門遂上奏力排眾議,先是否決了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提交的法國代購蒸汽動力軍艦方案,繼而又自食其言,否決了曾經由總理衙門自己提出的委托曾國藩、薛煥等江蘇地方大員設法籌辦的方案,經奏請清廷獲準,委派赫德調度海關資源代為從英國購艦,將購買西方軍艦的大權從地方大員處收攬到了清中央政府的手里。在此購艦計劃中,購艦的具體事務委托當時正在英國休病假的與恭親王同齡的中國海關總稅務司李泰國(Horatia Nelson Lay)就近操辦,購艦所需的經費則采用之前總理衙門上奏由曾國藩、薛煥等地方大員籌辦軍艦時提出的老辦法,即從各通商口岸的海關關稅中酌量提取。
1861年總理衙門奏準由兩江總督曾國藩、江蘇巡撫薛煥提用海關經費辦理蒸汽動力軍艦后,兩江的地方官員即動手投入實施。經在江南一帶與太平軍作戰的洋槍隊統領美國人華爾(Frederick Townsend Ward)提議,薛煥與江蘇布政使吳熙、地方殷商楊坊(華爾的岳父)等商議,決定委托華爾的弟弟亨利 華爾(Henry Gamaliel Ward)前往歐洲和美國考察,幫助尋訪蒸汽動力軍艦等新式兵器的行情。亨利 華爾回國經過調查,向江蘇地方官員提交了以40萬兩銀價格訂造一大四小共五艘軍艦的方案,未待江蘇方面作出明確授權,行事急躁的華爾自行在美國通過與江蘇地方政府多有貿易往來的寶順洋行、匯豐洋行(或為兆豐洋行)獲得27萬兩信用融資,向船廠繳付了首付款,先訂造了三艘蒸汽動力軍艦,分別命名為“大清”(Dai Ching)、“江蘇”(Kiang Soo)和“浙江”(Chi Kiang),其推進形式為新式的螺旋槳暗輪,其艦型主要是炮艇(Gunboat)。
總理衙門以赫德代購英制軍艦的方案取代了由兩江籌辦軍艦的計劃時,獲悉江蘇地方已經在開展赴美購艦活動,對此大為不滿,認為會影響赫德的代購艦行動,屢次申令江蘇地方要求終止,則命令不準動用公家款項,不得影響對赫德購艦經費的供應保障。總理衙門經奏準由赫德代購軍艦后,向相關省份要求提撥海關經費充作購艦款,對此兩廣總督勞崇光在致總理衙門的公文中透露了隱約的不滿情緒,認為既然江蘇省已經著手在美國購艦,沒有必要另起爐灶再委托英人,“向來外國制造船炮等件,講究皆精致,不惜工本,無論何國制造,均屬可用,不必定在英國購買”。
江蘇方面則不愿停止業已開始的購艦行動,為籌措購艦經費,無奈之下謀劃出由上海的錢業商(指錢莊、票號等)捐資購艦的方案,以每一千兩交易中認捐二錢五分銀的方式,設法逐漸籌集40萬兩購艦款交付給亨利 華爾。然而這一計劃明顯緩不濟急,“美國寶順等行,因上海歸墊之款,不能迅速,于二十七萬兩之外不允續匯。船廠急待找付價值,始可完工,索取找款銀十三萬兩甚急”,亨利 華爾因無法迅速獲得購艦所需的剩余款項,又無法快速歸還從洋行獲得的借款,為免陷入與洋行和船廠的雙重資金糾紛,在1863年將已訂的軍艦全部變賣了事,這些軍艦多被美國聯邦政府轉購,編入聯邦海軍投入南北戰爭,其中的“大清”號在美國海軍保留原艦名,還成為了南北戰爭中聯邦海軍的著名英雄艦。
而幾乎在江蘇省通過亨利 華爾從美國購買軍艦的活動因總理衙門的強硬干預而廢止的同步,作為清政府中央外購艦活動的赫德代購軍艦事件遭遇了一場更大的挫敗。
總理衙門在獲得購艦大權后,卻對購買軍艦本身并提不出什么技術性的要求,與亨利 華爾在美國購艦的操作模式類似,即將所購軍艦的選型、簽署合同甚至軍艦的命名活動全部外委,都由李泰國一人在英國自作主張包辦,總計李泰國在英國共為清政府訂造和購買了“江蘇”(Kiang Soo)、“北京”(Pei King)、“中國”(China)、“廣東”(Kwang Tung)、“天津”(Tien Tsin)、“廈門”(Amoy)6艘蒸汽動力軍艦(多為炮艇,推進樣式均為蒸汽明輪,不如亨利 華爾在美國訂造的暗輪船新式),以及名為“盛京”(Mokeden,又有音譯為“穆克德恩”)的蒸汽動力運輸艦和名為“都利”(Thule,又有意譯為“遐荒”)的蒸汽明輪游艇,耗資超過一百萬兩銀。
此后,代華購艦事務在野心勃勃的李泰國眼中,成為其在中國包攬更多權力的良機,英國政府也將之視為擴張英國在華政治影響力的重要機會,在二者共同作用下,事件逐漸變形走樣,超出了總理衙門的預想范圍。
總理衙門原意只是委托屬下海關的英人從英國購買幾艘先進軍艦,而李泰國卻不顧中方的授權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蠻厚重的一本書、經典
好評1234567890
比較通俗的一部歷史類圖書,適合大眾閱讀,推薦給對中國近代工業史感興趣的同好
包裝精美、內容豐富
不錯不錯不錯
書香節購得,一本本都是好書,評不過來啊
不錯,很喜歡!
對了解中國近現代造船史有幫助。
大致翻了一下,感覺不錯,資料很詳細。
裝幀不錯,內容比較詳實。
內容詳盡,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很不錯,包裝很到位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紙張很好!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陳軍門的書適合考據黨,不錯
很不錯的書
此書甚好。期待許久終于買到了
對專業有幫助,擴大見聞
難得看到船政方面的專著,值得一讀
這次買的最好的書了,史料詳實,研究深入,還在以每天20頁的速度閱讀…有新收獲!!
好書,性價比高,物流快
一部了解晚清國防歷史的佳作,值得閱讀
很好的歷史書,值得收藏。
介紹福建船政史非常全面的一套書。包裝精美既可讀亦可收藏。
通過陳老師的書才注意到船政原來有如此不凡的過去。過去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馬江戰敗上。但是,仔細想想就會明白,近代西方對中國最大的軍事優勢就是船堅炮利,而強大海軍背后是整個國家的工業體系和運行制度。隨便買點槍叫士兵訓練列隊射擊是很容易的,而軍艦上的差距,卻絕非一朝一夕能夠迅速趕上。船政代表是扎實通過學習西方的技術和海軍訓練來趕超的路子,這至少需要十來年的時間和巨大的經費投入,而清朝給船政本就不多的經費還年年短缺,這就難怪馬江的慘敗了。
這次買的最好的書了,史料詳實,研究深入,還在以每天20頁的速度閱讀…有新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