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唇槍舌劍:言辯的智慧(修訂版)圖書
人氣:130

唇槍舌劍:言辯的智慧(修訂版)

本書主要是對中國古代的游說、侍對、諷諫、排調四類言語交際活動進行分析和解構,再現了中國歷史先哲們的語言魅力,闡釋了歷史掌故中一個個鮮活人物的性格特點和語境因素,同時作者還地分析了這四類言語作品使...
  • 所屬分類:圖書 >成功/勵志>口才/演講/辯論>辯論  
  • 作者:[吳禮權]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66805577
  •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01
  • 印刷時間:2014-01-18
  • 版次:5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是對中國古代的游說、侍對、諷諫、排調四類言語交際活動進行分析和解構,再現了中國歷史先哲們的語言魅力,闡釋了歷史掌故中一個個鮮活人物的性格特點和語境因素,同時作者還地分析了這四類言語作品使用的各種表達手段。

編輯推薦

本書系著名修辭學家、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歷史小說家,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吳禮權博士所著。自1991年出版至今,20年間一直是讀書界的暢銷書與常銷書。曾先后在中國大陸印行數十萬冊,1993年引進到臺灣后,一直是臺灣書市上的寵兒,迄今計有國際村文庫本、林郁出版社本、臺原出版社本、新潮社本等四個版本,大陸兩個版本。

修訂版相較于原版,在內容上有了相當大的變動。除了增加和更換了新材料,還在文字上有大幅改動,既保持了作者年少青澀時的思想與文字鋒芒,又體現了作者人到中年后的學術與思想的深度。因此,修訂版將是有心、熱心的讀者研究作者思想、學術、文字成長歷程的好教材。

作者簡介

吳禮權,字中庸,安徽安慶人,1964年7月25日生。文學博士(中國修辭學及時位博士學位獲得者)。現任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教授,復旦大學全國重點學科(漢語言文字學學科)博士生導師,中國修辭學會副會長,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理事等。曾任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客員教授、專任教授,臺灣東吳大學客座教授,湖北省政府特聘“楚天學者”講座教授等,上海市語文學會秘書長、副會長。

學術研究方面,迄今已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6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中國筆記小說史》、《中國言情小說史》、《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史》、《古典小說篇章結構修辭史》、《中國修辭哲學史》、《中國語言哲學史》、《中國現代修辭學通論》、《表達力》、《修辭心理學》、《現代漢語修辭學》、《委婉修辭研究》等16部。另有《闡釋修辭論》、《中國修辭學通史》、《中國修辭史》、《20世紀的中國修辭學》、《中國歷代語言學家評傳》、《大學修辭學》等合著8種。學術論著曾獲獎3項,省部級獎7項,專業類全國較高獎1項,國家教育部科學研究一等獎1項。三十多歲即成為復旦大學百年年輕的文科教授之一,也是最年輕的語言學教授與博導。曾多次赴日本等海外高校講學或學術研究、學術交流,并受邀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等許多國際知名學府作學術演講。

文學創作方面,著有長篇歷史小說《遠水孤云:說客蘇秦》、《冷月飄風:策士張儀》,2011年11月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云南人民出版社以繁簡體兩種版本同步推出,在海峽兩岸讀書界與學術界產生了強烈反響。《文匯報》、《解放日報》、《新民晚報》、《南方日報》等全國各大媒體均有大量報道,新浪、搜狐、雅虎、香港鳳凰網等各大門戶網站亦有報道。另有歷史類著作《假如我是楚霸王:評點項羽》,2005年由臺灣著名出版機構遠流出版公司隆重推出,與日本“國民作家”司馬遼太郎的《項羽對劉邦》、臺灣作家陳文德的《劉邦大傳》為系列套書,是當年風靡于臺灣讀書界的暢銷讀物。另兩部長篇歷史小說《鏡花水月:游士孔子》、《易水悲風:刺客荊軻》,分別于2013年10月與2014年1月由臺灣商務印書館、暨南大學出版社以繁體與簡體兩個版本在海峽兩岸同步出版發行。

目錄

前言

及時章 循循善誘,入吾彀中:游說的智慧(上)

1.步步為營:陽貨仁智說孔子

2.偷梁換柱:穎考叔掘地及泉說莊公

3.一鼓作氣:燭之武國家利益說秦君

4.迂回包抄:莊辛亡羊補牢說襄王

第二章 循循善誘,入吾彀中:游說的智慧(下)

1.誘敵深入:觸龍兒女情長說太后

2.欲擒故縱:孟子五十步百步說魏王

3.因勢利導:孟子資源共享說齊王

4.明修棧道:蘇代鷸蚌相爭說趙王

第三章 君君臣臣,出語攸關:侍對的智慧(上)

1.投其所好:東方朔割肉遺細君

2.怨而不怒:顏駟跟漢武帝發牢騷

3.投桃報李:紀曉嵐謝天謝地謝君王

4.見風使舵:紀曉嵐“北國24小時一地一圣人”

5.言而不盡:劉楨“磨之不加瑩,雕之不增文”

第四章 君君臣臣,出語攸關:侍對的智慧(下)

1.陽奉陰違:曹植“煮豆持作羹”

2.緣情蓄意:李喜“畏法而至”

3.借花獻佛:裴楷“天得一以清”

4.曲用典故:顧榮“王者以天下為家”

5.圍魏救趙:紀昀“風雨云雷任從驅遣”

第五章 星漢燦爛,悠悠古今:諷諫的智慧(上)

1.近取諸身:盲樂師的“炳燭之明”

2.正話反說:優孟請以國君之禮葬馬

3.意他言己:鄒忌與城北徐公比美

4.危言聳聽:丑女“竊慕大王之美義”

5.王顧左右:昭奚恤“狐假虎威”

第六章 星漢燦爛,悠悠古今:諷諫的智慧(下)

1.笑里藏刀:優旃勸秦始皇多養麋鹿

2.順水推舟:優旃“漆城蕩蕩,寇來不能上”

3.稽古喻今:甘夫人“不以玉為寶”

4.指桑罵槐:敬新磨數落中牟縣令

5.蜻蜓點水:紀曉嵐不拒酬金

第七章 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排調的智慧(上)

1.為情造文:孔融出典“想當然”

2.以儆效尤:諸葛恪“植梧桐以待鳳凰”

3.如法炮制:張裔認為“卓氏寡女賢于買臣之妻”

4.應時對景:張湛為范甯開“古方”

5.以矛陷盾:謝綜嘲范曄“不同夏侯色”

第八章 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排調的智慧(中)

1.自怨自艾:晏子自認“最不肖”

2.證龜成鱉:諸葛恪以軍旅之事勸酒

3.同床異夢:石野豬與唐僖宗談擊毬

4.創意造言:蘇東坡建造“避孔子塔”

5.奪人酒杯:紀曉嵐傳授辨別狼狗之法

第九章 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排調的智慧(下)

1.詠月嘲風:晏子論水土與民風的關系

2.拋磚引玉:張元一與女皇說笑

3.觸景生情:吳越王與陶谷蟹宴上的外交斗爭

4.抱布貿絲:張融瘦馬討官

5.圖窮匕見:劉原父“觀乞兒弄蛇”

6.以夷伐夷:紀曉嵐讓俄國人“鬼鬼在邊”

主要參考文獻

吳禮權主要論著目錄

修訂版后記

在線預覽

以夷伐夷:紀曉嵐讓俄國人“鬼鬼在邊”

大清王朝的乾隆時代,是滿洲人統治中國的鼎盛時期。此時雖未實行門戶開放政策,但外國使節來華訪問的活動卻頗是頻繁。乾隆皇帝本是個好大喜功、故作賣弄的家伙,因此每每要召見一些西洋及東洋各國頗有漢學功底的外國使節,希冀“戰勝于朝廷”,提高自己及中國的國際知名度。

一次,一個俄國使臣求見。侍從稟知乾隆,說這位俄國人漢語十分精通。乾隆一聽十分高興,這一下他可以在外國友人面前賣弄一番學問了。于是,立即傳命晉見。

俄人奉命晉見,行過晉見大禮后,便環視了一下乾隆朝中侍立的大臣們,然后頗是傲慢地對乾隆說道:

“陛下,外臣今有一上聯,求對于貴國大臣,希望能在七日之內回復。如果有人能對上,外臣則不勝感激!”

俄人話雖說得很客氣,但乾隆聽出了他這話是頗有骨頭的,明顯有藐視大清帝國之意,是在欺負中國無人。于是,乾隆便也十分高傲地說道:

“那就請出上聯吧!聯句乃區區小事,何須七日?”

俄人望了望乾隆,又看了看大清眾臣,然后得意地拖長聲調說道:

“我俄人,騎奇馬,張長弓,單戈成戰;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俄人話音一落,乾隆頓時驚詫不已。啊?好大的口氣!

大清朝臣一聽,個個目瞪口呆。嗯,好妙的對子!

俄人看了著乾隆,又瞟了瞟滿殿的大清眾臣,見其人人神情驚詫,心知自己的這一聯是太妙了,看來這乾隆與眾臣今日是無法對出了。想到此,他便得意地掃了乾隆一眼,抬腿便要告辭了。

正當俄人剛剛抬步,乾隆與眾臣都非常尷尬之時,突然朝班中走出一位清朝大臣,向前擋住了俄人,說道:

“且慢!我現在就有一下聯,何煩貴使節七日再來?”

乾隆及滿殿大臣一看,原來是大清一代文宗紀昀出來接對了,于是,大家都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俄國使節被攔后,吃驚地打量了一下紀昀,然后仍很傲慢地說道:

“那么,就請續下聯吧。”

紀昀斜睨了一眼俄人,然后剪手在大殿中踱了幾步,然后直視俄人,從容說道:

“爾你人,襲龍衣,偽為人,合手即拿;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在邊!”

乾隆一聽,哈哈大笑;滿殿清臣一聽,則情不自禁地豎起了大拇指。而那個俄國使節一聽,則就如霜打的黃花,半日無語,垂首而退。 ①

一般來說,要西洋人學好漢語是比較困難的,要他們弄通漢字會意、象形的精蘊則就更難了。因為中國文字是一種以象形、會意為主的非拼音文字體系,與西洋文字以字母、音節表現的拼音文字體系有很大的區別。兩種文字體系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其所體現的東西方文化精神也非常明顯。因此,能真正、透徹地把握對方的文化精神與民族心理特點,運用對方的文字體系的內涵表情達意,不管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大家都感到十分困難。然而,世上的事兒往往有大出人所意料之處,理論上的不可能性也會被突破。即如俄國使臣出聯巧難乾隆及清臣一事來說,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俄國使臣所出的難聯,是采用中國封建士大夫、文人常以為高妙的拆字取意的修辭方法,

將“俄”拆為“我”和“人”兩字;將“騎”拆成“奇”和“馬”兩字;將“張”拆成“長”和“弓”兩字:將“戰”(繁體為“戰”)拆成“單”和“戈”兩字。然后,再將原字與所拆出來的偏旁字巧妙地組成四個互相關聯的句子:“我俄人,騎奇馬,張長弓,單戈成戰”,以此便巧妙地表達了俄人自夸其勇、蔑視清廷的深層語義。一個俄國人能拆漢字而成如此之妙句,含如此之深意,本已令乾隆及清廷眾臣意料不及了。可是,在此之后,俄人又“橫刀立馬”再使出一記絕倫之刀:“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獨具匠心地由三種樂器的雙王之字頭,引出“八大王,王王在上”的語句,向清廷發出了嚴重的挑釁,意在振俄人威風,滅清廷志氣。其深層語義似乎在說:大清朝不要再與俄羅斯帝國相爭了,快把河山拱手相讓與俄人,向“王王在上”的沙皇屈膝稱臣吧!

乾隆是個聰明的主子,清臣也不是飯桶。因此,當俄人上聯一出口,大家立即知其語義指向所在,知道他這是在向清廷示威,藐視中華。但是,由于俄人的上聯匠心獨運,一時是很難續出合適的下聯的。于是,大家只好干瞪眼,徒見俄人得意地獰笑。面對這一外交尷尬,乾隆感到非常難堪,清臣們也感到慚愧不已:堂堂大清公卿,竟然被俄國人用漢語對聯逼入了絕境!不過,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天無絕人之路”,待紀昀走出朝班,巧弄三寸不爛之舌后,中國外交史上便增添了光彩的一頁了。

紀昀所說:“爾你人,襲龍衣,偽為人,合手即拿;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在邊”,不僅天衣無縫地對上了俄人的上聯,而且內含“以夷伐夷”的諷刺、貶抑俄人的語義機關。“爾你人”,是拆“你”成“爾”、“人”后而成句;“襲龍衣”,是拆“襲”成“龍”、“衣”后而成句。隱指俄人拆字為聯是襲漢人之“龍衣”,諷刺他拾中國人之牙慧;“偽為人”,是拆“偽”成“為”、“人”而成句,語中隱罵俄人是“夷”,不是人;“合手即拿”,是拆“拿”成“合”、“手”后而成句,意思是說俄國人沒有什么了不起,中國人合手即可擒拿。這四句拆字為文,其方法全同俄人,但語義構成卻高其一籌。它不是象俄人那樣直露地自夸,而是通過貶抑對方而自逞其能,一語雙收效。至于“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在邊”兩句,其構句方式亦同俄人,也是利用偏旁字的特點,引出了“四小鬼,鬼鬼在邊”的語句,從而自然而然、不露聲色地貶斥了俄人,警告他說沙俄只不過是靠在中華帝國一邊的“小鬼”,不可猖狂,還是不要白日出見為妙。俄國使臣既然精通漢字,自然也能悟出紀昀的語義內涵。因此,當他聽到紀昀如此之對時,只好垂首服輸,慚愧而去了。

拆字為文,寄寓深意,這是一種古已有之的修辭手法。清人顧炎武在《日知錄》卷二十七記錄得頗多,說得也很明白:

太白詩有《古朗月行》,又云“今人不見古時月”(《把酒問月》)。王伯厚引《抱樸子》曰:“俗士多云:今日不及古日之熱,今月不及古月之朗”(《困學紀聞》卷十八;《抱樸子?外篇》卷三《尚博》篇),是則然矣。而又云“狂風吹古月,竊弄章華臺”(《司馬將軍歌》),又曰“海動山傾古月摧”(《永王東巡歌》)。此所謂“古月”則明是“胡”字,不得曲為之解也。……或曰:拆字之體,只當著之讖文,豈可以入詩乎?“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古詩固有之矣。

顧氏所言“古月”為“胡”,這是今人多知的析字格了。但是諸如“稿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之類的析字為文,則就非眾人皆曉了。此古詩原文為四句:“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宋人王觀國《學林新編》卷八解釋說:“藁砧者,鐵也;藁砧今何在者,問夫何在也。山上復有山者,出也;言夫已出也。大刀頭者,鐶也;何當大刀頭者,何日當還也。破鏡者,月半也;破鏡飛上天者,言月半當還也。”據此以觀,此等析字取意已非合“古月”為“胡”之類那么簡單了,而是經歷兩重曲折之后,真意方顯。陳望道曾解析此例說:“‘藁砧’兩字共有兩重曲折:(一)先衍義為‘鈇’;(二)再依‘鈇’諧音作‘夫’;‘山上復有山’是‘出’字的化形。‘大刀頭’也有兩重曲折:(一)先衍義作‘鐶’,(二)又從‘鐶’諧音作‘還’。‘破鏡’是月半的衍義。”①由此,將“析字”分為“化形”、“諧音”、“衍義”三類。②

上述俄人與紀昀的析字為文,雖然沒有“藁砧今何在”詩那樣令人難知其意,但是,俄人與紀昀連析四字,各成一個含有深意的語句,其智慧、技巧又在“藁砧”詩之上。特別是紀昀析字對句,尤其難能可貴。這是因為作為出句者的俄人,他可以苦心經營多時,然后按照自己的思路析四字而成一上聯。而作為對句者的紀昀,則被要求在極短的時間內且要按照出句者的同樣思路去搜尋對句。如果只是簡單地析出四字以成句,也許對紀昀來說并不難。但是,俄人的出句用意卻無疑在要求紀昀的析字為文也含有深意,而且作為外交斗爭的形式,還必須要壓過出句。試想,這是何等難度的析字修辭活動?然而,讀了上文,我們知道紀昀卻成功了。由此,在中國修辭史上便增添了析字為文、寄寓深意的光彩一頁。

盡管現在有不少學者以為“析字為文”是一種近于游戲的語言活動,認為諸如孔融《郡姓名字詩》的苦心離析文字沒有意義與修辭作用。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文學作品創作與口頭言語交際活動中,運用“析字為文”的修辭手法往往比規范、直捷地表達方式在效果上要好得多。口語交際中利用“析字為文”的情形很多,很靈活,其作用、效果,我們只要看看紀昀對俄人的言語作品便可“舉一隅而知其三”了。至于文學作品中運用“析字為文”的手法,更是屢見不鮮了,其效果也是十分明顯的。如清人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有一首詩說:“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其中,“凡”、“鳥”是拆“鳳”(繁體字為“鳳”)而來,隱指王熙鳳;“二”、“令”乃拆“冷”而成,“人”、“木”系拆“休”而成。因此,“一從二冷三人木”,實則是通過“析字”修辭法,“暗示賈璉對王熙鳳的態度由聽從而冷淡,而休棄”,③寓意十分深刻。如此“析字為文”,豈不遠較直捷陳述來得更加含蓄、蘊藉,耐人尋味嗎?其實,不僅小說中有“析字”手法的運用,古代詩詞中也有。如宋人黃庭堅《兩同心》詞:“你共人,女邊著子。爭知我,門里挑心”,這幾句詞是“寫一個女子不滿男子與別的女人相好而郁悶的心情。但是,詞人沒有直寫,而是運用析字手法來表達,……所謂‘女邊著子’,即合‘女’、‘子’為‘好’;所謂‘門里挑心’,就是合‘門’、‘心’為‘悶’。兩句合起來,就是這樣一個意思:你與別的女人相好,怎讓我好不郁悶。”④

文學作品中運用“析字”,在古代是司空見慣的。其實,在中國古代,口語中運用“析字”手法的,也是非常普遍的。如清人褚人穫《堅瓠首集》卷二《巧對》條:“有三女而通于一人者,色美而才。事發到官,出一對云:‘三女為奸,二女皆從長女起。’一女對云:‘五人張傘,四人全仗大人遮。’官薄懲之。”三個年輕女子共通一個男子,這在任何時代都是有傷風化的罪行。在中國古代,更算得上是十惡不赦了。但是,官老爺對于到案的三個女子并未厲聲斥責,而只說了一句:“三女為奸,二女皆從長女起”,意思是說:“你們三人作奸犯科,干出如此傷風敗俗的事來,到底是誰帶的頭?”官老爺的這層意思說得比較委婉,透著學問與優雅,是因為他運用了“析字”修辭法,將“奸”(繁體為“姦”)離析為三個“女”字,然后構成一個精巧的語句,讓犯事的三個女子自己意會其含義。三個女子也很有才學,洞悉了官老爺的意思,立即“投其所好,順勢建構了一個析字修辭文本:‘五人張傘,四人全仗大人遮’,以離析‘傘(傘)’字的方法巧妙地向老爺求情,希望他網開一面。結果,風雅而愛炫才的老爺還真的網開一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薄懲之’(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批評教育了一頓’)而結案。”⑤可見,在口語交際中,“析字”修辭法的運用所發揮的“寄寓深意”的效果更為明顯。

相對來說,“析字”修辭法在古代的運用較多,現代人運用的就少多了,這與時代風尚有關(茲不展開論述)。偶爾還是有人會用到這種修辭手法的。如《李敖回憶錄》:“我媽媽生在1909年,今已‘米壽’之年,眼看九十了。”其中,“米壽”之“米”,可以拆解為“八十八”,因此“米壽”就是“八十八歲”之意,這就是“析字”法的運用,表意比較含蓄而富于機趣。

[其他參見吳禮權書友會博客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962933103_0_1.html]

……

媒體評論

編輯寄語

本書系著名修辭學家、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歷史小說家,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吳禮權博士所著。是作者25歲風華正茂、激揚文字時代的處女作,為20世紀90年代暢銷的學術隨筆叢書“中國的智慧”之一種,1991年10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書自1991年出版至今,20年間一直是讀書界的暢銷書與常銷書。曾先后在中國大陸印行數十萬冊,1993年引進到臺灣后,一直是臺灣書市上的寵兒。迄今在臺灣地區計有國際村文庫本、林郁出版社本、臺原出版社本、新潮社本等四個版本,是各家出版社競逐的暢銷讀物。

修訂版相較于原版,在內容上有了相當大的變動。作者結合20多年來讀者的閱讀反饋,不僅對原書出版編輯中個別明顯的錯漏之處進行了糾正,還對個別觀點或提法的表述作了調整甚至改寫。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修訂版中還對原書中一些相對陳舊或偏僻的語料例證進行了更換,為修訂版注入了新鮮血液。另外,原版敘述歷史掌故時大多直引文言(包括人物對話語言),這對文言基礎較弱的讀者形成了一定的障礙。修訂版則將原版中的人物對話全部改成了優美流暢的白話,大大方便了讀者閱讀。修訂版在將原版文言敘事或文言對話的內容改成白話的同時,為了讓有興趣的讀者了解原掌故的原文,將掌故原文以當頁注或插頁的形式予以處理,以便讀者文言與白話相對照,從中學習文言文,增強古文獻的閱讀能力。修訂版對原版還有一個重要的修訂,就是對全書目錄作了調整。原版每一小節的目錄都是直錄文言文原話,此次全部改換成另外的表達,以方便讀者一目了然讀懂每一章節的內容。至于全書之后增加的參考文獻目錄,則是為引導讀者延伸閱讀與學術研究參考之用。

修訂版既保持了作者年少青澀時的思想與文字鋒芒,又體現了作者人到中年后的學術與思想的深度。因此,修訂版將是有心、熱心的讀者研究作者思想、學術、文字成長歷程的好教材。

————暨南大學出版社人文分社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發貨速度至少要4天多,糾結

2014-07-05 12:53:2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個商品不錯~

2014-07-16 23:06:53
來自清江壯**的評論:

這個商品還可以

2014-09-23 18:38:5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滿意

2015-01-24 10:12:0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總體感覺還不錯

2015-03-15 18:59:3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下次還來買

2015-04-24 13:37:40
來自黃正軍**的評論:

作為研究語言學的資料用。

2015-09-07 14:22:41
來自看書的**的評論:

推薦

2015-12-15 12:59:11
來自飛飛191**的評論:

好書

2016-05-03 15:54:3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送貨快!好書實用

2016-10-07 19:44:12
來自蘿卜阿**的評論:

很好的書,孩子很喜歡,當當多年的老顧客了,贊!

2016-11-26 23:43:3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包裝內容各方面都很好。

2017-01-11 08:55:2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值得一讀,有幫助。。

2017-04-13 18:38:0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非常好的一本書,作者寫得深入人心。當當正版書

2017-06-12 20:27:3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買來當獎品獎勵學生的。內容豐富,有趣!只是這次包裝也太簡陋了,破了個小口,還好書沒事!

2017-09-17 12:46:08
來自lihl458**的評論:

材料豐富,又不乏理論根基,表述深入淺出,是提高語文素養和表達能力的有益幫手。

2014-03-11 18:24:45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