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對于中華民族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以至于千百年來,人們以歌詠之,以文頌之,以繪畫表現之,以影像記錄之,而記載、研究黃河的資料可謂汗牛充棟,車載斗量。本書《黃河之水:蜿蜒中的現代中國》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考察了黃河從古至今的歷史變遷及其對整個中國生態環境的影響,乃至其對于國際社會的意義;剖析了黃河的流經之地——華北平原上的水治理及其對于中國政治和經濟穩定的重大作用。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分析華北平原水資源狀況的共時面貌和歷時變遷時,將中國治理黃河的復雜歷史遺產與中華文明的起源、中華民族的國家認同和民族意識、中國歷代政權的合法性聯系起來,不僅細描了黃河治理的不同階段和策略,而且深剖了黃河的象征意義、政治意義、軍事意義,展現出一面別樣的學術景致。
戴維 艾倫 佩茲 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系中國歷史學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史主席。獲華盛頓大學中國現代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環境史和中國以及東亞科技史,特別專注于華北平原水利治理的歷史變遷。已出版《黃河之水:蜿蜒中的現代中國》、《工程國家:民國時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和國家建設》等著作。
前言
及時章在生態的邊緣
從西到東:黃河的變革力量
從南向北:氣候在華北平原形成中的作用
洪澇和干旱
第二章中華帝國時代的治河經驗與教訓
水和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政權的形成
中國傳統中的自然
中華帝國時代的環境變化模式
中華帝國時期的水利管理
中華帝國晚期的環境崩潰(1500~1911)
中華帝國晚期影響生態變化的力量
1855年的黃河改道
第三章改變饑荒的土地
中國的苦難和饑荒之地
現代科學和技術
集中治理:黃河水利委員會
水利綜合治理
黃河治理的全球化論爭
國家建設中的黃河和華北平原
洪水泛濫和花園口悲劇
華北平原上的共產黨和日本侵略者
華北平原上的日本戰時計劃
戰后重建:共產黨、國民黨和美國人
美國在二戰結束以后的工程建議
第四章讓河水變清流
淮河治理工程
黃河水利委員會
人民勝利渠
蘇聯和綜合技術治理方案的提出
1954年至1955年的黃河治理計劃
水利“高潮”
關于三門峽水利樞紐的爭論
的前奏:農田水利建設運動(1957~1958)
第五章在華北平原上建設花園
,1958~1960
運動中的自然面貌和文化
生活和水利運動
三門峽和
成果:群眾水利運動
后果:三門峽
歷史背景下的20世紀50年代
20世紀60~70年代的地下水開發
三門峽和黃河長篇治水故事的延續
灌溉華北平原
紅旗渠和黃河
時代的結束
第六章管理遺產和管理發展
改革時代的挑戰
脫韁的水需求
地表水的污染
黃河斷流
環境意識的增強
黨和政府的困境
中國水問題的爭論
解決華北的水制約問題
中國水危機的國內外影響
致謝
索引
譯后記
《雅理譯叢》編后記
一部恰逢其時的原創性著作,揭示了中國當代的水危機。通過翔實、的研究,佩茲不僅梳理了黃河三千多年的歷史,而且以開闊的視野分析了中國的環境問題。不僅是研究中國的歷史學家的必讀之書,也是所有對當今嚴峻的環境問題感興趣人士的必讀之書。
——穆盛博(《中國的生態戰爭:河南省、黃河及其他,1938—1950》的作者)
環境是中國受人關注、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佩茲關于華北平原治水傳統的繼承和斷裂以及黃河泥沙大量淤積的論述,是對環境史的重要貢獻。他詳細論述了洪澇和干旱、災荒和戰爭、黃河的突然改道和多次斷流等事件,還對中國當今確保糧食自足的政策,以及通過南水北調工程,強調以技術手段改造自然的做法,提出了發人深省的質疑,提醒我們這些措施的歷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前現代時期。
——夏竹麗(《中國的環境挑戰》的作者)
有一些小小的損傷。
特別棒,特別棒,特別棒。
單位買的書,不錯。
喜歡
非常好!!!!
整體感覺不錯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整體感覺還可以
還可以的樣子
雅理譯叢推薦的,好書
值得推薦的好書
好書好書,值得收藏
非常好的商品,特別滿意,發貨速度快,服務態度很好!
此書甚好,內容豐富,印刷不錯
裝幀質量不錯,印刷清晰,論證全面。書中作者搜集展現的相關漫畫或照片等頗有意思。
很好很好,搞活動買的才花十幾塊錢,早就想看了
黃河之水:蜿蜒中的現代中國(雅理譯叢),好書推薦。
此書以黃河為中心,考察了近現代中國的水患,不僅在環境史研究領域具有學術價值,而且在社會史和公共政策領域都有很高的學術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