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95年到1926年,張謇在南通進行城市建設的30年中,他所領導的事業及所創造的"南通模式",對于當時和現在的中國城市建設,都有重要啟發意義。南通近代城市建設具有源于傳統、走向近代的特性,它正是一種源自中國本土、采納先進文化的城市現代化道路。南通的建設來自張謇的發展實業、拉動經濟和系統的社會規劃,也包含了很多創新之處。更重要的是,張謇的貢獻在于為中國城鄉發展與區域發展問題的真正解決提供一些歷史借鑒。
本書以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人居環境科學觀念,對張謇與南通"中國近代及時城"進行了較為整體的與系統的研究,涉及到歷史理論、規劃設計、建筑設計等方面,對南通人居環境的建設進行了探索。
吳良鏞(1922.5- ),江蘇南京人,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944年獲重慶中央大學建筑系工學士,1949年獲美國匡溪藝院建筑與城市設計碩士。1946年起赴清華大學建筑系任教至今,歷任副系主任和系主任。1984年籌建清華大學建筑與城市研究所,任所長;
張謇與南通"中國近代及時城"總序
歷史理論篇
1 張謇與南通"中國近代及時城"
1.1 張謇創造性地經營南通
1.2 為什么說南通是"中國近代及時城"——南通與當時國內外城市近代化的對比
1.3 追溯這段歷史的現實意義
2 光耀史冊的豐碑/吳良鏞
3 關于張謇南通"中國近代及時城"的探索與隨想
3.1 為什么要研究張謇和南通
3.2 南通"中國近代及時城"的現實意義
4 保護南通"中國近代及時城"的基本策略
4.1 保護南通"中國近代及時城"的歷史基礎
4.2 南通"中國近代及時城"保護的基本策略
5 張謇區域思想/武廷海
5.1 引言:認識張謇及其近代化事業的空間視角
5.2 張謇區域思想的基本內涵
5.3 張謇區域思想的形成過程
5.4 張謇區域思想的來源
5.5 張謇區域思想與實踐的價值與啟示
規劃設計篇
6 江蘇江北地區城鎮空間格局與南通發展
6.1 上海及其周邊地區的空間秩序與協調發展
6.2 江蘇江北地區空間格局的新變化與趨勢
6.3 因地制宜,探索江北地區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模式
6.4 對南通城市空間發展的幾點建議
7 南通濠南路近代遺址保護研究
7.1 濠南路近代城市建設歷史遺存的保護與整治的研究概況
7.2 濠南路發展的歷史線索
7.3 地段現狀
7.4 保護策略
7.5 保護利用的規劃策略
7.6 城市設計
8 南通唐閘近代工業遺存的保護與整治
8.1 歷史與輝煌
8.2 現狀與問題
8.3 基本思路與對策
8.4 唐閘近代工業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
8.5 唐閘近代工業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整治與重新利用
8.6 唐閘近代工業歷史文化保護區中的城市設計
9 南通市濠河風景區綠化設計
9.1 南通市濠河風景區概況
9.2 規劃原則
9.3 景區現狀分析及評價
9.4 規劃設計
建筑設計篇
10 南通博物苑百年慶典工程與南通城市博物館設計
10.1 南通博物苑百年慶典工程
10.2 南通城市博物館設計
10.3 從博物館設計兼論南通城市設計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