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中西醫結合骨傷科疼痛管理圖書
人氣:28

中西醫結合骨傷科疼痛管理

推薦人:樊碧發 中日友好醫院疼痛診療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疼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序 Preface 1995年,美國疼痛學會主席James Campbell提出將疼痛列為第五大生命指征,疼痛與血壓、體溫、呼吸、脈搏...
  • 所屬分類:圖書 >醫學>外科學>骨科  
  • 作者:[李鄭林] [尚鴻生] 主編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08092744
  •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10
  • 印刷時間:2017-09-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闡述了“平樂正骨醫術”的源流、發展以及現代應用。包括骨傷科疾病的生理、病理基礎;平樂郭氏正骨的內治法、外治法、物理療法、常用鎮痛藥物的使用原則、疼痛的評估方法;以及骨傷科各科,如正骨門診、脊柱骨科、關節骨科、小兒骨科、上肢骨科、創傷科、老年骨科、疼痛科(頸肩腰腿痛科)、康復科、手術室圍手術期的疼痛管理方案;還有對患者、家屬及護理人員的疼痛相關知識的培訓和宣教。

編輯推薦

從《黃帝內經》、《難經》時至今,歷代醫家對疼痛,特別是由骨傷科疾患引起的疼痛都有論述,逐漸形成不同流派。

平樂郭氏正骨醫術是我國正骨醫術四大主流派之一,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國衛生界乃至東南亞地區頗有影響。廣大醫務人員搏采眾長,不斷創新,在平樂郭氏正骨醫術的基礎上又吸取了現代醫學治療手段,形成了一整套中西醫結合治療骨科疾病的科學療法,故成此書。

《眩暈與頭暈》

作者簡介

李鄭林 醫學博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南方醫科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任中醫師。中華中醫藥學會珠三角中醫藥創新聯盟理事,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治未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廣東省中醫藥學會理事。

研究方向:頸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臨床與基礎,平樂郭氏正骨醫術傳承與創新,骨關節與脊柱中醫體質學—未病防治。

尚鴻生 深圳平樂骨傷科醫院疼痛科主任,疼痛學主任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南方醫科大學兼職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疼痛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疼痛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軟組織疼痛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疼痛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軟組織疼痛分會副理事長,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醫用紅外熱像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專家。

研究方向:頸肩腰腿痛的疼痛管理。

目錄

目錄

Contents

引 言 中醫藥學對骨傷科疼痛的認識 ………………………001

及時章 骨傷科疼痛管理概要 ……………………………………005

一、疼痛的定義 ……………………………………………………006

二、疼痛的分類 ……………………………………………………006

三、骨傷科疼痛的生理反應 ………………………………………007

四、疼痛管理的目的和原則 ………………………………………010

五、國際疼痛管理相關指南及建議 ………………………………011

六、骨傷科疼痛管理的建議 ………………………………………016

第二章 平樂郭氏正骨法治療骨傷科疼痛的主要方法 ……021

一、驗方內服療法 …………………………………………………022

二、外治療法 ………………………………………………………033

三、物理療法 ………………………………………………………053

第三章 骨傷科疼痛管理中的常用鎮痛藥物 …………………063

一、常用藥物 ………………………………………………………064

二、給藥途徑 ………………………………………………………064

三、用藥原則 ………………………………………………………066

四、我院常用鎮痛藥物 ……………………………………………067

第四章 骨傷科疼痛評估 …………………………………………071

一、“平樂痛尺”與疼痛評估工具的選擇 …………………………072

二、疼痛管理護理指引流程 ………………………………………074

三、疼痛評估的內容 ………………………………………………075

四、疼痛評估的其他注意事項 ……………………………………076

五、疼痛評估的記錄 ………………………………………………076

附1.體溫單 疼痛評分 ………………………………………077

附2.疼痛護理單(示例) ……………………………………078

第五章 骨傷科專科疼痛管理方案 ……………………………079

一、工作目標 ………………………………………………………080

二、正骨門診疼痛管理 ……………………………………………083

三、脊柱科疼痛管理 ………………………………………………094

四、骨關節科疼痛管理 ……………………………………………097

附1 骨關節科患者疼痛滿意度調查表 ………………………098

附2 骨關節科2015年11月住院患者疼痛滿意度調查統計 …099

五、小兒骨科疼痛管理 ……………………………………………100

六、上肢科疼痛管理 ………………………………………………101

七、創傷科疼痛管理 ………………………………………………103

八、老年骨科疼痛管理 ……………………………………………110

九、疼痛科(頸肩腰腿痛科)疼痛管理 …………………………115

附3 慢性疼痛護理記錄單 ……………………………………119

十、康復科疼痛管理 ………………………………………………121

十一、手術室圍手術期疼痛規范化治療 …………………………124

第六章 疼痛相關知識的培訓和教育 …………………………127

一、護理人員 ………………………………………………………128

二、患者及家屬 ……………………………………………………129

附1 住院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 …………………………134

附2 病區疼痛宣教板(一~六) ……………………………135

參考文獻 ………………………………………………………………141

在線預覽

引言 中醫藥學對骨傷科疼痛的認識

祖國醫學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經典著作,不僅創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而且在疼痛的病因病機、辨證及診斷治療方面有了較詳細的論述。

《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指出了痹證疼痛與感受風寒濕邪之間的因果關系,首次提出了“風寒濕三氣”為痹證疼痛的病因學說。

《素問.舉痛論》列舉了疼痛的各種臨床表現,闡述了經脈疼痛、臟腑疼痛的辨證要點,其中“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澀)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闡述了“不榮則痛,不通則痛”這一虛實疼痛的病機。

《素問.長刺節論》提出了筋痹、骨痹的概念和疼痛癥狀的特點:“病在筋,筋孿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 。《素問.痹論》 曰:“以冬遇此者,為

骨痹。”

《靈樞.五邪篇》論述了骨痹、筋痹和肌痹等與五臟傳變的病理機制,云“邪在腎,則病骨痛” ,“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漢.華佗《中藏經》云“骨痹者,乃嗜欲不節,傷于腎也”,進一步闡明了骨痹與嗜欲不節、腎之陰陽受損有關,痹痛雖在筋在骨,但與肝腎關系密切。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腰痛候》指出,“凡腰痛病有五:一曰少陰,少陰腎也。七月萬物陽氣所傷,是以腰痛;二曰風痹,風寒著腰,是以痛;三曰腎虛,役用傷腎,是以痛;四曰暨腰,墜墮傷腰,是以痛;五曰寢臥濕地,是以痛”。闡述了腰痛的主要病因,并對腰痛病機作了分析,認為除卒然傷損于腰而致的“暨腰痛”外,其余腰痛皆與“腎氣虛損”有關。

唐.王燾《外臺秘要.卷第十七.腎虛腰痛方七首》曰:“腰痛皆猶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所得,不時瘁,久久流入腳膝冷痹疼弱重滯,或偏枯,腰腳疼攣,腳重急痛。”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腰痛》 提出了濕熱、痰積作為腰痛的病因,豐富了腰痛的病因學說,曰:“腰痛主濕熱,腎虛,痰血,挫傷,有痰積。”

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腰臍病源流》則明確指出:“腰痛,精氣學而邪客病也……腎虛其本也,風寒濕熱痰飲,氣滯血瘀閃挫其標也。”

清.林佩琴《類證治裁》指出:“諸痹,良由陽氣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 正氣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成痹。”認為本病的發生與正氣虛弱、外邪侵襲及氣血凝滯有關。

在骨傷疼痛的辨證治療上,文獻有諸多論述和記載,歷代不同醫家總結并提出了各自的學術觀點。

《黃帝內經》提出“肝主筋” 、“腎主骨” 、“氣傷痛” 、“形傷腫”等臟腑、氣血的骨傷、筋傷辨證治療的基礎理論,指導著歷代骨傷疼痛的臨床治療,根據病因及臨床證候不同,辨證求因,辨證施治。針對骨病、骨痹之疼痛,《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著散之。”骨癰疽多屬熱證,宜用清熱解毒法;骨癆多屬寒證,宜用溫陽驅寒法;痹癥因風寒濕侵襲所致,治以祛濕散寒通絡為主。

《五十二病方》記載了對肢體外傷的止痛、止血等治法和方藥。

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不但總結了骨傷方面的藥物,還介紹了鎮痛、止血、補血、活血化瘀等療法。

明代醫家薛己所著《正體類要》云:“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有所之不和。”外力因素作用于人體而引起的損傷,“傷皮肉”、“傷筋”、“傷骨”,氣血瘀滯,經絡阻塞,氣血津液虧虛,營衛不和,臟腑失調,造成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由于人體外傷后首先感受到的是疼痛,所以在治療上疼痛是需解決的首要問題,治療原則為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或標本兼治。

清代醫學家唐容川的《血證論》、錢秀昌的《傷科補要》均闡述了“損傷之癥,專從血論”。損傷早期,經脈受損或骨折,氣機失調,血不循經而溢于脈外,離筋經之血瘀滯肌膚腠理,“不通則痛” ,在治療上“血不活者瘀不去,瘀不去則骨不能接也” ;經過初期的治療,腫脹消退,疼痛減輕,斷骨雖連而未堅,故治宜和營止痛,接骨續筋;后期損傷日久,正氣耗損而虛,“損者益之” 、“虛則補之”為治則,宜益氣養血、補益肝腎,佐以舒筋活絡。

歷代中醫骨傷醫家在診療實踐中不斷積累、探索和總結,逐步形成了包括藥物(內服、外用)、固定、手法、針灸、練功等中醫藥治療骨傷科疼痛的諸多方法,在治療時既有辨證論治的整體觀念,又重視氣血、經絡和臟腑辨證。同時,在骨傷早期或傷后,為了盡快緩解患者傷痛,“急則治其標”,采用了諸多治療疼痛的中醫藥療法,是中醫藥學寶庫中的珍貴典藏,需要我們在臨床實踐中逐步發掘、整理和提高。

……

平樂郭氏正骨發展到今天,在傳承了其核心理念“整體辨證、筋骨并重、動靜結合、內外兼治”的基礎上,在骨傷疼痛治療領域,進一步發揮“平樂手法”和“平樂驗方”的中醫藥特色優勢,引進多種中醫藥外治方法,開展了具有特色的中醫藥綜合外治療法,并從現代醫學引入了藥物鎮痛、微創技術等,針對骨折創傷引起的疼痛、頸肩腰腿痛、各種關節痛及圍手術期疼痛等骨傷科臨床常見疼痛,形成了具有專科特色的骨傷疼痛治療方法。

一、驗方內服療法

平樂郭氏正骨源遠流長,經歷了200多年的傳承與發展,對骨折腫痛、筋傷痛、頸肩痛、腰腿痛、骶髂痛、胸傷痛、膝髕痛等關節痛、足跟痛等骨傷和骨病疼痛積累了豐富的診治經驗,《世醫正骨從新》一書中有詳細的論述。

骨傷科臨床常見的頸肩腰腿痛、各種骨關節痹痛根據病因及臨床證候不同,其治療也有特殊性。平樂郭氏正骨驗方中的葛根祛濕合劑、歸原疏筋合劑、歸芍通絡合劑、黃芪勝濕合劑、當歸活血合劑、獨活祛濕合劑、桑生除痹合劑等,從藥物配伍上包括了活血止痛、化瘀止痛、行氣止痛、通絡止痛、祛濕止痛、疏筋止痛、榮筋止痛等治法及中藥,正如《素問 至真要大論》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著散之。”骨癰疽多屬熱證,宜用清熱解毒、散結消痛法;骨癆多屬寒證,宜用溫陽散寒止痛法;痹癥多因風寒濕侵襲,以祛濕通絡止痛為主,又因寒熱不同而予散寒或清熱。

(一)四期辨證論治

深圳平樂骨傷科醫院對骨折、筋傷按損傷的發展過程分為四期辨證治法,即初期治法、中期治法、中后期治法、后期治法,并運用郭春園老院長12種中藥內服秘方給予治療。

1.初期治法 機體受到損傷,則經脈受損或骨折,氣機失調,血不循經而溢于脈外,離經之血瘀滯肌膚腠理,“不通則痛”。治療上“血不活者瘀不去,瘀不去則骨不能接也”,故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用紅桃消腫合劑。

2.中期治法 經過初期的治療,腫脹消退,疼痛減輕,斷骨雖連而未堅,故治宜和營止痛、接骨續筋,方用歸芎養骨合劑。

3.中后期治法 骨折后耗氣傷血而致氣血兩虛,“骨傷內動于腎”,“筋傷內動于肝”,故骨折日久常見肝腎不足,治宜益氣養血、補腎壯骨,方用熟地壯骨合劑。

4.后期治法 損傷日久,正氣耗損而虛,“損者益之”,“虛則補之”,故治宜滋補肝腎、強筋健骨,方用熟地強筋合劑。

(二)常用藥

1.紅桃消腫合劑(準文號:粵藥制字Z20080078)

(紅桃消腫顆粒劑)

藥物組成:紅花,桃仁,當歸,川芎,赤芍,生地,延胡索,香附,枳殼,木瓜,川牛膝,連翹,金銀花,桂枝,甘草。

證型:氣滯血瘀。

治則:行氣止痛,活血化瘀。

舌脈:舌紅苔薄黃,脈弦緊。

中醫主病:骨折,筋傷(早期)。

適應證:各種骨折及軟組織損傷早期。

本方為骨折常用方。祖國醫學十分重視整體治療,創傷骨折的治療,復位與固定是最為重要的兩個步驟,但只是局部治療,還要重視整體治療,因為骨折還會引起整個機體不同程度的變化,故當整體論治。肢體受傷,經絡受損,血液循環受阻,氣血凝滯,營衛離經,瘀滯于肌肉腠理。“氣傷痛,形傷腫”,“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故治宜活血散瘀,宜通氣血,使氣血流通,經絡通暢,內臟協調。氣滯或血瘀均可引起疼痛,但活血先行氣,氣順則活血,血活則瘀散,瘀血散新骨得生,腫消痛止。

方中通行氣血的紅花、桃仁為君藥,活血化瘀,通行經絡,用以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當歸補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氣,赤芍祛瘀止痛;生地養陰,既活血又養血,祛瘀而不傷正;元胡活血行氣止痛,共助主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共為臣藥。香附為氣中之血藥合枳殼以行氣散瘀止痛;木瓜為舒筋活絡的主要藥物,與長于活血通經,又能化瘀止痛的牛膝相伍,活血舒筋止痛作用更強;連翹、雙花散結消腫,桂枝通經活絡,共為佐藥。甘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又可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

2.歸芎養骨合劑(準文號:粵藥制字Z20080077)

藥物組成:當歸,川芎,續斷,骨碎補,生地,天花粉,香附,枳殼,木瓜,桂枝,地龍,川牛膝,土鱉蟲,甘草。

證型:瘀血阻絡,筋骨未續。

治則:行氣活血,接骨續筋。

舌脈: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

中醫主病:骨折,筋傷(中期)。

適應證:各種骨折及軟組織損傷中期。

本方為素體腎氣不足或骨折內傷與骨折瘀血腫痛而設。腎主骨、生髓是腎中精氣具有促進機體生長發育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骨的生長發育有賴于骨髓的充盈及提供營養。《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曰:“腎生骨髓”;《素問 六節臟象論》曰腎“其充在骨”,就是說腎中精氣充盈,才能充養骨髓。精氣不足,骨髓空虛是易發骨折的原因之一。骨折之瘀血不除,則新骨難生,治當行氣活血,氣順血行,血行則瘀血除。

方中血中之氣藥當歸、川芎活血行氣,祛瘀生新,既活血又能補血,活血祛瘀而不傷正氣為君藥。川斷、骨碎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利血脈;生地、天花粉養陰益肝為臣藥。香附、枳殼合用以行氣散瘀止痛;木瓜、桂枝、地龍舒筋活絡,通行經脈以助活血化瘀之功。牛膝、土鱉蟲活血通行經絡,續筋接骨,療傷止血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伍用,共具益腎養骨,祛瘀止痛之功效。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