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生活》是“世界的禪者”鈴木大拙先生所著禪學經典著作之一,從嶄新的角度闡述了禪的精髓,讓讀者進一步了解禪與生活的因緣關系,明了日常生活中一舉手、一投足的真實面目。在書中,鈴木大拙先從西方的“神”及“神圣的思想”引申出禪生活的論斷,接著論述了何為證悟以及如何獲得證悟,后借用大量公案實例分析了公案對人的證悟的重要性。生活處處皆是禪,只要我們懂得如何將生活過成一種藝術,喚醒內心的真實體驗,就會像禪者一樣超然,走向自在。
◎《禪生活》是鈴木大拙所著的經典之作!鈴木大拙的禪學思想對東西方世界帶來了持續影響,使得禪學成為世界范圍內的一種文化現象和思想潮流。
◎鈴木大拙是備受胡適推崇的禪學大師,而作為新儒家代表的錢穆先生也深受其影響。
◎本書先后在英國和日本出版,是一本講解祖師參禪生活和證悟經驗的著作,對現代人的生活有較大的啟發意義。
◎在書中,鈴木大師把一般人望而卻步的“談禪”,變成人人可解的生活體驗。只要我們懂得如何將生活過成一種藝術,喚醒內心的真實體驗,就會像禪者一樣超然,走向自在。
鈴木大拙(1870~1966),日本當代禪學大師,被譽為“世界的禪者”。他跟隨今北洪川與釋宗演兩位著名禪師學禪,研究禪宗思想及華嚴、凈土等佛教思想。曾任學習院教授、大谷大學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著有《鈴木大拙禪學入門》《禪與心理分析》《禪生活》等數十部禪學著作。
及時章 禪生活
第二章 禪之概觀
(一)如何是佛
(二)接化手段
(三)本來面目
(四)公案問答
第三章 明心見性
(一)如何是悟
(二)把握當下
(三)當下頓悟
(四)如何用功
(五)德山點心
(六)徹見本性
(七)本來清凈
(八)隨機施教
(九)大徹大悟
(十)芥子須彌
第四章 覺悟之路
(一)禪宗典籍
(二)禪的發展
(三)擺脫束縛
(四)叩開禪門
(五)悟道因緣
(六)盤珪求道
(七)不生之禪
(八)禪與凈土
第五章 公案
(一)石上栽華
(二)生死事大
(三)庭前柏樹
(四)長夜明燈
(五)信心為本
(六)拳打腳踢
(七)禪悟價值
“禪生活”這一命題的內涵何在呢?換言之,這一命題意味著我們蕓蕓眾生的所有日常物質和精神生活都與禪相伴,與禪共存??梢栽O想一下,難道我們的日常生活可曾須臾脫離過“禪”嗎?我們可以欣賞一下飼養在魚缸中的一尾尾小魚,任憑如何拼命地掙扎也脫離不開那個小小的世界,若是強行逃離,最終只能落得個遍體鱗傷、必死無疑的可憐下場。正所謂世間法是夢幻空花,非世間法亦是夢幻空花,都是無法把握的,世人終究跳不出世間法的窠臼。
如果我們從其他角度來觀察一下的話,所謂“基于禪的生活”可以理解為:在我們呱呱落地世間之前業已具有的“頭腦”之上再添加上另外一個“頭腦”之意。我為什么要在這里不厭其煩地反復闡述這一命題呢?這是因為我們往往由“何為人之本源”這一似乎一清二楚的日常生活疑問出發,最終卷入自身內心的思想糾葛而陷入束手無策、不可自拔的境地。毋庸贅言,這是一個愚蠢至極的結局。而正是這種“愚蠢”發問的本身,向我們蕓蕓眾生展示了一個迄今為止未曾領悟過的思維領域。
換言之,所謂“愚昧無知”就是一種“好奇心”。“好奇心”可以稱之為“神”賦予我們人類的一種精神財富??峙?ldquo;神”就是為了更加了解自身本源而創造了人類,繼而借助人類來滿足自身的好奇心吧?
言歸正傳,拙著既然以“禪生活”為命題,那么我們就首先由這一命題探討開來吧。為闡明這一命題,我們可以運用“神”(“神圣的生命”)賦予我們人類內在思維領域的高度發達而豐富的知識,即“思想意識”。這是因為,所謂“知識”正是我們人類與其他生物的根本區別之所在。“知識”二字本身十分繁瑣抽象,但知識是我們人類經營日常實際生活的工具,只要我們恰如其分地加以運用,就一定能夠獲益匪淺。 “禪生活”這一命題的內涵何在呢?換言之,這一命題意味著我們蕓蕓眾生的所有日常物質和精神生活都與禪相伴,與禪共存??梢栽O想一下,難道我們的日常生活可曾須臾脫離過“禪”嗎?我們可以欣賞一下飼養在魚缸中的一尾尾小魚,任憑如何拼命地掙扎也脫離不開那個小小的世界,若是強行逃離,最終只能落得個遍體鱗傷、必死無疑的可憐下場。正所謂世間法是夢幻空花,非世間法亦是夢幻空花,都是無法把握的,世人終究跳不出世間法的窠臼。
如果我們從其他角度來觀察一下的話,所謂“基于禪的生活”可以理解為:在我們呱呱落地世間之前業已具有的“頭腦”之上再添加上另外一個“頭腦”之意。我為什么要在這里不厭其煩地反復闡述這一命題呢?這是因為我們往往由“何為人之本源”這一似乎一清二楚的日常生活疑問出發,最終卷入自身內心的思想糾葛而陷入束手無策、不可自拔的境地。毋庸贅言,這是一個愚蠢至極的結局。而正是這種“愚蠢”發問的本身,向我們蕓蕓眾生展示了一個迄今為止未曾領悟過的思維領域。
換言之,所謂“愚昧無知”就是一種“好奇心”。“好奇心”可以稱之為“神”賦予我們人類的一種精神財富??峙?ldquo;神”就是為了更加了解自身本源而創造了人類,繼而借助人類來滿足自身的好奇心吧?
言歸正傳,拙著既然以“禪生活”為命題,那么我們就首先由這一命題探討開來吧。為闡明這一命題,我們可以運用“神”(“神圣的生命”)賦予我們人類內在思維領域的高度發達而豐富的知識,即“思想意識”。這是因為,所謂“知識”正是我們人類與其他生物的根本區別之所在。“知識”二字本身十分繁瑣抽象,但知識是我們人類經營日常實際生活的工具,只要我們恰如其分地加以運用,就一定能夠獲益匪淺。
眾所周知,唯物主義者主張:思維取決于存在,而存在不為思維所左右,源于實根實據的存在又被其本身所制約。我本人并非對此論斷有所異議,但是我認為唯物主義者的這一論斷疏忽了一個不可否定的事實:如果沒有思維和意識,我們只能稱所謂“存在”為“非存在”。事實上,所謂“存在”,只有自我對此有所意識之時,才可以稱其為存在。如果“神”只是作為“神”而僅僅止步于自我本身,那么“神”即為“非存在”;只有當“神”覺悟到了“神”并非“神”之自身,“神”方能升華為“神”。也就是說,“神”非為“神”自身,故而“神”即為“神”。“神非為神”這一論斷取決于“神”之內涵。所謂“神非為神”就是“神”自身的思想和意識。正是依據這一意識,“神”既可以脫離其自身,同時也可以回歸其自身。由此而推,我們難以盲目地附和唯物主義者所主張的“思維取決于存在,而存在不為思維所左右”這一論斷。我們可以推論:存在自身由于思維而存在,也就是說,“存在”并非“存在”自身,故而“存在”即為“存在”。
禪就是生存,禪就是生活,生存就是禪。也就是說,我們蕓蕓眾生并非借助于禪而生存,而是生存于禪之中。但是可以說,所謂“蕓蕓眾生借助于禪而生存”這一論點就是源于對上述事實的認識。
毋庸贅言,這種認識至為重要。為什么可以這樣講呢?因為就人類的日常生活而言,沒有比在日常生活中體會認識“神圣”更為重要的了。犬之所以永遠為犬,就是因為犬沒有意識到自身為犬,也不知曉自身包容著“神圣”,所以,犬不可能超越自身。犬嗅到了骨頭的氣味就會飛奔而食,渴了就會覓水而飲;周期性地追逐異性,甚至不惜為得到追求目標而與競爭者拼死相搏;當自身生命行將終結之際,只能咽氣死亡而已。犬為什么不能慨嘆自身的命運?為什么既無悔恨也無期盼和憧憬?這一切都是源于何處呢?這在于,犬意識不到自身的“佛性”,覺悟不到這一真理而終其生的緣故??梢源_切地說,犬雖然生存于“禪”之中,卻并非助于“禪”而生存;生存于“禪”之中,且借助于“禪”而生存的唯有人類。但是,僅僅生存于“禪”之中并非至善至美,我們蕓蕓眾生應該基于“禪”而生活。
我的學識淵博的朋友——前日本京都大谷大學教授鈴木大拙博士,近30年來,一直都在做著向西方人士解說和介紹禪的工作…… 作為他的一個朋友和研究中國思想的歷史學者,我一直以熱烈的興趣注視著鈴木的著作。
——文化巨匠 胡適
鈴木大拙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我想表達的。
——哲學家 馬丁 海德格爾
《大學》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知止靜定即天臺之止,禪家之定,鈴木謂之禪那。慮是天臺之觀,禪家之慧,鈴木謂之般若。
——當代著名國學大師 錢穆
鈴木大拙只手將禪帶到了西方,這個移植的歷史重要性,可媲美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
——美國禪宗研究者 理查德 貝克
鈴木大拙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一位思想家。作為一個現代人,他是一位少見的堅持到底的人物。他用九十年的生涯專注于把握人的整體性,這不是一般哲學家、思想家所能做到的。他通過自己的局部探究,完成了他的人生任務,走完了他應走的歷程。他不是所謂的學者。但是,他按照自己的意圖,從根本上徹悟了一般學者所不能做到的一切。
——日本學者 玉城康四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