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理論前沿4》將在西方戰后藝術理論和中國現代美術史學上發表一批的譯文和研究成果。二戰后西方的藝術理論取得的學術水準,事實上并不遜色于戰后的文學和文化理論。由于理論譯介的滯后,西方70年代至今的藝術理論在國內處于知識盲區。本期專輯"西方戰后藝術理論"將是一組耳目一新的譯文,包括西方戰后新藝術史學的開創者邁耶·夏皮羅,格林伯格之后六、七十年代的美國藝術評論家及學者羅薩琳·克勞絲、哈爾福斯特,以及戰后藝術社會史學的代表人物阿諾德·豪澤爾等人的論文。另一部分是法國戰后哲學論藝術,包括解構主義的代表朱莉婭克里斯蒂娃,法國當紅哲學家阿蘭巴迪烏,德里達的弟子讓-呂克南希等人的論文。
西方戰后藝術理論的一個分支是策展理論,本期的"策展史文獻"推出兩份重量級的策展檔案,一是當代藝術獨立策展人的先驅意大利藝術評論家哈拉德塞曼于六十年代在瑞士伯爾尼美術館策劃的"當態度成為形式"的策展文獻,這個展覽被認為是當代藝術興起的一個標志。另一是法國后現代主義哲學家利奧塔于1985年在蓬皮杜中心客串策劃的一個當代藝術展"非物質"所寫的策展論述,利奧塔的藝術活動在國內不為人所織,此文為首次在國內譯介。
與西方戰后藝術理論的盛世相對照,一批國內的中青年學者則在市場喧囂中默默耕耘,但厚積薄發之勢初現端倪。本期"理論視野"中張念、王志亮的論文是對西方新馬克思主義與藝術理論的回應性研究,張念在與齊澤克等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有關中國革命和改革的論述的對話中,闡述了自己的理論回應。王志亮則將目前受藝術界關注的"關系美學"理論放在從阿多諾、本雅明、比格爾、布赫洛至居伊·德波等西馬前衛理論譜系中考察,是目前有關這一譜系較為系統的論述。
朱其,男,1966年生于上海,博士、藝術批評家、獨立策展人,現任國家畫院理論部研究員。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策劃了一系列重要的前衛藝術展,并在國內外媒體上撰寫了大量藝術評論和學術論文。曾任《雕塑》雜志執行主編,參與創辦世紀在線中國藝術網,798藝術區藝術總監;現生活和工作在北京。
卷首語
一. 20世紀后期西方藝術理論
1. 萊昂納多和弗洛伊德:一個藝術史研究 邁耶·夏皮羅
2. 前衛的原創性 羅薩琳·克勞絲
3. 現實的回歸 哈爾·福斯特
4. 喬托之悅 朱莉婭·克里斯蒂娃
5. 藝術與哲學 阿蘭·巴迪歐
6. 繪畫的愉悅 讓-呂克南希
7. 肖像畫的凝視(節選) 讓-呂克·南希
8. 藝術與法國大革命 阿諾德·豪澤爾
二.策展史文獻
1.活在你腦中 哈拉德·塞曼
2.非物質 讓-弗朗索瓦利奧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