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靠近,融化阻隔你我心靈的堅冰
為什么能愉快交流、深層次溝通的朋友越來越少?為什么越來越笨拙,越來越不知道如何拉近與他人的距離?
去哪里結識新朋友?怎樣讓新朋友快速了解你,對你產生好感?怎樣真正了解彼此,建立經得起時間和空間消磨的親密關系?當周遭發生變化,親密關系怎樣延續下去?
硅谷著名人際關系培訓導師基拉告訴我們,創建和發展親密關系的秘訣在于深層次的了解和關愛,那是一種超越互聯網、即時通訊工具,需要打破錯誤認知的有效互動,熱切關注的是我們心靈深處的價值訴求。
結合數千例實戰咨詢經驗,基拉幫我們巨細靡遺地惡補了人際交往的各種知識和技巧:選擇親密對象的4項原則、邀請式提問的5個步驟、治愈“尷尬癌”的3大話題、創造情感共鳴的3種方法、化解沖突的3級階梯等,指導我們撥開人際交往的迷霧,與想要親近的朋友、家人建立恰到好處的親密,擁有溫暖而豐富多彩的人生。
編輯推薦一:為何越來越不耐煩家人的嘮叨?為何和另一半待在一起,卻無話可說?為何朋友間的聚會越來越無聊?為何所有人都變成了“低 頭族”?到底要如何擺脫“同處一室,各自孤獨”的現狀?親密關系培養導師基拉•阿薩特里安讓我們知道: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是否做到了恰到好處的親密……
編輯推薦二:著名主播青音兩性情感魅力教練陶思璇博士、奇跡學創始人俞孟成親密推薦
基拉•阿薩特里安(Kira Asatryan)
親密關系培養導師
美國著名人際關系資格認證師
基拉畢業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專注于個人生活創造、人際關系系統培養、沖突調解機制及兩性關系研究。因獨特的觀察視角和個人心理輔導,基拉聞名整個舊金山,成功幫助數以萬計的夫妻、家庭和團隊創建親密關系,提供卓有成效的人際關系解決方案。
基拉經常受邀為《時代周刊》、《今日心理學》雜志、《精英日報》、Your Tango雜志、Quarterlette等知名媒體撰寫文章,為解決現代城市孤獨問題貢獻力量。
前言 朋友圈熱鬧無比的我依然孤獨 第1章 微信之外的親密,才能消除你的孤獨 看穿你的偽裝,溫暖你的冰冷
我們為了什么而存在?遇見想愛的人
第2章 我站在你面前,你卻只認得我的朋友圈頭像 你我朋友環繞,但都咫尺天涯
我能隨時給你點贊,但不能真的懂你
送貨到家的生活,讓我沒機會與人交流
第3章 不是所有的念念不忘,都必有回響 愛情:我不愿在你懷里孤獨
親情:你是我的港灣,但熨不平我內心的波瀾
友情:海內存知己?不,弦斷有誰聽?
第4章 誰是對的人?懂得感受愛、付出愛 每一次一見鐘情,都是靠近的信號
抑住心中亂撞的小鹿,我們還需更多了解
真誠表達,讓靈魂感受關愛
跟超過你交友底線的人說拜拜
第5章 你我都被網絡寵壞了:想太多,做太少 你是不是“想太多”小姐?
你是不是“難移寸步”先生?
第6章 了解:聆聽心底最真實的聲音 情緒的訴求
被寵壞的孩子VS有夢想的青年
抱怨百害無一利?
第7章 聊不起來?可能是你問得不對 你的回答是我打開你心門的鑰匙
“為什么喜歡她?”VS“她什么地方最吸引你?”
你想用檸檬做什么?
你聽見了他的話,但聽懂了嗎?
別讓冷冰冰的網絡冷卻了你的暖意
第8章 傾聽,讓親密在剎那間生根發芽 說說生活的這一刻
10年后,你想做什么?
讀一本叫“過去”的書,了解他的前塵往事
聽你說,也要聽我說
第9章 練就“特異功能”——讀懂你的心 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了理智
被屏蔽的情感信號,該如何安放
第10章 牢記對方只是一個普通人,才能真誠交往 對人留一線,對問題不留縫
根據需要分檸檬,而不是一刀切完事
我們無須無缺
第11章 點滴小事造就我們的獨家記憶 站在同一高度交往,才能走向親密
拋開“你”, 靠近“我”,走向“我們”
信任他,把后背交給他
在他尋求幫助前,保留你的建議
讓自己成為他的前進方向
不可思議的人際關系
第12章 如春雨潤物般展現關愛 我想知道你的一切,讓我陪你哭陪你笑
帶著理智吵架
不走心的道歉:“如果我傷害了你的感情,對不起”
第13章 珍惜一起的日子,留下共同的回憶 無處不驚喜,小小事件也可以意義滿滿
留下照片,更要留下滿溢情感的回憶
攜手攀上幸福階梯
為你付出,我開心至極
第14章 愿你在每一種境況中,都能突圍而出 既是同事,又可以是親密伙伴
解開家人親密的謬誤
誰說友情中只能充滿歡聲笑語
伴侶不是你的所有物,愛情也不是虛無縹緲的
第15章 10個方法,與自己更親密 方法1 發現我的美
方法2 問問自己的心,究竟想要什么
方法3 我的人生意義是什么?
方法4 當自己的陌生人
方法5 當自己的編輯,寫下自己的故事
方法6 用全部的真心感受自己的情感
方法7 我是的,但我也是普通人
方法8 多愛自己一點點
方法9 創建屬于自己的儀式感
方法10 偶爾也要放下手機
附錄 記住這些,才能與他靠得更近 關于親密的10個要點
創建親密的10個關鍵
實踐親密的10個方法
簡單可行的10大妙計
結語 擺脫孤獨,從改變自己的做事方式開
第1章 社交網絡之外的親密,才能消除你的孤獨
親密,健康關系之本,安全感、滿足感之溫床,卻鮮少有人真正理解其內涵。事實上,就算把親密視為愛情、親情、友情和交情等所有穩定關系的基礎也不為過。
然而,我們的社會秉持的信仰之一就是,人際關系極為復雜。我們習慣性地認為,所有關系都玄妙深奧,而不僅僅浪漫的愛情如此。觀看一部電影,翻開一本小說,你會看到它們在告訴我們:所有的關系都在崩潰的邊緣搖搖欲墜,即使是最美好的愛情也不例外。它們讓我們相信:步入婚姻殿堂表示已經被困圍城了;同事升職,意味著關系變味;小小的錯誤舉動,讓好的朋友變成較大的敵人。
對于上述見解,我們毫無異議全盤接收,但細細想來,豈不怪哉?為什么所有人際交往都會慘淡收場?難道人際關系注定充滿迷惑?
“我愛他,但他根本不懂我。”
“我當然想和她結婚,但我們沒有共同語言。”
“媽媽是我好的朋友,但她從來沒說過我什么好話。”
一路走來,每個人都會和諸如此類的內心沖突作斗爭。我愛他,卻全然不同意他的選擇?家人不接納我,那么家庭還是最重要的嗎?我關心我的合作伙伴,卻不信任他?所有的疑問指向同一個問題:關系可以簡簡單單,明明白白嗎?是的,它可以。如果從恰到好處的親密關系入手,答案就是肯定的。
親密原則很簡單:徑直走向對方,體驗他/她的內心世界。當兩個人靠近彼此的內心世界,親密感就會油然而生。
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包括他/她的想法、感受、信仰、喜好、節奏、夢想、故事和經歷。關系親密的兩個人,會了解對方的信仰、節奏,溝通和親近起來更簡單、更容易。感同身受、心心相印,彼此的心在一點點靠近,內心世界觸手可及。
內心世界越靠近,兩人的關系越親密。親密越多,距離越近,孤獨感越少。換句話說,親密,是舒緩寂寞孤獨的解藥,更是治愈疏遠悲傷的良方。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隨著而來的悲傷煙消云散。
看穿你的偽裝,溫暖你的冰冷 親密聽起來很神奇,但并沒有魔法。我們之所以能慢慢走近對方的內心世界,是因為我們付出了特定的努力:了解彼此,關愛彼此。
值得注意的是,我說的了解和關愛是動詞的性質,與靜態的“我了解你”和“我關心你”相反。了解和關愛是一次又一次的行動。僅僅憑借漫漫人生中的某個片段,不足以了解一個人。也不要奢望10年后,你還會和他感覺親密。長期的親密關系需要定期的了解和關愛。
了解是一種從對方角度思量的行為,一種用對方的話重述其體驗的能力。很好地理解對方,親歷對方的所見所聞,體會對方的所思所想,有助于蘊育出親密的認知。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親密的認知會讓你僅僅坐在對方身邊,就能清楚他在想什么。
事實上,這種了解的實質和我們通常所說的了解有很大差別。當我們和某人頻繁接觸和互動時,就會認為了解對方,進而產生“他是個怎樣的人”的想法,例如,霍華德耳軟心活,阿什莉總是遲到,珍妮喜歡發脾氣,盧克人很好。
這些所謂的“了解”其實是錯誤的,并不能產生親密。因為關于杰米是個怎樣的人,我們沒有客觀的答案。我們有的只是對杰米的主觀的個人感受。當你從自己的角度談論別人時,只是把他當成你生活中的一個角色、一個玩家。這種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一切以我為中心的了解,不能蘊育出親密。
比如說阿什莉,“一個總是遲到的人”。你可以認為自己了解她,因為你知道她總是遲到。但你并沒有真正了解她,除非你能從她的角度感受她遲到的體驗。從艾希莉的角度看,她之所以常常遲到,是因為她總想拼命多做一點事情,比如,在出門前把衣服洗好,或者寫完一封郵件。也就是說,你講的是一個“一個總是遲到的人”的故事,而阿什莉講的是“我想多做一點事”的故事。
從對方的角度思量,可以有效創造親密關系。因為你一旦能夠從對方的角度體會她的感受,她就會相信,即使把向你透露她的信仰、故事和喜好,你也不會曲解她的內心世界。誤會或曲解(“阿什莉總是遲到,霍華德耳根子軟)是拉遠人與人之間距離的主要因素。真誠地感受和了解,則會讓彼此的心更貼近、更親密。真正地在乎、關愛對方,也能帶來親密、緩解孤獨。
關愛,意味著照顧彼此的感受,告訴對方“你的幸福,真的對我很重要”,這也是創造親密關系的強大工具。從健康、安全到滿足感、快樂感,這些都是幸福。關愛對方的全部,才能創造親密關系的情感因素。真誠的看著對方的眼睛,你就能知道他/她在想什么。
從情感共鳴開始,感受關愛的感覺,這是理解關愛的及時步。體驗關愛的感覺?聽起來似乎很簡單。當熟識的朋友遇到困難,大多數人都會不由自主地同情他,從他的角度思量,這就是情感共鳴。情感共鳴是幫助你創造親密關系的好辦法。如果你沒那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也不用擔心,本書將為你提供幾個提高情感反應能力的好方法。
關愛不僅僅指情感共鳴,更意味著理解他人健康、快樂的重要性和幸福的珍貴。這種對重要性的感知,使你進入關愛的第二個階段,那就是:展現你對他人的關愛。
很多所謂展現關愛的辦法都是錯誤的。比如,過于頻繁的關愛可能不利于人際關系的進步,也不能創造親密關系。回想你的經歷,你可能會發現,想找到那些發自內心關愛他人的瞬間,猶如大海撈針。為什么會這樣?讓我來告訴你原因吧。
我們常常被教導,展現關愛就是為他人擔憂、急他人之所急。但實際上,這不能真正制造親密感,因為你的擔憂可能會讓對方想努力證明萬事大吉、一切順利,以便使你安心。我們也會通過提供建議、直接解決問題來展現關愛,但這對創造親密關系沒有任何幫助,因為這會讓你不自覺地擁有某種優越感,站在更高處指導別人,而這很可能讓對方埋怨或怨恨你。
真正的親密,需要你站在全新的視角來展現關愛,積極主動地關注他人的健康與幸福,并告訴她你所看到的一切。請關注對方的行為,讓她知道你在關注她,而不是用擔憂、建議來“展示”你的關注,這才是一種明智的、貼心的、溫暖的關注。
展現關愛真的簡單極了。正因為它的簡單,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恰當的方法來展現它。比如,對你幾乎天天都能見到的同事展現關愛吧!停在她的辦公桌前,看著她的眼睛,輕聲問一句:“嗨,南希!我發現你今天格外安靜。你還好嗎?”
輕松、簡單、有趣的關注,加上邀請式的分享交流,在任何環境下都恰到好處。盡管關愛是一種情感體驗,但它并不涉及隱私,更不會顯得過分熟絡。關愛只是用心關注,輕松交流而已。你可以在關愛他人的同時,繼續保持你的職業精神,認真工作。
這種關愛方式,是制造親密的強大工具。因為它讓對方明白,你渴望進入他的內心世界,發自內心關愛他。無論是伴侶、親朋、姐妹、同事、同學,關注他們生活的點滴,展現你對他們的關愛吧!用不同形式的關愛,加上真誠用心的了解,就能創造出不可動搖的親密關系!
了解與關愛,二者可以獨立運用,但只有聯合起來才能創造真正的親密。沒有了解的關愛不能捕獲真心。缺乏關愛的了解,容易導致被忽視,即使你們志趣相投。換言之,對方了解你,但你卻感受不到他對你的重視。
沒有了解的關愛,就像是打擾和輕視。“我知道我爸很愛我,但他不懂我的生活。”沒有關愛的的了解,更讓人心疼受傷:“我的閨蜜雖然了解我生活的一切,但怎么沒發現我正苦不堪言呢?”
了解與關愛強強聯合,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親密,這種親密可以讓彼此直抵對方的內心最深處,愿意主動呵護彼此那顆最真的心。那么,如何才能改善人際關系、創造親密關系?我們還能做得更多嗎?
我們為了什么而存在?遇見想愛的人 凝聚了解和關愛的人際關系,益處多多。憑直覺我們都知道,親密除了能緩解孤獨,還能助你過上幸福生活。曾記否,我們通過寫詩、作畫、歌唱,表達著我們對親密、愛情、交流的渴望。它們都是經久不衰討論的主題。
藝術作品通過多種形式,展現獲得親密的快樂,失去親密的痛苦。同時,科學界也證明了親密的益處。依戀理論提出者、心理學家約翰 鮑比,對親密的好處做出了特別好的解釋。約翰概括了親密關系的重要性,并指出:“與他人真正的親密行為是人類存在的較高價值,對人們的幸福和社會良性運作發揮較大作用的就是親密關系,沒有什么比它更重要!”
“幸福”與“社會良性運作”并不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它們很簡單,就是生命中那些能讓我們感覺很好、激勵我們表現更好的事情。它們的好處很實用。試想一下,每天自然醒和被鬧鐘吵醒的感覺,是不是很不一樣?快樂幸福和悲傷失落的感覺,是不是很不一樣?有能力勝任工作和無能氣餒的感覺,是不是很不一樣?所有這一切都與親密有關。
無數科學研究和學術文獻表明,親密的人際關系能讓我們的心理素質更好、身體更健康、生命更長壽。真誠的了解與關心帶來的個人滿足感,加上親密關系帶來的各種好處,構成健康、長壽人生的美妙密碼。
究竟是什么構筑了親密關系和更好身心狀況之間的橋梁?答案就是格蘭特研究。這項研究始于哈佛大學,被稱為史上最曠日持久、具奠基作用的社會科學研究之一。1938年,精神病學家喬治 瓦利恩特和他的醫學研究團隊主導并了“什么樣的人,最可能成為人生贏家”的研究課題。研究者以1939-1944年的哈佛二年級男生為對象,持續追蹤了他們未來75年人生的各個方面。
格蘭特研究團隊選擇這樣一批實驗參與者,是因為他們“擁有強健的體魄、良好的身體素質,并且極可能運用他們的潛能,成長為一個出色的成年人”。然而,這些孩子并非全部都開始或持續擁有想象中的幸福生活。他們中有一些人沉溺于酒精,一些人承受著兒時經歷的心理創傷。但那些工作、生活雙豐收的成功者,卻有一個共同之處:高度重視親密關系。正如喬治 瓦利恩特所言:“是親密關系的強大能量,預示了這些人在人生各個方面都幸福、圓滿。”
如果我們將“幸福一生”分類,其中很重要的一類便是“心理健康”。顯而易見,親密關系對改善心理健康有著極大幫助。親密,讓你不再被緊張情緒困擾,讓你不再為“沒人關心我”而失落,讓你不再為失敗挫敗煩心,讓你不再為“沒人了解我”而生氣。突然間,好像每個人都對你友善,自我感覺簡直好極了!
親密,除了能改善心理健康狀況,從物理學和生物學方面來看,還能緩解孤獨感。孤獨,就像對免疫系統征稅,通過慢性壓力來剝奪我們的免疫力。俄亥俄州州立大學行為醫學研究中心的學科帶頭人,莉薩 雅雷馬克的研究稱:“我們通過持續的物理學和生物學研究發現,越孤獨的人越容易產生各種身體炎癥。而那些善于交際的人更易得到積極、正面的結果。”
不必詫異,在很多方面,孤獨和壓力對身體的影響都極為相似。孤獨,也能讓你“壓力山大”。你思索“當我需要幫助,該打電話給誰”時,壓力就產生了。因此,積極創造親密關系可以得到和紓解壓力一樣的效果,也會帶來解脫感,讓你真正相信他人是值得信賴和托付的。
親密關系使人們幸福感增加、緊張感減少,這就是長壽的秘訣。2010年,美國心理學專家朱麗安娜 霍倫斯和蒂莫西 史密斯發現并證實:“社會關系對個人死亡率的影響,幾乎與抽煙、酗酒等傳統因素的影響程度一樣,甚至遠超缺乏鍛煉、肥胖等因素。”可見,人際關系的好壞,已經成為能否開啟長壽大門的最關鍵鑰匙。
你可能有一份好工作,小有成就,過得還不錯,但孤獨感還是一次次襲來。也許,你已經漸漸學會無視被人誤解、被人忽略的感覺,并讓生活、身體和心靈都變得更美好了。幸運的是,從本書中,你將會學到更多方法,未來的你再也不需要面對這些孤獨感,再也不需要無視被人誤解、被人忽視的感覺!
陶思璇 博士、兩性情感魅力教練
我們都遇到過想深入了解某個人,卻不得其法的時候,《恰到好處的親密》專注的就是這個主題:怎樣將陌生人變成親密朋友或伴侶。
俞孟成 奇跡學創始人,身心靈作家,《神奇的祈禱》作者
終于有人向孤獨發起了挑戰,并制定了恰當可行的方法,引導人們由孤獨中走出來,走向更加親密的關系。這些有效的方法不僅僅能夠改善我們的親密關系,還能夠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這正是《恰到好處的親密》真正的特別之處,這讓我又驚又喜!基拉 阿薩特里安在書中談到的與自己更親密的10個方法,非常實用有效,與我在《心靈迷宮脫逃術》中倡導的“唯有修復自我關系,才能夠修復一切關系”的想法不謀而合!想要改善親密關系、社會關系的朋友不要錯過這本好書!
克里斯蒂娜 哈斯勒 演說家,心理學導師,暢銷書《期望宿醉》(Expectation Hangover)作者
基拉 阿薩特里安的新書,用幾個簡單實用的方法和建議,幫助我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建立、深度的人際交往。
蘇珊 雷伯恩 臨床心理學家,《治愈創造力》(Creative Recovery) 作者之一
盡管我們可以隨時方便地與家人、朋友、同事聯系,但仍然有很多人感覺孤獨、寂寞,因為我們沒有發展出親密關系。基拉 阿薩特里安的新書,用幾個簡單實用的方法和建議,幫助我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建立、深度的人際交往。
杰基 霍爾德 創新教育導師
我很喜歡這本書,它所探討的話題非常有價值,極為有用。現如今,人們飽受孤獨的折磨。基拉 阿薩特里安運用各種方法和敏銳的洞察力,深入挖掘孤獨的體驗。她在每一章節附以發人深省的問題和提示,文筆流暢優美。全書真實、大膽,又不失善意和溫暖。本書是每一個現代人不容錯過的必備讀物。
查爾斯 J. 索菲 博士,洛杉磯兒童與家庭服務部醫療顧問,《面對面》(Side by Side)作者
對很多人而言,孤獨是難以擺脫的大麻煩。在基拉 阿薩特里安的新書中,她向我們展現了一種簡單有趣、高效實用的解決辦法。
安娜 基德拉斯維奇 《零售業透視》(Retailing Insight)觀察員
互聯網、手機、電腦……各種電子科技產品充斥著我們的世界,它們創造了一種我們貌似“親密”的幻想,實則讓我們彼此越來越疏遠。
琳達 布盧姆 臨床社會工作者,《婚姻的秘密》(101 Things I Wish I Knew When I Got Married and Secrets of Great Marriages) 作者
基拉描述了一種深刻困擾著我們的、隱秘的、痛苦的、難以言狀的感覺:孤獨。她讓我們了解到,與日俱增的孤獨感讓我們的心靈付出了巨大代價。更重要的是,她告訴我們,只要幾個簡單的步驟,學會正確地向我們愛的人傳遞關愛,就能戰勝孤獨。如果你渴望提升人際關系的品質、讓生活更美好,這本書必不可少。
溫迪 沃爾什 教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人類行為學專家,《醫生》(The Doctors) 科研雜志奠基人
基拉 阿薩特里安將引領讀者一步步走入他們渴望、珍視的親密關系之旅。
魯內 瓦伊比 《手機依賴癥》(Texting in Sick) 作者
在這個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社會,基拉 阿薩特里安為讀者構建和發展人際關系提供了有意義的重要線索。手機應用和聊天軟件的爆發式增長顯而易見,但真正懂得并掌握與人交往的技能,才是我們獲得幸福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恰到好處的親密》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探究如何建立長久、無價的人際關系的社會學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