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成果以艾略特一生的經歷、觀點和作品(包括詩歌、戲劇和文學批評)為基礎,對詩人作了一個綜合性的研究。全書從艾略特的個人經歷出發,闡述他的詩歌和戲劇的特殊意義。本書適合英美文學研究者參考學習。
張劍,1963年出生,1984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外文系,1993年獲得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中國龐德一艾略特研究會"理事。他主要從事英國詩歌的教學和研究,曾出版評論專著《T.S.艾略特與英國浪
及時章 "現存秩序必須改變":艾略特評論史述評
第二章 《J.阿爾弗萊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被釘在墻上掙扎"
第三章 《枯叟》:"干枯頭腦的思索
第四章 《荒原》:"有節奏的牢騷"
第五章 《空心人》:"死亡的夢幻王國"
第六章 《圣灰星期三》:"古老的激情"
第七章 《燒毀的諾頓》:"旋轉世界的靜止點"
第八章 《東科克》:"我的開始就是我的結束"
第九章 《干賽爾維吉斯》:"哪里是盡頭?"
第十章 《小吉丁》:"時間與永恒的交匯"
第十一章 早期戲劇:"更高的感情強度"
第十二章 后期戲劇:"對社會有用的詩人"
第十三章 "非個性化":艾略特對感情的逃避
T.S.艾略特研究中文出版目錄
及時章 "現存秩序必須改變":艾略特評論史述評
艾略特在《傳統和個人天賦》中寫道,"沒有詩人,或從事任何藝術的藝術家,能夠獨自擁有完整的意義……一部新的作品出現時所發生的一切也會同時發生于這部作品之前的所有作品,現成的文學巨作相互間已形成了一個理想的秩序,這個秩序將隨新作品的加入而改變。在新作品到達之前,現存秩序是完整的:為了使這個秩序在新作品強行進入之后延續下去,現存秩序必須改變,即使這改變是微小的"。這段話雖就普遍現象而言,但用在艾略特身上也非常貼切。他的到來改變了英國文學的現存秩序,他通過詩歌和文學批評改變了一代人的文學趣味,創立了一整套新的鑒賞標準。他的詩迫使人們重新認識英國詩歌發展史,迫使人們用一種新的眼光來看待17世紀的玄學詩派、彌爾頓和浪漫主義。同時他的作品更加深了人們對法國19世紀象征主義詩歌的認識,使人們更加意識到借鑒別國詩歌的巨大可能性及其對本國詩歌發展的重要作用。艾略特把繼承傳統和個人創新相結合,振興了20世紀的英國詩歌,使當時萎靡不振的英國詩壇重新充滿了旺盛的生機。但是作為一名"先鋒"詩人,艾略特有一個艱苦創業的歷程。在沒有現成道路的情況下,一個創新者必須披荊斬棘,闖出一條自己的道路。勻略特批評史正好反映了這樣一個艱苦創業的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