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先天后天:基因、經驗及什么使我們成為人(原書第4版)圖書
人氣:38

先天后天:基因、經驗及什么使我們成為人(原書第4版)

【客服電話:0592-5662717,歡迎咨詢!】
  • 所屬分類:圖書 >科普讀物>人類故事  
  • 作者:(英)[馬特里德利]([Matt] [Ridley])著,[黃菁菁] 譯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111495499
  • 出版社: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4
  • 印刷時間:2015-04-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精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2001年2月,學界宣布,基因組包含的不是如原先所預想的10萬個基因,而是只有3萬個。這個令人震驚的修改導致一些科學家得出結論,認為人類基因其實不足以解釋人們的所有不同方式的行為:我們必定是由后天而不是由先天所造就的。生物學再一次要被放在先天-后天的爭論這張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上撕扯。

廣受贊譽的科普作家馬特 里德利主張,正在出現的真相比這種神話要有趣得多。后天培育依賴于基因,而基因也要求后天培育。基因不僅預先規(guī)定大腦的廣義結構,而且它們還吸收塑形的經驗、因應社會的線索,甚至運轉記憶。它們是意志的原因。也是意志的結果。在DNA雙螺旋結構發(fā)現60多年之后出版的這本《先天后天》,詳細記錄了我們對基因的理解中所發(fā)生的一場新的革命。里德利描述先天力量的信徒與后天力量的信徒,為解釋人類這種悖論式的造物如何能夠既有自由意志同時又受本能與文化的推動而發(fā)生的百年之爭。《先天后天》對基因如何建造大腦來吸引經驗做了一次激動人心、緊跟前沿的論述。

編輯推薦

《理性樂觀派》作者又一暢銷力作!

作者簡介

馬特 里德利(Matt Ridley)

馬特 里德利先在牛津大學做動物學研究,然后又當了一名記者。他在《經濟學人》雜志工作了八年,在《星期日電訊》和《每日電訊》開設了七年專欄。《毫不掩飾》(Warts and All)一書就是他的作品,寫的是美國的總統(tǒng)政治;《紅心皇后》(The Red Queen)是他口碑好的一本書,寫的是性的進化,也由企鵝書局出版;同時他還寫了《基因組》(Genome)。他的書曾入圍六大文學獎項。他是國際生命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Life)機構的主席,現居盧森堡,妻子是紐卡斯爾大學心理學系的高級講師。

目錄

序 言

12個有胡子的人

第1章

萬物之靈

第2章

眾多本能

第3章

先天與后天-絕妙的對偶

第4章

瘋狂的原因

第5章

基因的第四維度

第6章

成長歲月 序 言

12個有胡子的人

第1章

萬物之靈

第2章

眾多本能

第3章

先天與后天-絕妙的對偶

第4章

瘋狂的原因

第5章

基因的第四維度

第6章

成長歲月

第7章

學習經驗

第8章

文化之謎

第9章

"基因"的七種含義

第10章

一組悖論式的寓意

結語

稻草人

附錄A關于作者

附錄B關于本書

附錄C延伸閱讀

致謝

譯者后記

注釋

在線預覽

序言

12個有胡子的人

“可恥的人類啊!凡人本來生而自由,

卻把他們的苦難,歸咎于天命所為;

把他們的罪惡,說成是眾神之令;

而把自己的愚蠢粗莽,誣稱為命運之錯。”

—荷馬,《奧德賽》

亞歷山大 蒲伯,譯1

“真相揭示:人類行為的奧秘”,英國星期日報紙《觀察家報》(Observer)2001年2月11日的頭版通欄標題中寫道,“環(huán)境,而非基因,決定了我們的行為。”這事要從克雷格 文特爾(CraigVenter)說起,他在基因界白手起家,創(chuàng)辦了私營公司來研究人類(他自己的)基因組的全部序列,與一個由稅收和慈善團體資助的國際聯合組織展開競爭。這一序列—編為30億個化學字母串,由4個字母組成的字母表來排列,包含了一個人身體構成和運轉的全部所需成分—會在本周晚些時候刊出。初步研究表明,人類基因組中只有3萬個基因,并非是幾個月之前許多人估算的10萬個。

記者們已經知道相關細節(jié),只不過被禁止登出消息。但是,文特爾在2月9日里昂的一次公開會議上透露了此事。當時《觀察家報》的羅賓 麥凱(RobinMcKie)是會議的聽眾之一,他立即明白3萬這個數字已不再是秘密了。他找到文特爾,問他這么說是否意識到自己打破了報道禁令;文特爾說自己知道。在基因研究日趨激烈的競爭中,文特爾已不是及時次搶在對手之前讓研究結論登上了頭條。“我們的基因根本不足以證明生物決定論是正確的,”文特爾告訴麥凱,“人類物種呈現的奇妙的多樣性和遺傳密碼并沒有必然聯系。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才至關重要。”2 序言

12個有胡子的人

“可恥的人類啊!凡人本來生而自由,

卻把他們的苦難,歸咎于天命所為;

把他們的罪惡,說成是眾神之令;

而把自己的愚蠢粗莽,誣稱為命運之錯。”

—荷馬,《奧德賽》

亞歷山大 蒲伯,譯1

“真相揭示:人類行為的奧秘”,英國星期日報紙《觀察家報》(Observer)2001年2月11日的頭版通欄標題中寫道,“環(huán)境,而非基因,決定了我們的行為。”這事要從克雷格 文特爾(CraigVenter)說起,他在基因界白手起家,創(chuàng)辦了私營公司來研究人類(他自己的)基因組的全部序列,與一個由稅收和慈善團體資助的國際聯合組織展開競爭。這一序列—編為30億個化學字母串,由4個字母組成的字母表來排列,包含了一個人身體構成和運轉的全部所需成分—會在本周晚些時候刊出。初步研究表明,人類基因組中只有3萬個基因,并非是幾個月之前許多人估算的10萬個。

記者們已經知道相關細節(jié),只不過被禁止登出消息。但是,文特爾在2月9日里昂的一次公開會議上透露了此事。當時《觀察家報》的羅賓 麥凱(RobinMcKie)是會議的聽眾之一,他立即明白3萬這個數字已不再是秘密了。他找到文特爾,問他這么說是否意識到自己打破了報道禁令;文特爾說自己知道。在基因研究日趨激烈的競爭中,文特爾已不是及時次搶在對手之前讓研究結論登上了頭條。“我們的基因根本不足以證明生物決定論是正確的,”文特爾告訴麥凱,“人類物種呈現的奇妙的多樣性和遺傳密碼并沒有必然聯系。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才至關重要。”2

繼《觀察家報》之后,其他報紙也紛紛報道此事。“基因組的重大發(fā)現震驚了科學家們,基因圖譜中所包含的基因比之前以為的要少得多—DNA(脫氧核糖核酸)沒那么重要了,”《舊金山紀事報》3(SanFranciscoChronicle)在該周日晚些時候這樣刊登。各類科學刊物迅速破除之前的禁令,這一消息通過報紙傳播到世界各處。“基因組的分析結果是人類基因數量其實要少得多,”《紐約時報》4(NewYorkTimes)也發(fā)出這樣的感嘆。這并不僅僅是麥凱曝出的獨家新聞,其實文特爾早就定下了基調。

這一切就像是在締造一個新的神話。事實上,人類基因的數量多少并不能改變什么。文特爾的發(fā)言中隱含了兩個不合邏輯的推論。及時,基因數量少說明了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更大;第二,3萬個基因“太少”,不足以解析人類本性,要是有10萬個基因還差不多。人類基因組計劃領導者之一,約翰 薩爾斯頓爵士(SirJohnSulston)在幾周后告訴我:即便只有33個基因,每一個有兩種變異(比如打開和閉合),也足以讓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把一枚硬幣擲33次,都會有100億以上種方式。因此,3萬絕不是一個小數字,2自乘3萬次以后的數字會大于已知宇宙中所有粒子的總和。此外,如果說基因數量少就意味著更高的自由度,那么豈不是果蠅比人更自由,細菌也更自由,那病毒就成了生物界的約翰 穆勒(JohnStuartMills)們。

幸運的是,人們無須通過如此復雜的計算來得到安撫。這則看似丟臉的消息說蠕蟲比人類擁有的基因數量要高出兩倍,但沒有人因此便當街垂淚。沒有什么一定要牽扯著10萬這個數字不放,那只不過是一個胡亂的猜測。然而,在一個世紀以來反復上演的環(huán)境論與遺傳論的爭論后,這則新聞的刊出有助于掀翻那張先天與后天必然對立的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除了愛爾蘭問題可能是個例外,先天后天之爭是在剛結束的那個世紀里最沒有進展的爭論。經歷了染色體、DNA和抗抑郁藥的發(fā)現,先天后天之爭依然屹立不倒。2003年它引發(fā)爭論,激烈程度絲毫不亞于1953年那場,那一年發(fā)現了基因結構;同樣也不遜色于1900年的爭論,也就是現代遺傳學開始的那一年。甚至在人類基因組剛誕生時,就有人宣稱這是后天與先天的戰(zhàn)斗。

50年后,人們終于聽到呼吁結束這一爭論的理智之音。人們對于先天后天相互對立有許多種說法,有的說這已經消亡和完結了,有的說這是無用和錯誤的—這是一種荒謬的二分法。但凡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人類是先天與后天交互作用的產物。但是,依然沒有人能中止這場爭論。在聲稱這場爭論無用或消亡以后,提出者本人又投身于戰(zhàn)斗中,開始指責他人過分強調一個或另一個。爭論雙方,一方是天生論者,我有時也會稱為基因論者、遺傳論者或是先天論者;另一方是經驗論者,我有時也會稱為環(huán)境論者或是后天論者。

讓我開誠布公地來說吧,我認為人類行為是由先天和后天共同決定的,我并不僅僅支持一方或另一方,但這并不意味著我采納“中間路線”的妥協(xié)方式。正如得克薩斯政治家吉姆 海托華(JimHightower)所說的那樣,“路中間除了雙黃線和死犰狳之外,什么都沒有。”我想表明的是,基因組的確改變了一切,這并不是因為它終結了這場爭論或讓一方取得勝利,而是因為它充實了雙方,直至兩者在中間交會。基因如何從實際上影響人類行為,以及人類行為又如何影響基因,這些發(fā)現幫助我們從一個嶄新的視角來看待這個爭論,先天與后天的關系不再是相互對立,而是交互作用。人類的基因形成可以從后天中找到線索。若要領會已發(fā)生的一切,你就必須要拋棄曾經信奉的觀念,敞開心扉。你會進入一個嶄新的境地,在這里,你的基因不再是扯動你行為之線的木偶主人,而是一個被你的行為牽引著的木偶;在這里,本能并非與學習相對立,環(huán)境影響并不如基因那般可逆轉;在這里,先天專門是為后天而設計的。這些普通并看似空洞的短語及時次在科學中被賦予了生命。我打算從基因組最深的隱蔽處來講述這些奇特的故事,以此說明人類大腦是如何為了后天而塑造的。簡言之,我的觀點就是,我們越深入揭開基因組的真相,就能越多地發(fā)現基因組受到經驗的影響。

我想象出一張拍攝于1903年的照片。照片上有一群參加某次國際會議的男人,會議地點位于某個時尚之地,比如德國的巴登-巴登或法國的比亞里茨。也許“男人”這個用詞并不,因為盡管那兒沒有女人,卻有一個小男孩、一個嬰兒和一個幽靈;不過其他人都是中年或老年男性,他們都是白人,大多都很富有。也許是因為與年齡相符,這12個人大都蓄有濃密的胡子。他們中有兩個美國人,兩個奧地利人,兩個英國人,兩個德國人,一個丹麥人,一個法國人,一個俄國人和一個瑞士人。

唉,這只是一張想象出來的照片,其實照片上很多人從未碰過面。但是,就如同1927年在索爾維會議上所拍攝的那張著名物理學家們的合影一樣(照片上有愛因斯坦、玻爾、居里夫人、普朗克、薛定諤、海森堡和狄拉克),我的這張照片也捕捉到科學研究里各種新觀念交會的躁動時刻。5我這里提及的12個人,串起了20世紀中有關人類本性的所有主導性的理論。

在圖片上方盤旋的幽靈是查爾斯 達爾文(CharlesDarwin),他已在照片拍攝的11年前過世,他也是所有人中胡須最長的。達爾文的理念是,通過類人猿的行為來探尋人類特征,并證實二者之間存在人類行為的普遍特征,比如微笑。左邊那個遠遠筆直坐著的年邁紳士是達爾文的表弟,弗朗西斯 高爾頓(FrancisGalton)。他雖已81歲,但看上去體格強健。他那濃密的絡腮胡子掛在臉頰兩邊,像兩只小白鼠。他是遺傳論狂熱的捍衛(wèi)者。坐在高爾頓旁邊的是美國的威廉 詹姆斯(WilliamJames),他61歲,胡子輪廓修成方形,卻不太整齊。他倡導本能說,堅稱與動物相比,人類更多地由本能支配。高爾頓的右邊坐著一位植物學家;在一群專注于人類本性的人中間,他顯得有點像局外人。他不太高興地皺著眉頭,胡子亂蓬蓬的。他是丹麥人雨果 德弗里斯(HugoDeVries),55歲。他揭示了遺傳定律,意識到早在30年前,摩拉維亞的一個修道士格雷戈爾 孟德爾(GregorMendel)就已發(fā)現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德弗里斯的旁邊是俄國人伊萬 巴甫洛夫(IvanPavlov),54歲,留有濃密的花白胡子。他捍衛(wèi)經驗論,相信解析人類心智的關鍵在于條件反射論。他的腳邊坐著約翰 布魯德斯 華生(JohnBroadusWatson),唯獨他把胡子刮得干干凈凈。他把巴甫洛夫的理論轉化為“行為主義”,并提出著名宣言:只要通過訓練便可以改變人的個性。站在巴甫洛夫右邊的是體態(tài)微胖、戴著眼鏡、留著小胡子的德國人埃米爾 克雷佩林(EmilKraepelin),和下巴胡須整整齊齊蓄著的維也納人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mundFreud)。他倆都是47歲,都處于影響幾代精神病專家的陣痛期;這時,精神分析已轉離“生物學”的解釋,投向研究個人經歷的兩個不同的概念。弗洛伊德的旁邊是社會學的奠基人、法國人埃米爾 杜爾凱姆(EmileDurkheim),45歲,胡須非常濃密。他堅持認為社會事實是一個整體,它的作用大于組成它的各部分之和。從這方面來說,坐在旁邊的德裔美國人弗朗茨 博厄斯(FranzBoas,1885年移民)算得上是他的心靈伴侶了。他打扮時髦,小胡子向下微卷,臉上有因決斗留下的傷疤。他越來越堅信是文化塑造了人類本性,而不是本性造就文化。站在前邊的小男孩是瑞士人讓 皮亞杰(JeanPiaget),他的模仿與學習理論即將取得成果。他的下巴還沒有胡須,其實他屬于20世紀中期。那個坐在嬰兒車里的人是奧地利人康拉德 勞倫茲(KonradLorenz),他將于20世紀30年代復興本能理論研究,并提出“印刻效應”的核心理念。他蓄著濃密的山羊胡子。

我并沒有聲明,這些人一定是人類本性研究中最偉大的專家,也沒有說他們都同樣才華橫溢。仍然有許多人,無論是已過世還是未出生的,都值得放到這張照片里。其中應該有大衛(wèi) 休謨(DavidHume)和伊曼努爾 康德(ImmanuelKant),只不過二人過世已久(當然在此達爾文是個例外);還應該有現論家喬治 威廉斯(GeorgeWilliams)、威廉 漢密爾頓(WilliamHamilton)和諾姆 喬姆斯基(NoamChomsky),但他們當時還未出生;當然還得有珍妮 古道爾(JaneGoodall),她發(fā)現猿猴具有個體差異性;也許這張照片還應該包括一些更有見地的小說家和劇作家們。

但是我要表明,這12個人都有一些驚人之處。他們是對的,當然并不是指所有時候都正確,也并非一直都正確,而且我并不是指道德上的正確。他們都在宣揚自己的觀念和批判他人的理念中大獲全勝。他們其中的一兩個有意或無意引發(fā)了“科學”政策怪誕的歪曲,這也伴隨他們一生為世人所知。然而,我說他們全都是對的,是因為他們不遺余力地貢獻出自己原創(chuàng)性的觀念,為科學之墻添磚加瓦。

人類本性實際上是一個結合體,它的形成混合了達爾文的普遍性、高爾頓的遺傳、詹姆斯的本能、德弗里斯的基因、巴甫洛夫的反射、華生的關聯、克雷佩林的歷史、弗洛伊德的形成式經歷、博厄斯的文化、杜爾凱姆的勞動分工、皮亞杰的發(fā)展和勞倫茲的印刻效應。你會發(fā)現,以上內容都能影響人類心智。所有關于人類本性的論述必須要包括這些才算完整。

但是—在此我要開辟一片新天地—如果將一切現象歸為先天與后天,或者基因與環(huán)境的大范圍里,那是具有誤導性的。相反,如果想要理解每個及所有的現象,你就得了解基因。基因允許人類本性去學習、記憶、模仿、印刻、吸收文化并表達本能。基因不是牽動木偶的主人,不是一幅藍圖,也不是遺傳的搬運工。它們在生命過程中是積極的,牽動著彼此開啟或閉合,它們會對環(huán)境做出反應。它們也許在子宮里指揮身體和大腦的形成,但隨即又可能會對已建成的東西進行拆卸和重建—這是對經驗回應的產物。它們既是我們行為的原因,也是其結果。有時候,爭論中“后天”一方的捍衛(wèi)者會為基因的力量和必然性所嚇倒,但他們遺忘了至關重要的一點:基因是站在他們一方的。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