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汪曾祺的文字里,生活是很有意思,有滋有味的。在他的筆下,簡單的一茶一飯,一人一事,都洋溢著情趣。汪曾祺先生說自己是很愛逛菜市場的??纯瓷u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人間有味》前兩輯盡寫吃食,譬如:《昆明的吃食》中,寫到過橋米線 汽鍋雞,干巴菌、牛肝菌、青頭菌,護國路白湯羊肉,玉溪街蒸菜,蔥油餅、鍋貼、片兒湯,火腿月餅、酥皮包子,玉麥粑粑,洋芋粑粑,摩登粑粑;《五味》中說到山西人能吃醋,遼寧人愛酸菜白肉火鍋,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湯下雜面,福建人、廣西人愛吃酸,南方愛吃甜,四川人口味偏愛麻辣等讓人不由在心中勾畫起一張美食地圖;《故鄉的食物》中,寫到炒米和焦屑,淌著紅油的鴨蛋,咸菜慈姑湯,各種河鮮、野味和田間地頭的野菜;《食道舊尋》中寫老舍先生的好客、沈從文經常吃米線,陶重華、吳宓、張宗和、孫鳳竹、崔芝蘭、沈有鼎、吳征鎰諸先生在牛肉面館的定期聚會;寫冰西瓜的技巧,寫豆腐的各種做法……讓人不由覺得垂涎三尺,美味藏在街巷和普通人的廚房里。后兩輯寫親情、友情、街巷之情和鄉情,充滿著濃濃的回憶。那種淡泊、灑脫、釋然的心境透過紙被,直抵人心深處。
1.《人間有味》是汪曾祺的散文集,20周年珍藏紀念版。收錄了汪曾祺作品中的41篇文章。如《昆明的吃食》《五味》《故鄉的食物》《食道舊尋》《四方食事》《泡茶館》等。
2.《人間有味》采用典雅裸脊裝幀,書中囊括了汪曾祺先生自己的字畫,同時也選用了作者喜愛的名畫大家石濤、虛谷、齊白石等人作品。
3.《人間有味》的文字給人的是一種平淡的美,是一種細水悠悠的淡雅。然而在它的平淡中,又帶著歲月靜好、閑適從容的人生態度。
4.《人間有味》讓我們感知,汪曾祺不但是個文學家,也是懂吃的行家,寫字、畫畫、做飯信手拈來。此外,他還是一個幽默家,深得平凡日子中的樂趣,時不時跳出來讓人噗嗤一笑的段子。
5.所謂生活家,就是熱愛生活、多才多藝的有趣之人。從《人間有味》中我們可以看出,汪曾祺先生就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生活家。寫字、畫畫、做飯,這些稀松平常事,到了汪曾祺先生那里都有著別樣的樂趣。
6. 《人間有味》讓你懂得靜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間。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京派小說創作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 。他在短篇小說和散文創作上成就頗高。擅長從生活瑣事入手,文字平淡質樸,深得自然之妙趣,于不經意間滲透出睿智、從容的生活智慧。
輯一 四方好食
01 昆明的吃食
02 故鄉的元宵
03 昆明年俗
04 五味
05 故鄉的食物
06 魚我所欲也
07 肉食者不鄙
08 鱖魚
09 貼秋膘
10 四方食事
輯二 至味在人間
01 吃食和文學
02 食道舊尋
03 宋朝人的吃喝
04 《吃的自由》序
05 國風文叢總序
06 《旅食與文化》題記
07 家常酒菜
08 面茶
09 炸彈和冰糖蓮子
10 豆汁兒
11 尋常茶話
輯三 吾家小史
01 我的家鄉
02 我的祖父祖母
03 我的父親
04 多年父子成兄弟
05 我的母親
06 我的家
07 大蓮姐姐
輯四 那時巷情
01 草巷口
02 踢毽子
03 胡同文化
04 北京人的遛鳥
05 午門憶舊
06 泡茶館
07 羅漢
08 城隍 土地 灶王爺
09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10 老舍先生
11 才子趙樹理
12 齊白石的童心
13 晚歲漸于詩律細
過橋米線 汽鍋雞
這似乎是昆明菜的代表作,但是今不如昔了。
原來賣過橋米線最有名的一家,在正義路近文廟街拐角處,一個牌樓的西邊。這一家的字號不大有人知道,但只要說去吃過橋米線,就知道指的是這一家,好像“過橋米線”成了這家的店名。這一家所以有名,一是湯好。湯面一層雞油,看似毫無熱氣,而湯溫在一百度以上。據說有一個“下江人”司機不懂吃過橋米線的規矩,湯上來了,他咕咚喝下去,竟燙死了。二是片料講究,雞片、魚片、腰片、火腿片,都切得極薄,而又完整無殘缺,推入湯碗,即時便熟,不生不老,恰到好處。
專營汽鍋雞的店鋪在正義路近金碧路處。這家的字號也不大有人知道,但店堂里有一塊匾,寫的是“培養正氣”,昆明人碰在一起,想吃汽鍋雞,就說:“我們去培養一下正氣。”中國人吃雞之法有多種,其最著者有廣州鹽焗雞、常熟叫花雞,而我以為應數昆明汽鍋雞為及時。汽鍋雞的好處在哪里?曰:最存雞之本味。汽鍋雞須少放幾片宣威火腿,一小塊三七,則雞味越“發”。走進“培養正氣”,不似走進別家飯館,五味混雜,只是清清純純,一片雞香。
為什么現在的汽鍋雞和過橋米線不如從前了?從前用的雞不是一般的雞,是“武定壯雞”。“壯”不只是肥壯而已,這是經過一種特殊的技術處理的雞。據說是把母雞騸了。我只聽說過公雞有騸了的,沒有聽說母雞也能騸。母雞騸了,就使勁長肉,“壯”了。這種手術只有武定人會做。武定現在會做的人也不多了,如不注意保存,可能會失傳的。我對母雞能騸,始終有點將信將疑。不過武定雞確實很好。前年在昆明,佧佤族女作家董秀英的愛人,特意買到一只武定壯雞,做出汽鍋雞來,跟我五十年前在昆明吃的還是一樣。
甬道街雞。雞之名甚怪。為什么叫“雞”,到現在還沒有人解釋清楚。這是一種菌子,它生長的地方也怪,長在田野間的白蟻窩上。為什么專在白蟻窩上生長,到現在也還沒有人解釋清楚。雞的菌蓋不大,而下面的菌把甚長而粗。一般菌子中吃的部分多在菌蓋,而雞好吃的地方正在菌把。雞可稱菌中之王。雞的味道無法比方。不得已,可以說這是“植物雞”。味似雞,而細嫩過之,入口無渣,甚滑,且有一股清香。如果用一個字形容雞的口感,可以說是腴。甬道街有一家中等本地飯館,善做雞,極有名。
這家還有一個特別處,用大鍋煮了一鍋苦菜湯。這苦菜湯是奉送的,顧客可以自己拿了大碗去盛。湯甚美,因為加了一些洗凈的小腸同煮。
昆明是菌類之鄉。除雞外,干巴菌、牛肝菌、青頭菌,都好吃。
小西門馬家牛肉館。馬家牛肉館只賣牛肉一種,亦無煎炒烹炸,所有牛肉都是頭天夜里蒸煮熟了的,但分部位賣。凈瘦肉切薄片,整齊地在盤子里碼成兩溜,謂之“冷片”,蘸甜醬油吃。甜醬油我只在云南見過,別處沒有。冷片盛在碗里澆以熱湯,則為“湯片”,也叫“湯冷片”。牛肉切成骨牌大的塊,帶點筋頭巴腦,以紅曲染過,亦帶湯,為“紅燒”。有的名目很奇怪,外地人往往不知道這是什么部位的。牛肚叫作“領肝”,牛舌叫“撩青”。“撩青”之名甚為形象。牛舌頭的用處可不是撩起青草往嘴里送么?不大容易吃到的是“大筋”,即牛鞭也。有一次我陪一位女同學上馬家牛肉館,她問:“這是什么東西?”我真沒法回答她。
馬家隔壁是一家醬園。不時有人托了一個大搪瓷盤,擺七八樣醬菜,放在小碟子里,藠頭、韭菜花、腌姜……供人下飯(馬家是賣白米飯的)??粗心膸讟樱纯牲c要,所費不多。這頗讓人想起《東京夢華錄》之類的書上所記的南宋遺風。
護國路白湯羊肉。昆明一般飯館里是不賣羊肉的。專賣羊肉的只有不多的幾家,也是按部位賣,如“拐骨”(帶骨腿肉)、“油腰”(整羊腰,不切)、“燈籠”(羊眼)……都是用紅曲染了的。只有護國路一家賣白湯羊肉,帶皮,湯白如牛乳,蘸花椒鹽吃。
奎光閣面點。奎光閣在正義路,不賣炒菜米飯,只賣面點,昆明似只此一家。賣蔥油餅(直徑五寸,蔥甚多,豬油煎,兩面焦黃)、鍋貼、片兒湯(白菜絲、蛋花、下面片)。
玉溪街蒸菜。玉溪街有一家玉溪人開的飯館,只賣蒸菜,不賣別的。好幾摞小籠,一屋子熱氣騰騰。蒸雞、蒸骨、蒸肉……“瓤(讀去聲)小瓜”甚佳。小南瓜挖去瓤(此讀平聲),塞入切碎的豬肉,蒸熟去籠蓋,瓜香撲鼻。這家蒸菜的特點是襯底不用洋芋、白薯,而用皂角仁。皂角仁這東西,我的家鄉女人繡花時用來“光”(去聲)絨,絨沾皂仁黏液,則易入針,且繡出的花有光澤。云南人都拿來吃,真是聞所未聞。皂仁吃起來細膩軟糯,很有意思。皂角仁不可多吃。我們過騰沖時,宴會上有一道皂角仁做的甜菜,一位河北老兄一勺又一勺地往下灌。我警告他這樣吃法不行,他不信。結果是這位老兄才離座席,就上廁所。皂角仁太滑了,到了腸子里會飛流直下。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潤,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 ——汪曾祺
他的文章,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 ——沈從文
像曾祺這樣下筆如有神的作家,今天是沒有了。他的語言爐火純青,已臻化境。 ——張兆和
他帶給文壇溫暖、快樂和不凡的趣味。 ——鐵凝
汪是一文狐,修煉老成精。 ——賈平凹
拍攝《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一大部分原因,也是受到了汪曾祺美食文化的影響。 ——陳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