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是出家人,我們認識十六年。最初的確有過密集的學習與實踐,然不成器,于師有愧,于己倒收獲頗豐。交往中,老師常穿說奇聞逸事,內容涵蓋成就者的奇行異止,坊間的八卦傳說,和藏民族的人情風俗。師即口道來,既滿足我喜好新奇的心態,也將很多世出世間的妙理,于淺白處開顯出來。
二零零五年開始,我陸續記錄一些師徒間對話,初心為娛人悅己,內容五花八門,篇幅長短不一。此次整理,粗略分類。其中,"兩地"主要收錄風俗文化方面的趣聞;"禮物"涉及宗教話題;"游舞"講奇人異事;"乘愿"可視為名人八卦。
作者用嘮家常似的語言描寫她和家師之間的種種,以及家師講給她的有關漢藏文化的奇聞逸事,讀來頗感有趣,怡情之余,將出世入世的妙理,于淺白處開顯出來,細細咂摸,余韻悠長。
張梅,1972年出生。經貿大學金融研究生畢業。目前就職某大型國企,高級會計師。1998年于五臺山塔院寺上寂下度法師處受皈依戒。此前1997年結識中國高級藏語佛學院的聯波活佛和索南嘉措老師,皈依后正式依止兩位老師學習佛教知識。
001 自序:如是我聞
及時輯 兩地
007漢 地
009貴 族
013文 學
018鄉 親
023茶
030新 年
032文 身
033女八路
034朋 友
035緩 行
036喝 粥
038叛 逆
039雷公的兒子
040骨比肉滑
041依 靠
043最輕最重和最肥
045營 養
047長庚星和阿彌陀佛
050希 望
052四座大山
053方 便
055天上人間的瑪吉阿米
057戶外運動
061兩 地
第二輯 禮物
067傳 統
071刷 房
072二十一世紀的師徒關系
073有文化沒知識和有知識沒文化
077龍 欽
081展示成為行動
083麝 香
085妓女養的娃
087上一世的親戚
089輕 重
090業 障
091線 頭
093禮 物
096莊稼與和尚
097沒有疑悔
098噶當質量
101鐵 鍋
104做人要頑強
107沒 譜
109外顯內密
第三輯 游舞
115鱉 寶
118摩利支天
123應 驗
125選 材
126格莫鼠
133期 望
第四輯 乘愿
137乘愿再來人
139傳 記
141一切顯現皆平等
143深不可測
149布敦仁波切
151瘋行者
153愧疚
156給
157無著、世親法兄弟
160安多的智慧
163供 燈
165"斷滅見"
166雅 謔
170各種圓寂
174物質遺產
177 瑜伽士加吉至道
181 紅色甘丹赤巴
185 依 祜
187 花和果
漢 地
年輕時候在家鄉,師公對老師說,他將來要去漢地生活。康定吧,當時那么想。康定是甘孜地區漢藏商貿中轉站,也被認為是漢藏分界線,再往東,便是藏族人心目中的漢地了。可師公說不是。老師使出較大力氣,敢想到最遠的地方就是成都。
30多歲時,老師及時次夢見到北京,同一個夢里,當地行政級別較高的干部,在低處仰臉幫他穿靴子。因為平常與這位干部沒有交往,看起來有點古怪。老師按修行習慣,把夢境記下,并暗暗判斷夢兆吉祥。
1986年,老師來北京工作,至今20多年,走在街上,還經常被好奇的人打探從哪里來。大概因為他從來不穿漢族人和俗人的衣服,無論冬夏,都是端嚴潔凈的藏式僧裝,只是外面披裹的袈裟,隨季節有厚有薄。
有一位客人,愛好收集名僧袈裟,纏著老師要一套。老師說自己也只有一套替換的,給不了。還有一位客人,不知道誰出的主意,非要從他穿的衣服上剪一塊布留作紀念,也被拒絕了。聊起這類不靠譜的事,老師說,剛到北京那些年,在街上走,經常有人對他做出嫌惡的表情,甚至吐口水。如今大家紛紛把見到摸到他的袈裟,認作多么幸運的一件事,放在20年前,他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
貴 族
老師有一件老式棉襖,總被我惦記著。紫色暗花綢緞的面子,同色細棉布的里子,縫制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剪裁和做工看著相當考究。是他年輕時候,家鄉一戶貴族贈送的。穿了很多年,后來上了年紀,緊身了,才擱起來。我很中意那款式,特意選好料子,比著樣子加大尺寸重新做過。找了幾家裁縫店,可每次拿到手,乍看都挺精美,細推敲,肩、領、腋下、袖口、前襟的位置,說不上來哪里,感覺總比原版差些味道。
對于西藏,從山川寺廟、經幡糌粑的西藏迷階段,高燒低燒退回正常體溫,要過很多年。最早被教育的禮節,與師長相處的酬答方式,從原先特定小范圍的應用,已不自覺擴展到其他社交生活中。
包括語言習慣,偶爾會跳出藏式漢語就是用藏語的倒裝語序講出來的漢語句子。比如:"這里茶葉的沒有。"在不熟悉的人前突然冒出,自己會感到很不好意思。
偶爾老師會講點書上說的,或自己看過聽過的從前藏族貴族們的事情。比如,貴族的服裝,色彩款式不很夸張,甚至極為普通,細看之下,會發現面料極其貴重,做工也相當精湛。花紋很少,若有,一般為暗花,即與面料同色。若不同色,反差也較小。很少采用對比強烈的色彩,比如藍底黃花等。
從前的藏族貴族婦女的妝色以淡雅為主,看上去好像沒上妝,其實是私下費了許多功夫修飾出的效果。佩戴首飾也很克制,重質不重量。這些講法,跟西藏風情節目里濃墨重彩、花花綠綠的大路觀感,有天壤之別。
貴族子弟待人接物,不帶絲毫傲氣,每位去貴族家做客的人都感到自己受到熱情招待,如沐春風。永遠聽不到他們說臟話,哪怕有身份卑賤的人當面斥罵,他們也毫不在意。一是與生俱來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太優越,外來評價根本動搖不了他們內心的平靜;二來如果有人真的還嘴,就會在當地整個貴族圈子里傳為笑柄。
與漢地"三代出貴族"的說法類似,藏地有"四代出貴族"之說。邏輯是,及時代從草根起步,吃苦耐勞,完成財富積累;第二代為了管理龐大的家族產業,開始學習文化知識;第三代在有錢有文化的基礎上,開始關注生活細節,學習享受生活;第四代集經濟、文化、生活三方面之大成,才能稱為貴族。
聽多了,好像以往的日子,只為我們留下《三言二拍》和《水滸傳》,卻不見了張岱和王船山,多少有點遺憾。
與老師看電視,近年常常看到反映新中國成立前藏族生活的劇集,其中有錢人家的服裝道具太絢麗了,老師會搖搖頭,說:"這家人看上去不像太有文化的樣子。"有一部戲曾經非常出名,里面男主角、重要男配角的幾身衣服、幾套首飾,在藏地其實算女款的,女人穿男款也有好幾回。另外,農奴在土司面前的表現過了火候,見到班禪喇嘛也不過如此。這些禮節,按照彼此的身份地位,往往有統一明確的規格制式。雖然各地區會有本地化的增減變動,基本原則還是相通的。禮數形式最復雜,花樣最多的,要數當年政教中心的拉薩。老話有:拉薩的禮節,安多的智慧,康巴的漢子。
文 學
老師從來不相信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可以寫出辭章典雅,富含多重雙關、轉語,包藏顯、密、極密多層深意的文章。"作為漢族人,你們自己都把自己的文化丟掉了。當然,這點藏族人也好不到哪兒去。"
老師小時候喜歡寫詩。從前的藏族知識分子之間,也盛行彼此詩詞酬答。藏族文字,是在印度佛經傳入后,參考梵文和本地文化符號創造的藏文字母。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藏文寫作都是沿襲印度的文法和修辭學。后來才逐漸發展出自己獨立的理論。老師曾淺談過學習藏文寫作的初級訓練程序,寫作技巧被層層分解,先從掌握最基本要素開始,通過不同組合,形成操作性極強的訓練傳統,文風文采的分類和判斷標準,不僅有相當具體的描述,而且有明晰完整的體系。其實中文、西文也有類似的學習方法,但藏文文學理論體系的龐大和精微程度、科學性,遠遠超出外界的想象。
沒外人在場,又有興致,老師會背一兩首他的舊作。先用藏文背過,再口譯成漢文。有一首我特別喜歡,說起寫作的背景是這樣的:老師年輕時候,曾在嘎多寺游學。一次寺里來了一位有名的學者講課。正巧寺里派老師出遠門辦事,其他人很羨慕,認為此趟是個美差。老師卻很想留在寺中聽課,經過反復請求均未獲準,于是給派遣他出行的堪布(法師)留下一封信,便走了。這是一首文言詩,大概意思是:
頭頂茂盛的莊稼,
被歲月的鐮刀收割了;
臉上鮮艷的花朵,
被秋天的早霜打皺了;
原先如勁竹一般的身材,
如今好像竹子做成的彎弓;
隨著年齡漸長,
只渴望多多聆聽智者的言教,
而此時這樣的小小心愿,
卻無法達成,只能黯然離開。
終于明白為什么英文唐詩顯得特別唆幼稚。本來四句的藏語文言詩,鋪開來,意思到,味道肯定沒有了。
我沒學過藏文,老師也不打算在漢文上耽誤工夫。授業解惑,八卦扯淡,全仗他有限的漢文知識互通意思,偶爾借助一回詞典。也許習慣了,倒也沒覺過費事。我疏于在藏文上努力,可能還因為,老師大大提高了已有詞匯量的使用效率,可以組合出種種且有趣的表達,有時甚至相當犀利,把人說得下不來臺的功夫,基本不亞于他說母語。
老師崇拜的成就者們,從傳記上看,似乎脾氣都不大好。我幾乎就是被無數這樣的故事教育起來的。成就者們以此顯示對現世的清醒認識和疏離態度。老師通過轉述他們的故事,來解釋西藏最精粹的精神傳統,就好像我們欣賞伯夷叔齊、竹林七賢。關于這些傳統里,那些顯得不太客氣的溝通方式,老師用一句藏族諺語打了圓場:
水沒有爪子,
卻能把石頭抓出道道溝痕。
語言沒有鋒刃,
卻能把心一片片割下。
一般情況下,在輸出信息的數量、質量方面,我都處于劣勢。不過在多年互動之后,老師的藏式幽默感也漸漸發生變化。去年年底他的工作總結,會與我們商量如何寫:"是該先寫優點,還是先寫缺點呢?"我說:"當然先寫缺點了,這樣看到結尾,只剩滿眼的優點了。""那寫哪些缺點比較合適呢?""當然是最無關緊要的了,比如`事業心過分強烈,為教學工作廢寢忘食,說話太直接,經常由于指出他人缺點而開罪對方……"聽了半天,老師嘆口氣:"算了,我看還是這么寫吧經過仔細考慮,對我自己,最難克服的缺點主要有三條:及時條,個子不高。第二條,頭發不多。第三條,從來沒跟國家主席握過手。"
鄉 親
老師家鄉在四川甘孜縣的絨壩岔村,我2000年去過一次。遠處雪山,門前小河,四周草甸,環繞連綿小丘,附近有兩口溫泉,沒遮攔,高處那個男用,低處較隱蔽處的女用。 雖然去時算夏季,高原氣溫在我還是偏冷了,又沒思想準備,比如哪里換衣服,然后在眾目睽睽下泡澡之類,沒敢嘗試。
前幾年,市面很紅的《西藏生死書》的作者索甲仁波切,出生在拉洼村,就在絨壩岔村雞犬相聞的隔壁。近得看到彼此炊煙,但兩村的房屋款式,瞧上去差別挺大。
老師喜談村里舊事,沒深情開場,通常搖搖頭,突然冒一句:"我們村人的嘴實在太損了。"
然后開始講故事。
所謂嘴損,其實是鄉親們愛給人起外號。全村上下,不論男女老少,一律外號相稱。外號要么取自體貌特征,要么來自主人的某件逸事。
舉三個例子。
村里有個人特別好吃,飯量又大。同桌就餐的,一般搶不過他。一次,其他人商量好,吃飯的時候,輪流纏著他說話。沒想到這人,邊說邊吃,嘴動得極快,既沒耽誤說,也沒耽誤吃。自此,村里人給他起個外號,叫"縫紉機"。
""期間,一個男人買了臺收音機,那年月,這是家里相當貴重的財產。男人很喜歡它,24小時到晚開著。有一次,收音機壞了,時而有聲時而沒聲。男人著急,就把機子的后蓋撬開,發現里面有塊金屬板,上面散布著許多小鐵線,有直有彎。男人認為小鐵線們都應該是直的,收音機有毛病,是因為有的變彎了。男人抄把鉗子,把所有彎鐵線都給掰直。這回"話匣子"徹底不言語了。以后,村里人就管他叫"修收音機的人"。
還有一家養過一只母雞,母雞養大后每天下一個雞蛋,這家人把雞蛋收集起來,換回鹽巴、茶葉等物。后來不知為什么,母雞不再下蛋,家里人想可能是母雞生病了,都很著急。這家男人從前見過道班工人給不下蛋的母雞治病,就憑記憶給母雞實施了一場小手術,結果母雞死了,這個男人就被叫作"修雞的人"。
教老師書法的老師,是個在家人,職業類似于律師。說職業挺勉強,那時候沒什么明細分工。說律師也不太,但找不到對應的稱呼。
總之是個學識淵博、能言善辯的人,每當鄰里間發生爭執,會被請去主持公道。他根據能替顧客爭取到的利益,取得酬勞。平時替人寫信、訴狀之類,偶爾也為大戶人家參與社會活動或解決財產糾紛,出出主意。這位師公幫人打過一場官司,聽起來有點像阿凡提:
當地一家人把另一家的貓打死了,貓主人請師公向肇事一方索取賠償。師公跟對方說,你看,人家雖然是小貓,但小貓長大了就是大貓,大貓可以逮老鼠。貓主人家境殷實,平時谷倉里一年四季有余糧,一只老鼠每天消耗2兩青稞,就算那只貓24小時吃一只老鼠,一年就是360多只,假設一只貓能活10年,算下來這只貓能幫主人節省720多斤青稞。不僅如此,被你家打死的是只母貓,它要活下來還能生小貓,一窩小貓就算3只,假設它一年生一窩,生個五六年沒問題吧,小貓可以賣錢,不賣的話自己養著,養大了又可以吃老鼠……結果一只小貓,愣讓人家按賣青稞的價錢賠了。
師公有兩個兒子,準備子承父業。老師年輕時去師公家學習書法,時常留下與他們家人一起用餐。藏地吃飯,一般是用手的,面前桌上擺一盤肉,盤子邊放幾把刀,大家輪流用刀割肉取食。每次吃飯,師公會就地出題讓兩個兒子辯論,假設一方是肉,一方是刀,扮肉的要想方設法不讓刀來切自己,扮刀的要詭辯為何必須如此種種理由。一頓飯吃得相當熱鬧。
老師不僅繼承了師公書法方面的成就,也得到了口才訓練。書法方面,老師二十世紀八十年的字帖,出版后成為全甘孜的書法教材。口才方面,藏語酬答如何漂亮,可惜我領略不到,只是閑談時,老師經常提醒我漢語口語中表達含糊的地方,以及語病、重復太多的語氣助詞。"語言要干凈,用詞跟刀子似的,能戳到對方心里去。"雖然自己幾年里長進不大,一開口往往還被老師嘲諷,但總比沒人管束要好。罵急了,偶爾我也能接一句:"看起來,我上輩子大概跟您不是一個村兒的。"
村口大路是康區通往拉薩的必經要道,往來車馬不少。方圓幾十里都知道絨壩岔的嘴,不僅損,而且快,其他村人每每走這段路都會特別留神,稍不小心,下次再路過就會被村里孩子追著喊外號,回到家,還要面臨親友笑話。
平常大伙很怕做傻事,一旦被人知道就有新外號,經典的外號往往會世襲。比如前面提到的"修雞的人",他的兒子挺安分,沒有自己的外號,于是大伙就叫他"修雞人的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