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旅,暗流洶涌,變幻莫測;命運之途,荊棘叢生,陷阱密布。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需要勇敢、堅強、手段、技巧,更需要高超的處世方略。做人要低調,就是告訴你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講究方法、策略、變通之道,靈活機智地應對人情世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做任何事就會順風順水,輕易而舉地獲得成功。做事要高調,就是在你做大事、成大業的過程中,學會方圓通達之道,把成事的方法和技巧運用得恰到好處,才能穩操勝券,脫穎而出!
及時章 處世的方與圓
及時節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1. 方圓乃萬世之規
2. 做人宜方,做事宜圓
3. 對內宜方,對外宜圓
4. "方"是理,"圓"是情
第二節 方圓立世,游刃有余
1. 直與曲
2. 高與低
3. 藏與露
4. 屈與伸
5. 精明與糊涂
6. 誠與詐
第二章 做人的心計
及時節 小心眼大智慧
1. 人在江湖飄,如何防挨刀
2. 逢人且說三分話
3. 心眼顯露智慧
第二節 一眼把人看透
1. 察言觀色,從細節入手
2. 以貌識人,不以貌取人
3. 以言察知人心
4. 從表情中透視玄機
5. 用特殊手段試探人心
第三節 以寬容心處世
1. 得人心者得天下
2. 待人以寬容之心
3. 保持謙虛謹慎之心
4. 敬君子,畏小人
第三章 借勢成事之道
及時節 勢出有因
1. 與時逐勢謀為先
2. 善于盤算,精心造勢
3. 做事的關鍵:因"勢"而謀
4. 遵循規律,轉換勢能
第二節 勢在必行
1. 識時務者為俊杰
2. 應時"化勢",轉危為機
3. 順勢而動,蓄勢待發
4."勢"不我待,主動出擊
第三節 勢不可擋
1. 借勢而為,勢不可擋
2. 身靠大樹好乘涼——借權勢
3. 會借用名人的聲望
4. 借用大勢,反勢決策
第四章 "權謀"的運用智慧
及時節 利益制衡
1. 權利均衡之術
2. 利益取舍之道
3. 趨利避害之方
第二節 通權達智 / 117
1. 近權術:騎馬先拍馬,其意不在馬
2. 求權術:在掌權者面前跳"忠"字舞
3. 弄權術:指鹿即是馬
4. 保權術:順勢而為,做不倒翁
5. 用權術:大膽用權權更大
6. 攬權術:抓大放小,綱舉目張
7. 駑人術:成在用情,敗在無情
第三節 智察機變
1. 洞察入微,落葉而知秋
2. 見風使舵,就水彎船
3. 功高不震主,讓名可遠害
4. 高則險,險則退
第五章 合作,永恒生存的真諦
及時節 合作就是力量
1. 合縱連橫,千古大智
2. 合伙經營,1+1>2
3. 互相扶助,才能共同發展
4. 讓朋友成為你的幫手
第二節 認識并駕馭對手
1. 認識對手前先認識自己
2. 了解你的對手
3. 深藏不露,蒙蔽對手
4. 側面出擊,變被動為主動
5. 用智慧戰勝對手
第三節 讓對手成為你的貴人
1. 不念舊惡,可成大事
2. 感謝你的對手
3. 面對對手的藝術
4. 把對手變成合作伙伴
5. 精誠合作就能雙贏
第六章 聚人脈以助大業
及時節 通曉人情世故
1. 辦事要懂人情世故
2. 人很在意自己的優越感
3. 人皆有知恩圖報之心
4. 斷了骨頭連著筋
第二節 發掘人脈的準則
1. 厚養人情,施恩不圖報
2. 拜冷廟,燒冷灶,交落難英雄
3. 想得到別人幫助,先幫助別人
4. 君子之交淡如水
第三節 人際網絡的經營竅門
1. 對人脈資源進行規劃
2. 營建人際關系網
3. 區別對待朋友的技巧
4. 要雪中送炭,不要雪上加霜
5. 不要透支人情"賬戶"
第七章 會求人則無事不成
及時節 求人辦事心法
1. 求人的真諦:厚顏棄面
2. 不要過于敏感
3. 求人首先要琢磨人
4. 培養良好的風度
第二節 求人辦事的常規
1. 知己知彼,才能穩操勝券
2. 知心談心套交情
3. 洞悉對方的真實意圖
第三節 難事巧辦的技巧
1. 難言之事巧開口
2. 打開"后門"的技巧
3. 因勢利導巧溝通
4. 硬纏軟磨,感之以誠
5. 狐假虎威,虛張聲勢
《陰符經》中說:"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訴我們,善于伏藏是生存智慧,是事業成功和克敵制勝的關鍵。古往今來,多少有才能的人,自恃才高,聰明過人,便凡事任性而為,結果不僅沒有立身揚名,反而身陷困境。明朝楊慎在《韜晦術》中說:"英雄多難,非養晦何以存身?"所以做人處世不管是英雄還是普通人,都要深明此理,必要時藏而不露,保全自己,以圖將來。
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受教于老子。當時老子曾對他講:"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做生意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令人輕易見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卻顯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誡人們,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欲望或精力不加節制地濫用,是毫無益處的。
中國舊時的店鋪里,在店面是不陳列貴重的貨物的,店主總是把它們收藏起來。只有遇到有錢并且識貨的人,才告訴他們好東西在里面。倘若隨便將上等商品擺放在明面上,豈有賊不惦記之理。不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才華出眾而又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反感,吃大虧而不自知。所以,無論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隱匿,即達到表面上看似沒有、實則充滿的境界。
深藏不露就是要把自己的真實本領掩蓋起來,有能耐也要裝作沒能耐,從而讓那些嫉妒你的人、提防你的人、與你競爭的人、你要置于死地的人感到放心。
史料中記載,隋煬帝楊廣很有文采,但他最忌諱別人的文采比自己強。有些臣子因為犯忌,慘遭殺害。有一次,隋煬帝寫了一首《燕歌行》詩,命令"文士皆和",也就是仿照他詩的題材(或體裁)和一首。多數文人皆較明智,不敢逞能,抱著應付態度,唯獨著作郎王胄卻不知趣,不肯居煬帝之下。后來,楊廣便借故將王胄殺害,殺頭時他念著王胄的"庭草無人隨意綠"的詩句,問王胄說:"復能作此語耶?"意思是,你還能做出像這樣的詩句來嗎?
還有個叫薛道衡的大夫,因顯露詩才,觸犯了煬帝的忌諱,煬帝也借故將薛縊而殺之,同樣念著他的詩句說:"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過于自顯才華,常常不會有好結果。對于明智的人來說,即使有時不是自己所為,也絕不干一時逞強使他人的面子難堪的蠢事。
西漢有位楊憚,重仁義輕財物,為官廉潔奉法,大公無私。但好人很難一路平安,他正官運亨通、春風得意的時候,有人在皇帝面前告了他一狀,大概是說他對皇帝陛下心懷不滿,表現得那么好只是為了籠絡人心,圖謀不軌。
皇帝當然不喜歡貪官,但更厭惡有人和他唱對臺戲,即使你才干再好,品德再好,你如果敢對他稍有異議,也便會招來災禍。經人這么一告發,皇帝就把他貶為平民。沒有讓他身首離異,就已經是寬大為懷了。楊憚官癮不大,又樂得清閑,他并不感到十分難過。清官們往往都能這樣對待官職的升遷,不為金銀,不為名位,在官位的升降沉浮中毫無羈絆,不愿計較。免了就免了,做個平民百姓自有平民的樂趣。但楊憚原先做官時,添置家產多有不便,現在下野了,就想添置一些家當,這與廉政無關,誰也抓不到什么把柄。他以置辦財產為樂,在每天忙忙碌碌的勞動中得到許多快慰。他的好朋友孫會宗聽說這件事,預感到可能會鬧出大事來,就寫了一封信給楊憚,信里說:"大臣被免掉了,應該關起門來表示心懷惶恐,裝出可憐兮兮的樣子,免得人家懷疑。你不應該置辦家產,四處交朋友,這樣容易引起人們的非議,讓皇帝知道了不會輕易放過你的。"楊憚心里很不信服,回信給老朋友說:"我自己認為確實有很大的過錯,德行也有很大的污點,理應一輩子做農夫。農夫很辛苦,沒有什么快樂,但在過年過節殺牛宰羊,喝喝酒,唱唱歌,來慰勞自己,總不會犯法吧!"
難怪楊憚不會做官,他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常識都不懂。有人把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向皇帝告發說,楊憚被免官后,不思悔改,生活腐化。而且,最近出現的那次不吉利的日食,也是由他造成的。皇帝便命令迅速將楊憚緝拿歸案,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將他腰斬,還把他的妻子兒女流放到酒泉。
中國人崇尚的是隱忍與含蓄,忌諱的是直露和張狂。楊憚以不滿皇帝而戴罪免官之后,本來應該學得乖點兒,接受友人的勸告,裝出一副甘于忍受損害與侮辱、逆來順受的樣子,藏而不露,說不定皇帝和對手還會放過他。可楊憚沒有接受教訓,要置家產、交朋友,這不是明擺著對自己被貶不滿嗎?治你一個大逆不道之罪,看你又能如何?
所以,在殘酷的現實生活中常常需用"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聰明不露,才華不逞"等韜略來隱蔽自己的行動,才能退以保全身。
在中國的二十四史中,記載了太多關于露與藏的故事。其中,越王勾踐、漢高祖劉邦是最能韜光養晦的代表,而且他們能把藏與露合而用之,不能不說是有大智慧者。
藏與露本身就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藏就是為了露,一是手腕,一是目的。善于露者,是為了能成大事。比如,善于諷諫的鄒忌,敢于自薦的毛遂,還有勇于直諫的魏征等。
韜光養晦,隱忍而發,向來是君子所為。韜光養晦的積累過程可以為展露鋒芒的階段打下牢固而堅實的基礎,是一種等待,為圖大業等待時機成熟。
諸葛亮隱居隆中數十年,當天下英才爭先恐后投奔明主以逞其才之時,他卻不為所動,潛心耕讀,靜觀天下形勢,韜光養晦地深思熟慮之后選擇加入了當時并不被普遍看好卻具有發展潛力的劉備集團。隆中之對后,諸葛亮鋒芒畢露,日后的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乃至六出祁山之舉,正是建立在這韜光養晦的基礎之上。所以說,偉大的成功背后,往往需要長時間無人關注之中的努力準備,積累豐富的知識、經驗、實力,方能厚積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