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一生著有四千多封書信,被譽為"19世紀俄羅斯文學奇觀"。契訶夫研究專家、著名翻譯家童道明先生甄選出契訶夫趣味及閱讀價值的兩百多封書信,包括契訶夫與俄羅斯文藝界巨擘托爾斯泰、高爾基、柴可夫斯基、蒲寧等的交往,罕見的寫給妻子克尼碧爾的情書,在"德雷福斯案"、聲援高爾基等重要歷史事件中的正義無畏之舉;童老撰寫的賞讀文字則富于細節,行文幽默且不失深度,讀者藉此可以真切得見一個風趣幽默、鮮活真實的契訶夫,亦能深切感受到一位學者與其研究對象跨越時空的靈魂對晤與相契,令閱讀他們的過程如沐春風。
一、契訶夫一生著有四千多封書信,被譽為"19世紀俄羅斯文學奇觀"。近年曾數次提及契訶夫是他喜愛的文學巨匠之一。本書共收錄契訶夫兩百多封有代表性的書信,既沿襲了契訶夫簡潔詼諧的語言風格,又揭示了其鮮為人知的可愛一面,呈現了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二、書信由契訶夫研究專家、著名翻譯家童道明翻譯并賞讀。童老在賞讀部分與契訶夫跨時空的心靈對晤,讓讀者在觸摸到一個幽默而可愛的契訶夫的同時,也深切感受到童道明老先生的風趣與睿智,乃至心靈的純凈。 三、去年、今年分別是契訶夫逝世110周年和誕辰155周年,國內文藝界掀起紀念這位文學巨匠、戲劇泰斗的熱潮。精裝版《可愛的契訶夫:契訶夫書信賞讀》應運而生,除卻精彩文字,亦有作者生活照、手跡和譯者手跡插頁,并隨書贈送精美書簽,具有珍藏價值。
1. 《新京報》書評周刊:1月好書之書評編輯們的私人推薦/李昶偉
2. 百道網-2015年2月 中國好書榜·文學類
3. 《文匯讀書周報》-書刊博覽(2015年2月9日)
4. 澎湃新聞思想市場新書控:國內人文新書單/外國文學(2015年2月)
5. 中國圖書評論學會-2015年2-3月"中國好書"(原"大眾好書榜")
6. 《南方都市報》閱讀周刊編輯部2015年3月精選書單
7. 鳳凰網讀書-書評推薦(2015年3月)
8. 《作家文摘》2015年3月好書榜
9. 《新京報》書評周刊-書評推薦(2015年3月14日)
10. 《東方早報》-書評推薦(2015年3月17日)
11. 《北京晚報》-書評推薦(2015年3月19日)
12. 《文匯報》-書評推薦(2015年4月3日)
13. 《深圳商報》-讀書周刊(2015年4月05日)
14. 《光明日報》2015年4月光明書榜
契訶夫(1860—1904),19世紀末俄國現實主義文學流派的杰出代表,著名劇作家、短篇小說大師,被譽為"幽默諷刺大師"、"短篇小說藝術大師",對世界文學的發展影響很大。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變色龍》《小公務員之死》《第六病室》《凡卡》,戲劇《海鷗》《三姐妹》《櫻桃園》《萬尼亞舅舅》等。 童道明(1937—),中國著名翻譯家、戲劇評論家。上世紀60年代在莫斯科大學學習期間開始研究契訶夫,幾十年浸淫其中,是中國戲劇界公認的契訶夫研究專家。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要作品有《戲劇筆記》《我愛這片天空(契訶夫評傳)》《我知道光在哪里》(與濮存昕合著)《閱讀俄羅斯》《塞納河少女的面模》等。
致高爾基 1899年1月25日 雅爾塔
您好,親愛的阿歷克謝瑪克西姆維奇,謝謝您寄來的書。書中有些小說我已讀過,有些還沒有讀過——這給我的沉悶的外省生活帶來了慰藉。您的《福瑪加爾杰耶夫》何時出版?我只是斷斷續續讀過它一些片斷,而我很想一口氣把它讀完。
我正為《生活》的及時期寫個中篇小說。收到了杜羅瓦托夫斯基的來信,要我寄一張照片去,用到他編的一本書上。再也沒有其他的文壇信息了。
您的書出得很漂亮。
我一直在等您,苦苦地等您。雅爾塔在下雪,潮濕,刮風。但久居本地的人說,還會有好天氣的。
貧窮的肺病患者紛紛涌來。如果我是省長,就會用行政的措施給他們安置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面對他們,不好意思過我的安逸的溫飽生活!
看他們乞求的面容,看他們臨死時蓋著的破被子——心里很痛。我們決定為他們建造療養院,我起草了一份呼吁書,因為找不到其他辦法。如有可能,您把這份呼吁書,拿到與您相熟的尼日尼和薩馬拉的報紙上去作番宣傳。也許會從那里寄來一些捐助。前天,《開心》雜志的詩人葉彼德諾夫在此地一所病患收容所里去世了。在去世前兩天,他說想吃蘋果蛋糕,當我把蛋糕送到他手里時,他剎那間有了精氣神,病痛的喉嚨發出了沙嗓的聲音,高興地說:"就是這個!就是這個!"好像見到了鄉親。
您很久沒有給我寫信了。這是怎么回事?我不喜歡您久居彼得堡——那兒容易得病。好了。祝健康和快樂,上帝保佑您,緊握您的手。 您的安契訶夫
譯者說: 面對窮人,"不好意思過我的安逸的溫飽生活!"這是俄羅斯式的人道主義。托爾斯泰面對農民的窮困,覺得自己過奢侈的地主生活是"可恥的",因而決定身穿粗衣,躬耕田地,想著與農民"共甘苦",是這種人道主義的耀眼的升華。為窮困無助的病人建造療養院,是契訶夫一貫的做法。高爾基的回憶錄的及時段,就回憶契訶夫曾對他說的一句話:"如果我有佷多錢,我就在這里為生病的鄉村教師建一座療養院。"
2013年10月14日 致蘇沃林 1895年10月26日 莫斯科
托爾斯泰的幾個女兒非常可愛。她們崇拜自己的父親,狂熱地相信他。而這說明,托爾斯泰真正是個偉大的道德力量。因為,如果他不是真誠的、無可挑剔的,那么首先是他的女兒們會對他持懷疑態度,因為女兒就像一些不被誘餌迷惑的麻雀一樣……你可以隨意欺騙未婚妻和情人,在墜入情網的女人眼里,甚至蠢驢都可能成為哲學家,但女兒——就是另一回事了。
譯者說: 在托爾斯泰女兒們的眼里,契訶夫也是個極其可愛的人。尤其是塔吉揚娃。她在1896年4月19日的日記里寫道:"爸爸今天讀了契訶夫的新作《帶閣樓的房子》,我有點難受,我在其中感受到了現實,小說有個女主人公,是個17歲的女孩。契訶夫——這是一個我可以瘋狂地去依戀他的人。還沒有另外一個男人初次見面就深入到了我的靈魂里去。"當然,可能首先是契訶夫的才華征服了她,因為在見契訶夫前,她已經讀過他的作品。1899年3月30日,塔吉揚娜托爾斯塔雅寫信給契訶夫:"男作家如此地了解女人的心靈,常常使我驚訝……而在您的《寶貝兒》中我如此地認識了自己,甚至讓我感到害羞。"
2013年9月20日
致米契訶夫 1879年4月6日 塔井羅格
親愛的弟弟米沙!
正當我百無聊賴地站在門口打呵欠的時候,接到了你的來信,因此你可以判斷,你的來信正是時候。你的字寫得很好,在整封信里找不出一個語法錯誤。只有一點我不喜歡:你為什么把自己稱作"微不足道的、渺小的小弟弟"。你承認自己的渺小?弟弟,不是所有的米沙都是一個樣子的。你知道應該在什么場合承認自己的渺小?在上帝面前,在智慧面前,在美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但不是在人群面前。在人群中應該意識到自己的尊嚴。
譯者說: 契訶夫及時封引人注目的書信,寫于1879年4月6日,是從故鄉塔岡羅格寫給弟弟米沙的。
安東契訶夫1860年1月29日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1876年,父親經營的雜貨店瀕臨破產,遂只身逃離故鄉到莫斯科謀生,不久,安東契訶夫的母親和幾個兄妹也去了莫斯科,只有安東一個人留在故鄉,直到1879年秋天中學畢業。三年的舉目無親的獨居生活,造就了他的同齡人無法與之比擬的獨立人格,"在人群中應該意識到自己的尊嚴",就是他的最早獲得的人生體驗。維護普通人的尊嚴,后來也成了契訶夫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題旨。
在他的早期小說杰作《一個小官員之死》里,就懷著悲憫之心,摹寫了一個小人物在所謂的大人物面前不斷喪失"自己的尊嚴"的悲劇。
2013年8月2日
致克尼碧爾 1899年9月3日 雅爾塔
可愛的女演員,我回答您的所有問題。我平安到達。我的旅伴把下鋪讓給了我,后來車廂就剩了兩個人:我和一個亞美尼亞人,在車上我24小時喝好幾次茶,每次喝三杯,放入檸檬,喝得不慌不忙,有滋有味。筐里放的食品我在車上全吃光了……在雅爾塔住進了自己的房子……還要說點什么?我幾乎不到花園里去,經常坐在房里想您。而當我在車上經過巴赫契薩拉伊,我就想起了您,想起我們是如何一起旅行的。可愛的、非凡的女演員,美麗的女人,如果您知道您的來信給我帶來了多少歡樂。我低低地向您鞠躬,低低地、低得額頭要碰到我們家那口已經挖到八丈深的井底。我已經習慣和您在一起,現在我很苦悶,而且無論如何不能容忍這樣一個想法:在春天之前我見不到您……
好了,我緊握和熱吻您的手。祝您健康,快樂,幸福!工作吧,跳躍吧,迷戀吧,歡唱吧,如果可能的話,別忘了我這個編制外的作家,您的忠實的崇拜者。
譯者說: 克尼碧爾(1868—1959),契訶夫夫人。他們初識于1898年9月9日的莫斯科藝術劇院排演場上,1899年春天才開始真正的戀情。4月18日,契訶夫頭一次單獨拜訪克尼碧爾,并和她一起參觀列維坦畫展。5月初,契訶夫偕克尼碧爾回梅里霍沃莊園。7月兩人一起旅游,在旅游勝地巴赫契薩拉伊的逗留更是留下深刻印象。7月20日他們一起到了雅爾塔,8月2日又一起返回莫斯科。8月27日這對情人不得不分手,契訶夫獨自前往雅爾塔,當他剛剛住進尚未峻工的白色別墅,便接到了克尼碧爾的來信:"當您離去的時候,我是多么的痛苦,如果不是維什涅夫斯基(莫斯科藝術劇院的演員——引者注)陪著我,我會大哭一路了。暫時還沒有入睡,我思想上與您一路同行。"9月3日,契訶夫便從雅爾塔發出了這一封信。
2013年10月12日
……
為什么要完整地讀契訶夫?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讀懂過他。而他的舞臺,有這個時代一切的痛和期待。
——馬雅可夫斯基
契訶夫一輩子活在自己的靈魂當中;他永遠是自己,永遠內在地自由。
——高爾基
契訶夫寫作的方法特別,恰如一個印象派的畫家。一個人把浮上他心頭的幾種鮮明的顏色,隨意涂在畫布上,在這些鮮明的各部位之間,雖沒有明顯的聯系,可是整個效果會令人目奪神移。
——托爾斯泰
契訶夫的作品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我們應當更多地讀他的作品談他的作品。
——巴金
讀契訶夫的小說、劇本自然能了解契訶夫,但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是在讀完他全部的四千多封信札之后,才敢說:我對契訶夫多少有了真切的認識。
——童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