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規模較大,用力最勤,一生中凝聚心血最多,也最能反映他的學術水平的重要專著。該書的寫作前后斷續達十七年。他翻檢過的圖書,總計不下幾十萬頁,除一切近人的有關論著外,還有古代的正史、雜史、辭書、類書、科技書、農書、煉糖專著、本草和醫書、包括僧傳及音義在內的佛典、敦煌卷子、詩文集、方志、筆記、報紙、中外游記、地理著作、私人日記、各種雜著、外國藥典、古代語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以及英、德等西文文獻。書中提到的甘蔗種類和異名之多,遠過于《古今圖書集成》,其征引的繁博,由此可見一斑。本書選錄了《蔗糖史》的關鍵章節。在這些章節中,讀者不僅可以看到季羨林先生博洽精深的學識,也可以學到他做學問的精神和方法。
季羨林先生是國際知名的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然而,由于季先生所涉獵學科如語言學、佛學等對于普通讀者來說較為陌生。讀者所能見到的季先生的作品,也以文學作品為主。季羨林先生的學術研究高瞻遠矚,他的許多觀點和研究仍具有現實意義,通過推廣他的學術成果,可以對當代學術起到引領的作用及深遠的社會意義。
葛維鈞,1942年生,祖籍江蘇江寧,1982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季羨林教授,后服務于社科院亞太研究所,退休前為該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印度學研究工作,著文主要有:《阿育王法與佛教的法不應混同》《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學妨礙了歷史學的建立》《論〈心經〉的奘譯》《智顗解經二誤》《嚴譯與什譯》《業報理論源流探索》《古代印度教和佛教的施舍觀念及其異同》;另外參加了印度古代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的漢譯工作,《印度文明》的撰寫工作,于《南亞大辭典》的編纂工作中任常務副主編。擔任叢書第四、八卷主編。
目錄:
1. 及時章 飴餳餳餹
2. 第二章 周秦至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飴[食易]餳餳以及甘蔗和蔗漿
3. 第九章 白糖問題
4. 第二章 甘蔗的原生地問題
5. 第四章 從佛典的律藏中看古代印度的甘蔗種植以及砂糖和石蜜的制造和使用
6. 第五章 唐太宗和摩揭陀
7. 第六章 鄒和尚與波斯
8. 附錄:
(1) 一張有關印度制糖法傳入中國的敦煌殘卷(及附文)
(2) cini 問題
(3)再談cini 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