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與整合是現代公法救濟機制發展進程中的"一體兩面",我國公法救濟機制的發展與完善必須重視和遵循"整合"這一基本方向。本書依據統一公法學所倡導的研究進路構建了現代公法救濟機制的理論分析框架,并將其貫徹于對域外公法救濟機制整合經驗與我國公法救濟機制整合途徑的研究。
本書提出應從規范體系和結構功能兩個層面來整合我國的公法救濟機制。其中,及時層面包括確立公法救濟機制的憲政原點、貫徹公法救濟的基本原則和遵從公法救濟的具體要求三個基本步驟;第二個層面則強調應當以預定的整合目標為指引,從我國公法救濟機制功能的厘清、主體的協調、形態的完備、結構的均衡和過程的重塑五個方面來推動。
本書是春暉的博士論文,是他博士期間重要的研究成果。該論文以現代公法救濟機制為選題,很具創新意義。公法救濟機制的整合是現代法治國家中普遍存在的公法現象,但對它的專門研究卻比較缺乏。該論文次以統一公法學為研究進路,從中觀層面切入來研究一個具體的公法現象,既抓住了當前我國法治建設實踐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又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是理論與實踐結合得比較好的一個選題。
韓春暉,文學學士,北京大學法學碩士,北京大學法學博士,現為中國政法大學教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行政救濟法、教育行政法、公法基礎理論。已于《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等刊物發表法學論文二十余篇,曾獲得北京大學首屆"研究生學術精英"、北京大學第九屆"研究生
引論 現代公法救濟機制與統一公法學
一、基本命題
二、核心概念
三、研究進路
及時章 現代公法救濟機制的基本界定
及時節 救濟與公法救濟
第二節 公法救濟機制與現代公法救濟機制
第三節 我國公法救濟機制及其整合
第二章 現代公法救濟機制的基本理論
及時節 公法救濟基本理論與結構功能主義
第二節 現代公法救濟機制的功能
第三節 現代公法救濟機制的主體
第四節 現代公法救濟機制的結構
第五節 現代公法救濟機制的形態
第六節 現代公法救濟機制的過程
第三章 現代公法救濟機制整合的基本經驗
及時節 大陸法系公法救濟機制——以行政爭訴與國家賠償的關系為中心
第二節 英美法系公法救濟機制——以司法救濟與非司法救濟的區分為前提
第三節 現代公法救濟機制整合的一般規律
第四章 我國公法救濟機制的整合(上)——公法救濟制度的規范體系層面
及時節 整合公法救濟機制的兩個層面
第二節 確立公法救濟的憲政原點
第三節 貫徹公法救濟的基本原則
第四節 遵從公法救濟的具體要求
第五章 我國公法救濟機制的整合(下)——公法救濟機制的結構功能層面
及時節 公法救濟機制結構功能整合的預定目標
第二節 公法救濟機制結構功能整合的具體途徑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及時章 現代公法救濟機制的基本界定
在各類型的社會情境之間或社會關系之間,有許多重大的差別通常并不是直接顯現出來,通過考察相應詞語的標準用法,考察這些詞語如何取決于具體的社會聯系,就可以最清晰地把握這些重大的差別,然而這種考察經常受到忽視。
——[英]哈特①
知識的存在,是語言的一種形式表達之物;知識的探求,是語言的一種形式轉換過程。鑒于此,"各學術領域中專門術語常使用概念性名詞,其正確掌握,乃學問及時步"②。所以,對研究對象進行語義分析與界定是各種研究得以深入的前提,也是法學研究的基礎性工作。因為,"當人們使用一個含義過于寬泛、內容沒有界定的術語、卻未對其中包涵的不同意思加以區分時,混淆就產生了,大多數爭論皆源于此"③。反之,正如英國法學家J.奧斯丁所說,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語義分析與界定,我們可以用"對詞的深化認識去加深我們對現象的理解"。①,因此,作為本書謀篇布局的及時章,研究的主要內容必定集中于分析和界定救濟、公法救濟、公法救濟機制、現代公法救濟機制等基礎性概念的內涵、特征和范圍,以期為整篇論文之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一個堅實的平臺。
及時節 救濟與公法救濟
一、救濟與法律救濟
"救濟"(remedy)一詞,是法學中最為常用的概念之一,但就其含義的爭論并不多。《布萊克法律詞典》從兩個方面對其解釋:其一是指實施一項權利的方法或糾正一項錯誤。它也被稱為民事救濟,包括法律的和衡平的救濟。其二是指救濟行為,如救助。在兩種意義上也都被稱為救濟法。②及時種解釋是從純粹法律的角度去理解,實際上理解為一種救濟權;第二種解釋則更多地從社會學的意義去理解,實際上理解為一種社會行為。由于"救濟"概念與"權利"概念天生的緊密關聯性,我們一般習慣于從前者去理解。③如我國《辭海》中明確界定,"所謂救濟權,即派生權"④。筆者認為,"救濟"作為一種救濟權,其內涵與其作為一種社會行動的方式的具體實踐有很大的關聯,兩個方面不可分離。所以,本書的"救濟"一詞,既是一個法律概念,也是一個社會概念。作為法律概念的"救濟"是一種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相對應;作為社會概念的"救濟"是一種社會行為,與法律政策相關聯。
"法律救濟"(legal remedy),一般也就簡稱為"救濟"。但在英美法系中,它與"救濟"一詞的內涵存在一定差異。根據《布萊克法律詞典》的解釋,"法律救濟"是指歷史上可以依據普通法可以獲取的救濟,區別于歷史上僅僅依據衡平法方可獲取的救濟。而在普通法和衡平法兩者相融合之后,這些區別仍然以一些方式存在,比如決定了是否尋求法院審判還是選擇替代性救濟。①本書的研究將"救濟"等同于"法律救濟",視之為"法律救濟"的簡稱。因為,我國的法律體系不存在"普通法"與"衡平法"這一英國特色的區分,將這兩個概念相區別也沒有任何意義。法律救濟可以有多種分類,如可以分為正式的法律救濟和非正式的法律救濟,刑事救濟、民事救濟和行政救濟,事前救濟、事中救濟和事后救濟,公法救濟與私法救濟。基于本書研究進路的需要,我們必須先區分公法救濟與私法救濟。
二、公法與公法救濟
公法救濟與私法救濟的區分,是以公法與私法的區分為前提的。自烏爾比安之后,對公法的界定雖然產生了多種學說,如"主體說"、"權力說"、"服從說"、"強行法說"和"折中說"。這些學說分別以公法行為的主體、實質、內容和特征的某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作為區分公法和私法的標準,其中潛含的一點是公權力不同于私權利,其根本原因在于公權力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公益。也就是說,這些學說基本上是以"個體自由"或者"國體約束"的兩種性質哪一方占有優勢來界定其到底屬于公法還是私法②,而不論是法學理論上,還是法制實踐中,現代法治國家進行"國體約束"的正當性都是基于公共利益。比如,在公法理論方面,法國經歷了從"公共權力說"到"服務說"以至"制度理論"的變遷,但這些理論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其中"制度理論"認為,"行政行為所帶有的`公共權力`屬性與它為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的目的并不矛盾,行政法恰恰是提供了這樣一種制度框架,使行政機關在其明確的權限范圍內發揮其`公共服務`的作用"③。在法制實踐中,法國《人權宣言》也規定對私有財產進行"國體約束"的正當性在于"經合法認定的公共利益",西方其他法治國家相關的立法規定也大致如此。可見,其實所有這些學說最終都必然要考慮到公共利益這一點。但是,在現代社會中,對公益和私益進行區分本身就存在極大的困難。"現代社會利益錯綜復雜,影響所致,不但有`第三種`法的產生,而且過去大家所公認為毫無問題屬于私法的,如民法,以及毫無疑問屬于公法的,如行政法,其公私法的特性也逐漸模糊。"所以,對公法的界定需要重新尋找思路。《布萊克法律詞典》認為:"公法是指處理私人個體與政府關系,以及政府自身結構和運行的法律的總和,包括憲法、刑法和行政法。它與私法相對。"③這一觀點試圖從調整對象的角度來界定公法,是一種新的思路,但它對部門公法的列舉與這一界定所涵攝的調整范圍并不吻合。
我國法學界關于公法的界定一般有兩種思路:其一是將公法部門簡單相加,認為憲法、行政法、刑法、訴訟法、國際公法等法律部門都是公法部門,這些公法部門集中在一起就構成了公法;其二是把非公法規范加以排除,認為不是用來調整平等主體之間關系的法律規范都是公法規范,這些法律規范集中在一起就構成了公法。前一種界定不夠,將經濟法、勞動法、社會法中的許多公法規范排除在外;后一種界定沒有揭示公法本質,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規范也可能是公法規范。④近兩年來,有的公法學者開始嘗試從法律關系這一新的角度來闡釋公法,筆者暫且武斷地概括為"關系說"。該說基本認為,公法是調整公共權力與公共權力、公共權力與個人權利之間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筆者認為,這一觀點的內涵與現代公法的實際調整范圍比較符合,同時也契合了統一公法學打破部門公法界限的內在要求。
同理,從"關系說"所界定的公法出發,對于公法救濟的界定也必定與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由于公法學研究的部門法割據的現狀,導致當前我國公法學界雖無對"公法救濟"這一統合性概念的明確界定,但對"行政救濟"概念的討論卻頗多,其中也不乏值得借鑒之處。①筆者認為,從公法救濟的客體出發,并把握其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可以將公法救濟界定如下:公法救濟是指公民的權利和利益,受到公權力侵害或者可能受到侵害時的防衛手段和申訴途徑,也是通過解決公法爭議,糾正、制止或矯正公權力侵權行為,使得受損害的公民權利得到恢復,利益得到補救的法律制度。它是針對公權力消極后果的一種法律補救,實質上體現為調整一種以權力/權利為內容的公法關系。
筆者認為,公法救濟這一概念中主要包含四個基本特征:及時,公法救濟的主體是公權力主體,它是救濟程序的引導者或主導者。這是公法救濟與狹義的行政救濟、司法救濟和立法救濟的重要區別。也就是說,公法救濟的主體可能是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立法機關以及其他享有相關公權力的機關或組織。如行政復議中的救濟主體是行政機關,行政訴訟中的救濟主體是人民法院,憲法審查中的救濟主體則可能是司法機關,也可能是其他類型的公權力主體。第二,公法救濟的前提是存在一個具體的公法爭議,其解決的實體法依據為公法。這是公法救濟與私法救濟的重要區別。如民事訴訟是一種私法救濟,其救濟主體也是公權力的主體——人民法院,但其產生以平等主體之間的私法爭議為前提,對糾紛的解決以民事法律為實體法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