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是著名學者周國平與濟群法師的一系列深度對談。
兩人從各自專研的領域出發,圍繞內在自由與外在自由、命運的可變與不可變、人生的苦與樂、覺醒與解脫、無常與永恒等話題,展開深入的辨析甚至激烈的辯論,探討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認識人生的智慧與哲思。
在當下這個喧囂迷茫的時代,兩位智者的對話,為讀者指引出一條保持天真自省、歸于內心和平的途徑。
作為哲學與佛學領域之學界翹楚,周國平和濟群法師皆以用心為人、潛心為文而著稱于世,彼此神交已久。其超脫境界與超群智慧的碰撞,別樣精彩,令人拍案。
他們的聲音,值得每一個被欲念和煩惱所困的人傾聽。
周國平: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圣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生命的品質》《覺醒的力量》,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偶爾遠行》《寶貝,寶貝》,以及《人生哲思錄》《周國平人文講演錄》等,譯有《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等。
濟群法師:
1984年畢業于中國佛學院,隨后至福建佛學院、閩南佛學院等地任教。多年來,教書育人,學修并重,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現任菩提書院導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出版并發表各類著述、論文兩百余萬字。繼承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的理念,希望人們擺脫對佛法的誤解,使佛法走入生活。
序/本來空,本來滿(周國平)
序/問心尋路(濟群法師)
一、時代與責任
兩個“自由主義者”
什么卡住了你?
嚴重的問題是教育
學佛要有次第和方法
向古希臘學園看齊
回歸佛陀的本懷
二、哲學與宗教
佛法大于哲學
佛學補中國哲學之不足
佛教流傳中的兩個誤區
萬能的神難以成立
佛教是無神論嗎?
佛怎么幫助人?
三、本體與空性
理性不能抵達真相
空性不可言說
佛教的認識論
唯識的三性理論
世界有沒有一個本相?
潛意識的力量
四、自我與無我
不要一輩子為身體打工
自我觀念的來源
自我像一個皮包公司
我執是煩惱的根源
洗干凈的衣服還是衣服嗎?
因為無我,所以慈悲
五、自由與命運
因緣和合,由因感果
心的能動性
命運的可變和不可變
誰為前世的善惡買單?
種子和現行
內在自由和外在自由
六、生死與輪回
直面生死的困惑
自得其樂的人需要被喚醒嗎?
生命是大海,今生是浪花
無常是硬道理
生命在輪回中流轉
活著也可以涅槃
七、生命與苦樂
生命是虛幻的嗎?
迷惑是苦,覺醒是樂
佛教是悲觀主義嗎?
凈土在何方?
佛法是對生命的如實觀
理性對于生命的利弊
八、道德與修行
道德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
尊嚴感和慚愧心
以無所得之心求利益
成佛不是評職稱
把修行落實到生活
人性有差別嗎?
九、覺醒與解脫
解脫是當務之急
點亮智慧,照破無明
從覺醒到解脫
人皆有自救的能力
問心尋路 / 濟群法師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似乎覺得佛法離生活很遙遠。其實,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存在的各種問題,佛法都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正確認識,并提供究竟的解決途徑。因為世界的所有問題,無非是人的問題。很多時候,事情對我們產生多大影響,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們具備什么認識,以什么心態來處理。
佛法自古被稱為心學,是引導我們認識并改善心性的一種智慧。過去的許多文人士大夫,往往既是儒者,也是虔誠的佛教徒,依此安身立命,修心養性。而對普通百姓來說,佛教則承擔著心理撫慰和指點迷津的作用。當他們不知何去何從,就會到寺院燒香禮佛,祈求佛菩薩加持,或直接請求法師開示。所以,出家眾的職責就是內修外弘,一方面精進修行,令自己明心見性;另一方面要傳播佛法,為信眾排憂解難。相比只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西方心理學,佛教對心性的認識更為透徹。所以近幾十年來,西方心理學界也在不斷吸收佛法的理論和禪修方法,用于心理學的學科建設及臨床治療。相關書籍正在陸續介紹到國內。
從文化傳統來說,西方哲學早期關注對世界本體的認識,其后才重視認識論及人的問題。因為我們能認識什么樣的世界,是取決于我們的認識能力。就像一面鏡子,如果它是哈哈鏡,或破碎而布滿污垢的,就不可能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認識能力極大提高,對浩瀚太空有了越來越多的發現,對微觀世界也有了越來越深的了解。這就說明,你的認識達到什么程度,世界就在你面前展現相應的廣度和深度。
那么,人有沒有能力認識無限的宇宙?佛法認為,人的認識有兩個層面。一是來自經驗積累,即通過教育和生活學到的。在這個層面,再多的有限還是有限,不可能認識無限。但佛法也告訴我們,我們的心和宇宙是相通的,所以生命內在還蘊含無限的智慧。在沒有開發無限性之前,生命是渺小而短暫的。不必說人生短短幾十年,即使我們生存的地球,在宇宙中也是微不足道的。唯有開發無限的智慧,我們才有能力認識無限的世界。這種對無限性的認識,需要通過禪修向內開發,而不是向外尋求。
此外,佛教關于輪回和心性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中國文化的不足。儒家關注的重點在于現世,不太關心死后的問題。但不關心,是不是死后就沒問題?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回避“死”,從來不愿正視它,一旦死到臨頭,就被巨大的恐懼所淹沒,死得痛苦、掙扎、毫無尊嚴。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始終是人類永恒的困惑。只有解決這個問題,才能找到生命的真正價值所在。
千百年來,中國社會向往的成功,是通過寒窗苦讀,求取功名,由此光宗耀祖,揚名后世,都是在現實層面的。而印度文明關注的核心,是輪回與解脫。當我們立足于現實,所見永遠是局部的,是沒有來龍去脈的片段。就像人生,哪怕蓋棺定論時,也只能看到今生的起點和終點。而在無盡的生命長河中,這個起點和終點不過是一片浪花的生滅。只有成就無限的智慧,才能真正看清,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輪回的思想,重點是幫助我們了解生命的長度。如果不認識輪回,生命只是一個短暫的片段,是沒有長度的,對生命的認識也是不完整的。除了輪回,佛教也很關注心性,這是幫助我們了解生命的深度。生命的存在到底是怎么回事?古希臘哲人在三千多年前就警醒世人:“認識你自己!”那么,什么代表你自己?如果不了解心性,我們又何以認識自己?而認識世界真相乃至成賢成圣,同樣離不開對心性的了悟。
我曾在北大參加“佛學與心理學”的對話,也涉及到這個話題。為什么佛教如此關注心性,而西方宗教卻不太關注這一點?因為西方宗教屬于他力信仰,不需要對生命有太多了解,只要信仰、聽話、多做善事就行了。至于能不能升到天堂,那是上帝的事,不需要你關注。而佛教偏重自力,要靠自我拯救。這就必須向內探究,了解心性的真相和運作規律,才能知道我們到底有沒有自我拯救的能力,以及如何開發這種能力。
此外還有價值觀的問題。人生究竟蘊含多少價值?如果不了解心性,所謂的價值觀,必然局限于現實生活,以現前的利益和感受為導向,注定是膚淺而渺小的。就像在孩子眼中,最有價值的往往是一粒糖或一個玩具,為此,他愿意拿自己的全部去交換。如果不能找到人生的較大價值,我們未必比一個孩子看得更遠,也難免做出荒唐的選擇。所以說,價值觀絕不是形而上的抽象問題,而是直接關系到我們的人生選擇,關系到今生的幸福與否。
我們能認識什么樣的世界,是取決于自身的認識能力。就像望遠鏡,每一次改進,都使人類的觀察范圍擴大一步。但不論怎么發現,相對無限的宇宙,仍是滄海一粟。而佛法對心性的認識是向內開發,一旦打開我們本來具足的無限智慧,就天上天下,無所不知了。因為心的本質就是宇宙的本質,兩者是一體的,沒有能知和所知的分別,也沒有已知和未知的界限。正如《大般若經》所說:“一切世界一切有情色相差別,及余物類種種不同,如來皆見,如觀掌中阿摩洛果。”
佛法講緣起性空,講諸法唯識,既說明事物本質是空,沒有固定不變的特質;也說明在認識世界時,心并不是單純的觀察者,同時也在影響物質世界,決定它以什么方式存在,所以說,不論對自然還是人類社會的認識,關鍵在于我們具備什么樣的心性。這是開發認識能力的根本所在。儒家文化立足社會現實,西方哲學重視探究世界真相,而佛教心性論和輪回說恰恰可以彌補兩者的不足。
《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根據我和周國平老師的多次對話整理而成。周老師富有求真精神,對哲學、社會都有深入的思考。我自己在修學過程中,也致力于探究生命真相、解決人生問題。我們研究的領域雖然不同,關注的問題卻極其相似,有談不完的話題。自2012年及時次見面以來,我多次在北京和周老師相約見面,或在法源寺的走廊下,或在周老師的茶室中。我們在放松的狀態下,隨著思維的自由流淌,交流了一個又一個問題。和周老師對話,讓我開闊視野,激發靈感,增長見識,可謂暢快!
這本書,可以說是西方哲學與東方佛學的一次碰撞。我們談話的內容,既是哲學關注的,也是佛法要解決的,更是現實人生回避不了的問題,如信仰、本體、自我、命運、生死、苦樂、道德等。周老師闡發西方哲學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我則從佛法角度分享我的認識。每一次,我們都在意猶未盡的享受中結束交流。
人類創造了文明,文明也改變著人類命運。今天,人們有了夢寐以求的舒適生活,可很多人過得并不幸福,社會、生態等問題日益尖銳。問題到底在哪里?我想,還是要回歸到人類自身來思考。佛法提供的角度,是充分認識心性,造就健康的心態、人格及生命品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相信這樣的對話,既能增進東西方文化的相互了解,也能為解決社會人生的問題提供思路。
2015年9月18日 于五老峰阿蘭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