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偉大詩人陶淵明質性自然,熱愛自然,將生命融入自然而獲得限度的自由,從而為人類"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提供一個素樸、優美的典范。 《陶淵明的幽靈》由魯樞元著,嘗試在后現代生態批評的語境中,運用德里達幽靈學的方法,對中華民族偉大詩人陶淵明做出深層闡釋,祈盼陶淵明的詩魂在這個天空毒霧騰騰、大地污水漫漫、人類欲火炎炎的時代,為世人點燃青燈一盞,重新照亮人類心頭的自然,重新發掘人間自由、美好生活的本源。
魯樞元,男,生于1946年1月,祖籍河南省開封市,畢業于河南大學中文系。現任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蘇州大學生態批評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鄭州大學、海南大學教授及華東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高等院校客座教授。兼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論批評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文藝學跨學科研究,在文學心理學、文學言語學、生態批評及生態文藝學諸領域有開拓性貢獻。堅信性情先于知識、觀念重于方法,學術姿態應是生命本色的展露。主要著作有:《創作心理研究》(1985)、《文藝心理闡釋》(1989)、《超越語言》(1990)、《精神守望》(1998)、《生態文藝學》(2000)、《生態批評的空間》(2006)等。主編有《文藝心理學著譯叢書》、《文藝心理學大辭典》、《生態批評學術資源庫》等。1988年被國家人事部遴選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題記 及時章:陶淵明與人類"元問題" Ⅰ.1 "人與自然"是一個元問題 Ⅰ.2 自然的魂魄:陶淵明 Ⅰ.3 陶淵明質性自然 Ⅰ.4 在自然中詩意棲居 Ⅰ.5 陶詩自然 Ⅰ.6 陶淵明因"自然"而偉大 Ⅰ.7 "自然":當代中西哲學遭逢的路口 第二章:陶淵明的自然哲學 Ⅱ.1 詩人的哲思 Ⅱ.2 漢文化圈中"自然"的涵義 Ⅱ.3 道家自然哲學的現代衍變 Ⅱ.4 "知白守黑"與"陶潛.陶淵明" Ⅱ.5 "知白守黑"與陶淵明的生存智慧 Ⅱ.6 陶淵明的"知白守黑"與海德格爾哲學 第三章:陶淵明與自然浪漫主義 Ⅲ.1 歐洲浪漫主義文學傳統與自然 Ⅲ.2 東方古代自然浪漫主義詩人陶淵明 Ⅲ.3 陶淵明的海外"自然盟友" Ⅲ.4 陶淵明與盧梭:文明人向自然人的回歸 Ⅲ.5 陶淵明與梭羅:在詩意中營造自然與自由的夢幻 Ⅲ.6 自然浪漫主義在現代中國 第四章:自然的演替與陶淵明之死 Ⅳ.1 歷史學、新史學與文學史 Ⅳ.2 "自然"在中國文學史中的疏漏 Ⅳ.3 陶淵明詩思的源與流 Ⅳ.4 陶淵明接受史的拐點 Ⅳ.5 現代文學革命與陶淵明 Ⅳ.6 陶淵明之死 第五章:陶淵明的幽靈與當代人的生存困境 Ⅴ.1 "幽靈"與德里達的幽靈學 Ⅴ.2 詩國幽靈陶淵明 Ⅴ.3 人們能否求助于幽靈 Ⅴ.4 陶淵明的幽靈與當代人的生存困境 Ⅴ.4-1達人善覺:樊籠與規訓社會 Ⅴ.4-2歸去來兮:回歸哲學與進步論 Ⅴ.4-3素心清謠:清貧自守與消費社會 Ⅴ.4-4悠悠南山:閑逸與勞動倫理 Ⅴ.4-5長吟隴畝:田園詩與農業文明 Ⅴ.4-6桃源情結:東方烏托邦與后現代浪漫 結語:禮魂·招魂 附錄一:Contents 附錄二:Preface 后記
及時章:陶淵明與人類"元問題"
以往,歐洲人把"人與上帝"看作人類必須面對的"元問題";在鄰近生態時代的今天,我們更愿意把"人與自然"的問題看作人類的"元問題"。所謂"人與自然",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即"人"與"天",如"天人之際","天人合一"。其中的"天"既含有"自然",也含有"神"——中國人自己的"上帝"。由此觀之,漢語表述的"人與自然",比西方話語中的"人與上帝"或許還要更周全一些。
梁啟超晚年寫下的《陶淵明》一書中,把中國古代詩人陶淵明視為"自然之美"與"人生之妙"和諧共處的典范,①那么,關于陶淵明的當下解讀,或許會為"人與自然"這一元問題提供一份東方式的解答,從而為當代人走出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尋求一線生路。
英語世界中的"元問題"(meta—question),其中的前綴"meta",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解釋,含有"在上、在外、在后"的意思。"meta—question"確切的解釋應是在諸多具體問題之上、超越了這些問題之后得出的"本質性問題",往往體現為"抽象化"、"形式化"、"邏輯化"之后的最終問題。中國學界將meta—question譯為"元問題",其中"元"的本義其實與meta有較大的差異。在《中國古漢語大詞典》中,"元"的本義為人的"頭腦",人的生命的根本,進而引申為"首要"、"初始"、"本源"、"重大",其組合的詞語,如"元氣"、"元命"、"元化"多與自然本體及其運演相關。同時,"元"又通"玄","元"因此又附帶了許多幽遠、玄奧的宇宙精神氣場。
我們這里所說的"元問題",并不具備meta—question將問題抽象化、形式化、邏輯化、本質化的傾向,而是希望賦予它更多一些漢語言文字的意象與情調。"元問題",即"初始的"、"本源的"、"宏闊的"的問題,在時間上先于其他所有問題,在空間上籠罩其他所有問題。它是其他所有問題的根本,決定所有問題的性質與得失。它的解決將導致其他問題的迎刃而解。其他問題只要一日存在,它就將繼續存在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