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堂前一見鐘情,大師與才女結成了靈魂的聯盟。他們的生活以書為核心,他們的愛以對方為核心??谷諔馉幹校麄儍傻胤志樱舜藪炷?;抗日戰爭后,他們在"競爭"中,洋溢著各自的才華。楊絳,一位見證兩個世紀文學歷史的大家;錢鐘書,一位令人拜服的國學大師。
一對現當代長久、真誠、純潔的愛人;一位大師與一位大家的靈魂聯盟;一雙羨煞旁人的對書香的戀人。
一個安靜的墨客,渴望單純,厭惡單調。崇尚冷靜,拒絕冷漠。輕視物質,保持對大自然一草一木的敬畏。認同西方文化中的愛與平等,癡迷東方文化中的禪思哲學。喜歡漫無目的地走在異鄉,讓陽光跌落在臉上。堅信現實與虛幻的間縫中有著一片空凈。主要作品《落花流水春歸去,一種銷魂是李郎:悲情詞帝李煜傳》、《宋詞是一杯清酒:李煜詞傳》、《詩中自有禪滋味:重溫最美詩詞里的空靈禪境》。
及時章婉約邂逅·春風旖旎古月堂
1.煙雨江南,書生意氣
2.書香世家,才女娉婷
3.幽默才子,王想瓊思
4.癡學女子,錦繡前程
5.陰差陽錯,緣分天空
6.時光靜好,綻放年華
第二章佳偶天成·琴瑟和鳴定終身
1一言相識,再言相知
2一見如故,再見鐘情
3.素色書箋,璀璨柔情
4一對伉儷,佳偶天成
5.搖曳安暖,眷戀華年
6.琴瑟和鳴,緣定三生
第三章燈火闌珊·鶯鳳和鳴徘惻中
1.遠赴千里,締結新生
2.彩鳳雙飛,共讀牛津
3.鴛鳳和鳴,思鄉情真
4.煮字燃情,一懷恬靜
5.異國味蕾,苦樂雙生
6.幸福歲月,喜迎新生
第四章沉浮跌宕·彈指而落的光陰
1.巴黎印象,嶄新風景
2.咖啡無香,哀歌江南
3.再回故土,逆流離殤
4.孤島歲月,低落塵埃
5.硝煙彌散,亂世悲情
6.命運路口,抉擇人生
第五章一紙風華·驚艷圍城驚世作
1.有家難歸,藍田一夢
2.亂世孤城,相依為命
3.稱心如意,驚艷四座
4.步入劇壇,悲情風絮
5一書驚世,一雙璧人
6.亦妻亦友,婚后情人
第六章夢若飛花·言語滄桑亂世情
1一世豪情,一指落墨
2.婆要世界,多鮮命運
3.相濡以沫,相知如鏡
4.重回蜜月,西湖暢心
5.命運引路,飄向京城
6.時代漩渦,生活苦吟
第七章冰雪消融·執子之手共攜老
1.文化風波,靈魂修行
2.童心蒼老,風波未定
3.浮沉流年,體味人性
4.歲月枯榮,云開空闊
5.浮生流轉,連理歸根
6.經世奇才,名滿文壇
第八章黃泉碧落·花開彼岸過塵世
1.才女賢妻,筆耕不輟
2.落索自甘,生活側影
3.念起念滅,歲月神傷
4.曲終天涯,緣定三生
5.幾縷淡泊,清新雅韻
6.人生向暖,幸福圖騰
后記
及時章
婉約邂逅·春風旖旎古月堂
1.煙雨江南,書生意氣
江南的冬日,略帶陽光,整個世界靜得沒有任何紛擾。白墻黑瓦的江南民居,在冬日的霧氣里若隱若現。置身于時光的一隅,冬日里仿佛吹來撲面的春風,邀一米陽光的晴,取一朵花的暖,書一紙路過的風景。
江南水鄉,自古便多出名門望族。在江浙一帶,錢氏族人同以五代吳越武肅王錢镠為始祖。江蘇無錫的錢家,也是這一脈望族,乃書香門第,據說錢氏的祖先向上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時至20世紀初期,到了錢基博這一代,依然不辱先祖,將教育世家的儒雅門風沿襲了下來。
錢基博是一位博學多才的鴻學大儒,雖說思想稍顯守舊,卻是一個純粹的學者,也是近代的古文大家。雖然很少有人熟知他的大名,但在新舊文化交替期間,錢基博堪稱一位突出的人物。
一粒希望的種子,在江南的冬天里即將發芽。1910年的11月21日,在若水墨山水畫的江南宅院里,錢基博這位學者,在產房外焦急地等待妻子誕子。正在這個時候,一位友人前來拜訪,送來了一部《常州先哲叢書》,也許冥冥中自有定數,此時產房也傳來喜訊,母子平安,是一位公子。
兒子誕生,必定舉家歡慶,正如宿命,一切機緣巧合之間,友人送來的這本《常州先哲叢書》,成了孩子名字的起源。"仰先"是名,"哲良"是字,一代文學巨匠的一生,就從文學味十足的名字開始,似乎一開始便預示著注定不平凡。
年幼的仰先,享受著全家人呵護備至的疼愛。不久,仰先被過繼給了伯父,但生父的關愛并未有絲毫削減。一位慈父,一位嚴父,兩位父親在仰先的一生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當其年邁時回憶過往,兩位父親的教導,被他認定為其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弄璋之喜的日子總是過得飛快,一轉眼到了孩子周歲的時候。那時,抓周的習俗依然興盛。所謂抓周,就是將各種物品擺在剛滿周歲的小孩面前,任其抓取,傳統的物品有筆、墨、紙、硯,也會有一些算盤、錢幣或是時興的物品,根據孩子所抓的物品,來預測孩子將來的愛好和可能從事的職業。
錢家人為了抓周大事,準備了一干物品,作為書香世家,抓周物品中自然少不了書籍一類的文化用品。孩子也果然不負眾望,其他物品仿佛都不入眼,只有一本書被他緊緊地抓在手中。
見到此情此景,孩子的祖父、伯父、父親都高興異常,按照錢家族譜,孩子這一代應該是"鐘"字輩,由于孩子抓周抓的是一本書,從此,"錢鐘書"三個字就正式成了孩子的大名,剛出生時取的名字"仰先",從此就變成了小名。
家里人都稱錢鐘書為"阿先",但是叫著叫著,又有了新的說法。按照江南的習俗,"先兒""先哥"分別是"亡兒"和"亡兄"的意思,一個活生生的孩子被叫作阿先,聽上去似乎有些不吉利。所以,家里人考慮再三,決定改叫一個諧音——阿宣,但是錢鐘書的父親可能是叫順了口,依然叫他"阿先"。
看似平靜的時光,實際上卻暗藏漣漪?;\罩在一片靜謐中的江南宅院,不和諧的劇情偶有上演。
錢鐘書的伯父是一位秀才,據說,剛考中秀才的那天,伯父就挨了錢鐘書祖父的一頓打,說是要殺殺他的氣勢。雖然身為秀才,但錢鐘書的伯父始終沒有得到過祖父的喜愛,原因說來可笑,只因"婆媳不睦"。
原來,錢鐘書的祖母和伯母都是江南的富貴人家,可是兩家卻彼此瞧不起對方,尤其伯母娘家一家都有抽大煙的習慣,在外人看來,這家人整日吃喝玩樂,生活無規律,毫無儒雅之氣故而很是遭人鄙視。
婆媳不睦直接影響了伯父與祖父之間的父子之情。在祖父眼中,伯父是個沒有出息的兒子,由此也連累了年幼的錢鐘書,使他成了錢家不得寵的孫子。
但是,伯父待錢鐘書非常好,幼年的錢鐘書在生活中處處依賴著伯父,在他的眼中,伯父就仿佛慈母一般。
書香世家的孩子,儒雅也未必與生俱來。再好的鋼材,也要經歷百般鍛造。錢家的孩子,自年幼時起就開始讀書識字,錢鐘書自然也不例外,剛剛4歲,他就在伯父的教導下開始接觸詩書。從此,錢鐘書更是每天與伯父形影不離,不管伯父去哪兒,他都要緊緊跟隨著,哪怕是伯父去茶館喝茶、聽書,旁邊也少不了幼年的錢鐘書那小小的身影。
在旁人眼中,小小年紀便去茶館聽書,簡直不成體統,尤其是在錢鐘書的生父錢基博眼中,更是無法接受,生怕孩子沾染上惡習。可是,又怕干涉過多會讓哥哥生氣,錢基博只好找了個合適的機會,建議哥哥送錢鐘書去上學。
就這樣,6歲的錢鐘書被伯父送入了秦氏小學,可是不到半年,一場病就讓他剛剛開始的學業中斷了??吹藉X鐘書生病的樣子,伯父實在心疼,再也狠不下心把他送到學校。
雖然伯父對錢鐘書百般疼愛,但是孩子沒有不上學的道理,尤其是出身書香門第的孩子,不懂學問簡直有辱門風。于是,又過了半年,7歲的錢鐘書和堂弟錢鐘韓一起,被送入了親戚開辦的私塾。
僅僅過了一年,伯父又嫌去私塾學習多有不便,當下決定鐘書和鐘韓兩個孩子都由自己親自教導。雖然錢鐘書的父親和叔父對此多有顧慮,但是伯父用一句話就讓兩個弟弟再無反駁的理由,他說:"你們兩兄弟都是我啟蒙的,我還教不了他們?"
雖然教兩個小孩子讀書對錢鐘書的伯父來說,簡直是小事一樁,但是,伯父卻改不了舊式名士的氣派和習氣。每天上午,伯父都要去茶館坐一坐,這樣一來,教兩個孩子功課的時間就只剩下了下午。
時間總會在不知不覺間為人的一生畫上幾道交叉路口,向左或向右,經歷卻截然不同。也許坎坷的沿途,最終將收獲的碩果;也許風景如畫的路上,前面卻是萬劫不復的深淵。七八歲的孩子,即將經歷人生中的及時道十字路口,稍不留神,學壞是很容易的。好在,對書本的執著,注定將錢鐘書引向了人生的坦途。
錢鐘書已經習慣了與伯父形影相隨,伯父上茶館的時候,他也要跟著。伯父知道他愛看書,就用兩個銅板租一些有趣的小說給他看,再花上一個銅板給他買酥餅吃。這下,愛書如命的錢鐘書終于被伯父打發掉了,直到伯父叫他回家,他才戀戀不舍地從書本的世界里出來。
錢鐘書看這些小說時,總是特別認真仔細,因為回家之后,他要把小說里的情節,繪聲繪色地講給家里的堂弟們聽,講到興起,還會手舞足蹈地表演一番。看書之后,他還充分發揮了自己善于思考的精神,經常向大人們提問:"如果關公到了唐朝,能不能禁得住李元霸那800斤的錘子?""如果李元霸遇見孫悟空,能不能受得住金箍棒的一下磕碰?""如果關公與秦瓊大戰一場,誰勝誰負如何知曉?"
雖然此時,阿拉伯數字1、2、3在錢鐘書眼里還是陌生的符號,但小小年紀的他,竟然能將書里的各種兵器記得滾瓜爛熟。
喜歡讀書,并不能讓家長們躁動的心安靜下來。在家里的大人們眼中,雖然錢鐘書喜愛讀書是好事,但在當時,《西游記》《水滸》《三國演義》《說唐》等通俗小說實在登不了大雅之堂。這也不禁讓錢鐘書的父親對哥哥的教子之道產生了一些懷疑。
除了讀小說以外,錢鐘書經常去伯母的娘家玩耍,這也成了父親極為擔心的事。由于伯母的娘家有一個大莊園,錢鐘書在那里整日只顧玩樂,無暇顧及功課,并且,伯母的娘家經常是半夜用餐,沒有生活規律,錢鐘書難免也沾染上了一些壞習慣。
父親看在眼中,不便當著哥哥的面發怒,可是私下里,父親卻狠狠地教訓過他幾次。在伯父的疼愛和父親的嚴加管教之下,11歲的錢鐘書考取了一所四年制的高等小學,即無錫縣(今無錫市)立第二高小——東林小學。
世界上最寂寞的別離,就是死亡。秋季里的24小時,錢鐘書正在學校里上學,家人卻來到了學校,要接他回家。少年錢鐘書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但是隱隱感覺,家里出了大事。果不其然,家里人告訴他,伯父病危,已無力回天。想到自己與伯父多年來的深厚情感,以及伯父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愛,錢鐘書拔腿就向家的方向跑去,邊跑邊大聲喊著"伯伯,伯伯……"可惜,他到家時,伯父已經不省人事,年僅48歲的伯父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人生中及時次遭遇死別之痛的錢鐘書,陷入悲傷中久久不能自拔。伯父去世后,錢鐘書雖然一直與伯母住在一起,但從此以后,學業方面的事情,就由父親錢基博一手管教了。
對于錢鐘書來說,錢基博是一位嚴父,少年時期的他,覺得有這樣一位嚴厲的父親簡直不幸。但成年后回憶起來,錢鐘書認為能有一位嚴父嚴厲地管教,堪稱人生中的一大幸事。
伯父去世以后,錢鐘書的學雜費用也落到了父親的頭上。錢鐘書小學時代過得有些拮據。沒有作業本,他就用伯父曾經釘起的舊本子;筆尖用斷了,他就用削尖的竹筷子代替。
在父親面前,錢鐘書總是表現得很聽話,除了算數以外,各門功課都出類拔萃。然而,到了學校,在老師和同學的印象中,錢鐘書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搗蛋鬼。鄒文海教授曾經是錢鐘書在東林小學的同班同學,據他回憶,先生在教導他讀書時,總是將錢鐘書引為榜樣。先生說:"每次我經過錢家,總是能聽到瑯瑯的讀書聲,誰像你,回到家里一頁書都翻不了。"
鄒文海教授說,錢鐘書的每個字都會規規整整地寫在方格之中。因此先生經常夸他而批評自己,也就引起了自己對錢鐘書的反感,他曾背地里想:"錢鐘書有什么了不起,還不是像我一樣數學糟透頂,只有國文能揭示。"
當時的錢鐘書,已經在文學方面展露出了天賦,先生對他的文章屢有佳評:"眼大于箕"或"爽若哀梨",都是先生當時對他的文章的評價。
文學與數學仿佛是一對死敵,在錢鐘書的頭腦中經過激烈的交戰后,數學總是落花流水般敗下陣來。
帶著對文學的興趣和天賦,14歲的錢鐘書與堂弟錢鐘韓一起,考入了蘇州桃塢中學。和小學時期一樣,錢鐘書對數學依然十分厭惡,也就不大用功,因此,數學成績一直不見起色,老師們對這個成績平平的孩子并沒有特別關注。
然而,在一次每年一度的全國作文、英文作文競賽中,錢鐘書竟然獲得了第七名的佳績,作為一名初中生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績,這在桃塢中學的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連校長都關注到了這名特別的學生,盡管他的理科成績不理想,可是由于中文、英文方面的出色表現,錢鐘書得到了特別的關照。
當年的桃塢中學是一所教會學校,英文、地理等科目的老師都是外國人,因此,英文又成了錢鐘書的另一大興趣。每次考試,他總能拿到全班及時。到了初三時,他的中、英文成績已經升至全校的及時名,他純正的英語發音,簡直可以和外籍老師媲美。
成績如此出眾的錢鐘書不出意料地成了班長,可是,這位文學上的才子,只要涉及邏輯關系,總是有些"癡氣"。比如,他總是分不清東南西北,一出門就容易迷失方向;作為班長,上體育課時要負責喊口號,隨著自己喊出的一聲響亮的英文口號"向右看齊——向左轉——",錢鐘書卻不分左右地原地亂轉。同學們哄堂
大笑,他卻莫名其妙,真是出了好大的洋相。有時候,他穿鞋也會分不清左右。無奈之下,僅僅當了兩個星期班長,就被老師"罷免"了。
錢鐘書似乎也無所謂,書中的世界遠比現實中精彩,在他眼中,每一本書都能帶給他前所未有的嶄新生活。
2.書香世家,才女娉婷
有的人就是這樣,從出生伊始,一世皆被書香繚繞。誰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望穿古今,多少才女閨秀,在歷史的書卷上被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文姬作一曲離愁,清照嘆一詞思念,當時光輕擺衣袖,飄然降臨在1911年的煙雨江南時,它開始駐足觀望,一個如歲月般靜好的女子將和錢鐘書一起譜寫一曲琴瑟和鳴的唯美愛情篇章。
同樣是在20世紀初期的江蘇無錫,同樣是書香門第的楊家,游學日本歸國的楊蔭杭,將因她的女兒永載史冊。這位清末民初的知識分子,獲得了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法學學位。多年的游學經歷,讓楊蔭杭有了開闊的視野和全新的思想。雖然對西方的立憲制欣賞有加,無奈當時的社會背景很難讓他圓夢。不過,他的人生方向卻從沒因此改變。
這位出色的知識分子有一位的賢內助,楊蔭杭的妻子是一位當時少有的知識女性。江南多才女。這位典型的江南女子,有著溫柔婉約的個性和白皙姣好的容貌,雖說平日只在家里相夫教子,卻對文學作品有著精準的評價。
在辛亥革命之始,由于剛正不阿的個性,時任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廳長的楊蔭杭,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在好友的力保之下,才幸免遭受迫害,只是被調任北京。
為了丈夫的事業,楊蔭杭的妻子與他一同到北京生活。兩人已經有了三個花朵一樣的女兒,就在1911年7月17日,在二人租來的小院里,他們的第四個女兒誕生了。
盛夏時節,世間的一切都是鮮艷而濃烈的,院子里的花兒大朵大朵地開著,美麗而張揚。楊家新生的小女兒與盛夏的花朵同樣嬌艷可人兒,卻更勝一籌,多了那么一些淡雅。
夫妻二人為四女兒起名"季康",又按照無錫當地的特色,稱她為"阿季"。這個聰慧可人的女孩長大后,又為自己起了個被后人熟知的筆名——楊絳。
出生在一個舉案齊眉的家庭里,楊絳自然耳濡目染了父母之間極有修養的相處方式。在楊絳的成長過程里,家里的氛圍永遠都是平和而愉悅的。在楊家成功的教育方式之下,包括楊絳在內的八個兄弟姐妹都發展得很,其中又以楊絳最為出色。
由于骨子里就帶著江南女子的俏麗聰慧,楊絳自小就是最討大人喜愛的一個,也成了家里一個跟著父母生活的孩子。父母所有的愛都集中在了這個嬌俏聰慧的女兒身上。
年幼的孩子還不懂得什么是打扮,只是張著好奇的眼睛,把世間的一切都當成美景來看。四歲時,當及時次見到滿族女房東腳下的"花盆底兒"鞋時,楊絳充滿了好奇。她眨著大眼睛琢磨了好久,對父親說:"長大了我也要穿這樣的鞋。"
知識分子的家庭,總是對兒女的教育格外用心。五歲的楊絳被父母送進了姑母楊蔭榆執教的學校。聰明機靈的楊絳,從一入學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只是,剛剛步入學堂的小楊絳,還是一個淘氣的孩子。
在課堂上,貪玩的小楊絳在老師的眼皮底下,竟然玩起了吹小絨球的游戲,生氣的老師罰她起來回答課文中的內容,不成想她竟然回答得一字不差,讓老師十分驚訝。
父母的感情雖好,生活卻對楊家開起了玩笑。本來工作得好好的父親,卻被停職了。一家人斷了的經濟來源,日子過得無比拮據。誰知,屋漏偏逢連夜雨,在上海讀書的二女兒,又感染了風寒。當母親舟車勞頓地趕到她身邊時,那個年僅十五六歲的可憐的孩子已經看不清母親的面容,在淚水中離開了世界。
一系列的變故讓楊蔭杭決定辭去官職,離開傷心地,回到江南。父親一直是楊絳的驕傲,回江南的那24小時,車站里擠滿了送別的人,人們眼中對父親的不舍,變成了楊絳眼中的榮耀。
筋疲力盡的一家人終于在經歷了輾轉顛簸后回到了無錫老家,在親戚的介紹下,父母帶著楊絳去尋找能讓一家人安身的房子。巧合的是,這所房子里住著的,正是錢鐘書一家。雖然楊家最終并沒有選擇這所房子,但是從那時起,緣分就已經悄悄將二人聯系在了一起。
幾番選擇之后,楊蔭杭夫妻二人決定,將家安在沙巷的一處房子里。門前的小橋流水和船來船往,為年僅八歲的楊絳帶來了極大的樂趣??墒牵钤僖淮螌@個剛剛穩定下來的家庭開了一個玩笑。
也許是在北京住久了,回到無錫有些不適應當地的環境和飲食,楊蔭杭不久便病倒了,而且大有一病不起的趨勢。楊絳的母親覺得,丈夫是天,如果丈夫不在了,天就塌了。雖然醫生已經為楊蔭杭判了"死刑",但是她卻堅決不肯放棄。在她的懇求下,楊蔭杭的故友,一位的中醫華實甫先生,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為他開了一副藥方。
好在,老天只是跟他們開了一個玩笑,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楊蔭杭的身體終于有了起色,逐漸好了起來。經歷了親人的離去和父親的病危,年幼的楊絳更加喜歡賴在父母的身邊,小小年紀,早已懂得了親情的珍貴。父母一直精心呵護在懷中的花蕾,一夜之間懂得了風雨的殘酷。
大病初愈的楊蔭杭,最關心的依然是兒女的教育問題。早在剛搬入新家的時候,楊絳就與弟弟一起,被送入了附近的大王廟小學習。學校的環境十分簡陋,只有一位校長和一名老師,學生卻有八十多個。
各年齡段的學生都被編在一起上課,遇見不聽話或者不用功的學生,老師的教鞭就"啪"的一下打在學生的頭上,絕大多數的孩子都被打了個遍,唯獨楊絳和弟弟們幸免。也許是因為楊家的孩子對學習的認真和自身的聰明,讓老師無從下手吧。
身為知識分子的楊蔭杭,總是為大王廟小學的教學質量擔心,他希望兒女們可以接受好的教育,他也知道,若想如此,必須忍受別離之苦。
大女兒從教學質量非常好的上海啟明學校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留校做了老師。為了女兒們的前程,楊蔭杭決定,讓楊絳和她的三姐一起去那里讀書。雖然舍不得離開父母的懷抱,也明知母親的不舍,但是懂事的楊絳還是決定去上海讀書,盡管偷偷流著眼淚,她還是整理好了遠行求學的行囊。
生活又為楊絳的人生翻開了全新的篇章,骨子里散發出的機敏與靈巧,讓她注定無論在哪兒都是一個受人喜愛的角色。
1920年,楊絳來到了上海,開始了全新的求學生活。啟明學校是一所天主教學堂。對于剛剛走出大王廟小學的楊絳來說,這里簡直是一所美麗的花園。教室一間挨著一間,還有草坪和秋千,孩子們在修女們的照顧下,幸福又歡樂。
每次看到修女,喜歡琢磨事情的楊絳總會動起小腦筋。她很好奇,修女們厚厚的裙子到底是幾層呢?沒過多久,楊絳終于有了一次破解謎團的機會。由于聰明乖巧,楊絳被學校破例允許跟著天主教徒上山觀禮,晚上和修女一起睡覺的時候,她假裝睡著偷偷觀察著修女的衣服。原來,修女的帽子是三層,裙子也是三層,在她看來,這可是破解了一個謎團,足以令人驕傲。
楊絳深深地熱愛著啟明學校,雖然自小的經歷過早地剝奪了她無憂無慮的權利,但卻讓她懂事了。冰雪聰明的楊絳也得到了修女們的喜歡。每當假期不能回家,管食堂的修女總會變著法做好吃的給她,還分糖給她吃。在這個大集體中,楊絳也快速地成長了起來,在這里的生活和學到的東西,也對她后來的人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時間的指針一刻不停地轉動,不知不覺,楊絳已經成長為一名16歲的花季少女。此時,楊家已經在蘇州定居,楊絳也進入了蘇州振華女校讀中學。
少女初長成,雖不諳世事,卻也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在面對事情的時候,楊絳總是善于做出合理的分析,拿出自己的想法,只是畢竟稚嫩,有時候總是少了那么一絲勇氣。
父親依然是楊絳心中的一座大山,無論學校發生任何事情,楊絳總是喜歡與父親商量探討。當時正趕上北伐戰爭,學生經常會走上街頭游行,呼吁人們進行革命,楊絳也被推選為游行代表之一。因為參與游行的女學生經常會被輕薄欺負,楊絳并不想參加。她回家對父親說,學校規定,如果家長不允許,就可以不參加,她問父親,能不能和學校說家里不贊成。沒想到,對于女兒的小小要求,父親竟然一口回絕,他說:"你不想去就別去,別拿爸爸來當擋箭牌"。
父親希望女兒在面對困難時,勇敢地去挑戰;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時,勇敢地大聲說"不"。最終,在老師和同學滿懷希望的眼神面前,楊絳終于鼓足勇氣,勇敢地說了"不"。果然,有一些女學生在游行過程中遭到了一些軍人的非禮,大家這才認為楊絳的擔心不無道理。
書本是楊絳自小的好友,在父親尊重與鼓勵并重的教育方式的培養下,楊絳從小就培養了廣泛的興趣愛好,對文學的興趣尤其濃厚。上了高中以后,父親經常會在楊絳的書桌上放一些她感興趣的書籍,此舉也為她的文學之路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從父親那里,楊絳學到了做人的道理;從書本中,楊絳學到了豐富的知識。這些,都將成為她人生中用之不盡的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