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北洋軍事史為中心,著重圍繞北洋時代的幾場戰爭,引用當時的報紙雜志、檔案史料等,透過戰爭中的諸多細節,還原了北洋時期的真實歷史。本書將宏觀與微觀相融合,既擇取了影響歷史進程中的幾次戰事,也對幾場不為人知的戰爭加以披露,力圖從微觀角度再現北洋戰史的細節。
詳細解讀北洋風云變幻
真實還原軍閥戰爭細節
史料扎實,文筆生動
由槍炮開創的北洋時代,終也在槍炮中終結
袁燦興,江蘇靖江人,歷史學博士,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已出版有專著《無錫華氏義莊:中國傳統慈善事業的個案研究》《國際人道法在華傳播與實踐研究》《軍機處二百年》《中國鄉賢》《明人的率性生活》《晚清裱糊史》等。
及時章 二次革命?001
第二章 白朗擾亂?022
第三章 洪憲復辟?045
第四章 “滿蒙獨立運動”?063
第五章 張勛復辟?088
第六章 風云徐樹錚?110
第七章 直皖對峙?133
第八章 直奉初交鋒?156
第九章 第二次直奉戰爭?179
第十章 張馮角逐?205
第十一章 南方烽火?233
第十二章 南北血戰?259
后記?283
及時章 二次革命
北洋新軍
甲午中日戰爭時,中國軍隊已具備了一定的現代性,陸軍裝備了西式來復槍,并且開始注重后勤,配置了工兵、輜重兵、交通兵和醫療兵等。但中國陸軍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就裝備而言,雖然有了新式步槍,可槍支來源復雜,有自西方各國采購而來的,也有地方仿制的,口徑不一,彈藥不能通用,性能參差不齊。
此外,就軍隊指揮以及軍事素質而言,中國軍隊也存在諸多不足。以海軍為例,被視為當時亞洲最強大艦隊的北洋水師,甲午海戰時雖然頑強抵抗,但官兵普遍職業技能不足,艦隊配合失當,彈藥缺乏,先敗于海上,后困守威海,終遭覆滅。如同1840年的清軍一般,晚清陸軍只會正面防守,一旦日軍從側翼迂回包抄,全軍即崩潰逃散。部隊指揮官多由裙帶關系而得提拔,對軍事戰略戰術、武器運用一無所知。普通士兵訓練不足,老弱病殘充斥,待遇低下,且常遭克扣軍餉,整體戰斗力低下。
中日甲午戰爭中的空前慘敗,給清政府以巨大刺激。清廷決定尚武圖強,改練新軍。此前淮軍官僚、長蘆鹽運使胡燏棻已在天津小站訓練了一支小規模的部隊,稱定武軍。后胡燏棻調任,負責督辦津蘆鐵路,1895年經榮祿等人奏請,改由袁世凱統帥定武軍。袁世凱又奏請將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
1895年12月,袁世凱來到小站,開始了聞名于后世的小站練兵。小站位于距離天津約三十五公里的新農鎮,為天津至大沽鐵路中間的一個小站,因此得名。
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曾追隨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參加過鎮壓捻軍、太平天國的戰爭。出生于軍旅世家的袁世凱,青年時參加科舉,準備棄武從文,但屢試不中,一度落魄,后投奔繼父袁保慶的結拜兄弟、慶軍統領吳長慶,隨其到朝鮮十二年。在朝鮮期間,袁世凱對軍事相當留心,細心鉆研操典、戰術之類的軍事書籍,并時常跟隨部隊到野外演習。據袁世凱自訴,學習軍事,“這比起做文章來,到底容易多了”。漸漸袁世凱也成為軍事方面的行家,在朝鮮期間,袁世凱曾替朝鮮國王編練過一支親軍,名為“鎮撫軍”。因為袁世凱具有練兵經驗,所以委派他辦新軍。
袁世凱在朝鮮見識過現代軍事技術的威力,在軍事思想上頗為開放。袁世凱的新軍有著諸多新鮮事物,如參考西方參謀制度而設立的幕僚機構,在軍事訓練中注意夜間作戰演習,采用實彈射擊訓練,重視戰場電報通訊等。針對以往清軍中普遍存在的克扣軍餉等行為,袁世凱特意規定士兵的軍餉由指揮部直接發放,不經過軍官之手,以便士兵拿到足額餉銀。在發放餉銀的時候,袁世凱有時親自點名發放,確保軍餉放到士兵手中。
新建陸軍分步兵、馬隊、炮隊和工兵四個部分,設有快炮一隊、重炮一隊,騎兵營一支。工兵分為橋梁、要塞、布雷、電報、測量、軍械修理六個部分。并聘用德國軍官來小站訓練,部隊不久就擴展到七千人。新建陸軍中,由馮國璋為步兵學堂總辦兼督練營務處總辦,段祺瑞為炮兵學堂總辦兼炮兵統帶,王士珍為工程部學堂總辦兼工程部統帶,三人并稱“北洋三杰”。此外,以徐世昌為參謀,唐紹儀為文案。
小站練兵,在區區一個鎮(師)的軍官中,出了未來的五位民國總統、行政元首及多位總理,后來在北洋時代叱咤風云的諸多軍閥,此時不過是新建陸軍的一個小卒而已。小站練兵中的諸多重要人物并無顯赫出身,他們大多數來自底層,如馮國璋原先是個吹鼓手,王占元為馬夫,曹錕當過小販,張懷芝做過苦力,吳佩孚擺攤算過命,皆因他們能拼能打、驍勇善戰而獲得提升。
新建陸軍軍官多出自李鴻章淮軍系統,有“淮軍余孽”之稱。大部分軍官在李鴻章創辦的天津武備學堂中學習過,如陳光遠、馮國璋、曹錕、段祺瑞、段芝貴、王士珍、王英楷、齊燮元、靳云鵬、吳佩孚等人。一部分指揮官還具備留洋背景,如段祺瑞、王士珍等人。此外,張勛、姜桂題等一些舊式軍官也被網羅。
袁世凱網羅俊杰,軍中人才濟濟,且對袁忠心耿耿,這與其善于籠絡人心有關。袁世凱屬下阮忠樞愛上了天津的一個妓女小玉,想娶她做小妾,為此找袁世凱商量。袁世凱一本正經地對他說:“這個有礙軍譽,不能娶。”阮忠樞一想也是,就斷了此念。過了幾天,袁世凱回天津,請阮忠樞陪他一起去看望一個朋友。二人走進一個院子,只見院子里布置得富麗堂皇,堂上紅燭高燒,屋里坐著一個新娘打扮的佳人,正是阮忠樞想娶的小玉。原來袁世凱已秘密派人給小玉贖身,把一切布置妥當了才將阮忠樞拉了過來,給他一個驚喜。有這樣的上司,阮忠樞怎能不對袁世凱忠心?
據袁世凱自己說,小站練兵時的各級軍官和幕僚,甚至最基層的軍官,他都能叫得出姓名,甚至大致了解每個人的脾氣、長處及缺點。新軍中各級軍官均將袁視若衣食父母,并在軍中樹立起對袁的個人崇拜。
袁世凱統兵極嚴,對高級將領也毫不容情。慈禧太后七十歲壽辰時,為了慶賀,軍中搭起棚子唱大戲??磻驎r,段祺瑞部下士兵起哄鬧事,在臺下怪聲連連,現場秩序一片混亂。馮國璋看到后,立刻下令停止演戲,并上臺講話,要大家好好看戲,不要亂叫。馮國璋說得興起,竟然說道:“怪聲亂叫這種事,只有賣屁股的娃兒才干得出來。”
這一說,臺下士兵一片嘩然,紛紛拿起磚頭、瓦片往臺上砸馮國璋,馮國璋被砸得頭破血流,狼狽而逃。事發后,段祺瑞特意向馮國璋道歉,此事也就作罷。但不想此事被袁世凱知悉,將段祺瑞招過來嚴厲訓斥,并降職處理。
1897年,清政府決定將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聶士成的武毅軍、董福祥的甘軍合并,稱為北洋三軍,由榮祿任統帥,以充實京師防御力量。之所以稱為北洋三軍,這與清末的官制相關。1861年,清廷設總理衙門,總理衙門下設南北洋兩大臣,南洋大臣由兩江總督兼任,北洋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此三支軍隊受榮祿節制,榮祿兼北洋大臣,故而稱為北洋三軍。后來袁世凱擔任直隸總督兼任北洋大臣,“北洋軍”就成為袁世凱小站一派人馬的專用詞。
1899年,清廷決定建立武衛軍,命榮祿為總統領,以聶士成的武毅軍為武衛前軍,董福祥的甘軍為武衛后軍,馬玉昆的毅軍為武衛左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為武衛右軍,每軍各一萬人,這是清廷具戰斗力的軍隊。在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聶士成的武毅軍在天津戰敗,聶士成戰死,殘部被毅軍吞并;甘軍因為西方各國追究董福祥責任,退回甘肅,從此一蹶不振;毅軍在此戰中也受損頗多。
在其他部隊遭受慘重損失時,袁世凱的部隊反而得到發展。1899年,袁世凱就已將武衛右軍調往山東,與西方各國駐上海領事團達成中立協定,又與東南的張之洞、劉坤一等實力派人物結成聯盟,搞起了“東南互保”,坐觀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戰后袁世凱的部隊發展到馬、步、炮隊二十營,近兩萬人。
1901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病死,由袁世凱接任。袁世凱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時,手握欽差大臣、北洋大臣、練兵大臣、學務大臣、鐵路大臣、鹽政大臣、稅務大臣等十三顆大臣印。天津總督衙門內有兩根旗桿,掛著長長的杏黃色大旗,上面寫的都是袁世凱的官銜。上端掛在旗桿頂,下端幾乎到地。
《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特設練兵處,專門練習新兵。練兵處的初步計劃是在全國編練三十六個鎮(師),分駐各省,由各省督撫負責編練。京畿的練兵,由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袁世凱主持,以小站所練的新建陸軍為基礎,擴充成北洋六鎮。
為培養軍官,練兵處一方面派留學生到日德等國學習新式戰術,另一方面又在國內創辦軍校,以培養軍事人才。1906年,在保定設立陸軍行營學堂,由段祺瑞擔任學堂督辦。及時期學員選拔北洋六鎮的軍官入學,第二期學員來自北洋六鎮及湖北、江蘇兩省,第三期學員由已編練出新軍的各省選拔保送。1910年,段祺瑞調任江北提督,陸軍行營軍官學堂改隸軍咨府,后改名為陸軍預備大學堂。
新軍每鎮有步兵兩協,每協有兩標,每標有三營,每營分四隊,每隊分三排,每排分三棚,棚為最小單位,有士兵十四人。鎮的首領叫作統制(師長,中將),協的首領叫協統(旅長,少將),標的首領叫標統(團長,上校),營的首領叫管帶(營長,少校),隊的首領叫隊官(連長,上尉),排的首領為排長(中尉),棚的頭目為正目,副目(正副班長,正目相當于中士,副目為下士)。步兵之外,各鎮還設有馬隊一標、炮隊一標,人數同步兵標。另設工兵一個營、輜重兵一個營,人員編制同步兵營,一鎮共有一萬兩千人。
至宣統二年,全國已練成九鎮精兵。及時鎮至第六鎮軍官基本來自于原武衛右軍(新建陸軍),為袁世凱的人馬。及時鎮、第三鎮駐保定(第三鎮1904年移駐東北),第二鎮駐馬廠,第四鎮駐永平,第五鎮駐濟南,第六鎮駐守南苑。此外的三鎮中,第八鎮在湖北,第九鎮在江蘇,直隸有第二十鎮。第二十鎮是北洋六鎮中各抽調一部分混合編成,也是北洋一系。
新軍中仍然保留了諸多陳規陋習,如營級以上的軍官都稱為“大人”,隊官稱“大老爺”,排長稱“老爺”,棚頭稱之為“老總”,擴展開來,普通民眾將一般士兵也稱為“老總”。由于軍事變革,清末新軍的軍服開始變化,從往日的黑布包頭、盔甲戰裙等落伍裝備,改為西式遮檐帽和西式軍服。軍服夏季為土黃色,冬季是灰色。鞋子也由薄底快鞋改為布鞋,每逢軍事檢閱,另配有黃咔嘰軍服和黃色牛皮鞋。官兵一律打綁腿,至于大辮子,此時也一律盤起來扣在帽子里。
1906年,清政府將兵部和練兵處合并改為陸軍部。由于袁世凱權勢大增,出現了“朝有大政,每由軍機處問諸北洋”的局面,引發滿清權貴猜疑。袁世凱不得不交出及時、第三、第五、第六四個鎮,歸陸軍部管轄,自己統領第二、第四兩鎮。1907年,清廷采取明升暗降的策略,將袁提拔為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袁世凱遂交出全部兵權。
1909年2月清廷上諭,撤銷袁世凱一切職務,命其回老家養病。雖然袁世凱被罷免職務,但北洋一系的實力卻在擴張。全國已練成的新軍中,最有戰斗力的部分均由袁世凱的北洋班底組成。袁世凱的親信徐世昌被任命為東三省總督,唐紹儀、朱家寶、段芝貴分別出任奉天(今遼寧)、吉林、黑龍江巡撫,東三省均被袁世凱系統控制。此外直隸、北京、察哈爾、熱河、山東、河南等省也在北洋勢力范圍之內。
在免去袁世凱職務的同時,清廷重用留日學士官生,以制衡北洋一系。宣統二年(1910),清廷罷免鐵良,以蔭昌為陸軍部尚書,另設軍咨府,以載濤為大臣,于是中央軍權盡握于權貴之手。又大力提拔日本留學生在外省統兵,藍天蔚、吳祿貞、張紹曾等實力派將領均畢業于日本士官學校,不屬北洋一系。
武昌起義時,除北洋軍及禁衛軍外,其他各鎮新軍皆脫離清廷而獨立。蔭昌率領第二、第四鎮南下,徘徊于孝感、信陽一帶。蔭昌知道第二、第四鎮為袁世凱親信部隊,袁世凱不復出,將士必不肯聽命,由是奏請啟用袁世凱,又以馮國璋督及時軍,段祺瑞督第二軍,不久攻克漢口,兵逼武昌。袁世凱擔任內閣總理之后,與南軍議和,段祺瑞等前線將領則聯合通電逼迫清帝退位。
辛亥革命時,清廷用以牽制北洋一派勢力的留日士官生出身的將領,反而舉旗反清。第六鎮統制吳祿貞在石家莊獨立,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在河北灤州用兵,第二協協統藍天蔚準備在奉天起兵。不久藍天蔚兵敗,吳祿貞被刺殺,張紹曾兵權被解,北洋軍權再次統一于袁世凱。
辛亥革命后,北洋各派勢力延伸至長江流域,如李純率第六師、第二師之一部駐江西,馮國璋率雷震春、劉詢等部攻占南京,駐扎上海,又派一部分軍力奔赴福建。王占元率部占領武漢,曹錕駐扎岳陽,靳云鵬駐扎山東,至此,北洋一派占據中國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