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世界》是當今兒童心理學領域、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教授保羅?哈里斯 (Paul Harris)的一部關于兒童想象力的心理學著作。主要研究主題包括:假裝游戲;角色扮演;想象與情感;推理,假設和信念;事實與判斷;責任與可能性;語言與想象功能。
本書在心理學領域內影響廣泛,作者以細膩的文字和寬廣的理論視野,系統總結了自己和他人有關兒童想象力的實證研究成果和有關發現, 在兒童早期心理發展理論方面有明顯的推進和重大的發展,提出了很多深刻而富有啟發意義的問題,讀來引人入勝,啟迪思考。
本書采用獨特的橫切方法來研究認知發展,對一系列一直被分開討論的關鍵話題做了系統探究。
一直以來,傳統心理學家(例如弗洛伊德、皮亞杰)都認為,兒童早期的想象是原始和混亂的。在本書中,保羅 哈里斯反駁了這一傳統觀點。他認為,兒童在想象假設以及反事實方面的能力可能對其認知和情感的發展具有持續貢獻。此外,他還揭示,兒童實現這種可能性的能力是其做出因果判斷和道德判斷的關鍵性因素。
保羅 哈里斯 (Paul Harris),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曾任牛津大學圣約翰學院心理學系教授,以在兒童認知、情感和語言發展等領域的研究聞名于世。他著有《兒童與情感》、《信你所聞:兒童如何學習他人》,參與編寫了《心理發展理論》、《兒童的情感認知》以及《想象不可能:兒童神奇、科學、嚴謹的思想》等書;曾擔任國際期刊《兒童發展》、《人類發展》等編委。
致謝
引言
及時章 布洛伊勒與魏瑪會議
第二章 假扮游戲
第三章 角色扮演
第四章 想象與情緒
第五章 推理、假設與對話
第六章 反事實思維
第七章 義務與違反
第八章 超越可能
第九章 語言和想象力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致謝
引言
及時章 布洛伊勒與魏瑪會議
第二章 假扮游戲
第三章 角色扮演
第四章 想象與情緒
第五章 推理、假設與對話
第六章 反事實思維
第七章 義務與違反
第八章 超越可能
第九章 語言和想象力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引言
在距今大約四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一場人類文化的革命正在悄然上演。這場革命通常被歸功于人類某種嶄新而獨特的認知能力的出現或大幅進化。有人將其理解為人類在時間組織跨度上的擴展。比如,人們開始更多地提前計劃生活工具的制作;在建造住處時考慮到長期居住的種種需要。然而,伴隨著生存方式的轉變,一些人類開始從事的活動似乎與生存的實際需要并無多少關系,例如石洞的壁畫、各式各樣的工藝品、手工制作的精美首飾及別出心裁的下葬儀式等。1
這些新穎的活動一般只與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晚期智人存在關聯,這也使得它們顯示出格外令人矚目的非凡意義。作為進化族系的另一個分支,尼安德特人曾與人類在歐洲共同生存了數千年之久,但在大約三萬年前卻最終滅絕。尼安德特物質文化以長期穩定性與跨區域一致性為其主要特征。盡管考古記錄顯示尼安德特人具備適應環境的能力,但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在尼安德特人中并沒有出現相似的文化革命。尼安德特人制作的手工品中偶然出現的創新也許只是出于對人類的模仿,或者是得益于兩個族群之間的交易往來。這種相仿通常并不被看作是尼安德特人也擁有類似文化革命的跡象,恰恰相反,這表明他們的革命沒有成功。2
人類文化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而與人類具有相似基因(盡管解剖學結構不同)的尼安德特人卻沒有出現類似變化,x說明文化革命產生的基礎更有可能是某種腦智能上的改變。然而,即便是對腦智能最為直觀并可測量的評估指標——腦量,也沒有為我們提供任何線索。雖然遠在十五多萬年前出現過極速增長,但在舊石器時代后期人類的腦量并沒有發生明顯變化。并且尼安德特人與同時期人類也不存在腦量上的差異。事實上,他們與現代人腦量相同。3但是,如果我們不去在意祖先們的機體結構,而是認真地觀察他們親手制作的物品,那么我們將能夠更加地描述這種認知變化的特征,即使我們還遠遠無法知曉是什么樣的條件促成了這種進化。
簡而言之,考古記錄證明人類的想象力開始展露出一種全新的力量。部分新出現的手工品與兒童在假扮游戲中使用的玩具擁有同等功能。4它們能夠促使人們脫離現實,進入某種想象的情境。這些手工品主要具有三種特征:(1)它們被社會認可并由多人共同制作;(2)它們所營造的想象世界與其所處的現實環境不相一致;(3)這些手工品的制造者應能在兩種情境中往返穿梭——在試圖賦予它們想象意義的同時,也需要考慮現實中的客觀因素。接下來,讓我們以石洞壁畫為例來解釋這些特征。在距今大約四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一場人類文化的革命正在悄然上演。這場革命通常被歸功于人類某種嶄新而獨特的認知能力的出現或大幅進化。有人將其理解為人類在時間組織跨度上的擴展。比如,人們開始更多地提前計劃生活工具的制作;在建造住處時考慮到長期居住的種種需要。然而,伴隨著生存方式的轉變,一些人類開始從事的活動似乎與生存的實際需要并無多少關系,例如石洞的壁畫、各式各樣的工藝品、手工制作的精美首飾及別出心裁的下葬儀式等。1
這些新穎的活動一般只與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晚期智人存在關聯,這也使得它們顯示出格外令人矚目的非凡意義。作為進化族系的另一個分支,尼安德特人曾與人類在歐洲共同生存了數千年之久,但在大約三萬年前卻最終滅絕。尼安德特物質文化以長期穩定性與跨區域一致性為其主要特征。盡管考古記錄顯示尼安德特人具備適應環境的能力,但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在尼安德特人中并沒有出現相似的文化革命。尼安德特人制作的手工品中偶然出現的創新也許只是出于對人類的模仿,或者是得益于兩個族群之間的交易往來。這種相仿通常并不被看作是尼安德特人也擁有類似文化革命的跡象,恰恰相反,這表明他們的革命沒有成功。2
人類文化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而與人類具有相似基因(盡管解剖學結構不同)的尼安德特人卻沒有出現類似變化,x說明文化革命產生的基礎更有可能是某種腦智能上的改變。然而,即便是對腦智能最為直觀并可測量的評估指標——腦量,也沒有為我們提供任何線索。雖然遠在十五多萬年前出現過極速增長,但在舊石器時代后期人類的腦量并沒有發生明顯變化。并且尼安德特人與同時期人類也不存在腦量上的差異。事實上,他們與現代人腦量相同。3但是,如果我們不去在意祖先們的機體結構,而是認真地觀察他們親手制作的物品,那么我們將能夠更加地描述這種認知變化的特征,即使我們還遠遠無法知曉是什么樣的條件促成了這種進化。
簡而言之,考古記錄證明人類的想象力開始展露出一種全新的力量。部分新出現的手工品與兒童在假扮游戲中使用的玩具擁有同等功能。4它們能夠促使人們脫離現實,進入某種想象的情境。這些手工品主要具有三種特征:(1)它們被社會認可并由多人共同制作;(2)它們所營造的想象世界與其所處的現實環境不相一致;(3)這些手工品的制造者應能在兩種情境中往返穿梭——在試圖賦予它們想象意義的同時,也需要考慮現實中的客觀因素。接下來,讓我們以石洞壁畫為例來解釋這些特征。
古生物學者伊恩?塔特索爾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他在法國西南部坎巴勒雷斯一號洞穴的經歷。伊恩沿著一條彎曲狹窄的通道向洞穴的深處前進,直至距離入口150碼處,宏偉壯觀的石洞壁畫終于展現在他的面前:"墻上畫有馬、猛犸象、馴鹿、野牛、山羊、獅子等許多種類的哺乳動物,整幅巖畫看起來幾乎要有100碼那么長。"5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證據表明這種繪畫并非個性化的藝術創作,而是一種社會活動。首先,它們是由一群藝術家共同或輪流創作完成。此外,前來觀賞畫作的人很可能只是普通大眾而非藝術家。例如,在其中一個洞穴內,考古學家在兩名成人的腳印邊發現了三名兒童的足跡。6另外,壁畫所呈現的景象脫離于所在洞穴的真實環境。這里距離入口較遠,空間狹隘且光照不足。然而,xi不論是對于繪制壁畫的藝術家還是其他觀賞者來說,畫作中栩栩如生的想象世界掩蓋了洞穴的幽暗陰冷。但是為了能夠將洞穴內壁轉變為"畫紙",藝術家們也需要了解創作場所的客觀環境特點。事實上,他們的確巧妙地利用了巖石的表面特征,使繪制的各種形象與洞穴內壁渾然一體。7
我們也可以采用相似的方法分析新出現的下葬儀式。考古記錄同樣顯示這些象征行為是有組織性的社會活動。在一些精心布置的墳墓中,考古學家發現了數以千記的裝飾珠子,這意味著曾有許多人投入到制作珠子的工作中。此外,遺體姿勢的擺放及象牙等陪葬品的出現說明下葬不再僅僅是掩埋遺體。人們是在基于想象布置墓穴,更確切地說,放入其中的裝飾品與武器傳遞著人們對來世的期望。第三,想象中的來世顯然不同于下葬時的現實。實際上,新的下葬儀式同時采用兩種方式對待逝者——他們既是遺體,也是邁向來世的候選人。8
總之,石洞壁畫與下葬儀式都清晰地體現出前面所提的三種特征:文物由多人制作,并被社會廣泛接受;它們試圖創建一個想象中的世界,并且這個世界同人們制作、展示它們的現實情境迥然有異;然而,在兩個例子中,人們都需要承認客觀環境的存在,并根據物品功能對其進行適當改造。
無論人們最終將如何解釋引發了四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革命的認知變化,我們能夠確信的是這種變化歷經了長久演變的過程。六百萬年前,人類祖先便已從靈長類動物中分離出來,成為物種進化樹上的新分支。在浩瀚的時間長河中,直至人類物種進化的時刻,想象力才終于開始嶄露頭角。但它無疑對人類的歷史與文化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巨大影響。
在本書中,我將從個體發育角度描繪人類的想象力。我認為兒童在發展早期便能夠想象其他事物并理解它們的意義。這種能力持續終身。它在兒童假扮游戲中顯而易見,但它也逐漸影響著兒童對現實本身的認知。xii在具體討論我的觀點之前,我們好先檢驗一下關于想象力的其他理論——它在上個世紀幾乎一直主導著兒童發展的研究。
這是一本充滿趣味性、非技術性、易讀好懂的關于兒童想象力的書,作者是當今最杰出的一位發展心理學家。
John Flavell, 斯坦福大學
作為一本具有創新性和創造性的書籍,保羅?哈里斯帶我們開始了一段通往想象力的奇幻旅程。他向我們展示了無論在幼兒階段還是成人階段,世間萬物是如何與想象力和魔力相結合,從而形成了人的認知能力。"
Henry M. Wellman, 密歇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