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相對于中國較為獨特之地域,則更顯獨特;相對于那些頗具神秘色彩的少數民族區域,湘西更顯神秘,還要加上神奇與傳奇!
那是因為這里地理獨特,住民獨特,有兩大具有傳奇色彩的少數民族,即苗族與土家族。苗族與土家族人世代在此演繹傳奇,似乎與世隔絕,獨自舞蹈,然而往往一不留神,卻又驚艷于世!他們的文化令人驚嘆,他們的故事令人入迷!
作者從湘西兩大少數民族即苗族和土家族及其他聚落這三個專題入手去構筑湘西古村落,可謂切中湘西之緊要。
作者對湘西懷有深厚的情感,行走湘西大地,探訪當地古村落質樸自然的原住民,這些都需付出極大的艱辛,傾注的心力!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做到了。全書下筆輕巧而不失詩意與力度,又略帶憂傷和沉重,令人印象深刻!
1.湘西后的古村落
2. 在湘西,有兩大具有傳奇色彩的少數民族,即苗族與土家族。他們的文化令人驚嘆,他們的故事令人著迷!
3. 相對于那些頗具神秘色彩的少數民族區域,湘西更顯神秘,還要加上神奇與傳奇!
陽明明,男,1985年6月生于湖南省新寧縣,青年作家。小說發表于《花城》《文學界》等期刊,詩歌曾入選《2006年中國新詩年鑒》等選本。2004年起居住于湘西。
前言 寨子里的湘西
壹 湘西苗族古村落
"邊墻":湘西苗族村落的紐帶
西門口:苗王故里今安在
齊心村:燦爛奪目石頭寨
十八灣:踮腳可摘星
駱駝山:石橋·流水·人家
黃茅坪:"苗族文化活化石"
千潭村:錯過一次,"路過"一次
早崗村:山水和傳說的交集
中黃村:峽谷深處有遺蹤
新寨:百年老寨小如盆景
德夯:瑪汝!
邊墻消失的地方
貳 湘西土家族古村落
酉水:湘西土家族賴以生存的母親河
雙鳳村:中國土家族及時村
撈車河:酉水流域土家族古村落典范
老司城:風云八百年,來去一村莊
酉水流域土家族古村落群
叁 湘西地區其他古村落
屈望村:永遠的絕唱
街上村:繁華過盡,舊夢無痕
黃羅寨:沈從文先生祖居地
黃絲橋:"湘西王"的人生轉折點
回家:一次短暫的土家村落行紀
后 記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轄吉首、龍山、永順、保靖、花垣、古丈、瀘溪和鳳凰等八縣市,這里自古以來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種文化的碰撞,顯示出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厚重的歷史底蘊,形成了和而不同、形態各異、豐盈多姿的湘西文化。
湘西人,不管是土家族、苗族,漢族,還是其他民族,都習慣于把村落喚作寨子,把自己的村莊說成"我屋的寨子"。寨子,是湘西濃郁風情的承載體,也是湘西文化的孕育地。它們傍山而建、倚水而立,與大自然緊密相融。從遠古時的苗族祖先蚩尤、土家族祖先八部大王開始,幾千年來,土家苗族人就在湘西的寨子里繁衍生息。他們在這里刀耕火種,茹毛飲血,逐步形成各自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文化。閉塞的交通,險峻的環境,神秘的文化,導致湘西歷來被視為世界之外的秘境,從歷史上曾有過的"蠻地""三苗""鬼方"等稱謂可見一斑,然而正是這些因素的影響,給湘西獨特的文化樹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使它不被侵蝕和剝離,得以完好地延續至今。
數千年來,在湘西的大地上,苗族與其他文化之間的關系一直處于沖突與融合的矛盾之中,壓迫統治與反抗斗爭始終相互交織。歷史上,苗族居住區與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族居住區往往相互隔離,相對獨立與外界。秦漢以來,統治者對苗民采取"附則受而不逆,叛則棄而不追"的羈縻政策,但元明時期,統治者對苗族地區的壓迫日漸加劇,導致反抗起義不斷冒出。萬歷年間,明廷對湘西苗族實施封鎖政策,開始修筑"邊墻",北起湘西古丈縣,南至貴州銅仁黃會營,全長190公里,建碉設卡數十處,并以"邊墻"為界,將墻外不服管治的苗民稱為"生苗",墻外接受教化的苗民則成為"熟苗"。至清朝初期,湘西臘爾山區的苗民仍處于"無君長、不相統屬"的"生界"。清廷武力強征"生界",從而引爆"乾嘉苗民起義",戰爭之慘烈,直接導致了清王朝的中衰。鎮壓起義后,清廷開始在明代邊墻的基礎上加固擴建,并廣設碉樓、屯卡、訊堡、哨臺、炮臺、關門、關廂等,實施"苗不出境、漢不入峒"的民族隔離政策。至今,湘西大地上的諸多村寨都以堡、臺等命名,與清軍的軍事部署有著直接關系。
湘西苗族村寨,大致上可分為依山型和傍水型,或建立在向陽的山脊、山坡,或選擇山腳下有水流過的地方,成群成組地沿山脈等高線排列,通常是橫向排列,呈現出一定規律。有的苗族村寨,為躲避戰亂,在選址上很注意隱蔽性,建在山谷中,在村寨兩邊都看不到它,只有走到近前,才會猛然發現還有村寨的存在;也有些村寨選址在險要的山頂,易守難攻。苗族大多同姓聚居,村寨通常由一個或幾個主要的姓氏組成,民居規模一般也不大。正是在這些散落在邊墻之外臘爾山區的眾多苗族村寨,承載著苗族豐富燦爛的文化。苗族具有獨立的語言,但無通用文字,苗民們通過口口相傳的民謠代代傳誦,保存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
如同苗族村落一樣,土家族村落一樣承載著民族演變的歷史風云。土家族的歷史同樣源遠流長,可追溯到古代的"蠻人"和"巴人"。土家人自稱"畢茲卡",土家語的意思為"本地人"。秦漢時期,土家族仍過著火耕水褥、漁獵山伐的部落生活,以種族血緣關系為紐帶。秦以后,當政者在武陵山區特設郡縣,派駐官吏,但控制松弛,時斷時續,所以,地方勢力仍是直接的統治者,這些地方勢力即各土家部落的首領。唐代規定,對歸順朝廷的部落首領委以官職,并允許世襲,強化了對土家族的統治。到唐末五代時期,局勢動蕩,土家族各首領乘勢割據稱雄,江西人彭氏趁機取得了部落首領吳著沖的信任,為其助理,一邊與吳著沖結好,一邊暗自培植力量,至彭瑊,勢力壯大后,見機趕走吳著沖自立門戶,又幾經征戰,在酉水河域取得統領地位。之后,湘西土家族歷經彭氏家族的統治長達818年。新中國成立后,并未將土家族納為單一民族,被誤認為是苗族。經過土家人的不斷申請和潘光旦教授等專家學者的呼吁和論證,土家族終于在1953年被認定為單一名族,至今僅五十年歷史,可謂是"年輕的古老民族"。
湘西歷來閉塞,被外界視為不開化的荒蠻之地,高山大河的阻擋,在一定程度上緩沖了土家族被同化的速度。湘西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武陵山腹地酉水河岸,散落在崇山峻嶺的山谷坡地。由于地理和氣候等因素影響,土家族建筑風格以干欄式建筑為主。與苗族不同的是,土家族村寨各家各棟相互較為獨立,通常由各村寨自然條件和地理形勢因地制宜修建。同時,土家族非常注重保護居住環境,民居時常隱蔽在樹林之中,頗有田園風情。然而,現代文明的洗刷,加速了土家族漢化的進程,如今,相當一部分土家人已經和漢人沒有區別,他們失去了自己的語言、服飾和習俗。在湘西,土家文化顯然不如苗族文化旺盛,但在武陵山脈的重重大山之中,在酉水河域的一些山寨,還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土家風情,土家語仍然一些村寨代代相傳,擺手舞依然在跳動,毛古斯依然在上演,西蘭卡普依然在閃耀,哭嫁歌依然在唱響。
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瑊之子彭士愁發動溪州之戰,進攻楚王馬希范領地。雖然彭士愁在溪州之戰中以戰敗收場,但馬希范為安撫彭士愁,仍與之訂立盟約,鑄五千斤銅柱立于溪州,上書雙方協議和誓言,奠定了彭士愁在湘西地區的統治地位。從彭瑊封為刺史到雍正十三年末代土司納土,彭氏統治湘西長達818年,成為湘西地區文明進程中,不可繞開的一座大山。彭氏王朝老司城成為湘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數百年。清朝改土歸流后,末代土司彭肇槐遷司治于永順縣顆砂村,于是又有了顆砂"新司城"。1728年,彭肇槐自動獻土,帶領子孫返回江西祖居地。從此,老司城迅速衰敗,成為今永順縣司城村,只是在那宏偉的大殿和壯麗的萬馬歸朝景象中,才能窺視它獨有的風采。
在歷史長河中,湘西文化從遠古的神話開始,一直發展成熟,延綿流傳至今。從辛女與盤瓠的傳說到現今的文學作品和歌曲,都可以在湘西的村寨中找到它們的蹤影。湘西村寨猶如湘西文化一樣,浩如煙海。然而,不難想象的是,在現代文明的強勢浸淫下,湘西的村寨不免如其他地方一樣,將會一個接一個地失掉了它們原本的模樣,改變了它們原本的話語,逐漸演變成為可以復制的鄉村模型。行走在湘西大地,尋找湘西的古村寨,真恨不得腳步能夠快一些,再快一些,以期能跟上時間的腳步,趕在它們還在的時候,趕緊用相機記錄下來,用整個心胸容納下來,將它展現給世人,展現給以后的時間。然而,出乎人意料的是,在湘西的寨子里行走,無論是烈日下還是風雨里,收獲較大的還是欣慰。驚喜總是在不經意間撞向你。感受著湘西寨子里那些獨特的歷史、文化、建筑和民情,信心就會日漸增加。畢竟,這是湘西的寨子,它們飽受歷史的洗刷,保留下來的是最真實的本色,最堅硬的內核。
湘西,裝載在它的寨子里;時光的沖刷不會令其失去顏色。
這個商品不錯~
內容還行,非常想去趟湘西
這個商品不錯~
好。
書很好,包裝也精美,還沒時間看,先屯
好
很好
5分
? ?
感謝老板,送個真誠的好評!
有獨到見解,可以看看
美麗
好
看著這書就像親臨古村落
速度快,不錯
Satisfied
Satisfied
不錯,對湘西的古村落做了詳細的描述,可想而知,作者做了大量的調查,并熟知這里的文化和歷史。
對于一個喜歡游玩古鎮、古村落的人,這本書很有益處,對湖南冷僻的地區,此書會提供很多知識,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