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存至今的古典園林中,私家園林分布范圍最廣,數量最多,亦有代表性。私家園林之中,最負盛名的是江南園林。中國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贊語,即"江南園林甲天下"。江南私家園林是中國傳統園林的代表,是園林藝術的珍寶,蘇州園林還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本書在綜述其發展歷史、藝術成就的基礎上,對現存不多的實例進行賞析,通過文字和豐富的圖片,展現給讀者一處處江南的園林以及一個園林的江南。本書還收集了著者對園林的論述,以幫助我們體會古人的生活、古人的理想和情懷。
《江南古典私家園林》全彩印刷 裝幀精美 領略江南古典園林之美,讀懂園林建筑的歷史文化內涵
阮儀三,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阮儀三教授兩度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保護委員會頒發的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杰出成就獎,曾獲法國文化部"法蘭西共和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他主持的周莊、同里、用直、烏鎮、西塘、南潯等江南古鎮保護規劃,被稱作文化遺產保護的里程碑。他對古城平遙的搶救和保護更是傳為佳話。他因此被譽為"都市文脈的守護者"、"歷史文化名城的衛士"、"古城的守望者"。他還是蘇州,揚州、紹興.杭州、開封、平遙、麗江等市的城市建設顧問。
前言 概說 園林篇 01 拙政圖 02 網師園 03 滄浪亭 04 藝圃 05 獅子林 06 留園 07 耦園 08 環秀山莊 09 退思園 10 怡園 11 曲園 12 聽楓園 13 寄暢圖 14 燕園 15 羨園 16 個園 17 何園 18 小盤谷 19 喬園 20 瞻園 21 水繪園 22 豫園 23 秋霞圃 24 古猗園 25 醉白池 26 小蓮莊 27 西塘西園 散論篇 01 蘇州園林的文化意境 02 園林紛呈各有特色 03 拙政園的"造景" 04 留園的建筑布局 05 網師園而已和明軒佳話 06 蒔花植木示有情 07 園林里的石峰 08 私家造小園 09 園林大門而已的匠心 10 疊山與理水 11 造園與自然山林 12 江南園林地方風格的差異 13 園林的修復之道 14 江南園林的延續和創新 后記
概 說 園林是人們為了休憩游覽的方便,用自己的雙手創造風景的一種藝術。與建筑一樣,園林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也極為密切,兩者可說是同步發端且互補互映的。然而,它們之間又有明顯的不同:建筑是由人工創造的,而園林卻保留了許多自然的東西,那綠樹、芳草、清泉、美石,充滿著山野的自然氣息。由于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區文化背景的不同,人們對風景的理解和偏愛也有差異,因而也就出現了許多不同特點、不同風格的園林。 中華民族有著愛好自然、鐘情園林的文化傳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諺語便是一個很好的佐證。蘇州、杭州之所以稱得上天堂,主要是得力于兩地園林風景之美。蘇州是園林精品薈萃之地,國寶一級的古典園林有一多半集中在此地;杭州以湖光山色著稱,整個西湖及四周的群山本身便是一個大園林。因為園林之美,在中華文明史上,有多少騷人墨客為之傾倒并留下了珍貴的詩篇畫卷。可以說,凡是名垂中國藝術史冊的美術家、畫家,以及文學家、詩人都和園林有著不解之緣。園林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美好的生活起居和藝術創作的環境,這些藝術家以園林風景為題材的創作又推動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發展和提高。兩者互相借鑒相得益彰,共同繁榮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花苑。 與其他中國傳統藝術一樣,古典園林在它漫長的發展中,形成了許多不同風格的不同類別。比較常用的分類法是按照園林的使用對象,將它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廟園林和邑郊風景園林。皇家園林是供統治者游樂的花園;私家園林是指私人(家庭)擁有的花園,它主要是為個人或家庭服務的;寺廟園林是佛寺道觀中附設的園林,是為宗教活動服務的;而城市郊區山水名勝地的園林,范圍較大,是市民百姓節假日休憩游玩的園林,具有公共建筑的特點。 在中國古代,人們普遍喜愛山水林泉、樹木花草等自然景色,因此修建園林是一種社會性較強、極為普遍的藝術活動。實際上,中國園林是利用山石、花木等自然之物,經過巧妙的構思來美化生活環境的藝術。人皆有愛美之心,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園林是一種自發的大眾性的藝術。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市井平民,都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進行造園活動。因此,留存至今的古典園林中,私家園林分布范圍最廣,數量最多,亦具有代表性。同時,由于社會各種家庭的經濟實力、學識修養、知識層次、審美情趣各有差異,也就使得雖同屬于私家園林,但其大小規模、藝術旨趣各不相同。例如,有模仿帝王苑囿、追求景多景全的王公貴族的花園,有耀府爭勝、堆砌雕鏤的商賈花園,有講究詩情畫意的文人園林,還有一般百姓在宅旁屋后空地上栽花點石而營造的宅院小庭。在這些花園中,藝術成就較高,較具歷史文物價值的,是文人風格的私家園林。所謂文人風格并非指該園林主人必定是騷人墨客。那些滿腹經綸、致仕而歸的官僚,屢考不中而轉行經商的儒賈,以及在窮困潦倒之際擺弄花石以遣情的落拓文人,均可以造出精雅的園林。保留至今日,藝術價值及游覽價值較高的私家園林多數為文人花園,它們的主人有不少是歷史上的文化名人,影響頗大。 私家園林之中,最負盛名的是江南園林。中國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贊語,即"江南園林甲天下",表明了江南私家園林的地位和人們對它的稱頌和向往。江南,是一個較具開放性的地理定義,嚴謹說來,它應該指江蘇境內長江下游南岸的水網地區,但實際上它卻包括長江北岸揚州、泰州等商業富庶地區。明清以來,根據長江三角洲地區共同的人文地理特征,人們所稱的江南,往往是指長江下游、環太湖和錢塘江兩岸大片蠶絲魚米富饒之鄉。主要城市有南京、揚州、泰州、無錫、蘇州、上海、松江、嘉興、湖州、杭州、紹興、寧波等。明代中葉以后,這一帶經濟發展較快,手工業及商業貿易均處于全國經驗豐富地位,物產豐富,市場繁榮。同時,這里又是傳統的文化發達地區,教育較為普遍,由讀書而踏入仕途的人數很多,堪稱人文薈萃,詩文書畫人才輩出。在自然環境方面,這里水道縱橫,湖泊星布,隨處可得泉引水;兼以土地肥沃,花卉樹木易于生長,除了太湖洞庭東、西二山所產湖石之外,江陰、鎮江、宜興、湖州等地,均有石產可作園林造景之用。因此這一帶造園活動一直很活躍,各城市名園薈萃,現存我國私家園林的精品,大多集中在這一帶。由于造園活動的高漲,明清兩代江南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造園大師。他們之中,有的是造詣很深的畫家和藝術家,如文震亨、周秉忠、李漁、石濤等,他們有精湛的藝術素養,以詩畫理論來指導園林創作,留下了不朽的藝術杰作;有的是專職的造園師,如計成、張南垣、戈裕良等,他們原是文人,擅長繪畫,后來親自參加園林的設計和施工,而且又不斷進行總結,著書立說,對我國園林藝術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江南私家園林的歷史源頭,可追溯到兩晉南北朝時期。從漢末大亂到隋文帝統一中原的三四百年間,戰禍連綿,動亂不斷,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黑暗、社會最混亂的時代。士大夫知識階層也同樣難以幸免,處于朝不保夕的境況中。在社會現實的無情打擊下,主張與現實保持一段距離、返歸自然的道家思想重又受到重視。特別是莊子無為浪漫、整日逍遙優游的隱士生活方式,成為許多士人仿效的對象。他們熱衷于在山水間靜思默想,清談玄理,以無為隱逸為清高,著名的"竹林七賢"就是這類士人的代表。這種尋求美麗的風景環境、靜觀世界的認識方法,對于自然風景美的欣賞和理解,幫助是很大的。 在這樣的條件下,一種對后世影響較大的園林——文人園林便應運而生了。這種園林不同于兩漢包羅萬象的帝王花園,也不同于貴戚富豪為了斗富炫耀而建成的宏大華麗的府第園林,它們的目的主要是創造一個清談讀書、觴詠娛情的美好環境,讓生活更接近自然,因此園中景色多自然而少人工,風格清新樸實。特別是東晉南渡之后,中原士族遷移江南,江浙一帶秀麗的自然山水及時次為北方士人所發現,使他們向往自然、追求山林美的審美理想像海綿吸水那樣,迅速得到滿足。為了就近游賞的方便,江南文人園林蓬勃發展起來,出現了私家造園成風,名士愛園成癖的盛況。當時江南一帶的城市中,園林薈萃,"雖重門八襲,高城萬雉,莫不蓄壤開泉,仿佛林澤"。另一方面,士人們又紛紛尋找近城靠鎮、交通便捷的山水之地營建園林,像當時建康(今南京)城外的鐘山、棲霞山,以及浙東會稽諸山等,都擁集了不少名園。 最樸素的文人園林當推東晉陶淵明的田園居了。這位詩人被人尊為我國田園山水詩的鼻祖,也可說是華夏園林中文人村宅園林的創始人。他隱居躬耕的田園居是"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他還在小庭院的籬笆下種了許多菊花,閑時看看菊花,望望南山,保持了古代村居園林樸實無華的清雋格調。這一時期,一些身居高位的文人修建園林也講自然清雅,像會稽王司馬道子的宅園,以竹樹、山水的靈秀取勝;南朝宋的戴颙在蘇州的園林也因"聚石引水,植樹開澗,少時繁密,有若自然"而聞名。 再如大書法家王羲之寫的蘭亭風景,雖然看起來是自然的山水林泉,但實際上也經過了人工改造。它要建亭開渠,修路架橋,后來成了一座著名的山麓園。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也是愛園林成癖。一次他從會稽(今紹興)到吳中(今蘇州一帶),聽說顧辟疆家的園林是一座名園,就去參觀。他進門也不通報,自顧自走入園中欣賞起來,正好碰上園主在宴請賓客。王獻之旁若無人,指東道西,肆意評論了一番,惹得顧辟疆非常生氣。王獻之放浪不拘的行為也被一時傳為美談。 當時著名的士人大多有自己的園林,如謝安、謝靈運、江總、庾信等。這些園林的規模、景色雖然各不相同,但格調上都趨于自然閑適。 隋文帝統一中國后,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并有所發展,特別是隋煬帝為了游歷江南,到揚州看瓊花,專門開鑿了大運河,方便了南方與中原的交通。潤州(今鎮江)、揚州一帶成為長江水道和大運河運輸的樞紐,城市經濟繁榮,私家園林也因此而興盛,見于記載的有裴堪的"櫻桃園"、郝氏園等,有詩人描繪道"暖日凝花柳,春風散管弦",還有"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可知當時在園林中賞景常有絲竹管弦吹彈,以音樂輔佐,可惜已全無遺跡留存。 錢塘江畔的杭州,在唐代也有較大發展。為了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地方官員一直致力于治理西湖,將它變成著名的名勝風景地,湖畔亦始建園林。如大詩人白居易任職杭州期間,修筑白堤,將郡城和湖中孤山連了起來,方便了游覽。為了觀看西湖美景,詩人在孤山腳下用竹和茅草修了一座小筑,名之為"竹閣",每游西湖,都要在閣中休息,并留下了"晚坐竹檐下,放眼竹閣間"的詩句。實際上,這湖濱小筑與廬山草堂一樣,都是屬于詩人自己游覽賞景的園林,只不過一在秀水畔,一在春山中。 唐末五代,中原地區又經受了一段時間的戰爭苦難,但江南經濟卻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吳越國王錢镠父子在杭州大治宮室苑囿,錢镠的另一個兒子元璙封為廣陵王,鎮守蘇州,非常愛好園林,創建了"南園"。那里山池亭閣、奇花美石,經營了三十年。他的部下仿其所好,也相與營建園林。今天的滄浪亭就是在其外戚孫承佑家花園的原址上,經歷代重建的。可以推斷,五代時蘇州的造園活動相當繁榮。 北宋時,江南地區經濟增長很快,已是躍居為全國之首的繁華之地,建都汴梁(今河南開封)也是為了更方便依靠江南的糧食和財富。經濟發展快了,造園活動自然就繁榮起來。見諸于記載的名園就有宋文長的"樂園"、朱西力的"樂園"、梅宣義的"五畝園"。另外,當時有些官場失意遭貶或革職的文人因喜愛江南的美麗和繁華,都喜歡定居在江南一些名城建造私園,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詩人蘇舜欽。他在1045年遭貶后南遷蘇州,見孫承佑家的園林近于荒廢,就買下修建成一代名園"滄浪亭",并留下了"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的名句。到了南宋,趙構小朝廷偏安杭州,沉迷于歌舞園林的享樂之中,在西湖邊上修建多處皇家花園。以此為榜樣,官僚文人也相繼在湖濱營造私園,以致湖光山色間日日歌舞不止,"直把杭州作汴州"。此外,蘇州、湖州一帶,也是文人私家花園的薈萃之地。如著名文人周密所寫《吳興園林記》中,就記述了吳興(今浙江湖州市)的私家園林三十六所。這些園林以水、竹、柳、荷等景色見長,富有江南特色,有的就近取太湖石點綴,漸漸形成園林賞石、疊假山之風,造景手法和布局章法也越來越多樣,對以后江南的造園藝術影響較大。被譽為蘇州園林藝術精品的網師園也始建于此時。 元代蒙古人在江南的統治雖然只有短短九十年,但這一地區私家園林的建造仍然沒有停止,成為中國古典園林從兩宋到明清這一段時期內不可缺少的一個過渡。這一時期最有名的江南文人園林是大畫家倪瓚的"清閟閣"。 倪瓚,字元鎮,號云林,是元代四大畫家之一。他主張繪畫要寫出胸中之逸氣,擅長表現疏木平林、村野田園那種孤寂的無人之境,對我國山水寫意畫的發展,有過很大貢獻。同時,他又是一位著名的造園家,自小對園林便有深厚的感情,二十三歲時創作的《西園圖》,被時人譽為異品。后來他又幫助高僧維則在蘇州構筑獅子林,成功地將其繪畫風格應用于園林,創造了富有靜逸之氣的城市山林。而他在自己故里(今無錫市東八公里處的大廈村)建的清閟閣,更是凝集了畫家畢生的精力。清閟閣在元代,聲名顯赫。據《無錫縣志》載,連大都的外國使臣"紅毛貢夷"也慕名前來,攜帶重禮要求參觀游賞。盡管此園遺址留存甚少,但從留下的一些詩文記載和殘存的地形狀況,還是能推斷出當年盛時的園林風采,其設計之精妙一直為后世文人所稱頌。 發展到明清,江南私家園林進入了全盛期,其顯著的特點是園林數量多,分布范圍廣,在整個江南,掀起了一個造園活動的高潮。中國自明代中葉以后,江南地區工商業極為繁榮,城市人口成倍增長,市民文藝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在小說、戲曲、版畫等藝術繁榮的同時,園林也成了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它從文人雅士抒發性情、追求精神享受的高級形式,逐漸變成了全民廣為喜愛的普及活動。 當時江南私家園林主要集中在長江和大運河沿岸的一些城市,如南京、蘇州、無錫等地,南京是明代的陪都,養有大批閑官,王府又多,而且城周有山有水,園林亦盛極一時,僅《游金陵諸園記》所載就有三十六處之多。其中中山王徐達后人的私園達十余處。蘇州、無錫一帶,官僚文人集中,他們辭官還鄉后,多數要置宅造園,別處官員慕名到蘇州來寓居的也不少,因而明中葉后形成了一個造園的高潮。留存到現在的蘇州的拙政園、留園、藝圃、五峰園以及無錫的寄暢園等,都始創于這一時期。江浙一帶其他小城鎮如松江、太倉、昆山、常熟、嘉興、湖州等地,造園活動亦十分活躍。總之,從明中葉到清初,在文化經濟發達的京師和江南,無論是城市官宦家的大宅,還是鄉鎮小巷的普通民居,都可以見到造園活動,有力量的就堆山挖池,建樓造亭,沒有力量則點幾塊山石,栽幾株翠竹,形成了普遍的園林美化風氣。 明清時期江南園林的精品可謂碩果累累,許多名園雖然隨著歷史的變遷均已化作過眼的云煙,但卻較完整地保留在當時繁榮的園記文學之中。這些文字不同于以往的山水游記,而是專門記述各園的景色。較著名的有田汝成的《西湖游覽志》,王世貞的《游金陵諸園記》、《婁東園林志》,張岱的《西湖尋夢》、《陶庵夢憶》等。到清代,園記文學更加繁榮,出現了李斗的《揚州畫舫錄》,錢泳的《履園叢話》這樣的巨篇,有的甚至還輔以圖畫(如麟慶的《鴻雪姻緣圖記》)。這些園林游記大都以清新白描的手法記述了園林景色,是今天研究明、清江南園林結構布局和藝術處理的重要資料。 明清江南園林發展的另一個特點是藝術理論的提高和技術的進步。在園林的規劃階段,它更講究布局立意的詩情畫意,更注意從中國古代其他傳統藝術中汲取營養。在眾多造園藝術家的努力下,江南私家園林在這一時期達到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極為輝煌的頂點。許多名園成為明清皇家園林設計建造時學習的樣板,深得當時中國較高統治者——皇帝的青睞和喜愛。在留存至今的皇家園林如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中,可以找到許多江南私家園林全盛時期精品美景的縮影。由于造園活動的普及和持久,在明清時期,專門從事園林建造的專業隊伍逐漸形成了。以往造園常常和建筑工程混雜在一起,分工不明,到明代正式出現了專門疊山種花的匠人,叫做"花園子"。特別是假山的堆疊,是藝術性很強的工作,它要求匠人既懂得傳統山水畫的基本理論和山石表現的皴法,又要掌握打樁、平衡、懸挑等工程問題。從今日古園中遺留的明清兩代假山來看,當時堆疊峰巒洞壑的技藝是很高的,具有渾厚的天然氣勢。特別是像張南陽、周秉忠、張南垣、戈裕良等名家的作品,更是巧奪天工,成為后代堆山的楷模。 對園林藝術理論貢獻較大的是明末計成。計成從小喜愛繪畫并有很廣的游歷經驗,中年以后開始在江南從事造園,曾為揚州、吳江等地許多文人墨客建造過園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以畢生的精力撰寫了《園冶》一書,成為我國園林藝術的經典。書中,作者明確提出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宗旨,表明了園林造景應該以自然雅致、宛若天成作為藝術的較高追求。在具體的園林創作中,必須做到"巧廣固借,精在體宣"。計成以這兩條中國園林創作的重要法則為主線,以江南私家園林的實踐經驗為基礎,分章論述了園林藝術的規劃布局、園地選擇、堆山理山和借景對景等設計方法,同時還對建筑的"立基"、"欄桿"、"鋪地"、"疊石"等具體的造景手法進行了詳述。這是歷史上及時次對中國園林藝術進行的、系統的理論總結,也確立了江南私家園林在中國園林藝術上的重要地位。 品評和鑒賞留存至今的江南私家名園,可以發現,它們往往具有下面一些特點。 及時是小中具大,以少勝多。從園林所處的位置看,私家園林多數是住宅和府第相連,成為城鎮的府第園或宅傍園。在風景秀麗的城郊山水之間,也有不少私人花園,但它的主人在城中還有正宅,而是將花園作為春來看花,夏來避暑,秋來賞月的居處,是一種別墅式的園林。除了個別高官權貴的花園,不管在城里還是城郊,私家園林一般占地均不大,大的十來畝,小的僅幾畝。這從現存的文人古園的題名上也可反映出來。如蘇州有壺園,因其小,整個園林空間好似一把茶壺而名。還有殘粒園、芥子園、半畝園等名園,皆以小而著稱。小對建造園林是不利的,然而古代園林家卻能自如地掌握藝術創作的辯證法則,化不利為有利,在"小"字上做文章,精心設計和布置,在有限的范圍之內創造出無限的景色來,做到小中具大,以小勝多。"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會萬師",人們常用這副楹聯來形容中國古典戲曲以少勝多的高超技藝,其實文人園林亦然。它要在小范圍內表現出大千世界的美景,就更要運用"以一當十"的藝術原則。園中各景,無論是假山水池,還是亭臺、廊橋,甚至庭院一隅,均以小巧為上,能入畫者為佳,其立基定位、排列布置,都要反復錘煉,以收到筆愈少氣愈壯,景愈簡意愈濃的藝術效果。 江南私家園林的第二個特點是富有文心和書卷氣。"主人無俗態,作圃見文心",這是明代書畫家陳繼儒為其友人所作園記《青蓮山房》中的贊語。由于私家園林一般均較小,容納不了許多景,沒有苑圃那種宏大壯麗,但它卻別有韻味,能令人流連忘返,其關鍵就是園景中融合了園主的文心和修養。主人的思想境界越高,其園林所表現的文心與詩意也越濃。在造園的初始構思階段,他們常如吟詩作文一般來對待園林創作。清代園林評論家錢泳從江南文人園林的構思布局中看到了造園與文學創作之間的共同點。他在《履園叢話》中說:"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應,最忌堆砌,最忌錯雜,方稱佳構。"游賞好的文人園林,便會感到畫境中的一股文心,園景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榭,似乎都經過仔細推敲,就像作詩時對字的錘煉一樣,使它們均妥帖地各就其位,有曲有直,有藏有露,彼此呼應而成為一首動人的風景詩篇。如蘇州網師園是江南頗有代表性的私家小園,園內的書齋庭院"殿春簃"作為我國古典園林之精華,已復建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其雅潔的格調、精巧的制作,深得參觀者的好評。著名園林家陳從周曾這樣來評論它的書卷氣:"網師園清新有韻味,以文學作品擬之,正如北宋晏幾道小山詞之`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建筑無多,山石有限,其奴役風月,左右游人,若非造園家`匠心`獨到,不克臻此。" 江南私家園林的第三個特點,是其景色大多比較雅樸。"雅"是我國傳統美學中獨有的范疇,主要指寧靜自然,風韻清新,簡潔淡泊,落落大方。"樸",是指質樸、古樸、樸素,不求華麗繁瑣。私家園林能做到雅和樸,是和以少勝多、以簡勝繁密切相關聯的。從使用上看,私家園林是人們休憩賞景、養性讀書之處,所以園景一般都典雅清靜,自然清新,沒有苑圃風景中那種艷麗奪目的色彩。園中建筑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灰瓦白墻,木裝修也多深褐色。臺基及鋪地或用青磚灰石,或者用更為樸素大方的卵石、碎磚碎瓦等砌鋪而成,其圖案花紋也較多選用格子紋、冰裂紋或簡潔的植物花葉式樣。室內陳設也多為古雅的藝術品。就是作為園林各景區點景的匾額和楹聯,也極為雅樸,或用木板,或用剖開大竹陰刻,以求顯得自然古雅,與園林相協調融合。另外,江南私家園林中的建筑雖然相對比其他類別的園林要多,但除了主要廳堂之外,一般都融于山水景色之中。傳統建筑以對稱院落層層推進的布局方式與園中建筑相協調,如拙政園"海棠春塢"和留園的"揖峰軒",分別是一間半和兩間半的特殊小筑,脫出了正規建筑三、五、七奇數間的規范。這就是《園冶》所說的 "半間一廣,自然雅稱"的好詮釋。 江南園林,特別是一些文人私園的植物景致,也十分講究,多選易成活的鄉土樹種,以姿態好,便于管理為佳。據《江南園林志》載,清初文人徐日久曾說園林植物有三不蓄:"若花木之無長進、若欲人奉承、若高自鼎貴者,俱不蓄。"同時,一些山野村落中常見的榆、槐、柳等都是園中的佳選。如拙政園中部池上兩島"老榆旁岸,垂楊焰火,幽然叢出"的野山意趣,以及留園西部"漫山楓樹,桃柳成蔭"的城市山林風貌等均是江南園林自然質樸植物造景的范例。 江南私家園林的第四個特點是因地制宜,注重塑造園林的韻味特色。江南園林在布局和造景上,往往能不拘俗套,根據基地不同的環境條件,營建自己的個性特色。由于古代士人一般都具有較高的審美修養,對自然美較為敏感,又有豐富的游歷經驗,因此在構園造景時,能自覺按自然規律辦事,因地制宜地處理好園中山石、水體、花木等景物的關系。不求景多景全而求其精,以突出自己園林的風景主題和個性。這和我國傳統文論提倡的自然清新、不落窠臼,追求靈性神韻有較大關系。如南宋周密的《吳興園林記》所記,當時名園三十六所,均有各自的景觀特點:有的以景致蒼古擅名,有的主賞水景幽邃,有的以玲瓏奇石取勝,有的甚至以聆泉瀑觀動水之聲色美景為特色。這些園林的名景都是根據不同的環境條件而營造的。再看今天甲于天下的蘇州園林,雖然總屬江南水鄉風格,有其一定的共性,但各園還是有著自己的個性:拙政園以水為主景,建筑簡雅,具有樸素開朗、平淡天真的自然風格;留園以山池建筑并重,庭院玲瓏幽靜,亭臺華美而不俗;網師園則以精巧幽深見勝,結構緊湊,有覽而不盡之情致;滄浪亭蒼古而清幽,富有山林野趣。就說園中最為引人注意的山水造景,其組合變化也極為多樣。有的山水相依,水石交融,如拙政園中部,從主廳遠香堂北望,池中兩座山島的平崗水磯互錯互映,表現出一種平和協調的美;有的山水相爭,成峽谷、成深淵。如無錫寄暢園的黃石大假山直逼水池"錦匯漪",臨水山石壁立,一條小徑沿石壁曲折在水中穿越,頗有絕壁淺灘的風景意味。再如蘇州滄浪亭,并沒有像一般造園那樣,在小小范圍之內堆山挖池,而是集中花園的全部土地,堆了一座土石相間的大假山,極為古樸自然,而與山相配的水是從園外借來的。造園師別出新意,讓大假山緩緩坡向園子前邊的界河葑水,營造出山水相親的意味。為了使內外山水相和,在沿界不設高墻,僅有一曲廊依山麓起伏,貼水穿過,廊中置一水榭、一釣亭。這是江南文人園林山水景的一大絕唱。從以上三例,可以看出江南古代文人雅士的園林也和他們的詩文繪畫一樣,注重各自獨特風格的熔鑄和個性的塑造。這一點在今天鑒賞時應該格外在意。 江南私家園林一個特點,是在較小的范圍之內,能使園林的游賞功能與居住功能密切結合在一起,實現"游"與"居"的統一。古代常將優游山水、耽樂林泉稱之為"游",而稱在風景環境中讀書、習藝、清談和宴飲為"居",唯有達此兩個境界,藝術才算完善。北宋畫家郭熙說過:山水風景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四等,只有達到"可游"和"可居"的境界,才能稱為"妙品"。我國風景資源豐富,名山勝水的美麗景色曾使歷代許多文人藝術家為之陶醉,山水游歷成了一時的風尚,然而真正像隱士逸人和僧道弟子那樣甘愿居于一隅山水之中的,終究為數很少。因此古代士人既想耽樂于名山大川,又不甘心放棄都市的世俗生活,存在著自然美欣賞和物質美享受的矛盾。然而,通過園林藝術家的匠意構思和特殊處理,能使這本來矛盾的雙方辯證地統一起來。在城市宅府旁的私家小園中,這一特點就表現得格外明顯。另外,我國古園常常以多變靈活的氣候天象作為觀賞的主題,如明代文學家王世貞自撰的《弇山園記》中,就認為自己這座花園最宜于花時、月時、雪時、雨時、風時和暑日賞景,人稱"六宜"。要是沒有遮風避雨的半室內游覽線,賞景的情趣便會大打折扣。留至今日的江南文人園林,既重視自然美景的再造,又有廳堂書齋,講究起居生活的舒適和方便,基本上做到了"可游"、"可居"的兼顧。這也是古代私家園林極為繁榮的根本原因。 北宋著名學者沈括曾著有《夢溪筆談》,并以夢溪命名自己在鎮江的小園。書中他曾這樣記述了園中的豐富生活:"漁于泉,舫于淵,俯仰于茂木美蔭之間……與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禪、墨、丹、茶、吟、談、酒,謂之`九客`。"耽樂于茂木美蔭之間,或垂釣,或泛舟,但又不能忘情于文人雅士鐘情的"九客",這種與自然親近而又不偏廢文化生活的追求,充分反映了古代士大夫知識分子對于我國古典園林游居結合的理想生活環境的鐘愛。
非常滿意,很喜歡!
下次還來買
感覺還不錯!!個人覺得值得購買!!!
江南園林的魅力在于內在的美,含蓄而內斂,如果沒有大師的指點迷津,一般人只會貪戀她的外表,而此書對于想追尋江南園林的美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領略江南古典園林之美,讀懂園林建筑的歷史文化內涵
通讀全本最大的感受是覺得自己眼界太小,毫無景觀想象力,弄得書中諸多對于園景的描寫對我而言只成了一本文字書。 想學園林,要先開眼界。
因為去了一趟蘇州,就愛上了蘇州園林,于是買了這本書,希望能把書里提到的每一個園林都欣賞遍
良心推薦!!!真的很好,紙都是很厚的那種,配圖特別好看,與文字也很協調
不錯的園林普及本,圖文并茂
挺不錯的
很好
這本書有點重,慢慢欣賞。。。
不錯
好
專業度高
讀書是生活的一部分,自從學習了在網上購書之后,方便了許多,自己想看的書籍隨時可以買了來看。可是又出現了一個弊端,那就是讀書的速度,遠沒有買書的速度快。要節制呀。
這本書不賴
不錯,腦子。
發貨快,包裝不錯
還不錯,挺喜歡的!
當當一直都很不錯
送貨服務態度好,送貨超快的,東西經濟實惠,非常滿意!已經在當當買了很多個本了,質量都很好。
書很好!!
書很好!!
一如既往的好,推薦
畫面優美,
好好好好好!
書一般,都是彩圖,總平面圖和一些必要的建筑圖太少了,只能作為科普書籍翻翻。(實際上有點像景區內賣的宣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