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里,沒什么比云更具多樣性和戲劇性,沒什么能像云那樣美得雄偉壯觀,卻轉瞬即逝。
云有喜怒哀樂,灑脫隨性,千姿百態。如果沒有云,天空將只剩光禿禿的湛藍,無聊而乏味;如果沒有云,夕陽西下的景象僅僅是一顆明亮的球消失在地平線之下;如果沒有云,人類也將沒有任何可飲用的水源……云擁有改變世界的強大力量。
作者從小愛看云,他于2004年成立"賞云協會",并在眾所期待下寫出這本精彩的"賞云指南",以云的十大分類為基礎,包羅萬象,趣味橫生,詳細介紹風起云涌的科學原理、朵朵白云的趣聞逸事,隨手拈來許多云的文學典故及亙古神話,讓你看到的不只是"云彩",更是云背后的科學、神話與趣聞,更是宇宙的秘密。
云是天空的靈魂,它將帶你一窺自然的奧妙,解開宇宙的答案。
首部"賞云"科普書
云有表情,云有姿態,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美國《讀者文摘》、《環球時報》浪漫推薦
榮登亞馬遜網絡書店與《太陽報》暢銷書排行榜、英國《獨立報》非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名
加文·普雷特-平尼
畢業于牛津大學,英國知名記者,曾與友人共同創辦《游手好閑》(Idler Magazine)雜志。原本是科學白癡,但因從小熱愛看云,進而努力鉆研與云有關的一切知識,并成立賞云協會(The Cloud Appreciation Society),吸引了全球一萬多名"云友"加入,一同分享對于云的愛好。
緣起
賞云協會宣言
云的種類
云的形態
低 云
ONE 積云
TWO 積雨云
THREE 層云
FOUR 層積云
中 云
FIVE 高積云
SIX 高層云
SEVEN 雨層云
高 云
EIGHT 卷云
NINE 卷積云
TEN 卷層云
別忘了,還有這些云……
ELEVEN 其他的云
TWELVE 航跡云
THIRTEEN 陣晨風云
ONE積.云
晴天里形成的棉花團
萊昂納多 ?達 ?芬奇曾將云描述為"沒有外觀(皮膚)的物體",我們可以領會他的意思。云像鬼魅一般神出鬼沒、朦朧不清、轉瞬即逝:你可以看到它的外形,但很難說清它的形狀。
積云與達 ?芬奇的描述有所不同,它像一堆堆亮白的西藍花,比其他類型的云更清晰可辨。小時候,我總以為會有人搭著長梯爬到云朵上摘棉花。它們看起來觸手可及,而且手感一定無比柔軟。積云是云家族中最常見、最典型的代表,可以作為初級賞云者的觀察對象。
積云的學名是 Cumulus,在拉丁語里是"堆積"的意思,意味著這種云的形狀多層重疊。研究者按形態將它們分成淡積云、中積云和濃積云等。淡積云是其中最小的一種,它的學名(humilis)在拉丁語里是"謙卑"的意思,其寬度大于高度;中積云的高度與寬度相似,而濃積云的高度大于寬度。
陽光明媚的早晨,在陸地上空通常會形成一些淡積云。和它的"兄弟"——中積云一樣,淡積云也不會產生降雨,所以這兩種云通常被視為"晴天云",推翻了人們認為云只會帶來惡劣天氣的傳統看法。晴朗的午后,慵懶地躺在滿天棉花糖般的積云下,看云卷云舒,比躺在空曠單調、萬里無云的蒼穹下更心曠神怡。大家可千萬別被"太陽至上主義者"洗腦,晴天云是夏日美好天氣的主角。
如何識別積云
積云是頂部呈山丘狀、圓弧形或塔形垂直向上發展的云塊,云底較低且平坦,云體龐大,云塊之間多不相連。積云上部像西藍花,接受太陽光反射后云體亮白,但當太陽在云層后時則云體陰暗。積云一般零散地布滿天空。典型高度:600~900米形成區域:世界各地,南極除外(地表溫度太低,無法形成上升的熱氣流)。降水情況(落地):一般無降水,濃積云產生的短時陣雨除外。
另一種積云叫碎積云。它體積較小,輪廓不清晰,邊緣破碎。積云形成約 10分鐘后開始消散,此時就形成碎積云。
10種主要的云屬被分成不同類,每一類還可能有"變種"。這些變種是人們觀察到的這一云屬的外觀特征。積云的變種是輻輳狀云,這種云彩與氣流平行,呈現出排狀形態。這一排排的"棉花團"有時被稱作"云道奇觀"(clound streets)。
積云通常帶來晴好天氣,不過任何一種云在一定條件下都可能變成降水云,積云也不例外。"晴天娃娃"淡積云和中積云偶爾也會轉變成"憤怒"高聳的濃積云。濃積云絕不是帶來晴好天氣的云,它會轉化為巨大的、令人敬畏的雷雨云(屬積雨云),且濃積云本身也可能產生中陣雨到大陣雨。在炎熱潮濕的熱帶地區,積云在24小時之內可以從淡積云發展成濃積云甚至積雨云,這一變化在溫帶地區不常見。然而,如果你觀察到正午前積云發展為高大的濃積云,下午很可能有大陣雨。賞云者請記住:"上午高聳濃積云,下午傾盆大雨淋。 "
積云輪廓分明的獨特外形使得它們成了小朋友畫畫時的最愛。 6歲小朋友在畫房子時,總是會在房子上空中畫上幾朵蓬松、飄浮的積云,否則會感覺少了點什么。孩子們非常喜歡云,難道是因為兒時躺在嬰兒車里,每天盯著天空,對云產生了強烈的迷戀?正如小雞對破殼而出時看到的及時樣東西形成依戀一樣。在孩子的圖畫中,人的形象可能是胳膊從脖子里長出來、眼睛不在臉上,但他們卻可以把積云畫得漂亮、自然。當然,積云比其他云更容易畫。然而,積云普遍出現在小學生的繪畫中也許有其他更深層的原因。
積云是最常見、最為人熟知的一種云。當我們想起云時,立即浮現在腦海中的很可能就是這一朵朵棉花般的積云。正因為如此, 1975年,當 22歲的平面設計師馬克 ?艾倫( Mark Allen)在給 BBC天氣預報設計圖標時,畫的就是線條柔和的蓬松積云。那時,天氣預報的圖標是裹著橡膠外皮的磁鐵,預報員總是要"啪"一聲將圖標放在英國地圖上。可每當預報員轉過身去時,圖標就會掉到地上。這時,我和其他觀眾一樣,總是暗笑。
到 2005年為止, BBC天氣預報用積云圖標象征云已有 30年歷史。同年, BBC重新設計天氣氣象圖,采用動態3D系統,可以展現出天氣中實際的云量和降雨分布的變化。盡管新系統可以更地顯示云量,觀眾卻抱怨攝像頭在電腦生成的地圖上來回切換,讓他們眼花繚亂。或許這只是個借口,他們只是像我一樣,希望再看到親切的積云圖標。
雖然觀天賞云好是在閑暇時悠然地進行,但其實人人都可以隨時享受賞云的樂趣。云是自然界最講求平等的存在,無論身在何處,每個人都可以欣賞到它。較高的地理位置很有利于賞云,站在高樓或山上,我們可以更好地欣賞這一優美的自然景觀。但和地理位置相比,賞云時更重要的還是心境。如果你不是火車迷,不會跑到火車站記錄下自己見到的列車號,所以我們在賞云時,沒必要站在山頭,手持鋼筆,在筆記本上對各種云的形狀詳加記錄,那會破壞賞云的心境。更不要嘗試著給每種云編號。
賞云者不是編目員,不需要為云編制目錄。氣象學家忙于為不同云屬、云類與各變種的云分門別類,因為這是他們的工作。賞云者的追求是更溫和且深思熟慮,類似于冥想或禪修,它會引導人們更好地認識物質世界、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使身心達到更通徹的境界。約翰 ?康斯太布爾( John Constable)是英國最著名的云彩畫家。他的風景畫常以天空為主旨,以情
感的主體。他將云彩畫得活靈活現,富有活力,而這些正是鄉村田園風景畫缺乏的。
我認同康斯太布爾的觀點:"除非我們真正理解,否則將一無所知。"如果賞云者能真正了解云的形成過程,如何形成某種形狀,如何從一種形狀變成另一種形狀,如何成長和發展,如何消散,他們知道的就不僅是氣象學原理了。
ONE積.云
晴天里形成的棉花團
萊昂納多 ?達 ?芬奇曾將云描述為"沒有外觀(皮膚)的物體",我們可以領會他的意思。云像鬼魅一般神出鬼沒、朦朧不清、轉瞬即逝:你可以看到它的外形,但很難說清它的形狀。
積云與達 ?芬奇的描述有所不同,它像一堆堆亮白的西藍花,比其他類型的云更清晰可辨。小時候,我總以為會有人搭著長梯爬到云朵上摘棉花。它們看起來觸手可及,而且手感一定無比柔軟。積云是云家族中最常見、最典型的代表,可以作為初級賞云者的觀察對象。
積云的學名是 Cumulus,在拉丁語里是"堆積"的意思,意味著這種云的形狀多層重疊。研究者按形態將它們分成淡積云、中積云和濃積云等。淡積云是其中最小的一種,它的學名(humilis)在拉丁語里是"謙卑"的意思,其寬度大于高度;中積云的高度與寬度相似,而濃積云的高度大于寬度。
陽光明媚的早晨,在陸地上空通常會形成一些淡積云。和它的"兄弟"——中積云一樣,淡積云也不會產生降雨,所以這兩種云通常被視為"晴天云",推翻了人們認為云只會帶來惡劣天氣的傳統看法。晴朗的午后,慵懶地躺在滿天棉花糖般的積云下,看云卷云舒,比躺在空曠單調、萬里無云的蒼穹下更心曠神怡。大家可千萬別被"太陽至上主義者"洗腦,晴天云是夏日美好天氣的主角。
如何識別積云
積云是頂部呈山丘狀、圓弧形或塔形垂直向上發展的云塊,云底較低且平坦,云體龐大,云塊之間多不相連。積云上部像西藍花,接受太陽光反射后云體亮白,但當太陽在云層后時則云體陰暗。積云一般零散地布滿天空。典型高度:600~900米形成區域:世界各地,南極除外(地表溫度太低,無法形成上升的熱氣流)。降水情況(落地):一般無降水,濃積云產生的短時陣雨除外。
另一種積云叫碎積云。它體積較小,輪廓不清晰,邊緣破碎。積云形成約 10分鐘后開始消散,此時就形成碎積云。
10種主要的云屬被分成不同類,每一類還可能有"變種"。這些變種是人們觀察到的這一云屬的外觀特征。積云的變種是輻輳狀云,這種云彩與氣流平行,呈現出排狀形態。這一排排的"棉花團"有時被稱作"云道奇觀"(clound streets)。
積云通常帶來晴好天氣,不過任何一種云在一定條件下都可能變成降水云,積云也不例外。"晴天娃娃"淡積云和中積云偶爾也會轉變成"憤怒"高聳的濃積云。濃積云絕不是帶來晴好天氣的云,它會轉化為巨大的、令人敬畏的雷雨云(屬積雨云),且濃積云本身也可能產生中陣雨到大陣雨。在炎熱潮濕的熱帶地區,積云在24小時之內可以從淡積云發展成濃積云甚至積雨云,這一變化在溫帶地區不常見。然而,如果你觀察到正午前積云發展為高大的濃積云,下午很可能有大陣雨。賞云者請記住:"上午高聳濃積云,下午傾盆大雨淋。 "
積云輪廓分明的獨特外形使得它們成了小朋友畫畫時的最愛。 6歲小朋友在畫房子時,總是會在房子上空中畫上幾朵蓬松、飄浮的積云,否則會感覺少了點什么。孩子們非常喜歡云,難道是因為兒時躺在嬰兒車里,每天盯著天空,對云產生了強烈的迷戀?正如小雞對破殼而出時看到的及時樣東西形成依戀一樣。在孩子的圖畫中,人的形象可能是胳膊從脖子里長出來、眼睛不在臉上,但他們卻可以把積云畫得漂亮、自然。當然,積云比其他云更容易畫。然而,積云普遍出現在小學生的繪畫中也許有其他更深層的原因。
積云是最常見、最為人熟知的一種云。當我們想起云時,立即浮現在腦海中的很可能就是這一朵朵棉花般的積云。正因為如此, 1975年,當 22歲的平面設計師馬克 ?艾倫( Mark Allen)在給 BBC天氣預報設計圖標時,畫的就是線條柔和的蓬松積云。那時,天氣預報的圖標是裹著橡膠外皮的磁鐵,預報員總是要"啪"一聲將圖標放在英國地圖上。可每當預報員轉過身去時,圖標就會掉到地上。這時,我和其他觀眾一樣,總是暗笑。
到 2005年為止, BBC天氣預報用積云圖標象征云已有 30年歷史。同年, BBC重新設計天氣氣象圖,采用動態3D系統,可以展現出天氣中實際的云量和降雨分布的變化。盡管新系統可以更地顯示云量,觀眾卻抱怨攝像頭在電腦生成的地圖上來回切換,讓他們眼花繚亂。或許這只是個借口,他們只是像我一樣,希望再看到親切的積云圖標。
雖然觀天賞云好是在閑暇時悠然地進行,但其實人人都可以隨時享受賞云的樂趣。云是自然界最講求平等的存在,無論身在何處,每個人都可以欣賞到它。較高的地理位置很有利于賞云,站在高樓或山上,我們可以更好地欣賞這一優美的自然景觀。但和地理位置相比,賞云時更重要的還是心境。如果你不是火車迷,不會跑到火車站記錄下自己見到的列車號,所以我們在賞云時,沒必要站在山頭,手持鋼筆,在筆記本上對各種云的形狀詳加記錄,那會破壞賞云的心境。更不要嘗試著給每種云編號。
賞云者不是編目員,不需要為云編制目錄。氣象學家忙于為不同云屬、云類與各變種的云分門別類,因為這是他們的工作。賞云者的追求是更溫和且深思熟慮,類似于冥想或禪修,它會引導人們更好地認識物質世界、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使身心達到更通徹的境界。約翰 ?康斯太布爾( John Constable)是英國最著名的云彩畫家。他的風景畫常以天空為主旨,以情
感的主體。他將云彩畫得活靈活現,富有活力,而這些正是鄉村田園風景畫缺乏的。
我認同康斯太布爾的觀點:"除非我們真正理解,否則將一無所知。"如果賞云者能真正了解云的形成過程,如何形成某種形狀,如何從一種形狀變成另一種形狀,如何成長和發展,如何消散,他們知道的就不僅是氣象學原理了。
這是一本令人愉快的書,每個人都應該在車里和廚房窗邊放一本!
——《每日電訊報》
作者揉合了幽默嘲諷和科學知識,把學習賞云變得趣味十足!
——《出版家周刊》
愛上一朵云吧,它能使你保持和大自然一致的步調,也值得你抽出一點時間來。
——《讀者文摘》
有很多云的很詳細的介紹,讓喜歡看云的孩子愛不釋手,只是有一點,如果圖片是彩色的就好了,紙有薄,黑白的圖看不真切。
主要講的是云的種類以及形態,配圖大部分是手繪的,但是也形象。語言幽默風趣,淺顯易懂,適合初學者。
前天北京就預警將至大雨,結果到今天都沒下下來,不知道氣象局局長是怎樣睡著的,一狠心買了這本云知道,也許我還半路出家看得比他們還準呢,書到手了,好好研究去
很有意思的一本書,講了很多有關云的知識,原來云這么有趣,看完好像也可以冒充一下諸葛亮觀天象了,O(∩_∩)O哈哈~
云的圖片基本選用黑白印刷且分辨率太低,不易辨認。
這本在收藏夾里呆了快兩年,還是已經兩年了,這次雙11我盯得很緊,終于以4.9折買到手了〒_〒留著給自己科普,給以后得兒女科普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啊⊙﹏⊙
首部“賞云”科普書,云有表情,云有姿態,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宇宙的答案云知道,水知道什么?萬物知道什么?值得閱讀。
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拿回家給孩子看,她真是愛不釋手,還把天空的云和書里的云做對比,看看是什么種類。家長也可以看看長長知識。
科普書科普到云的具體形態,有時間要好好實踐一下,不錯!
本來以為會比較沉悶的,誰知道是這么有意思的一本科普書~非常實用,也有趣,適合我這種愛看云發呆的人~呵呵,不過有了這本書以后就不是看熱鬧,而是看門道了,原來云彩里包含了這么多的信息~
從專業知識的角度講解云,語言通俗易懂,還分享了一些描寫云的唯美詩句
小學的時候上過一篇講云的課文,記不太清,但一直都對云有好奇感,最喜歡火燒云。之前在雜志上看到關于云的專欄,剛好又遇見這本書就買了,用科學指導興趣啊哈。書還不錯哦。
有一部關于這個觀云協會的紀錄片,所以看到這書覺得挺親切。市面上幾乎見不到關于云的書,這本書算是填補了一個空白,其他都很好,就是書里面的圖片全是黑白的,印刷質量也一般,所以欣賞起來就大打折扣,這也是不能給五星的原因
這書就是關于云的科普,當然沒法知道宇宙的答案,所知道的不過是關于天氣的事情,這書的語言很隨性,作者的思維相對活躍,關于云關于人們對云認識的歷史,喜歡的喜歡,也會讓人覺得有點啰嗦。
一直都很喜歡看天上的云,這本書非常詳細的講解了每一種云的成因、形態,了解了許多氣象知識,作者還會講講與某種云相關的典故故事,幽默詼諧,讀著很輕松,又學到了知識。現在看到天空的云,都會不自主的去想,是什么云~~之前是在圖書館借到這本書的,看完覺得很不錯,買下來回頭再讀第二遍~~
一本生活氣息非常濃厚的科普書,平時的生活只知道云很漂亮,但關于云的其他一切真是一無所知,這次被科普了,很開心,除非你真正了解,否則將一無所知,這句話對我的觸動非常大,而且大學時學的《云使》在本書中再次看到,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大愛。
常對著天空發呆,尤其是清早、傍晚、秋季,天空的云是如此迷人。以前只是覺得云很美,可講不出門道,有了這本書,那可就不一樣了。原來云也有如此多的知識。另外,我是看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第九期吧,介紹云時提到了這本書,就毫不猶豫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