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星際唱片 : 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圖書
人氣:117

星際唱片 : 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

(充滿太空感的設計!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主筆,記述*飛出太陽系的“旅行者一號”上,那張寄給外星人的“星際唱片”全部內容。美國總統與聯合國秘書長共同參與。)
  • 所屬分類:圖書 >科普讀物>宇宙知識  
  • 作者:(美)[卡爾·薩根]([Carl] [Sagan]) 等著,[楊鵬] 譯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208140103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9
  • 印刷時間:2016-09-01
  • 版次:1
  • 開本:1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盒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星際唱片,是人類對于浩瀚宇宙充滿浪漫的一次問候

發射于1977年,“旅行者號” 行星探測器是NASA代表性的標志項目。2013年9月,NASA正式宣布“旅行者1號”成為至今僅有的一個飛出太陽系的人造物,承載著人類的憧憬和想象,探索無盡的遠方。

兩艘“旅行者”號都攜帶了一張“Golden Record”,一張堪稱“地球檔案”的唱片。唱片的目標接受者是外星生命,當時幾位各個領域的天才們,同時也是本書的作者,必須嘗試從宇宙的尺度上篩選人類的信息,并制作出各種各樣外星生命形態都能夠讀懂的信息形式。未來有24小時,如果人類有幸成為星際種族,這就是我們向宇宙介紹自己的首次嘗試。

唱片收錄了55種人類語言向外星生命發出的問候(來自中國有4種)、90分鐘的各國音樂錄音(代表中國的是古琴名曲《高山流水》)、一部“地球之聲”,以及118種表現地球與人類的照片。在《星際唱片》中可以看到并聽到所有內容,并且有蝦米和知乎的額外內容奉送。

這張唱片可以在宇宙中保存10億年,或許會久過人類本身存在的時間,成為我們在宇宙中存在過的證據。

“這是來自一個渺小而遙遠的世界的禮物,它表現了我們的聲音、我們的科學、我們的影像、我們的音樂、我們的思想和我們的感受。我們正試圖在我們這個時代生存下去,以便我們也許能進入您的時代。”

星際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配合有近150張圖片,文字如薩根一貫風格,深入淺出又發人深思。正如當年的“旅行者”項目本身,本書也是匯聚了天才大腦的作品。

編輯推薦

1.大名鼎鼎、堪稱科學家模范的卡爾薩根,帶領NASA“旅行者”號原班工作團隊撰寫,披露人類寄給外星生命的首份地球檔案的全部內容。

薩根領攜的全精英團隊為什么一定要做星際唱片?又如何篩選制作出終將代表人類和地球的唱片聲音和圖像內容?

“我們很清楚,這顆行星和它的所有居民只是宇宙中一個極小的顆粒。我們滿懷謙卑與希望,向無垠的宇宙邁出這小小的一步。”

2.在宇宙的眼里,人類是什么?我們是否應該嘗試聯絡外星生命?星際唱片是人類交給宇宙的首份答案。

人類究竟應不應該尋找外星生命?在宇宙的尺度中,又該如何認識和定義人?旅行者一號是迄今僅有的一個飛出太陽系的人造物,它載著的星際唱片,不僅是向外星生命介紹我們的名片,也是我們首次掙脫地球,嘗試從星際的尺度上認識自己。

3.獨特的太空感設計,讓一本書真正呈現太空感和音樂性。

星際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模仿黑膠唱片的形式,全書印黑,并打破版式常規,以獨特的形式排列文字與圖片,讓太空感出現在字里行間。本書已經申報本年度“美的書”獎項。

4.贈送印印土星海報、印金別冊和星球紋身貼,讓書像太空一樣酷。

附有蝦米與知乎豐富專題內容,邊讀邊聽邊問答!

作者簡介

卡爾 薩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國天文學家、享譽全球的科普大師,第2709號小行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長期參與美國太空探測計劃,獲得NASA頒發的特別科學成就獎和阿波羅成就獎。薩根是美國天文協會行星科學學會的主席、美國地球物理學會聯合會行星研究會主席、美國科學促進協會行星學會主席。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也曾在哈佛、加州理工任教。

薩根的文學藝術造詣頗高,一生共創作了數十部作品,獲得過普利策獎、雨果獎、艾美獎、阿西莫夫獎等重量級獎項,80年代他自編自導的系列紀錄片《宇宙》在60多個國家上映,引起巨大轟動。此外,他還獲得了美國天文學會的“突出貢獻獎”和美國國家科學院的較高獎“公共福利獎”,以表彰他在“將科學應用于公眾福利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貢獻”。

目錄

序言…………………………吉爾塔特

為了未來的時代與生命……卡爾 薩根

“旅行者”的音樂…………蒂莫西 費瑞斯

“旅行者”的問候…………琳達 薩根

地球之聲……………………安 德魯彥

地球之像……………………喬恩 隆伯格

“旅行者”唱片的創建……弗蘭克 德雷克

“旅行者”的使命——探索外太陽系……卡爾 薩根

尾聲…………………………卡爾 薩根

譯后記

在線預覽

及時章 為了未來的時代和人類 (節選)

——卡爾薩根

1939年,在我快要過五歲生日的時候,父母帶我去看紐約的世界博覽會,那是個新奇之展。兩個金屬球之間閃爍著電火花,藍色、可怕,那是在模擬閃電。一個品牌子上寫著“來聽聽光,看看聲音”。一些建筑展示著異域文化,那些地名我從未聽說過。博覽會公園的中心,是一座高聳的尖塔和一個巨大的圓球形建筑,圓球里正在展覽“明日的世界”你走在一條坡道上,下面是一片未來世界的模型—流線型的汽車奔馳在凌空飛架的道路上,未來的市民們面帶微笑地忙碌著。他們從事的工作都很奇特,當時幼稚的我還無法理解。但是有一點確鑿無疑 :未來的文明正在前方等待。足以顯示人們對于未來充滿信心的,是紐約世博會上的一個時間膠囊。一些1939年的報紙、書刊和人造物品,被封在一個金屬的“時間膠囊”里,埋入地下十幾米的深處,要在遙遠的紀元才會取出!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人們堅信未來將與今日大不相同,而未來的人們希望了解我們今天的生活,正如我們對于古代滿懷好奇。人們本能地渴望擁抱自己無緣見面的先輩和后人。

在此之前與之后,人類歷史上有過許多類似的“時間膠囊”。

阿薩爾哈東(Esarhaddon),在大約公元前681至前669年統治著亞述王國。作為辛那赫里布(Sennacherib)最小的兒子,他繼承王位,成長為一個強悍精明的統治者。他不僅執著于武力獲得的榮耀,也很關心他統治下的文明如何流傳到未來的世界。他留下了自己的“時間膠囊”,把許多帶有銘文的石碑埋在建筑和紀念碑的地基下。阿薩爾哈東生前享受著無上的榮光,他統治的疆域包括亞述、巴比倫和埃及,從今日亞美尼亞的山峰直到阿拉伯沙漠。

將近三千年過去了,街道上的普通人還有幾人知道他的名字呢?然而他留下的遺物,是今天我們了解公元前 7 世紀西亞歷史的重要線索。他的兒子亞述巴尼拔(Assurbanipal), 或許是受到父親的影響,也樂于制造“時間膠囊”。他用石碑的形式構建了龐大的圖書館。其中殘留的一些,成為現代學者們的寶藏。他們父子的聲音,仿佛穿越了三千年,在現代人的耳邊回響。

大概所有自認為成就不凡的人,都難以抑制與未來的后人對話的沖動。這種行為普遍存在于所有地區的人類文明中。它至少表達了一種樂觀和希望,使人們之間的交流打破時間的限制。它告訴后輩,這一個人或者這一代人視為重要的事物是什么。

太空時代的到來,讓人們擁有了遠超任何古代帝王跨越時空對話的能力,超越了任何古代帝王的想象力。我們逐漸意識到,人類只有幾百萬年的歷史,而我們居住的行星也不過“年長”了一千倍而已。我們擁有的現代科技,其歷史僅不過是人類歷史的萬分之一。在宇宙的尺度上,人類知曉的歷史長不到眨眼一瞬間。今天的時代,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好的。時代奔跑的步伐讓人來不及喘息,沒有人知道明天會帶來什么—我們的文明能否在當前巨大的威脅下幸存?或許再過一兩百年,人類將毀掉這個技術至上的社會。但是無論哪一種情況,都不會是人類這個物種的末日。

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會出現另一些不同的文明和社會。人類的文明,是無數祖先面臨的各種可能方案積累的結果。如果過去的任何一條軌跡發生改變,都會顯著地影響今日我們身邊的一切。在人們的印象中,歷史是必然的結果。但事實上,歷史的許多細節極為偶然。

如果君士坦丁大帝皈依了密特拉教而不是基督教,歷史仍會按照貌似必然的軌跡,發展出被視為合情合理的結果,日后還會有波斯文化的“文藝復興”,公牛與蝎子將成為無處不在的文化母題。那個社會里的人們,仍會把自己的世界視為理所當然。一千六百年來實際發生的一切,都會被他們當成浪漫的假想。正因為許多偶然事件從根本上影響了歷史所以這些細節具有卓絕的價值,絕不只和歷史學家有關,而關乎每一個希望探究文明本質的人。我認為,時間膠囊值得每一個人關注,它至少為后代保存了文明真實的細節。

然而,地球只是九個左右環繞恒星太陽轉動的行星之一,而太陽不過是銀河系中大約兩千五百億顆恒星之一。更重要的是,宇宙中或許有數千億個這樣的星系。恒星擁有行星,應當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四十億年前,地球上出現最早的生命所需的化學條件,也是宇宙中極其普遍的環境條件。

盡管沒有確鑿的證據,但是許多科學家推測,在宇宙中的許多行星上已經產生了簡單的生命形式,經過緩慢的進化形成復雜的生命,甚至獲得了足以影響環境的智慧。這些外星生命與地球上的任何生命都截然不同。和人類歷史相仿,生物的進化也是無數難以預測的細節積累的結果。任何一個環節的偏差,都可能改變接下來的另一環節?;蛟S外星生命也像地球人一樣行動與思考,或許是更高明的詩人、工程師和哲學家,或許也有道德和美學標準,只是容貌身型和地球人截然不同。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另一個行星上的文明或許是我們的想象力無法企及的。

雖然希望很渺茫,但是我們仍有可能實現星際之間的交流。因為物理、化學與天文方面的規律,是宇宙中普遍適用的某一顆恒星獨特的輻射光譜,并非是人類科學家設計的結果。如果能夠實現星際交流,那么的交流內容,一定是兩種不同文明都了解的事物—科學現象。

在太空的尺度下,探測器飛行的速度很慢。達到月球需要幾天,飛到鄰近行星需要幾個月,木星和更遠的外太陽系則是數年。太陽系里的其他天體,不大可能存在文明。即便是最樂觀的估計,距離我們最近的地外文明也在數百光年以外一光年等于九萬四千六百億公里。目前人類制造的探測器,飛到距離最近的恒星需要數萬年時間,到達最近的地外文明,意味著數千萬年。無線電波以光速傳播,它顯然是更快捷也更有效的星際溝通方式。天文學家們已經針對幾百顆恒星定向搜尋“人工”無線電信號—截至目前并無驚喜。面對滿天繁星搜尋來自外星的無線電信號,意味著數十年的努力—或許仍將一無所獲。1974年11月,在阿雷西博天文臺,人類及時次向外太空發送了經過設計的無線電信號。它的重要意義,與其說是向外星文明示好,不如說是展示無線電在星際通訊中的應用潛力。這一行動的細節,將在本書的第六章做詳細介紹。

發送與接收信號,二者有極大的不同。地球人的科技只是在不久前才同時具備了這兩種能力。任何一種初級的文明,如果發展水平稍遜于地球人的文明,很可能既無法發送也無法接收信號。恒星之間的距離超乎人類的想象。從地球發送的無線電波到達某一顆恒星,那里的文明接收之后再發送反饋到地球,中間已經數百年過去了。因此,目前比較可行的搜尋外星文明的方式,既不是發送無線電波,也不是發射探測器,而是搜尋外星文明向地球發來的無線電信號。

然而,我們很難抑制給遙遠鄰居寫信的沖動。絕大多數太陽系內的行星探測器,在完成預定任務后都將變成人造“行星”,長期地圍繞太陽公轉。某些探測器會在目標行星著陸,少數探測器將獲得目標行星帶來的引力加速,從而得到足夠的速度沖出太陽系。1971年和1972年分別發射的“先驅者10號”和“先驅者11號”,探測目標是木星。經過木星的引力加速,“先驅者11號”將于1979年飛臨土星。更重要的是,木星引力加速將使這兩架探測器飛出太陽系,成為人類歷史上及時批恒星際探測器。以地球為參照物,它們的飛行速度達到約每秒10公里,每六個月飛行一個天文單位(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從地球出發,兩年半后飛臨木星,五年飛到土星,十五年到達海王星,二十年到達冥王星。然后還需要一萬年以上,才能飛出圍繞太陽公轉的外太陽系彗星帶,進入真正的星際世界。

在接近冥王星軌道之前,它們的無線電發射器早已停止工作,更不用說與最近恒星的距離。它們注定要在寂靜無邊的宇宙中長期流浪,在日后的一百億年時間里,它們進入到另一個行星系統的幾率,如同在漆黑的夜里,甩出飛鏢擊中一片巨大廣場對面墻上的氣球。

兩架“先驅者”探測器,分別攜帶了一件來自地球的“禮物”:一塊長229毫米、寬152毫米的鍍金鋁板,上面鐫刻了一幅圖畫。它以科學的語言,向不知道地球為何物的鄰居簡要介紹了我們的行星和上面的居民,還包括一對男女的畫像。本書的三位作者—我、琳達 薩根和德雷克,正是這一信息的設計者。

1974年,一顆小型人造衛星發射升空,在距離地面將近6000公里的一個接近圓形的軌道上圍繞地球公轉。這顆衛星被稱作“LAGEOS”, 即“激光地球動力學衛星”(Laser Geodynamics Satellite)的英文縮寫,是一個直徑約60 厘米的鏤空圓球,外觀像一個巨大的高爾夫球。它的主要任務,是以極高的精度檢測極其緩慢的大陸漂移 —通常每一百年只移動幾厘米。位于世界各地的地面站,向這顆衛星發射激光,通過計算激光從衛星返回地面站的時間可以得到各個地面站之間極其的距離,從而推斷它們之間的距離在如何變化。

“LAGEOS”的預計壽命是約八百萬年。最終,它將偏離軌道,最終滑入大氣層。在未來的數百萬年里,人類社會中的許多信息必將消失,包括這個時代的特征和發射這顆衛星的目的。因此美國航天局請我設計一塊銘牌,作為送給后代人類的信息。銘牌上寫道 :“在幾億年前,地球上的陸地是上面那張圖所顯示的樣子。在我們生存的年代,陸地的形狀是中間這張圖。八百萬年后,也就是 LAGEOS 返回地球的時候,我們預計陸地將是下面那張圖的樣子,此致。”

“LAGEOS”是一個將在八百萬年后啟封的時間膠囊,它攜帶著非常有限的一點點信息,而且是作為在發射前不久才倉促決定的結果,搭上了這趟順風車。

1977年發射的兩架“旅行者”探測器,將使人類及時次近距離觀察木星、土星、它們的數十個衛星和土星環。它們將于1979年接近木星,分別于 1980和 1981年飛臨土星。取決于 1981年在土星附近的情況,其中一位“旅行者”將繼續飛向天王星。和“先驅者”一樣,“旅行者”也會因為近距離飛掠木星,獲得這顆太陽系質量較大的行星的引力加速,飛出太陽系。它們將和太陽系以及鄰近的恒星一起,繞著銀河系中心,做大約每 2.5 億年一周的公轉運動。

媒體評論

難道我們希望不留一絲痕跡地消失嗎?我們不是以作為人類而有點自豪嗎?肯定的,我們會希望其他智慧生物知道我們一度在這里存在過,知道我們曾設法做過什么事。

——艾薩克 阿西莫夫 (著名科幻作家)

“誰能代表地球發言?”這是個沒有特定答案的問題。而在我心中,能夠出任行星大使,在星際中展現地球的人,非薩根莫屬。

——理查德 道金斯(著名生物學家,《自私的基因》作者)

它們攜帶著我們的文明,攜帶著人類存在中最的那部分:藝術、美、渴望、快樂。它們向宇宙,以及其他將這宇宙稱之為家的生命,宣告我們擁有什么,我們是什么。

——《大西洋月刊》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還沒看內容

2016-11-10 14:24:09
來自敲鍵盤**的評論:

哈哈哈哈哈哈哈

2016-11-13 17:18:36
來自姚姚269**的評論:

百聞不如一見

2016-11-19 09:22:2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好很好,漂亮!

2016-11-23 01:20:2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百聞不如一見?

2016-11-24 15:03:4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6-12-03 10:41:0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當當的配送服務還是很不錯的。很快就收到了,包裝完好。內容和裝幀都很不錯。拆開慢慢看。

2016-12-05 15:56:1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驚艷的書,設計的很獨特

2016-12-15 09:59:29
來自槿玉**的評論:

不錯

2016-12-28 16:49:4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包裝設計得非常美麗印刷好

2017-01-11 09:35:38
來自r***s(**的評論: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2017-01-20 13:54:45
來自t***e(**的評論:

不錯的書,裝禎很特別。

2017-04-22 20:19:3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星際唱片 : 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 書很棒,內容和印刷都特別喜歡

2017-04-23 14:51:3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這本書實在是太美了,無法用語言描述

2017-04-23 16:07:1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星際唱片 : 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 很美,設計感很強,但性價比一般

2017-05-05 21:35:1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價格太高,其實不值

2017-05-08 08:13:3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經典版本,值得推薦!

2017-05-12 13:20:0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好的一本書

2017-05-28 20:16:08
來自無***(**的評論:

星際唱片 : 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 沒有唱片,沒有唱片,沒有唱片。只是一本介紹的書,竟然里面是沒有唱片副本的,這是什么鬼呀??????

2017-06-03 20:11:47
來自***(匿**的評論:

很喜歡??!很未來很天文!

2017-06-12 09:07:1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說實話……這個書……值不到這么多錢!哎!心疼我的錢!

2017-08-27 22:15:22
來自我是一**的評論:

書籍外觀良好,內容待閱讀后再評論!

2017-10-09 11:31:12
來自qqczt**的評論:

包裝不錯,內容很好,性價比很高,印刷很好,紙質好

2017-10-12 19:36:27
來自kent911**的評論:

純粹賣包裝,毫無內容。購買2w+,這次實在忍不住,必須吐槽下。隨便度娘一個內容都豐富多了

2016-11-14 17:06:59
來自b***r(**的評論:

打開看到第一眼覺得沒有想象的好,這個書賣點就在于奢華吧。不管怎樣,挺貴的,我會仔細看一遍。

2017-04-27 15:16:10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