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教材:兒科護理學(第2版)》既注重基礎知識的鞏固和提高,又注重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屆發性、適用性的統一。在編寫過程中,本著"傳承和創新相結合"的理念,吸納兒科護理專業發展的動向,在保障內容精、廣、深的基礎上,突出實用性。在編寫模式和教學內容上作了一些新的調整和探索,將兒科護理的發展與前景、兒童及其家庭的健康促進、兒童臨終關懷、兒科常用護理技術、危重癥患兒的護理等融人教材內容中。
及時章 緒論
及時節 兒科護理學概述
一、兒科護理的任務和范疇
二、兒科的特點
三、兒科護理的特殊性
第二節 小兒年齡分期及各期特點
第三節 兒科護士的角色和素質要求
一、兒科護士的角色
二、兒科護士的素質要求
第四節 兒科護理相關的倫理與法律
一、兒科護理相關的倫理
二、兒科護理相關的法律
第五節 兒科護理的發展趨勢
及時章 緒論
及時節 兒科護理學概述
一、兒科護理的任務和范疇
二、兒科的特點
三、兒科護理的特殊性
第二節 小兒年齡分期及各期特點
第三節 兒科護士的角色和素質要求
一、兒科護士的角色
二、兒科護士的素質要求
第四節 兒科護理相關的倫理與法律
一、兒科護理相關的倫理
二、兒科護理相關的法律
第五節 兒科護理的發展趨勢
第二章 生長發育
及時節 概述
一、生長發育的規律
二、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
第二節 小兒體格生長發育
一、出生到青春前期體格生長規律
二、青春期體格生長特點
三、與體格生長有關的各系統發育
第三節 小兒神經心理行為發育
一、神經系統發育
二、感知的發育
三、運動的發育
四、語言的發育
五、心理活動的發展
六、社會行為的發展
第四節 兒童發展理論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育理論
一、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三、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
四、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
第五節 兒童發展中常見的問題
一、體格生長偏離
二、心理行為異常
第六節 小兒健康評估
一、與兒童及其家庭的溝通
二、健康史收集
三、身體評估
四、發育評估
五、家庭評估
六、營養評估
第三章 兒童及其家庭的健康促進
及時節 各年齡段兒童及其家庭的健康促進
一、新生兒及其家庭的健康促進
一、嬰兒及其家庭的健康促進
三、幼兒和學齡前兒童及其家庭的健康促進
四、學齡兒童及其家庭的健康促進
五、青少年及其家庭的健康促進
第二節 意外事故及損傷的預防
一、窒息與異物進入機體
一、溺水
三、中毒
四、外傷
五、交通事故
第三節 兒童計劃免疫
一、免疫方式及常用制劑
一、免疫程序
三、預防接種的準備及注意事項
四、預防接種的反應及處理
第四章 住院患兒及其家庭的護理
及時節 兒童醫療機構的設置特點及護理管理
一、兒科門診
一、兒科急診
三、兒科病房
……
第五章 新生兒及高危新生兒的護理
第六章 營養障礙性疾病患兒的護理
第七章 呼吸系統疾病患兒的護理
第八章 循環系統疾病患兒的護理
第九章 消化系統疾病患兒的護理
第十章 血液系統疾病患兒的護理
第十一章 泌尿系統疾病患兒的護理
第十二章 神經系統疾病患兒的護理
第十三章 內分泌系統疾病患兒的護理
第十四章 免疫缺陷病和風濕免疫性疾病患兒的護理
第十五章 遺傳代謝性疾病患兒的護理
第十六章 感染性疾病患兒的護理
第十七章 危重癥患兒的護理
附錄1 正常小兒體格生長指標衡量表
附錄2 正常小兒臨床檢驗參考值
中英文名詞對照索引
參考文獻
(二)幼兒期
主要的心理社會發展問題:自主對羞澀或懷疑(autonomy vs shame or doubt)。此階段幼兒通過爬、走、跳等動作來探索外部世界,對自己的身體、行為、環境的控制能力加強,逐漸建立了自主感。他們在許多領域開始獨立的探索,通過模仿他人的動作和行為進行學習;同時由于缺乏社會規范,兒童任性行為達到高峰,喜歡以"不"來滿足自己獨立自主的需要。當幼兒自我實現得到滿足和鼓勵時,其自主性得到發展。此時,如果父母替孩子包辦一切,而不允許他們去做想做的事,或對其獨立行為缺乏耐心,進行嘲笑、否定和斥責,將會使兒童產生羞愧和疑慮,兒童將懷疑自己的能力,并停止各種嘗試和努力。例如,鼓勵小兒做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動,如自己進食,即使會弄得周圍一塌糊涂,也應給予支持和鼓勵,避免過分干預;同時,應用溫和、適當的方式約束小兒,使其按社會能接受的方式行事,學會適應社會規則。此期順利發展的結果是自我控制和自信,形成有意志的品質。
(三)學齡前期
主要的心理社會發展問題:主動對內疚或罪惡感(initiative vs guilt)。隨著身體活動能力和語言的發展,兒童探究范圍擴大,他們開始主動探索周圍的世界,敢于有目的她去影響和改變環境,因而產生一種自我意識。如果對他們的好奇和探究給予積極鼓勵和正確引導,則有助于他們主動性的發展。反之,如果成人總是指責孩子的行為是不好的,禁止他們有一些離奇的想法或游戲活動,或要求他們完成其力所不能及的任務,都會使他們產生內疚感、缺乏自信、態度消極、怕出錯、過于限制自己的活動。此期順利發展的結果是建立方向感和目標感,形成有目的的品質。例如,在小兒住院期間會對很多醫療器械感到好奇,在護士聽心率時用手去碰碰聽診器,不要指責他,而是讓小兒自己聽聽心跳,告訴小兒想知道的問題,并鼓勵小兒在進行操作前幫忙作準備,如準備膠布等,讓小兒有成就感。(四)學齡期
主要的心理社會發展問題:勤奮對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ity)。此期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決定性階段。兒童迫切地學習文化知識和各種技能,學會遵守規則,從完成任務中獲得樂趣,并強烈追求如何將事情做得。如果在這個時期兒童能出色地完成任務并受到鼓勵和贊揚,則可發展勤奮感;如果無法勝任父母或老師指定的任務,遭到挫折和指責,小兒就會產生自卑感。此期順利發展的結果應是學會與他人競爭,求得創造和自我發展,形成有能力的品質。父母、老師等都有責任幫助兒童發掘其自身的勤奮潛力。
(五)青春期 (二)幼兒期
主要的心理社會發展問題:自主對羞澀或懷疑(autonomy vs shame or doubt)。此階段幼兒通過爬、走、跳等動作來探索外部世界,對自己的身體、行為、環境的控制能力加強,逐漸建立了自主感。他們在許多領域開始獨立的探索,通過模仿他人的動作和行為進行學習;同時由于缺乏社會規范,兒童任性行為達到高峰,喜歡以"不"來滿足自己獨立自主的需要。當幼兒自我實現得到滿足和鼓勵時,其自主性得到發展。此時,如果父母替孩子包辦一切,而不允許他們去做想做的事,或對其獨立行為缺乏耐心,進行嘲笑、否定和斥責,將會使兒童產生羞愧和疑慮,兒童將懷疑自己的能力,并停止各種嘗試和努力。例如,鼓勵小兒做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動,如自己進食,即使會弄得周圍一塌糊涂,也應給予支持和鼓勵,避免過分干預;同時,應用溫和、適當的方式約束小兒,使其按社會能接受的方式行事,學會適應社會規則。此期順利發展的結果是自我控制和自信,形成有意志的品質。
(三)學齡前期
主要的心理社會發展問題:主動對內疚或罪惡感(initiative vs guilt)。隨著身體活動能力和語言的發展,兒童探究范圍擴大,他們開始主動探索周圍的世界,敢于有目的她去影響和改變環境,因而產生一種自我意識。如果對他們的好奇和探究給予積極鼓勵和正確引導,則有助于他們主動性的發展。反之,如果成人總是指責孩子的行為是不好的,禁止他們有一些離奇的想法或游戲活動,或要求他們完成其力所不能及的任務,都會使他們產生內疚感、缺乏自信、態度消極、怕出錯、過于限制自己的活動。此期順利發展的結果是建立方向感和目標感,形成有目的的品質。例如,在小兒住院期間會對很多醫療器械感到好奇,在護士聽心率時用手去碰碰聽診器,不要指責他,而是讓小兒自己聽聽心跳,告訴小兒想知道的問題,并鼓勵小兒在進行操作前幫忙作準備,如準備膠布等,讓小兒有成就感。(四)學齡期
主要的心理社會發展問題:勤奮對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ity)。此期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決定性階段。兒童迫切地學習文化知識和各種技能,學會遵守規則,從完成任務中獲得樂趣,并強烈追求如何將事情做得。如果在這個時期兒童能出色地完成任務并受到鼓勵和贊揚,則可發展勤奮感;如果無法勝任父母或老師指定的任務,遭到挫折和指責,小兒就會產生自卑感。此期順利發展的結果應是學會與他人競爭,求得創造和自我發展,形成有能力的品質。父母、老師等都有責任幫助兒童發掘其自身的勤奮潛力。
(五)青春期
主要的心理社會發展問題:角色認同對角色混淆(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隨著身體迅速而顯著的變化,青少年開始關注自我,探究自我,經常思考我是怎樣一個人或適合怎樣的社會職業(角色)的問題。他們極為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并與自我概念相比較,一方面要適應自己必須承擔的社會角色,同時又想扮演自己喜歡的新潮形象,因此他們為追求個人價值觀與社會觀念的統一而困惑和奮斗。正常的社會心理發展主要來自于建立其獨立自主的人生觀念,并完善自己的社會能力和發展自身潛能,形成忠誠的品質。如無法解決上述沖突,則會導致角色混淆,沒有自控力,沒有安全感。
……
整體包裝很好,印刷質量也有保證,很不錯!
非常出乎意料,下次還會來的~ 好賣家,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