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專門針對2至7歲孩子的“如何說”奇妙工具:
幫助父母應付日常的育兒挑戰:吃飯,穿衣,出門,打鬧,打針吃藥,撒謊,睡覺……
幫助小寶貝成長為獨立、合作,與父母、兄弟姐妹、老師及同伴都保持親密關系的大孩子。
是的,“如何說”奇妙工具對2至7歲的孩子也有效!喬安娜和茱莉在這本書中分享的就是她們舉辦“如何說”講座和工作坊時的新發現和新應用,更新互動故事,更多實用工具,帶領寶貝的爸爸媽媽走出育兒的煩惱、憂慮、無助、無力、無奈……同時讓孩子在愛和理解之中、在不被評判之中健康成長,甚至教會他們受用一生的人際交往工具。
這本書分為兩個部分。部分是“基本工具箱”。作者給出了寶寶吵鬧不休時你可以使用的一些基本裝備,這些工具包括:處理情緒的工具,尋求合作的工具,解決沖突的工具,表揚和贊賞的工具,針對特殊兒童的工具,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每一個工具箱里面都包括了多個實用且有效的具體工具,讓你在面對孩子的狀況時使用。
第二部分像是“實戰演練”,作者使用了一個個事例來說明育兒工作坊的父母們是怎樣有創意地運用部分里的“工具”,來對付寶寶們那些日常和具體的挑戰:吃飯,穿衣,出門,停止打斗,睡覺,等等。
你如何應付一個在兒童汽車座椅里哭喊、掐小寶寶、不肯吃蔬菜、在圖書館里扔書、在超市里狂奔的娃娃?本書就像是溝通技巧方面的必備急救手冊,它按照常見的挑戰和沖突來編排,還包括了一個章節專門來講述如何與有感知障礙和自閉癥癥狀的孩子溝通。
正向專家評論所說,作者不僅了解孩子,她們也同情孩子的父母。她們知道懲罰和控制孩子都是死胡同,因而指明了一條通往合作和親情紐帶的大道。實用的工具箱,加上實戰的具體事例,當你覺得應對寶寶黔驢技窮的時候,你總能夠從本書中汲取新的招數!
又一本《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么聽孩子才肯說》系列超級暢銷作品
如何與你可怕的兩歲娃、愛頂撞的三歲娃、有暴力傾向的四歲娃、
倔強的五歲娃、以自我為中心的六歲娃,以及半懂不懂的七歲娃進行溝通?
一本父母與寶貝溝通必備急救寶典
對英語世界的父母來說是三十多年,對漢語世界的父母來說是十多年。這么多年來,父母們一直受惠于從阿黛爾 法伯和伊萊恩 瑪茲麗施合著的《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么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他們從其中尋找體面而有效的解決方案來應付育兒過程中所面臨的無盡挑戰。這個勢頭到今天仍然是有增無減。
為了幫助更多的父母,滿足他們的育兒需求, 阿黛兒 法伯的女兒喬安娜 法伯,還有茱莉 金,這兩位好朋友,把如何說系列中強有力的溝通技巧應用在2至7歲的孩童身上,提出了針對這個年齡段的一系列“如何說”工具。
法伯和金從小就受到“如何說”的熏陶,各自都是育兒專家,她們將多年來在給年輕父母和專業人士開辦“如何說”育兒工作坊過程中積累的智慧分享給大家。
全書語言風趣幽默,讀之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通過生動搭配的故事、漫畫和對育兒工作坊里的討論的客觀觀察,她們提供了能夠有效改進你和孩子之間親子關系的具體工具和小貼士。
這本使用方便的指南將幫助父母和其他育兒工作者與孩子建立一種良性而愉悅的關系,它也能幫助小寶貝成長為獨立,合作,與父母、老師、兄弟姐妹以及同伴都保持親密關系的大孩子。
喬安娜 法伯,《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么聽孩子才肯說》作者阿黛爾 法伯之女,長期在母親的長島家庭/實驗室工作。她在紐約城市學院取得特殊教育碩士學位,畢業后從事數學與科學方面的工作。她曾在西哈雷姆的紐約市學校系統工作了十年(這里既有英語為母語又有非英語為母語的兒童)。她還為她母親屢獲殊榮的著作《如何說孩子才肯學》提供了豐富的課堂素材, 并曾為《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么聽孩子才肯說》30周年紀念版寫作了長長的后記:新一代的成長。目前作為育兒教育專家,她經常舉辦講座和工作坊。喬安娜現在和家人住在紐約的哈德遜河谷地區,是三個孩子的母親。
茱莉 金,普林斯頓大學文科學士和耶魯大學法學博士。自1995年以來一直在家庭教育領域進行支持父母和專業人士的工作。除了對父母(單親或雙親)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外,她也為學校、非營利機構和父母群體舉辦了無數次“如何說……”工作坊。現住在舊金山灣區,是三個孩子的母親。
喬安娜和茱莉在分別只有10個月和6個月時就已相識,她們的友誼一直持續到今天。
序 言 阿黛爾 法伯
怎么就有了這本書? 茱莉&喬安娜
作者說明
及時部分 基本工具箱
及時章 處理情緒的工具……情緒是個什么鬼?
——當孩子感覺不對的時候,他們的表現不可能對
第二章 尋求合作的工具……管她怎么想,反正她得刷牙
——如何讓孩子做他們該做的事
第三章 解決沖突的工具……避免家庭矛盾
——用更平和更有效的方法來替代懲罰
第四章 表揚和贊賞的工具……不是所有的頌歌都有效
——幾種幫忙而非幫倒忙的表揚方式
第五章 針對特殊兒童的工具……這個方法對我的孩子奏效嗎?
——針對有自閉癥或其他感知障礙兒童的改良措施
第五又四分之一章 基本需求……你無法在這些事上說服孩子
——哪些情況下上述辦法是無效的
第二部分 實戰演練
1 食物之戰——飯桌上的戰役
2 清晨的瘋狂——別讓你家的萬有引力扯住后腿
3 手足之爭——把小寶寶送回去!
4 帶孩子購物 —— 市場里的混亂局面
5 謊言——孩子們以及對現實創造性的詮釋
6 父母也是有情緒的
7 打小報告——告密和舉報的區別
8 清理——最臟的詞
9 醫生的囑咐——吃藥、打針、抽血和其他一些可怕的事
10 害羞的孩子——善意交往中的膽怯
11 愛亂跑的孩子——在停車場或別的公共場合
12 打人,揪人,戳人,揍人,推人——我碰都沒碰他!
13 睡眠——夢寐以求的福分
14 父母也會發火!
15 排除故障——當以上辦法都不奏效
結束了嗎?
致謝
及時章 處理情緒的工具……情緒是個什么鬼?
——當孩子感覺不對的時候,他們的表現不可能對
我工作坊里大多數的父母都沒有耐心探討及時個主題:如何幫助孩子調整壞情緒。他們總想馬上跳到第二步:如何讓孩子照你說的去做!不是說我們不關心我們孩子的感受,只不過一個疲憊不堪的父母通常都不會把孩子的感受作為優先關注。說真的,如果他們聽話的話,一切都會順順,大家都會感覺良好!
問題是沒有一條捷徑能讓孩子事事合作。你可以試試,但最終還是會深陷在沖突的泥沼中。
你會十分慶幸你的一些生活場景沒有被拍入真人秀。就像有時候你喊得喉嚨都發痛,可是即便你及時百次告訴兒子不要推搡妹妹到火爐邊,或不要拽老狗的耳朵——“他會咬你的!咬了也活該??!”——他也照樣充耳不聞。
我猜在這種時候你一定是為別的事情感到疲累、緊張或沮喪。如果同樣的情形發生在你心情愉快的當口,你會處理得更從容不迫,你也許會彎腰抱起小女兒或那條受夠欺侮的狗,給兒子一個吻或刮一下他的下巴,輕笑一聲便饒過了他。
那么這一切的要點是什么呢?當我們感覺不對時,我們的行為很難得當。孩子也一樣。如果我們不先照顧好他們的情緒的話,我們不可能得到他們的合作,這樣我們就得花更大的力氣糾正他們的行為。為了保存我們寶貴的體力,把它留到緊急狀況下——諸如把孩子從車流中揪出來——使用,我們還是直面情緒這東西,來好好探討一番吧!
大多數人對接受孩子的正面情緒沒有太多的麻煩。這很容易。哇,吉米是你在世界上好的朋友?你喜歡爸爸做的煎餅嗎?你為新生嬰兒感到興奮?真好,我真開心。
當我們的孩子表達出一種負面的情緒時,麻煩來了。
“什么?你恨吉米?他不是你好的朋友嗎!”
“你要揍他的鼻子?你敢!”
“薄煎餅吃厭了?你不是最喜歡薄煎餅嗎?”
“你想讓我把寶寶送回(娘肚子里)去?這是什么話!不要再讓我聽到你說這話!”
我們不想接受負面的情緒,因為它們是那么的……負面。我們不想讓它們有任何影響力。我們要糾正它們、減少它們,好使它們消失。我們的直覺告訴我們要盡快地把負面情緒推開,但是這一次直覺卻導致我們誤入歧途。
我媽媽總是告訴我,“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對的,就自己嘗試一下。”好吧,看看在下面這種情形下你的反應:
想象一下你醒來時感覺很糟糕,你昨晚沒睡夠,頭痛是免不了的。你在去幼兒園上班的路上停下來買杯咖啡,正好撞見個同事。你對她說:“嗐,我今天真不想上班,實在受不了那些大聲吵吵的小孩子。我只想回家,吃幾片泰諾在床上躺24小時!”
如果你的朋友做了以下的回復,你的反應會是怎樣的?
否認你的感覺并責備你不該有這么負面的情緒:
“嘿,不要抱怨了,那些孩子也沒那么吵嘛。你不該這么說他們。無論如何,你到了學校就會開心起來的。來吧,笑一個。”
或是給你一些建議:
“你看,你必須振作起來。你知道你需要這份工作。別喝咖啡了,弄杯茶安安神,等下進學校之前先在車里安靜地坐一會兒。”
或者來一番人生哲理:
“嘿,沒有哪份工作是的。生活就是這樣,抱怨也沒有用。總陷在負面情緒里于事無補。”
甚或是把你跟另一位老師比較:
“看看麗茲,她總是開開心心地去上班。你知道為什么嗎?因為她總是準備得超級充分。她總是提前幾個星期就把課備好了。”
或是問一堆的問題:
“你睡夠覺了嗎?你昨晚什么時候睡下的?你是不是感冒了?你有沒有吃維生素C?學校給的那些消毒紙你有沒有一直在用?要不然的話孩子們會把細菌傳染給你的。”
對以上的這些回復,在我們育兒小組得到的反應是這樣的:
“我再也不和你說話了!”“這不是我的朋友!”“你什么都不了解!”“我討厭你!去死吧!” “啰唆個有完沒完?” “閉嘴!”“我永遠不會再和你談我的私事了;從今往后我只能跟你聊天氣!”“我真后悔整出這么大的事來。”“為什么我對付不了那些孩子?”“我覺得自己好可憐。”“我討厭麗茲。”“我覺得自己像是在被審問。”“你在評判我,你肯定認為我很蠢。”“我不能大聲說出來,但我會告訴你縮寫……F-you!”
上面的那個反應表達了當我們的負面情緒被別人否認時, 我們心里產生的敵意的強度,我們的情緒會從不快樂很快變成出離憤怒,孩子們也是如此。
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什么會有幫助?我猜如果有人簡單地承認和接受你的負面情緒,你的痛苦就會得到舒緩。
“嗯,身體不舒服還要去上班是很可惡的,尤其對付的又是一幫小孩子。要是來一場暴風雪或刮個小颶風,學校關門24小時就好了。”
當自己的感覺被承認,人們會感到放松:她理解我。我的感覺好一點。事情也許并沒那么糟糕。我也許可以應付得來。
當孩子們有負面情緒時,我們真的是用糾正、責備和審問的方式跟他們說話嗎?小組的成員們很容易地舉出了不少例子,下面是一些最常見的。
否認孩子的感覺:
“你并不是真的討厭學校,你去了就會開心的,那兒有你喜歡玩的積木。”
何曾有孩子這樣回答,“哦,是的,你說得對。你提醒我了,我真的喜歡學校!”
說哲理:
“孩子,生活是不公平的!你別再抱怨‘他得到的多,她的更好’之類的了。”
有多大的可能性你的孩子會回答,“是哦,我原來生著一肚子氣;現在你一跟我解釋清楚生活是不公平的,我就感覺好多了。謝謝爸爸!”
發問:
“為什么剛告訴你不要扔沙子你還扔?”
哪會有孩子說,“呣,為什么呢?沒有個好理由啊。感謝你指正,我不會再這么做了。”
比較:
“看看人家奧利維亞,她靜靜地坐著,等著輪到她玩!”
誰的孩子會說,“哦,天哪,我會向奧利維亞學習的!”他恨不能到奧利維亞頭上敲一記呢。
長篇大論:
“為什么弟弟一開始玩玩具,你就也想要玩同一個玩具?一分鐘前你對它根本沒有興趣,你只不過是想從他那里搶走玩具,這很不好。不管怎樣,那是個嬰兒玩具,你現在是大姐姐了,該多顧著點弟弟。”
上哪兒去找一個會如此作答的孩子,“請繼續,親愛的媽媽, 我從你的這番話中學到了很多。讓我用我的平板電腦記下要點,便于以后反思。”
好啦,好啦,我聽到你說,對一個成年的朋友表達同情還算容易,畢竟他們是有修養的!小孩子可不是這樣,他們太不講理了。我的朋友們,至少他們中的大多數,不會整夜不讓我睡覺。我不必送朋友去上學,幫他刷牙,或阻止他打他的兄弟姐妹。把我的孩子當成成年人也行不通。如果我的成年朋友行事像個孩子,她跟我做朋友估計也不會長久。
好吧,我明白了,我們不能像對待成年朋友那樣來對待我們的孩子。但如果我們想要他們愿意合作而不是他們的敵意,我們必須在接受對方負面情緒的原則下找到一種實用的方法。
讓我們翻翻工具箱,看看可以如何改造一些現有的工具以便用到小孩子身上。
下一次你的孩子說那些讓人著急上火的話時,請按照以下的次序來應對:
1.咬緊牙關,不要急著反駁他!
2.想想他的感受
3.定義那個感受,把它放進一個句子里
運氣好的話,你的壞情緒的強度會顯著減輕。
只有釋放了壞心情,好感覺才能住進來。如果你把那些壞心情捂著,它們會發酵成大問題。
例如:
當一個孩子說,“我恨吉米。我再也不跟他玩了。”
不要說:“當然你會再跟他玩的。吉米是你好的朋友!不要用‘恨’這樣的字眼吧。”
試試說:“喔,聽起來你真的生吉米的氣了!”或者,“吉米這次真的把你惹毛了!”
當一個孩子說,“為什么我們老是吃煎餅?我討厭煎餅。”
不要說:“你知道你喜歡煎餅!煎餅是你最喜歡的食物。”
試試說:“聽起來你有些失望,又是煎餅做早餐,你想吃點別的。”
當一個孩子說,“這個拼圖太難了!”
不要說:“不難,這其實很容易。來,我幫你???,這一塊是個邊角。”
試試說:“嗯,拼圖會這么令人沮喪!這些小小的紙片叫人頭昏腦漲。”
在這些對話中,你正教給孩子一組極為有用的詞匯,讓他在需要時可以地表達情緒。當他哭訴,“我很沮喪!”而不是像從前那樣只會咬、踢、打時,你會感到勝利的喜悅!
所有的情緒都可以被認可,但是有一些行為必須受限制!
我并不建議你在孩子一拳打到他朋友吉米的鼻子上時還袖手旁觀,或者當小寶貝抱怨煎餅時就立馬給他做蘑菇奶酪蛋卷。只需接受他們的情緒。通常一個簡單的認可就足以消除一場吵鬧。有時候如果只是認可他們的情緒還不夠的話,你會在第二章里找到更多的工具。(啥?你不耐煩了?你想把整本書塞進及時章?我也覺得這樣的講述方式有點煩人。要是可能的話,我也想把所有內容都放進一個段落里。)
像很多事一樣,接受情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多次發現自己很難遵循這個看似簡單的方法,我將在下面講述其中的一些經歷。對我來說這些事件的美妙之處在于你一直犯錯也沒關系,你還可以修復它!你可以偏離小路,陷入泥潭,再爬出來,抓抓被蚊子叮咬的腫塊,回到正確的路途上。癢斑會消掉,污泥會洗掉,你將愉快地開始下一小段旅程。
當話語開始引起沖突時,我母親總是會做個擦黑板的手勢,說,“擦掉重來!”但這是老辦法,她 那一代用黑板,如今還有哪個孩子知道粉筆和黑板?我的育兒小組里的一些家長也用過“倒帶”這個詞!他們后退出房間,想出更合適的詞句后再進來,就像是倒帶重放的動作。盒式磁帶已經成為過去式, 倒帶這個詞也變得老舊了?,F在該用什么來表達這層意思呢?也許是大喊一聲“重新啟動!”或用一根手指按下想象中的“重置”鍵?
無論你選擇何種說辭,重要的是給自己無盡的機會。這里有幾個例子,看看我家孩子小的時候,我是怎樣隨機應變,不讓當媽的小船顛覆在波濤中的。
很好,很喜歡
確實是奇妙,簡單幾招就看到了效果。不錯的書
書的內容真不錯,干貨滿滿。好書!推薦!
這一回爸媽好當了。上工具。哈哈~~~~~
這本書真不錯,裝幀設計,里面的小細節,一看就是用心做的。
如何說系列都收集了,真是我的法寶??!
超級快超級棒
兩歲半的寶寶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性格,很多時候不知道該怎么去教導寶寶,朋友推薦了這本書,買來看看試試,希望有幫助。
我看過最好、最實用、最讓人從心里服氣的書
書中有好多處理父母自己情緒的內容對我幫助很大!
如何說系列又出跟寶貝相關的了,太貼心了。抱回家細細品讀!
作者對父母的難處簡直太了解了里面的方法都不是強人所難
父母就是特別愛說教,愛長篇大論,這本書教我會說話。如何說嗎!
連表揚都這么有學問,豁然開朗。表揚還真不能開口就來。長知識!
情緒,小人也有滿滿的情緒,接納孩子的情緒是溝通的第一步。我明白了
如何說寶貝才會聽,正在為四歲兒子的無法無天發愁,書名一聽就要買。
我只用了剛學到的接納情緒的工具,立馬我和我的孩子就有了不一樣的改變。神啊
買來就讀,放不下。什么處理情緒的工具,尋求合作的工具,表揚和贊賞的工具,太實用了!
給我們有孩的人全方位幫助:吃飯,穿衣,出門,打鬧,打針吃藥,撒謊,睡覺。這么全乎,不買都不行!
翻開書就有收獲,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感覺不對的時候,他們的表現不可能對”。說得太對了。
為作者點個贊,寫了一章針對自閉癥或其他感知障礙兒童的內容,讓更多更艱難的父母也得到了幫助。
寶貝,最不聽話的就是這些寶貝啦??戳诉@本書才知道寶貝不聽話是孩子的天性,爸媽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溝通還需要學習。
哈哈。如何與你可怕的兩歲娃、愛頂撞的三歲娃、有暴力傾向的四歲娃、倔強的五歲娃、以自我為中心的六歲娃,以及半懂不懂的七歲娃進行溝通?正我急需。但愿這本書能幫到我,正在經歷和即將經歷這些娃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