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空間設計/建筑學經典叢書》是日本有名建筑師蘆原義信的作品。蘆原義信1942年畢業于東京大學,曾任東京大學教授,并開設有蘆原義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設計了1967年蒙特利爾靠前博覽會日本館、駒澤公園奧林匹體育館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開始研究外部空間問題,為此曾兩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書中通過對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間,提出了積極空間、消極空間、加法空間、減法空間等一系列饒有興味的概念;并結合建筑實例,對庭園、廣場等外部空間的設計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
蘆原義信(1918―2003年),日本當代有名建筑師,畢業于東京大學建筑系、哈佛大學研究生院,歷任日本法政大學、武藏野美術大學和東京大學教授,曾擔任日本建筑學會、日本建筑師協會。著有《外部空間設計》《街道的美學》等書。
及時章 外部空間的基本概念
1.外部空間的形成
2.積極空間與消極空間
第二章 外部空間的要素
1.尺度
2.質感
第三章 外部空間的設計手法
1.外部空間的布
2.空間的封閉
3.外部空間的層次
4.外部空間的序列
5.其他手法
第四章 空間秩序的建立
1.加法創造的空間與減法創造的空間
2.內部秩序與外部秩序
后記——外部空間的構成與建筑空間論的動向
參考文獻
1.外部空間的形成空間基本上是由一個物體同感覺它的人之間產生的相互關系所形成的。這一相互關系主要是根據視覺確定的,但作為建筑空間考慮時,則與嗅覺、聽覺、觸覺都有關。即使是同一空間,根據風、雨、日照的情況,有時印象也大為不同。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無意識地在創造空間。例如,有時去野餐,在田野上鋪上毯子。由于在那里鋪了毯子,一下子就產生出從自然當中劃分出來的一塊一家團圓的場地。收起毯子,即又恢復成原來的田野。又如,男女二人在雨中同行時,由于撐開雨傘,一下子在傘下產生了卿卿我我的兩個人的天地。收攏雨傘,只有兩個人的空間就消失了。再如,由于戶外演講人周圍集合的群眾,產生了以演講人為中心的一個緊湊的空間。演講結束群眾散去,這個緊湊的空間就消失了。所謂空間,就像這樣是很好有趣的,是有研究價值的。老子說得很妙:"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實際上,捏土造器,其器的本質也不再是土,在它當中產生了 "無"的空間。建筑師創造這個"無"的空間時,土這個材料仍然是必需的,這一點是不能忘記的。根據常識來說,建筑空間是由地板、墻壁、天花板所限定的。因此,可以認為地板、墻壁、天花板是限定建筑空間的三要素。當然,很近墻壁與天花板形成一體的曲面結構以及地面構成了原來的墻壁與天花板的地下建筑等,也有上述三要素不明顯的情況。不過,即使在進入宇宙時代的今天,考慮建筑空間時,從重力上承托人的地面,無論如何也還是必需的。室外空間也和室內空間一樣,地面的質地、紋樣、高差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設計重點,關于這方面的內容,將在后面章節詳述。建筑師,就是在地面、墻壁、天花板上使用各種材料去具體地創造建筑空間的。例如,在燦爛陽光照耀的毫不出奇的平坦土地上,用磚砌起一段墻壁,于是,在那里就的的確確地出現了一個適合戀人們憑靠傾談的向陽空間,在它背后則出現了一個照射不到陽光的冷颼颼的空間。拆去這段墻壁,就又恢復到原來的毫不出奇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