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國際漢學·第11輯圖書
人氣:39

國際漢學·第11輯

(國際漢學任繼愈 漢學史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史 向國內學術界介紹世界各地漢學研究的歷史、成果和**進展 拓寬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視域)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化>文化事業  
  • 作者:[任繼愈] 主編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國際漢學
  • 國際刊號:9787534735059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09
  • 印刷時間:2004-09-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國際漢學(第11輯)》是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辦,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一本綜合性學術集刊。其宗旨是向國內學術界介紹世界各地漢學研究的歷史、成果和進展,以拓寬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視域。同時積極推動國內學術界對域外漢學的研究,努力倡導國內學術界與海外漢學家的對話,使"漢學"和"國學"展開一種良性的互動,在一種跨文化的對比研究中,提升漢學研究的水平。

編輯推薦

國際漢學》是一部研究漢學的文集,文章涉及漢學專家的理論研究,漢學家訪談,中國語言文學研究,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等領域。本書是第十一輯,分為"漢學一家言"、"漢學家專頁"、"西方早期漢學"、"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哲學研究"等十一個部分,共近30篇論文。

相關推薦:

國際漢學.第二十六輯》(追憶恩師朱政惠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盧龍光教授采訪記、對中國文化經典在海外的研究,如四書、三國演義、孟子、離騷等,讀《譯述:明末耶穌會翻譯文學論》……)

《國際漢學.第二十五輯》(龍伯格的《漢字的傳統歷史:17世紀耶穌會士手稿》,康士林的《曾德昭與英國前漢學文本(大中國志)》,李文潮的《龍華民及其》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好譯文、好論文) 《國際漢學.第二十四輯》(許多文章在國內學術期刊中為獨有的,同時本期還刊出美國漢學家史景遷、德國漢學家郎宓謝、澳大利亞漢學家費子智訪談及研究文章)

國際漢學.第二十三輯》(海外漢學與漢學家研究,法國日本德國俄國漢學研究探索,書中既有傳教士漢學與中西文化交流,又有跨文化研究與比較哲學、宗教研究)

國際漢學.第22輯》(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中心組稿,職稱評審中等同于核心期刊,國內關于漢學研究相當有地位的學術性著作)

國際漢學.第21輯》(紀念利瑪竇逝世400周年專欄,一部視野宏大的通史性研究專著,重點分析了耶穌會士依此策略撰寫的有關中國語言、歷史、文化的幾部代表性著作)

國際漢學.第20輯》(漢學,中西文化交流橋梁,本輯中一些極為重要的漢學基本文獻的翻譯文章都是首次在中文學術界刊出,文獻和研究價值極高)

國際漢學.第19輯》(《張誠書信選譯》、《前言》都是首次在中文學術界發表,傳教士漢學研究也是本刊特色之一,所刊登德國著名傳教學家柯藍妮和社科院宗教所長卓新平文章都值得細細品讀)

國際漢學.第18輯》(國際漢學張西平主編 西方漢學文獻 傳教士漢學研究 漢學史研究 國外漢學研究 漢學書評 傳教士 美國漢學 新文化運動 )

國際漢學.第17輯》(國際漢學張西平主編 紀念齊赫文斯基 普實克 漢學家田仲 約翰·韋伯漢語觀初論 中西文化交流史 德國漢學新書)

國際漢學.第16輯》(西方傳教士與中國現代文學、從《黃侃日記》看黃侃先生與海外漢學界之交游、切爾卡斯基與俄國漢學、孟列夫——圣彼得堡古典漢學時代的代表,馬禮遜、米憐、麥都思、《紅樓夢》德文譯本研究綜述)

國際漢學.第15輯》(花之安到衛禮賢、高利克訪談錄、米列斯庫、托馬斯卡萊爾對儒家政治的采擷和利用、衛匡國的《中國文法》、高本漢及其漢學名著《中國音韻學研究》、內山知也的隋唐小說研究……)

國際漢學.第14輯》(國際漢學任繼愈 傳教士漢學與中國基督教史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研究 中國宗教、思想與民俗研究 利瑪竇 耶穌會士 )

國際漢學.第13輯》(B.C.米亞斯尼科夫小傳、馬西尼訪談錄、馬若瑟對儒家經典的過度詮釋、北魏太上皇制度及其重要意義、"懷柔遠夷"話語中明代漢、藏政治與文化關系、淺析巴拉第卡法羅夫《元朝秘史》的譯注……)

國際漢學.第12輯》(巴斯蒂教授訪談錄、儒-耶對話中的典范轉化、何大化——一位被歷史遺忘的耶穌會歷史學家、王爾德對道家思想的心儀與認同馮至與歌德的《浮士德》——從靡非斯托非勒斯到海倫、珍貴的俄中關系檔案史料)

國際漢學.第10輯》(講述了捷克漢學家、藏學家高馬士訪談錄、艾田蒲和他的《中國之歐洲》、廣州葡囚書簡、美國傳教士盧公明眼中的清末科舉、墨子刻的儒學觀、史懷哲關于中國思想和儒家倫理的論述等)

作者簡介

任繼愈(1916年4月15日-2009年7月11日),字又之,漢族,山東省平原縣人,中國哲學家、宗教學家、墨學研究專家,曾任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1916年出生,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西方哲學。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國社科基金宗教組召集人,中國無神論學會理事長。他認為儒、釋、道三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對中國社會各階層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認識到中國佛教和道教思想對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力圖將其納入中國哲學發展的主流。2009年7月11日逝世,享年93歲。

目錄

漢學一家

21世紀漢學展望

我國俄羅斯漢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漢學家專頁

阿瑟·魏理年譜簡編

馬伯樂和戴密微

漢學與國學:高本漢和錢穆的《左傳》研究(瑞)馬悅然

論桑原的中國學

紀念徐梵澄先生誕辰95周年

易經》西行

易大傳——新儒家之入門

葉飛還有葉 人去更無人

錢鐘書先生的《17、18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

錢鐘書的《17、18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簡介

論17、18世紀英國對中國之接受

西方早期漢字

上帝創造了中國

作者的話

中西文化交流史

湯若望和明清之際的變遷

明朝士大夫與利瑪竇的《畸人十篇》

紀理安——維爾茨堡與中國的使者

唐詩在20世紀的波希米亞與斯洛伐克

中國哲學研究

老子和李弘:早期道教救世論中的真君形象

朱熹的"理一分殊"對21世紀人類普遍

倫理的意義

道家的專氣致柔的赤子本性與海德格爾的最本已的能在

漢學史研究

訓讀:日本翻譯古典漢籍的獨特方法

琉球國第四批派遣留學生北京學習生活調查

清代中后期澳門漢學研究鉤沉

漢學機構介紹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及其漢學研究

漢學家訪談錄

半個世紀的漢學歷程

——羅馬尼亞漢學家羅明夫婦訪談錄

書評與書介

入而能出 疑而求新

——簡析宇文所安研究中國研討的四篇論文

略談《書于竹帛》一書中的幾個問題

——向錢存訓先生請益

附錄

國際漢學》第十一輯英文目錄

通報》第89卷要目

華裔學志》第51卷要目

編后記

在線預覽

20世紀,是世界各族人民文化大交流的時代;21世紀,交流的大潮中有了更進一步的創新局面。如雨后春筍叢生崛起一般,世界各國大學紛紛開設漢語及中國文化課程。漢學已成為當今世界的顯學。

人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由于地緣關系和歷史的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從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政治的多元化。不管人們喜歡不喜歡,這總歸是事實。在多元化的世界交流中,只有善于利用,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各方才能從中受益。

學術研究與經濟交流不同,在近期看不出顯著的效果,但是事實證明它的影響和效果將遠遠超出學術研究的范圍,甚至產生當時意想不到的效果。

做得好,將造福于后代;做得不好,也會造成不可補救的遺憾。

文化現象研究,是研究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種社會的總鑰匙。因為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特色反映了民族的特色。一切文化都有兩個層面,一是生活文化,二是觀念文化。生活文化,包括飲食、服飾、住房及音樂、舞蹈等生活表層現象。生活文化是每個民族都具備的。至于觀念文化,則只有擁有完善的文字和先進的科學的那些相當發達的民族才具備,不是每一個民族都有的。旅游者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很容易發現這個地區的文化特點。至于觀念文化,它處在思想的深層,它是一個民族抽象思維能力高度發達的精神產品。觀念文化的出現,至少要有完備的文字、一定發達的科學,有豐富的文學、哲學精神產品。可見,觀念文化不是每一個民族都具備的,它是一個民族文化高度發達的產物。大體說來,觀念文化形成于文化發達地區,如古希臘、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等。

我們現在只說中國。中國是全世界的貫串古今的文明大國,它既古老又年輕。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文明古國中少不了中國,與中國并肩的幾個文明古國后來被侵略者征服變成殖民地,他們的古老文化被迫中斷了。只有中國連綿不斷地持續發展了五千年之久,不但未衰敗,反倒更煥發出無限生機。

中華民族生活、棲息于長江、黃河兩大流域,以此兩大流域為基礎,它的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創造的,直到今天,仍生氣蓬勃地走著自己的路。認識中國文化的特點,是當前漢學研究的切入點。今天的中國是從古代中國演變過來的,研究漢學,必須從中國的生活文化人手,這是及時步。生活文化、衣食住行這些表層文化容易看到,也容易理解。但是觀念文化方面卻是另一回事,比如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倫理觀、家庭觀、宗教觀諸多方面,以及世界普遍關注的對于自由、平等、民主的理解,中國人與西方社會認識上的差異十分明顯。如果不經過深入交流,很難做到真正了解。如何開展有效的溝通,也是我們從事文化交流的學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中華民族文化的品格,大致有以下幾種:不失個性的兼容性;與時俱進的應變性;取之有節的建設性;剛柔相濟的進取性;和而不同的自主性。除了這些民族文化的性格,中華民族的民族智能——思想方法的生生不已的發展觀和大不遺細的全局觀,在全世界也是少有的。這些特點和優點,當有待于漢學家們深入發掘,使它走出國門,為全世界做奉獻。

漢學家首先是語文橋梁建筑師,疏通語文交流的橋梁。這方面,經過我們前輩幾代人的努力,今天已成績顯著。隨著漢學研究的深入,自然會進入觀念文化領域,接觸到中華文化的核心,必然涉及哲學、文學、宗教、史學方面,這是21世紀漢學研究從語文文字到理論思維的必由之路,也是今天的漢學家與前一代漢學家顯著不同之處。

P1-2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匿名**的評論:

非常滿意,很喜歡

2017-06-05 14:59:42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