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給孩子讀繪本,往往認為讀一遍文字,讓孩子看看圖,就算讀完了。這其實不能算是真正讀過,孩子也難以有所收獲。
讀繪本,不僅要讀字,也要將圖畫部分納入"講述"中。孩子在用耳朵聽的同時,也需要用眼睛仔細讀圖,在文圖合奏中進入故事情境,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因此,大人是如何理解故事、圖畫的,又是如何運用聲音語言、翻頁動作等講讀要素引導孩子的,直接影響著閱讀效果。林靜譯的《如何給孩子讀繪本》中作者松居直通過對《在森林里》《小黑魚》《狼和七只小羊》《小房子》等經典名作的畫面分析,讓你真正掌握讀圖的要訣,學會同時運用孩子和成人兩種眼光看繪本。你將找到與孩子共讀的方法,讓好繪本的價值得以真正體現。
松居直,1926年生于日本京都。1951年同志社大學法學部畢業,同年開始參與福音館書店的策劃和創建。歷任福音館書店編輯部主任、社長、會長等職,現為福音館書店顧問。1956年,松居直創辦繪本月刊雜志《兒童之友》,發掘出赤羽末吉、長新太等多位很好的繪本作家。松居直被譽為"日本繪本之父",是日本繪本的先驅人物,創作有《桃太郎》(獲日本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木匠與鬼六》《桃花源的故事》等繪本,并著有多部繪本理論著作,如《幸福的種子》《我的圖畫書論》等。
1 繪本為何是重要的
2 孩子的眼睛大人的眼睛
3 讀圖的要
4 在繪本中打開眼界
5 文圖合奏的力量
6 真正的繪本體驗
7 創作繪本的理念
8 《兒童之友》創刊
9 開啟原創繪本之路
10 民間故事繪本的寶藏
11 繪本的未來
后記
我們一直以來所做的事情,就好比在一塊"肥沃的土壤"上,沒有耕耘就開始播種。這根本不能稱為播種,只能說是隨便撒出去。繪本與在孩子內心世界開墾"肥沃的土壤",有著密切的關聯。"感知",是耕耘這片土壤的力量之源。
"感知"不是讓智力先行,而是讓活躍的五感先發揮作用。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讓這些感覺直接和語言聯結在一起,即在身體感覺到的瞬間,人可以直接聯結到語言。感到疼的時候,這種感覺就是"疼"這個字。覺得好吃的時候,好吃的感覺就成了"好吃"這個詞。語言還能夠把感覺到的微妙差異區分開來。要感受用語言分辨事物時的微妙差異,只有通過實際的體驗。
孩子們通過體驗來學習這些豐富語言的絕好時機就是在"玩"的時候。在有著四季變化的戶外,孩子們盡情地在大自然中玩耍,經歷豐富的體驗,就能學到活生生的語言。但這些語言并不是用大腦來學習,而是和感覺聯系在一起的。不斷培養孩子們的感性,感受越深,孩子思考得就越深,語言也越生動,并逐漸變成自己的東西。耕耘可以接受知性語言的良好土壤,甚至能培養出可以敏銳捕捉到事物本質的心理能力,也就是所謂的"第六感"。
這樣的結論是從我的個人經歷中得出的。十歲那年的24小時,正值梅雨季節,我放學回家后沒再出門,全身放松地坐在地板上,呆呆地透過玻璃窗望著院子里。映入眼簾的是那種朦朦朧朧、依稀可見的毛毛細雨。這時,在不經意間,我聽到從背后傳來母親的一句話:
"絹濾過的雨啊!"
我被這突如其來的聲音嚇了一跳,回過神之后又想了想:"是絹濾過的雨嗎?"在我的記憶中,之前并沒有聽過"絹濾過的"這樣的詞。我們家因為父親的喜好,只吃用棉布過濾的豆腐。那一刻,在我的腦中,眼前雨的形態和"絹濾過的"這個詞,很熨帖地合在了一起。那一刻,我感覺到了這個詞,也直接感悟到了為什么要用"絹濾過的"來形容這樣的雨。后來,我嘗到了用絹過濾的豆腐,每當這時,我就會想起母親的這句話,眼前會清晰地浮現出當時的情景和氛圍。長大成人后,再也沒聽誰說過"絹濾過的雨"這樣的形容,我還查過各種辭典,里面出現過"絹濾過的"這個詞,卻查不到"絹濾過的雨"這一詞條。但我仍然覺得,這樣的形容是那么貼切,那么美。當印象、感覺和語言合為一體的時候,語言就會帶著新鮮而強烈的存在感撲面而來。在繪本中,這種能印刻在心里的、余音裊裊的表現力重要。
現在的孩子們能說出多少種表現下雨情景的詞呢?!而大人們又會用多少擬聲詞、擬態詞一類的詞語來形容不同的雨呢?!在日語方言中,有各種豐富的詞語來形容不同的雨,但這些像珍寶一樣的語言并沒有傳承給孩子們。比如,想憑空讓孩子們明白"淅淅瀝瀝"是什么意思,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在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的情境中對孩子說,"雨淅淅瀝瀝地下著呢",他們就會在直覺上感受到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漸淅瀝瀝""濕漉漉""蒙蒙細雨"等不同的形容雨的詞語,通過視覺和聽覺,將印象、聲音和語言融為一體,孩子們在感覺到語言的微妙色彩的同時,也能明白其實際的含義。生活中,像這樣的語言傳承正在慢慢地消失。
P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