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繁育領域"三難"問題的解決,圈養種群實現了自我維持和發展壯大。在此基礎上,的野化培訓和放歸才有實現的可能。放歸,不僅可以減緩圈養的壓力,也是遷地保護的最終目的。從2003年開始,圈養的野化培訓走過了艱難的道路,有過收獲,也有過挫折,項目團隊都克服困難堅持走了過來。如今,經過野化培訓的"淘淘"已經在野外生活了一年有余,剛放歸不久的"張想"也逐步適應了野外的環境。這不僅是對科研工作人員的回饋,更是保護工程向前推進的一大步。《圈養野化培訓與放歸研究》以圈養的野化培訓和放歸研究為主,圍繞相關的評價體系、技術手段、飼養管理和監測方法,結合的生物學特性及野化放歸的研究背景進行了較為的介紹,并匯集了大量相關的科研數據及珍貴圖片,內容豐富、圖文并茂,是圈養野化培訓和放歸研究方面首次問世的專著。
圈養野化培訓與放歸研究》匯集了圈養野化培訓和放歸的評價體系、技術手段、飼養管理和監測方法,結合的生物學特性及野化放歸的研究背景進行了較為的介紹,并給出了放歸成功的個體"淘淘"和"張想"的具體情況,是圈養野化培訓和放歸研究方面首次問世的專著。《圈養野化培訓與放歸研究》可作為相關研究和野生動物放歸研究的參考用書。
張和民,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也是"放歸山林"計劃的倡導者,被譽為"之父"。為第三批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省委、省政府第二屆四川創新人才獎,2004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推動林業科技進步重要貢獻獎。2005年經國家林業局報批準被確定為全國"時代先鋒"宣傳典型。
張和民及其團隊再圈養的野化培訓的道路上,有過收獲,也有過挫折。如今,經過野化培訓的"淘淘"已經在野外生活了一年有余,剛放歸不久的"張想"也逐步適應了野外的環境。這一成果將保護工程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為圈養的野化培訓和放歸奠定了基礎。
序
前
及時章大熊貓野化培訓與放歸研究背景1
及時節放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3
第二節野生大熊貓種群及其棲息地現狀5
第三節圈養大熊貓種群發展與現狀7
第四節野外救護大熊貓放歸回顧8
第五節圈養大熊貓放歸需求9
第二章大熊貓生物學特征11
及時節大熊貓的歷史演化11
第二節大熊貓的生境選擇及利用11
第三節大熊貓的行為生態及種間競爭14
第四節繁殖生態學和分子生態學16
第三章野化培訓環境與技術18
及時節野化培訓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18
第二節野化培訓圈20
第三節野化培訓技術方法22
第四節野化培訓的數據采集與處理24
第四章亞成體和母獸帶仔野化培訓29
及時節野化培訓階段劃分29
第二節野化培訓方式與對象29
第三節野化培訓實例32
第五章野化培訓大熊貓飼養管理46
及時節飼料組成46
第二節營養供給47
第三節不同階段的日常管理49
第四節幼仔的抓捕和頸圈的佩戴51
第六章野化培訓大熊貓幼仔的行為發育53
及時節行為譜及相關參數的定義53
第二節野化培訓大熊貓幼仔的行為發育(以"淘淘"為例)57
第三節幼仔行為和介質利用的時間分配58
第四節野化培訓大熊貓幼仔行為發育的階段劃分和關鍵期61
第五節野化培訓幼仔與圈養幼仔的行為發育比較62
第六節野化培訓大熊貓幼仔的行為節律與時間分配62
第七章微生境利用66
第八章大熊貓野化培訓期間的疾病預防與監測72
第九章大熊貓野化放歸的遺傳學分析77
及時節圈養種群基因豐富度77
第二節大熊貓野化放歸的遺傳性原則80
第三節野化放歸實施的遺傳學建議83
第十章野化培訓大熊貓選拔評價體系85
及時節野化培訓個體選擇體系85
第二節野化培訓成效評估指標89
第十一章大熊貓放歸棲息地選擇90
及時節放歸適宜棲息地選擇應考慮的基本條件91
第二節放歸候選地調查的內容與方法93
第三節放歸候選地選擇的科學性評估94
第十二章放歸大熊貓監測與研究95
及時節研究內容與方法95
第二節安全監控99
第三節圈養大熊貓放歸實踐101
主要參考文獻109
彩圖.vi.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與放歸研究
及時章大熊貓野化培訓與放歸研究背景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與放歸研究及時章大熊貓野化培訓與放歸研究背景
生物多樣性是指生物物種與其棲息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系統進化而形成的多種多樣、紛繁復雜的有機體、景觀和遺傳資源的總稱,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王獻溥和劉玉凱,1994)。人類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工業革命的興起,科學技術的進步,給人類社會帶來了重大變革,改善了人們的生存環境,擴大了人類的生態足跡,然而這些發展也導致了環境問題的爆發,如人口爆炸、環境污染、森林破壞、物種滅絕等(Carson,1962;德內拉·梅多斯等,1984)。當人類面臨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時,環境保護學者呼吁在尚未遭受破壞的區域或生態系統建立自然保護區或森林公園,以保護物種(特別是珍稀瀕危動植物)及其賴以生存的環境,或建立動物園、植物園以保存從野外救護的稀有動物或移植的植物個體及其器官。截至2009年,全世界面積在1000km2以上的自然保護區就達4500個之多;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建立及時個自然保護區(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以來,到2011年底,已有陸地自然保護區2640處(不含港、澳、臺地區),占我國陸地面積的15?43%。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當前保護生物學研究的核心與重點,實行對珍稀瀕危野生生物保護的主要措施包括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就地保護是以保護野生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及其種群數量為策略,如建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遷地保護則是研究珍稀瀕危物種的人工繁殖技術、擴大飼養種群、延續生物物種、保存基因資源,以及進行自然保護的宣傳教育。兩種保護措施的連接點就是將人工圈養繁殖的動物個體,經野化后放歸到該物種現有棲息地或歷史上曾經分布的地域,以補充或重建野生種群,從而達到保存物種的目的,即放歸。
放歸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學科知識的整合與協調,需要對放歸對象的生態生物學特性有較為系統地了解,因此,前期研究是進行珍稀瀕危物種野外放歸的基礎。
大熊貓因其憨態可掬的形態、黑白相間的外表、獨特的食物結構,以及隱秘于高山竹林的生活方式,一直吸引著國內外政府機構、科學家、非政府組織、新聞媒體和普通民眾的高度重視、極大關注、探索激情及近距離欣賞樂趣。大熊貓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常常被文學家、詩人、史學家和地理學家等在字里行間賦予神秘色彩(胡錦矗,2008)。在世界上,自1869年法國博物學家戴維神父
很好的一本書,你值得擁有
非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