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產業是現代農業產業和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農業資源日益稀缺、食物營養安全與產品供給保障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利用循環經濟理論來分析和研究食用菌產業發展問題,對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綠色轉型意義重大?!吨袊秤镁a業發展問題研究》圍繞食用菌產業發展中的生產、市場、貿易、資源環境與效益等一些關鍵問題,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進行較為深入的系統分析,得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結論并據此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
農業經濟管理相關專業研究人員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與農產品生產企業及產業從業人員
目錄
1 產業發展 1
1.1 中國食用菌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考與對策建議 1
1.2 基于循環經濟的我國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10
1.3 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困境及策略研究 16
1.4 食用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人力資本投資問題研究 21
1.5 全球食用菌生產分析: 基于FAO 1961 ~2014年的統計數據 31
1.6 中國黑木耳產業的時序演進與空間差異分析 41
2 市場供需 55
2.1 信息流動與菇農食用菌銷售渠道選擇 55
2.2 中國食用菌市場的出口集中度與依賴度分析 64
2.3 中國食用菌產品出口需求彈性測算及政策啟示 73
2.4 2014 ~2015年度我國食用菌價格變化特征分析 78
2.5 基于GM (1,1) 模型的食用菌價格預測 90
2.6 基于VAR模型香菇批發市場省際價格差異及傳導機制研究 100
3 國際貿易 110
3.1 中國食用菌產品出口競爭力與貿易潛力分析 110
3.2 中國食用菌出口貿易結構與國際競爭力演變及對策研究 123
3.3 世界食用菌貿易競爭力與產業內貿易格局動態演化分析 137
3.4 基于CMS模型下我國食用菌產品出口貿易波動因素分析——以鮮或冷藏食用菌產品為例 148
3.5 匯率波動對中國食用菌出口的影響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 156
3.6 世界主要蘑菇貿易國出口競爭力比較分析 165
3.7 中國與東盟主要國家食用菌雙邊貿易效率及潛力研究——基于前沿引力模型 171
3.8 中國與"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食用菌貿易現狀分析 180
3.9 中國對歐盟食用菌貿易國別變化時空分析 187
4 資源環境 195
4.1 農作物秸稈基質化栽培食用菌的資源空間與經濟潛力分析 195
4.2 食用菌產業對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影響 212
4.3 循環經濟約束下食用菌廢棄物循環利用模式分析 219
4.4 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生態福利感知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視角 230
5 效益分析 241
5.1 中國食用菌產業布局變遷的經濟和生態因素分析 241
5.2 香菇不同栽培模式的技術效益分析 250
5.3 不同栽培模式下的黑木耳生產效益分析——基于棚架?地栽模式的比較 261
5.4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黑木耳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275
參考文獻 283
1 產業發展
1.1 中國食用菌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考與對策建議
食用菌產業是集高效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特征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極其顯著的新興產業,擔負著轉化農林廢棄物資源、增加蛋白質供給和增強食物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任務,其產業發展的戰略地位不容小覷,培育與發展戰略性新興食用菌產業,是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也是改進農業供給側結構、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推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內容,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國際食用菌產業發展空間的轉移和國內食用菌生產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在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和推動下,中國食用菌產業獲得了良好發展,一舉成為世界的食用菌生產大國。
1.1.1 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
中國雖是世界的食用菌生產大國,但并不是食用菌產業強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食用菌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產業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分析中國食用菌產業現狀及特征,探索破解制約食用菌產業發展瓶頸的有效方法,提出科學合理的創新發展構想,對于增加食用菌產業科技含量,挖掘產業發展潛力,提高產業經濟效益,實現產業戰略性培育并促進其持續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1.1.1.1 食用菌產業量值基本狀況
改革開放尤其是自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食用菌產業呈現較快發展勢頭。據中國食用菌協會統計,就產量規模來看,我國食用菌產量到2003年突破1000萬t,2009年增長至2020萬t,2015年增長至3476.15萬t,就產值規模來看。2001年我國食用菌產值達到314億元,到2009年食用菌產值突破1000億元,2015年產值達到2516.38億元,食用菌產值年均增長幅度達16.0%,與此同時,食用菌產業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自1988年以來我國一直保持著世界食用菌生產大國的地位,其中1994年我國食用菌總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53.8%,此后不斷上升,到2015年,我國食用菌產量已經占到了世界總產量的75%以上。
1.1.1.2 食用菌品種結構及特征
從品種結構來看,我國食用菌種質資源豐富,不僅盛產香菇、平菇、雙孢蘑菇、金針菇、草菇、黑木耳、毛木耳等大宗品種,而且培育與發展了銀耳、滑菇、猴頭菇、雞腿菇、白靈菇、杏鮑菇、茶樹菇、秀珍菇、姬松茸、白靈菇、真姬菇等一大批珍稀品種,此外,以靈芝、天麻、茯苓等為代表的藥用菌品種及以松茸、牛肝菌、塊菌、羊肚菌等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品種也獲得快速發展,當前我國食用菌品種結構呈現兩大特征:一是以香菇、平茹等大宗品種為主導,以羊肚菌、猴頭菇等珍稀食用菌、野生菌和藥用菌快速發展為特征,二是以木腐菌為主,草腐菌為輔的特征。
1.1.1.3 食用菌產業優勢區域布局及特征
隨著食用菌品種結構調整和栽培資源結構變化,食用菌產業新興板塊優勢區域不斷發展,逐步形成了太行山南麓食用菌優勢區、小興安嶺-長白山食用菌優勢區、黃淮平原食用菌優勢區、武夷山區食用菌優勢區、湘南-桂北-南嶺食用菌優勢區、四川盆地食用菌優勢區、秦巴山區食用菌優勢區、西北潛在食用菌優勢區等九大優勢區域雛形,涵蓋了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近300個縣(市、區),品種結構基本覆蓋了全國各大宗品種、珍稀品種及野生食用菌品種,九大食用菌優勢區域集食用菌菌種選育、標準化和規?;a、保鮮加工、物流、銷售于一體,構建并完善了全國范圍內的食用菌產業體系,九大食用菌優勢區域的食用菌量值規模及出口創匯額均占全國的85%左右,為轉化農林廢棄物資源、增加蛋白質供給和增強食物安全保障能力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1.1.4 食用菌產品出口創匯情況
食用菌產品成為彌補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重要產品類別,統計數據顯示:1992年我國食用菌出口13萬t,此后,尤其是21世紀以來,我國食用菌產品出口量值規模不斷增長,據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食用菌出口量達到了62萬t,出口創匯52.6億美元,而同期進口僅為0.13億美元,有效彌補了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伴隨著食用菌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形成了一批以福建古田和漳州,浙江龍泉、慶元、景寧和磐安,河南西峽,湖北隨州,河北平泉,山東莘縣、鄒城及四川大邑和金堂等為基礎的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出口基地,在品種結構上形成了,雙孢蘑菇以罐頭產品為主,香菇以干、鮮香菇為主,木耳以壓縮加工品為主,野生菌類以松茸、牛肝菌、羊肚菌、塊菌為主的產品結構。
1.1.2 食用菌新興產業培育與發展的戰略意義
食用菌產業具有"不與農爭時,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的特點,而且"占地少、用水少、投資小、見效快",可以把大量的農林廢棄物轉化為可供人類食用的品質蛋白和健康食品,是現代農業產業鏈條的延伸與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農業廢物資源轉化、推進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支撐國家食物安全、引領健康飲食消費及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意義。
1.1.2.1 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轉化
食用菌產業具有很強的特殊性,是在利用和轉化動植物廢棄物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產品,以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根據統計數據估算,每年由于農業生產而產生的農業廢棄物達到30億t,由于其處理方式不當、管理績效較低,已導致嚴重的"農業立體污染",主要包括畜禽糞便導致的農業水體污染,農作物秸稈隨意堆棄引致的農業面源污染,作物秸稈燃燒引致的農村大氣污染,促進食用菌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可以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的有效轉化利用,調查數據顯示:每噸鮮蘑菇可以轉化利用1.5t的農作物秸稈,按照當前國內食用菌產業的量值規模,每年大約可以轉化4242萬t的農作物秸稈及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從而有效地緩解了由于不當處置農業廢棄物而帶來的農村環境污染問題。
1.1.2.2 推進循環農業經濟發展
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成為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向與趨勢,食用菌產業的迅速崛起迎合了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契機,在我國科技人員和廣大菇農的努力下,逐步摸索成功利用木屑、稻(麥)草、玉米芯、玉米秸、豆秸、棉籽殼、油菜稈等農林有機廢料代替段木進行食用菌栽培,有效緩解了產業發展與林木資源的矛盾,還縮短了生產周期,提高了農林廢棄物資源的利用率,據測算,我國栽培食用菌每年要消耗4000多萬t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實現了動物生產(養殖業)與植物生產(種植業)之間物能循環轉化,構建完善以食用菌產業為核心,以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技術體系、物流體系、加工體系等為產業聯動效應的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符合生態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與基本理念,是生態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實踐舉措,具有重要的生態戰略意義。
1.1.2.3 支撐國家食物與糧食安全
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質量需求的增強與生態環境的惡化,國家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湖"的生態重建政策,確立了以糧食換生態的發展方略,但與此同時,我國又將面臨著資源與食物短缺,蛋白質供給不足等食物與糧食安全的重大問題,根據2009年。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我國秸稈的產量還將增加600億kg,即秸稈總量將達到7600億kg,除了滿足生活燃料(約40%)、畜禽養殖(約30%)外,剩余的30%約合2280億kg可以用于食用菌生產,按照50%的生物學效率計算,即可生產食用菌1140億kg,按照食用菌蛋白質含量19%~35%計算,可以轉化為216.6億~399億kg蛋白質,433.2億~798億kg瘦肉、649.8億~1197億kg雞蛋、2539.9億~4788億kg牛奶,能夠在國家食物安全與糧食安全體系發揮重要的作用。
1.1.2.4 引領健康飲食文化
隨著經濟發展和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的不斷優化,居民健康飲食理念不斷增強,健康飲食文化逐漸興起,食用菌的保健功能和營養價值逐漸得到居民認同。據相關數據顯示,食用菌產品含有26%的粗蛋白,8%的脂肪、56%的碳水化合物、9%的膳食纖維及1%的礦物質,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低膽固醇的特點,富含人體所需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調節機體免疫水平,緩解亞健康,提高健康水平等功效,被譽為21世紀的保健食品,滿足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倡導的"一葷一素一菇"的科學飲食結構,隨著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與健康飲食文化的興起,在中華菌文化節的引導下,食用菌健康飲食文化將逐步發育與成長。
1.1.2.5 促進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
食用菌產業發展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據調研數據顯示,食用菌每畝①凈產值約2.85萬元,是大棚西紅柿畝凈產值的3.8倍。是棉花畝凈產值的29.4倍,是玉米純收益的53.8倍,是品質小麥的67.1倍。目前,全國在食用菌生產行業中的從業人員超過了2000萬人,有效緩解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壓力,社會效益顯著,食用菌生產地區的農業立體環境(耕地質量、水環境質量、空氣質量)明顯優于一般地區,生態效益顯著,此外,食用菌產業具有"不與人爭地、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行業爭資源"的特點,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
1.1.3 中國食用菌新興產業發展的阻礙因素
在政府部門的重視、推動下,雖然我國食用菌產業獲得了顯著成效,但要進一步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凸顯其戰略意義并實現規?;€存在以下幾個方面需引起高度重視的障礙因素。
一是生產規模小,機械化水平低,食用菌產業戰略作用規?;茏?,當前我國食用菌生產以小規模家庭作坊式的粗放型生產模式為主,種植戶的素質和生產條件參差不齊,技術水平較低,承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并且以木腐菌為主的生產結構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資源,據統計,2009年菌農采用大棚種植的食用菌產量占總產量的98.8%,只有1.2%來自于工廠化種植,而到2012年。食用菌工廠化企業雖然得到了大幅度發展,但具有規模效用和品牌意識的企業數量仍然偏少,日產量小于5t的企業數量占據多數。
二是資源培育、環境保護和產業品種結構的協調發展問題,導致生態循環經濟發展受阻,一方面,當前我國食用菌品種結構以木腐菌為主、草腐菌為輔,伴隨著食用菌規模的快速擴大,中國每年有超過400萬m3的木材被用于食用菌生產,但是由于闊葉樹資源緊缺,培植周期長,菌業的迅猛發展致使主產縣闊葉林資源銳減,造成很多木腐菌生產主產區開始出現林木資源的需求與生態環境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也影響了菌業的生態、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隨著人類對食用菌認識的提高,對某些具有特殊功能的食用菌或者藥用菌,如冬蟲夏草等存在過量采挖,導致種質資源的匱乏,而因林木資源快速利用導致的生態失衡,也對菌類種質資源的生存環境產生一定的破壞作用,導致珍稀菌類的種質資源瀕臨滅絕。
三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滿足工廠化生產的菌種,由于政策、資金和人力等方面的投入不足,中國對野生食用菌種質資源的調查、采集、保藏和開發利用滯后于產業發展需要,造成食用菌種質資源豐度低、遺傳基礎差,難以選育出適合規?;⒐S化發展需要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高生產潛力的菌種,以雙孢蘑菇為例,由于菌種和栽培設施限制,中國每平方米的產量只能夠達到10~20kg,而國際平均產量可以達到50kg,可達到80kg,此外,由于缺乏對食用菌的基礎研究,盡管中國是食用菌資源大國,但是在生產上卻只能使用國外的品種,缺乏對育種需要的野生種質資源、栽培種類的基本遺傳學和生理學的系統研究,對菌種質量評價、菌種專業生產工藝技術、出菇期的發育調控機理和技術,以及專用設施設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極其短缺,因此在國際市場上顯得極為被動。
四是以初級產品生產和市場化為主,產業鏈條短,產業橫向與縱向延伸不足,當前國內食用菌產品主要以鮮銷(如側耳屬類、金針菇等)、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