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溪編的這本《歷代圣賢成事智慧》涵蓋了人類寶貴的智慧,傾注了智者真誠的教誨,是人生行動的指南。它讓我們在遇事看不到結果、找不到解決方法的時候,能看得遠、有解決之道的能力。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子的深邃、孔子的淳厚、莊子的超逸、孟子的英氣、荀子的理智、韓非子的尖銳,他們都可以給我們深刻的啟迪。在這些圣賢的智慧中,都隱藏著豐富的現實意義,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會從中找你所需要的東西。
及時章 寬容大度,開放的心態彰顯人生灑脫 永遠保持樂觀的心態 忍小節才能干大事 得饒人處且饒人 學會寬人之短 對人要求不要太高 當忍則忍,能讓則讓 氣量是一種修養 善良是一生的功課 學會欣賞別人 第二章 修行有道,提升自我才能走向成功 塑造道德人格 不在塵世中迷失自我 反復學習是成才之道 勇于改正自己的錯誤 注重誠信修為 不斷地完善自身 慎獨是自我修養的一種方法 學會自我約束 做人宜先修德 以謙虛的心態做人 第三章 知人之明,見微知著識人性 不能以貌取人, 看清自己才不迷失自我 先看人品后交朋友 能患難與共才是知己 按照“征”兆去識人 言語推斷出秉性 第四章 認清世事,把事情掌握在自己手中 看清自己的目標 審時度勢就能掌握主動權 從長遠眼光看問題 看到小事的價值 沒有目標的人生將一事無成 先定目標后做事業 找“同道”者共事 第五章 水性做人,剛柔并用進退有道 與人交往要剛柔并濟 立身要高,處世宜讓 不浮不躁成大事 在隱忍中蓄勢待發 避免與人硬對硬 成功在于順勢而為 凡事不可太勉強 掌握屈伸之道 有時候要大智若愚 讓別人暫時超越一下自己 第六章 紅黑相濟,做人做事用心計 用兵訣制勝人生 用決不手軟 韜光養晦,伺機而動 借別人的手做自己的事 傍棵大樹好乘涼 學會恭維別人 巧施“空手道” 有時糊涂即是聰明 藏鋒露拙,匿銳示弱 第七章 淡看得失,遠離抱怨造就快樂人生 控制自己的貪念 吃虧也是福 知足是快樂心態的開始 面對榮辱皆淡定 人生沒有死結 淡然面對一切得與失 以超然平靜的態度看人生 第八章 以德服人,有人格才有凝聚力 老老實實做人 以誠信為做人之本 用誠信樹立自己的人格 “心不動”是對自己很好的交代 人緣比能力更能成就事業 兼愛才能為人兼容 不要顯示你比別人聰明 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第九章 處亂不驚,從容應變擺脫人生危機 坦然面對人生的失敗和挫折 變失敗的感覺為成功的信念 學會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把禍福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靈活機動,隨機應變 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得饒人處且饒人 忍一時之“忍”,是為了“進”。在“進”的過程中,不要一味地進攻,凡事要留有余地,得饒人處且饒人,要有君子的度量和風范。
孔子說:“君子舒泰而不驕矜,小人驕矜而不舒泰。”孔老夫子這里講的“舒泰”與“驕矜”,是就君子和小人的器量、見識而言的。由于君子“舒泰” 、胸襟寬廣,所以表現在待人接物上則“寬容”“博愛”;恰恰相反,小人由于“驕矜”,則處處表現得狹隘、計較。所以說君子和小人因為各自不同的修煉,在言行舉止上也是不盡相同的。
與人相處,關鍵就在于是否有容人之心。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需要有好人緣。要想有好人緣就需要與別人友好相處,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答案就是:以善良、仁愛的心對待一切;時時處處檢點自己,嚴以律己;同時,要寬以待人,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就是與人交往中個人素質的體現。通常來說嚴以律己還不是太難,而要具備寬以待人的品質則不是那么容易了。
現實生活中的人各種各樣,在性格、愛好、職業以及習慣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而且因為每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不同,在對待事物、問題的認識與理解也不相同。因此,當我們在與人交往時,要時刻記住雙方的差異。《中庸》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也就是說,在承認這種差異性的前提下,我們不能要求別人什么都要與自己一樣,不能以自己的標準或經驗來衡量別人的所作所為,其關鍵就在于“忠恕”二字。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宋代文士袁采說過:“圣賢猶不能無過,況人非圣賢,安得每事盡善?”人與人之間相互往來,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或大或小的錯誤。這個時候不要動不動就橫加指責、大聲呵斥,甚至恨不得將其置于走投無路的境地才罷休,而是要做到樂道人之善,多看到別人身上的亮點。
對于這一點,孔子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知道了用辯證法來對待。他說:“君子不因為言辭動聽就提拔人,也不因為人品不端就否定他講的話。”對待別人說的話是這樣辯證地看待,當然對于別人的行為也該如此,也只有這樣才會避免偏激,避免走上極端,也就順應“中庸之道”了。得饒人處且饒人 忍一時之“忍”,是為了“進”。在“進”的過程中,不要一味地進攻,凡事要留有余地,得饒人處且饒人,要有君子的度量和風范。
孔子說:“君子舒泰而不驕矜,小人驕矜而不舒泰。”孔老夫子這里講的“舒泰”與“驕矜”,是就君子和小人的器量、見識而言的。由于君子“舒泰” 、胸襟寬廣,所以表現在待人接物上則“寬容”“博愛”;恰恰相反,小人由于“驕矜”,則處處表現得狹隘、計較。所以說君子和小人因為各自不同的修煉,在言行舉止上也是不盡相同的。
與人相處,關鍵就在于是否有容人之心。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需要有好人緣。要想有好人緣就需要與別人友好相處,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答案就是:以善良、仁愛的心對待一切;時時處處檢點自己,嚴以律己;同時,要寬以待人,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就是與人交往中個人素質的體現。通常來說嚴以律己還不是太難,而要具備寬以待人的品質則不是那么容易了。
現實生活中的人各種各樣,在性格、愛好、職業以及習慣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而且因為每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不同,在對待事物、問題的認識與理解也不相同。因此,當我們在與人交往時,要時刻記住雙方的差異。《中庸》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也就是說,在承認這種差異性的前提下,我們不能要求別人什么都要與自己一樣,不能以自己的標準或經驗來衡量別人的所作所為,其關鍵就在于“忠恕”二字。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宋代文士袁采說過:“圣賢猶不能無過,況人非圣賢,安得每事盡善?”人與人之間相互往來,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或大或小的錯誤。這個時候不要動不動就橫加指責、大聲呵斥,甚至恨不得將其置于走投無路的境地才罷休,而是要做到樂道人之善,多看到別人身上的亮點。
對于這一點,孔子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知道了用辯證法來對待。他說:“君子不因為言辭動聽就提拔人,也不因為人品不端就否定他講的話。”對待別人說的話是這樣辯證地看待,當然對于別人的行為也該如此,也只有這樣才會避免偏激,避免走上極端,也就順應“中庸之道”了。
晉代有一個叫謝萬的人,字萬石,是謝安的弟弟。有一次,去別人家吃飯,謝萬就和一個叫蔡系的人爭搶同一個座位,蔡系不小心把謝萬從椅子上推了下來,把帽子和頭巾都弄得快掉了。在場的人都以為謝萬要發火了,甚至要動拳頭了。可誰也沒想到,謝萬慢慢站起來,拍拍衣服,邊坐在座位上邊說:“你差點兒弄傷我的臉。”蔡系說:“本來就沒有考慮到你的臉。”后來,兩個人都沒有把這件事掛在心上,當時甚是為人稱道。這的確是值得人欽佩的,如果換了別人,那結果可能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吧? 《菜根譚》里有這樣的話:“彩筆描空,筆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損愕,而水亦不留痕。”“待人而留有余,不盡之思禮,則可以維系無厭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盡之才智,則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也就是說,不管是待人還是接物,都應該留一點余地。而對于別人的過失,就應該像用彩筆在天空畫畫,用快刀斬水,做到適可而止,就可以保存天空的干凈、綠水的長流,就可以保存彼此原本的關系,不會因為對方的過失而影響到彼此的和諧、融洽。
三國的張飛是個當時公認的猛將,他同劉備是結拜兄弟,地位和能力都是個英才。然而他不是死在戰場,而是死于部下之手,因為對部下太過苛刻而被割下首級。當時,同是他結拜兄弟的蜀國大將關羽被東吳將士所殺,萬分悲痛的張飛急于報殺兄之仇,于是限令三軍三日內置辦白旗白甲,掛孝伐吳,耽誤了就要斬首。當時負責此事的部將范、張二人稟報不可能在三日內完成,要求寬限幾日。張飛聽了大怒,將二人毒打了一頓,并說若是三日內無法完成就要拿他們的人頭示眾。
范、張二人懼怕不能如期完成任務,害怕暴虐的張飛真的會殺了他們,于是他們便趁張飛酒醉不備之機,帶刀潛入張飛帳中,殺了張飛。
一代英豪因為太過苛刻、不肯容忍別人而慘遭殺害,實屬悲哀。張飛就死在了他暴虐的性格上,平時對部下過于苛刻、殘暴,動輒鞭打殺頭,如此一來,無法忍受他暴行的人自然就會叛亂。所以,不管你是高高在上的皇上、大王,還是高官、富翁,都不要忘了一件事:做人要給人留有余地,不然就是自取滅亡。
在日常交往活動中,若是對方未能滿足自己的要求,或是有什么過錯,我們都不應該懷恨在心。因為怨恨只會加深彼此的誤會,而且還會擾亂我們的正常思維,引起急躁、偏激的情緒。所以說,彼此的交往是緣分,不必計較太多,也不必盡善盡美,多一些寬容和體諒,得饒人處且饒人,那么,彼此之間一切不愉快都會迎刃而解。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