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名人傳圖書
人氣:82

名人傳

傳奇傳主 百年經典 名家 傳世譯本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人物合集  
  • 作者:[羅曼·羅蘭]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07545968
  • 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3
  • 印刷時間:2017-03-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軟精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 》《托爾斯泰傳》 三部“英雄傳記”的合集, 由20世紀初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小說家、劇作家、社會活動家羅曼 羅蘭所著,又稱《巨人三傳》。傳記里的三人,雖然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兼畫家,另一個是小說家,各有自己的園地,但三部傳記都著重記載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獻出了畢生精力。

全書內容不僅知識廣博,而且激情昂揚,三個大師在一部作品中如此契合實屬難得!

編輯推薦

1、公認的經典的羅曼 羅蘭傳記譯本,重溫大師的時代和激情。

2、傳主是大師,作者是大師、譯者也是大師,三個大師在一部作品中相融交匯實屬難得!

作者簡介

羅曼 羅蘭(RomainRolland,1866-1944),法國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名人傳記《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以及享譽世界的長篇小說《約翰 克里斯朵夫》。

傅雷(1908—1966),上海市南匯縣(現南匯區)人,翻譯家,文藝評論家。20世紀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譯巴爾扎克作品方面的貢獻,被法國巴爾扎克研究會吸收為會員。譯作三十余種,主要為法國文學作品。

目錄

貝多芬傳/ 001

托爾斯泰傳/ 157

米開朗其羅傳/ 337

在線預覽

貝多芬傳

竭力為善,愛自由甚于一切,即使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貝多芬

(一七九二年手冊)

他短小臃腫,外表結實,生就運動家般的骨骼。一張土紅色的寬大的臉,到晚年才皮膚變得病態而黃黃的,尤其是冬天,當他關在室內遠離田野的時候。額角隆起,寬廣無比。烏黑的頭發,異乎尋常的濃密,好似梳子從未在上面光臨過,到處逆立,賽似“梅杜薩頭上的亂蛇”。眼中燃燒著一股奇異的威力,使所有見到他的人為之震懾;但大多數人不能分辨它們微妙的差別。因為在褐色而悲壯的臉上,這雙眼睛射出一道獷野的光,所以大家總以為是黑的;其實卻是灰藍的。平時又細小又深陷,興奮或憤怒的時光才大張起來,在眼眶中旋轉,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們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憂郁的目光向天凝視。寬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獅子的相貌。一張細膩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傾向。牙床結實得厲害,似乎可以嗑破核桃。左邊的下巴有一個深陷的小窩,使他的臉顯得古怪地不對稱。據莫舍勒斯莫舍勒斯說:“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談話之間有一副往往可愛而令人高興的神氣。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卻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難看的,并且為時很短。”——那是一個不慣于歡樂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憂郁的,顯示出“一種無可療治的哀傷”。一八二五年,雷斯塔伯說看見“他溫柔的眼睛及其劇烈的痛苦”時,他需要竭盡全力才能止住眼淚。一年以后,布勞恩 馮 布勞恩塔爾在一家酒店里遇見他,坐在一隅抽著一支長煙斗,閉著眼睛,那是他臨死以前與日俱增的習慣。一個朋友向他說話。他悲哀地微笑,從袋里掏出一本小小的談話手冊;然后用著聾子慣有的尖銳的聲音,教人家把要說的話寫下來。——他的臉色時常變化,或是在鋼琴上被人無意中撞見的時候,或是突然有所感應的時候,有時甚至在街上,使路人大為出驚。“臉上的肌肉突然隆起,血管膨脹;獷野的眼睛變得加倍可怕;嘴巴發抖;仿佛一個魔術家召來了妖魔而反被妖魔制伏一般”,那是莎士比亞式的面目。尤利烏斯 貝內迪克特說他無異“李爾王”。

路德維希 凡 貝多芬,一七七〇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舊屋子的閣樓上。他的出身是佛蘭芒族。父親是一個不聰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女仆,一個廚子的女兒,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貝多芬的父親。

艱苦的童年,不像莫扎特般享受過家庭的溫情。一開始,人生于他就顯得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父親想開拓他的音樂天分,把他當做神童一般炫耀。四歲時,他就被整天地釘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關在家里,幾乎被繁重的工作壓死。他的不致永遠厭惡這藝術總算是萬幸的了。父親不得不用暴力來迫使貝多芬學習。他少年時代就得操心經濟問題,打算如何掙取每日的面包,那是來得過早的重任。十一歲,他加入戲院樂隊;十三歲,他當大風琴手。一七八七年,他喪失了他熱愛的母親。“她對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愛戴,我的好的朋友!噢!當我能叫出母親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聽見的時候,誰又比我更幸福?”她是肺病死的;貝多芬自以為也染著同樣的病癥;他已常常感到痛楚;再加比病魔更殘酷的憂郁。十七歲,他做了一家之主,負著兩個兄弟的教育之責;他不得不羞慚地要求父親退休,因為他酗酒,不能主持門戶:人家恐怕他浪費,把養老俸交給兒子收領。這些可悲的事實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創痕。他在波恩的一個家庭里找到了一個親切的依傍,便是他終身珍視的布羅寧一家。可愛的埃萊奧諾雷 特 布羅寧比他小兩歲。他教她音樂,領她走上詩歌的路。她是他的童年伴侶;也許他們之間曾有相當溫柔的情緒。后來埃萊奧諾雷嫁了韋格勒醫生,他也成為貝多芬的知己之一;直到,他們之間一直保持著恬靜的友誼,那是從韋格勒、埃萊奧諾雷和貝多芬彼此的書信中可以看到的。當三個人到了老年的時候,情愛格外動人,而心靈的年輕卻又不減當年。

貝多芬的童年盡管如是悲慘,他對這個時代和消磨這時代的地方,永遠保持著一種溫柔而凄涼的回憶。不得不離開波恩,幾乎終身都住在輕佻的都城維也納及其慘淡的近郊,他卻從沒忘記萊茵河畔的故鄉,莊嚴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稱的“我們的父親萊茵”;的確,它是那樣的生動,幾乎賦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顆巨大的靈魂,無數的思想與力量在其中流過;而且萊茵流域中也沒有一個地方比細膩的波恩更美、更雄壯、更溫柔的了,它的濃陰密布、鮮花滿地的坂坡,受著河流的沖擊與撫愛。在此,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二十年;在此,形成了他少年心中的夢境——慵懶地拂著水面的草原上,霧氛籠罩著的白楊,叢密的矮樹,細柳和果樹,把根須浸在靜寂而湍急的水流里——還有是村落、教堂、墓園,懶洋洋地睜著好奇的眼睛俯視兩岸——遠遠里,藍色的七峰在天空畫出嚴峻的側影,上面矗立著廢圮的古堡,顯出一些瘦削而古怪的輪廓。他的心對于這個鄉土是長期忠誠的;直到生命的終了,他老是想再見故園一面而不能如愿。“我的家鄉,我出生的美麗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終是那樣的美,那樣的明亮,和我離開它時毫無兩樣。”

大革命爆發了,泛濫全歐,占據了貝多芬的心。波恩大學是新思想的集中點。一七八九年五月十四日,貝多芬報名入學,聽有名的厄洛熱 施奈德講德國文學——他是未來的下萊茵州的檢察官。當波恩得悉巴斯底獄攻陷時,施奈德在講壇上朗誦一首慷慨激昂的詩,鼓起了學生們如醉如狂的熱情。次年,他又印行了一部革命詩集。在預約者的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到貝多芬和布羅寧的名字。

一七九二年十一月,正當戰事蔓延到波恩時,貝多芬離開了故鄉,住到德意志的音樂首都維也納去。路上他遇見開向法國的黑森軍隊。無疑的,他受著愛國情緒的鼓動,在一七九六與一七九七兩年內,他把弗里貝格的戰爭詩譜成音樂:一闋是《行軍曲》;一闋是《我們是偉大的德意志民族》。但他盡管謳歌大革命的敵人也是徒然:大革命已征服了世界,征服了貝多芬。從一七九八年起,雖然奧國和法國的關系很緊張,貝多芬仍和法國人有親密的往還,和使館方面,和才到維也納的倍爾那 陶德將軍。在那些談話里,他的擁護共和的情緒愈益肯定,在他以后的生活中,我們更可看到這股情緒的有力的發展。

這時代施泰因豪澤替他畫的肖像,把他當時的面目表現得相當。這一幅像之于貝多芬以后的肖像,無異介朗的拿破侖肖像之于別的拿破侖像,那張嚴峻的臉,活現出波拿巴充滿著野心的火焰。貝多芬在畫上顯得很年輕,似乎不到他的年紀,瘦削的,筆直的,高領使他頭頸僵直,一副睥睨一切和緊張的目光。他知道他的意志所在;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一七九六年,他在筆記簿上寫道:“勇敢啊!雖然身體不行,我的天才終究會獲勝……二十五歲!不是已經臨到了嗎?……就在這一年上,整個的人應當顯示出來了。”特 伯恩哈德夫人和葛林克說他很高傲,舉止粗野,態度抑郁,帶著非常強烈的內地口音。但他藏在這驕傲的笨拙之下的慈悲,惟有幾個親密的朋友知道。他寫信給韋格勒敘述他的成功時,及時個念頭是:“譬如我看見一個朋友陷于窘境:倘若我的錢袋不夠幫助他時,我只消坐在書桌前面;頃刻之間便解決了他的困難……你瞧這多美妙。”隨后他又道:“我的藝術應當使可憐的人得益。”

然而痛苦已在叩門;它一朝住在他身上之后永遠不再退隱。一七九六年至一八〇〇年,耳聾已開始它的酷刑。耳朵日夜作響;他內臟也受劇烈的痛楚磨折。聽覺越來越衰退。在好幾年中他瞞著人家,連對最心愛的朋友們也不說;他避免與人見面,使他的殘廢不致被人發現;他獨自守著這可怕的秘密。但到一八〇一年,他不能再緘默了;他絕望地告訴兩個朋友——韋格勒醫生和阿門達牧師:

“我的親愛的、我的善良的、我的懇摯的阿門達……我多希望你能常在我身旁!你的貝多芬真是可憐已極。得知道我的較高貴的一部分,我的聽覺,大大地衰退了。當我們同在一起時,我已覺得許多病象,我瞞著;但從此越來越惡劣……還會痊愈嗎?我當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這一類的病是無藥可治的。我得過著凄涼的生活,避免我心愛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這個如此可憐、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不得不在傷心的隱忍中找棲身!固然我曾發誓要超臨這些禍害;但又如何可能?……”

他寫信給韋格勒時說:“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兩年以來我躲避著一切交際,因為我不可能與人說話:我聾了。要是我干著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里!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敵人們又將怎么說,他們的數目又是相當可觀!……在戲院里,我得坐在貼近樂隊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員的說話。我聽不見樂器和歌唱的高音,假如我的座位稍遠的話……人家柔和地說話時,我勉強聽到一些,人家高聲叫喊時,我簡直痛苦難忍……我時常詛咒我的生命……普盧塔克教我學習隱忍。我卻愿和我的命運挑戰,只要可能;但有些時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隱忍!多傷心的避難所!然而這是我惟一的出路!”

這種悲劇式的愁苦,在當時一部分的作品里有所表現,例如作品第十三號的《悲愴奏鳴曲》(一七九九),尤其是作品及時號(一七九八)之三的奏鳴曲中的Largo(廣板)。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帶憂郁的情緒,還有許多樂曲,如歡悅的《七重奏》(一八〇〇),明澈如水的《及時交響曲》(一八〇〇),都反映著一種青年人的天真。無疑的,要使心靈慣于愁苦也得相當的時間。它是那樣的需要歡樂,當它實際沒有歡樂時就自己來創造。當“現在”太殘酷時,它就在“過去”中生活。往昔美妙的歲月,一下子是消滅不了的;它們不復存在時,光芒還會悠久地照耀。獨自一人在維也納遭難的辰光,貝多芬便隱遁在故園的憶念里;那時代他的思想都印著這種痕跡。《七重奏》內以變奏曲(variation)出現的行板(Andante)的主題,便是一支萊茵的歌謠。《及時交響曲》也是一件頌贊萊茵的作品,是青年人對著夢境微笑的詩歌。它是快樂的,慵懶的;其中有取悅于人的欲念和希望。但在某些段落內,在引子(Introduction)里,在低音樂器的明暗的對照里,在神圣的諧(謔曲)Scherzo里,我們何等感動地,在青春的臉上看到未來的天才的目光。那是波提切利在《圣家庭》中所畫的幼嬰的眼睛,其中已可窺到他未來的悲劇。

在這些肉體的痛苦之上,再加另外一種痛苦。韋格勒說他從沒見過貝多芬不抱著一股劇烈的熱情。這些愛情似乎永遠是非常純潔的。熱情與歡娛之間毫無連帶關系。現代的人們把這兩者混為一談,實在是他們全不知道何謂熱情,也不知道熱情之如何難得。貝多芬的心靈里多少有些清教徒氣息;粗野的談吐與思想,他是厭惡的;他對于愛情的神圣抱著毫無假借的觀念。據說他不能原諒莫扎特,因為他不惜屈辱自己的天才去寫《唐 璜》。他的密友申德勒確言“他一生保著童貞,從未有何缺德需要懺悔”。這樣的一個人是生來受愛情的欺騙,做愛情的犧牲品的。他的確如此。他不斷地鐘情,如醉如狂般顛倒,他不斷地夢想著幸福,然而立刻幻滅,隨后是悲苦的煎熬。貝多芬最豐滿的靈感,就當在這種時而熱愛、時而驕傲地反抗的輪回中去探尋根源;直到相當的年齡,他的激昂的性格,才在凄惻的隱忍中趨于平靜。

一八〇一年時,他熱情的對象是朱麗埃塔 圭恰迪妮,為她題贈那著名的作品第二十七號之二的《月光奏鳴曲》(一八〇二),而知名于世的。他寫信給韋格勒說:“現在我生活比較甜美,和人家來往也較多了些……這變化是一個親愛的姑娘的魅力促成的;她愛我,我也愛她。這是兩年來我初次遇到的幸運的日子。”可是他為此付了很高的代價。及時,這段愛情使他格外感到自己的殘疾,境況的艱難,使他無法娶他所愛的人。其次,圭恰迪妮是風騷的,稚氣的,自私的,使貝多芬苦惱;一八〇三年十一月,她嫁了加倫貝格伯爵。——這樣的熱情是摧殘心靈的;而像貝多芬那樣,心靈已因疾病而變得虛弱的時候,狂亂的情緒更有把它毀滅的危險。他一生就只是這一次,似乎到了顛蹶的關頭;他經歷著一個絕望的苦悶時期,只消讀他那時寫給兄弟卡爾與約翰的遺囑便可知道,遺囑上注明“等我死后開拆”。這是慘痛之極的呼聲,也是反抗的呼聲。我們聽著不由不充滿著憐憫,他差不多要結束他的生命了。就只靠著他堅強的道德情操才把他止住。“連一向支持我的卓絕的勇氣也消失了。噢,神!給我24小時真正的歡樂罷,就是24小時也好!我沒有聽到歡樂的深遠的聲音已經多久!什么時候,噢!我的上帝,什么時候我再能和它相遇?……永遠不?——不?——不,這太殘酷了!”

這是臨終的哀訴;可是貝多芬還活了二十五年。他的強毅的天性不能遇到磨難就屈服。“我的體力和智力突飛猛進……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不過才開始。我窺見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標,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噢!如果我擺脫了這疾病,我將擁抱世界!……一些休息都沒有!除了睡眠以外我不知還有什么休息;而可憐我對于睡眠不得不花費比從前更多的時間。但愿我能在疾病中解放出一半:那時候!……不,我受不了。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屈服……噢!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這愛情,這痛苦,這意志,這時而頹喪時而驕傲的轉換,這些內心的悲劇,都反映在一八〇二年的大作品里:附有葬禮進行曲的奏鳴曲(作品第二十六號);俗稱為《月光曲》的《幻想奏鳴曲》(作品第二十七號之二);作品第三十一號之二的奏鳴曲——其中戲劇式的吟誦體恍如一場偉大而凄婉的獨白;題獻亞歷山大皇帝的提琴奏鳴曲(作品第三十號);《克勒策奏鳴曲》(作品第四十七號);依著格勒特的詞句所譜的六支悲壯慘痛的宗教歌(作品第四十八號)。至于一八〇三年的《第二交響曲》,卻反映著他年少氣盛的情愛;顯然是他的意志占了優勢。一種無可抵抗的力把憂郁的思想一掃而空。生命的沸騰掀起了樂曲的終局。貝多芬渴望幸福;不肯相信他無可救藥的災難;他渴望痊愈,渴望愛情,他充滿著希望。

這些作品里有好幾部,進行曲和戰斗的節奏特別強烈。這在《第二交響曲》的Allegro(快板)與終局內已很顯著,但尤其是獻給亞歷山大皇帝的奏鳴曲的及時章,更富于英武壯烈的氣概。這種音樂所特有的戰斗性,令人想起產生它的時代。大革命已經到了維也納。貝多芬被它煽動了。騎士賽弗里德說:“他在親密的友人中間,很高興地談論政局,用著非常的聰明下判斷,目光犀利而且明確。”他所有的同情都傾向于革命黨人。在他生命晚期最熟知他的申德勒說:“他愛共和的原則。他主張無限制的自由與民族的獨立……他渴望大家協力同心地建立國家的政府……渴望法國實現普選,希望波拿巴建立起這個制度來,替人類的幸福奠定基石。”他仿佛一個革命的古羅馬人,受著普盧塔克的熏陶,夢想著一個英雄的共和國,由勝利之神建立的:而所謂勝利之神便是法國的首席執政;于是他接連寫下《英雄交響曲:波拿巴》(一八〇四),帝國的史詩和《第五交響曲》(一八〇五至一八〇八)的終局,光榮的敘事歌。及時闋真正革命的音樂:時代之魂在其中復活了,那么強烈,那么純潔,因為當代巨大的變故在孤獨的巨人心中是顯得強烈與純潔的,這種印象即和現實接觸之下也不會減損分毫。貝多芬的面目,似乎都受著這些歷史戰爭的反映。在當時的作品里,到處都有它們的蹤影,也許作者自己不曾覺察,在《科里奧蘭序曲》(一八〇七)內,有狂風暴雨在呼嘯,《第四四重奏》(作品第十八號)的及時章,和上述的序曲非常相似;《熱情奏鳴曲》(作品第五十七號,一八〇四),俾斯麥曾經說過:“倘我常聽到它,我的勇氣將永遠不竭。”還有《哀格蒙特序曲》;甚至《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作品第七十三號,一八〇九),其中炫耀技巧的部分都是壯烈的,仿佛有人馬奔突之勢——而這也不足為怪。在貝多芬寫作品第二十六號奏鳴曲中的“英雄葬曲”時,比《英雄交響曲》的主人翁更配他謳歌的英雄,霍赫將軍,正戰死在萊茵河畔,他的紀念像至今屹立在科布倫茨與波恩之間的山崗上,——即使當時貝多芬不曾知道這件事,但他在維也納也已目擊兩次革命的勝利。一八〇五年十一月,當《菲岱里奧》初次上演時,在座的便有法國軍佐。于蘭將軍,巴斯底獄的勝利者,住在洛布科維茲家里,做著貝多芬的朋友兼保護人,受著他《英雄交響曲》與《第五交響曲》的題贈。一八〇九年五月十日,拿破侖駐節在舍恩布倫。不久貝多芬便厭惡法國的征略者。但他對于法國人史詩般的狂熱,依舊很清楚地感覺到;所以凡是不能像他那樣感覺的人,對于他這種行動與勝利的音樂決不能徹底了解。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7-04-02 11:33:44
來自d***x(**的評論:

經典沒的說

2017-05-12 10:09:3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名人傳 就是物流太慢了,以后物流快了就好了。

2017-06-14 17:47:3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好書。很勵志,很喜歡。

2017-06-21 17:30:1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滿意,是一本不錯的書,給好評

2017-06-24 06:21:3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圖書不錯,包裝也精美值得購買

2017-06-28 20:21:04
來自優***(**的評論: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2017-07-19 00:16:41
來自k***6(**的評論:

物流很快,包裝還不錯。

2017-07-27 15:32:34
來自可***s(**的評論:

名人傳,傅雷經典譯作,買來細讀珍藏

2017-09-04 21:38:16
來自紅門**的評論:

好好好好好

2017-09-12 14:05:0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書,女兒喜歡 ,快遞給力。

2017-11-07 21:31:19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