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書料簡》收入作者有關國內外出版的佛學、佛教史和印度學史專著的十篇學術書評,內容以批評和摘誤為主,同時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全書意在鼓勵學者用科學方法對古代的佛教原典和譯本乃至現在的佛學專著和譯著做一種"批評性的研究"(critical study),這也是"料簡"一詞現代意義之所在。
本書收入作者談陳寅恪、金克木、鋼和泰、圖齊、梶山雄一等學者佛學研究的有關史料,以及民國時期中西佛學交流史。鉤沉史實,闡幽燭微,有很高的學術和閱讀價值。
高山杉,現任職于中國社科院哲學所,主要從事西方哲學史、佛學史和東方學史的研究,作品發表于《讀書》、《世界哲學》、《上海書評》和《南方都市報?閱讀周刊》等處,譯有《佛陀小傳》。
鋼和泰年譜訂誤 "傲慢的"日本老師 廣西離廣濟寺很遠 佛化西行新記 圖奇與民國佛學界的書信往來 陳寅恪傳記新史料評議 被隱去姓名的口述者 "特別西人"蒲樂道 漢藏佛學重新溝通的及時步 陳寅恪與天臺梵本 金克木編譯《梵文文法》所用底本略考 《佛教邏輯》的譯者到底有幾位? 王森和他的《藏傳因明》 梵語帝國史 后記
"傲慢的"日本老師
吳汝鈞( Ng Yu-Kwan,1946年生)是香港著名哲學家、佛學家,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他的著作和文章,重要的我大都看過,但一直對他的生平細節不甚了了。讀完他的"思想性自傳"《苦痛現象學:我在苦痛中成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2002年 3月初版),才知道他曾三次大病瀕死(一次是癌癥),卻能勇猛忍受下來,實在令人敬佩。但是,勇猛不同于思想,病苦未必催生學問。面對"本真的死亡 ",吳汝鈞這些年好像加快了寫書的速度和出書的頻率,真叫人替其質量擔心。《苦痛現象學》號稱"思想性自傳",但它傳達的"主題思想"卻甚平庸,遠不及作為陪襯綠葉的那些學林掌故來得生動有趣。這些掌故涉及幾位他在日本京都大學求學時遇到的老師,它們里面多半含藏著未來"思想"的種子。
1974年 4月,吳汝鈞申得日本文部省獎學金東渡日本,先在大阪外國語大學留學生系習日語,半年后(即同年 10月)以研修員的身份入京都大學佛教學部學習佛學。日本大學的"學部",相當于我們說的"系",京都大學和佛學有關的有三大學部,即佛教學部、印度哲學史學部和梵文學部。三個學部的研究生共用一個研究室,一個圖書館,據說該館梵文、藏文、歐文藏書甚豐。他在京大有兩位指導教授。及時位是佛教學部學問極為精純、態度卻有些"傲慢"的梶山雄一( 1925— 2004):"梶山雄一尤其傲慢,他不大看得起我國的佛學研究的成績,認為我們這邊缺乏文獻學的基礎與訓練,不能算作及時線的( .rst-hand)研究。他的專長在后期大乘佛教(指法稱 Dharmakīrti之后)的論理學,在研究龍樹的邏輯或思考方法方面,很有功力。"對梶山教授的"傲慢",吳汝鈞也沒辦法,只有硬著頭皮加緊學習。他始終不太喜歡梶山,在悼念梶山的文章中還說他"自信心強、嚴刻、說話不大考慮別人的處境與感受,對別人不是 considerate","他的所學與他的生活,特別是待人處世方面不協調,有明顯的撕離","可能是一個很好的學者,但也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只是 a man in the street"。這段評語我不知道給別人什么感覺,它至少叫我徹底明白了吳汝鈞二十多年前在《日本及歐美之佛學研究點滴》一文里未點名批評的人是誰:"不少日本與西方的佛學專家,在某一方面是學術,但在實際生活上卻是一個平凡的人,并無佛的味道。則其在學術上的成就,是否能保障對佛學的真正了解,這是可疑的。"在中文文章中不點名地批評諷刺自己的指導教授,不知道這里面含有多少"佛的味道"!吳汝鈞后來譯出梶山雄一的《佛教中觀哲學》(譯自梶山雄一、上山春平合著《空の論理:中觀》一書中梶山雄一負責撰寫的《冥想と哲學》),這是一本很有用的書。譯本最早由佛光出版社刊行,后來經過改譯修訂,交彌勒出版社、文殊出版社、圓明出版社和文津出版社先后再版發行,書名也前后變為《空之哲學》和《龍樹與中后期中觀學》。由于圓明出版社的版本誤植為吳汝鈞本人所著,竟然未提原作者梶山雄一的名字,遂給吳汝鈞造成極大困擾,為此他每次訪日,都不便去見昔日的指導老師(文津出版社 2000年 12月及時版"重印小語")。這件事大概使梶山和他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張了一陣子。吳汝鈞沒有認同梶山嚴刻的"先文獻、后思想"的進路,很早就跳向了"思想"。他在自傳中還說,他的《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有超出梶山的地方,不過這就像他說"在禪方面,我自覺自己的研究與體會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一樣,那大概只有他自己相信了。
另一位指導教授是服部正明,身屬印度哲學史學部。他是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導師是英高思( Daniel H. Ingalls)。英高思這個人很有意思,他從哈佛大學克拉克( Walter E. Clark)那里學梵文和印度學,從蒯因那里學數理邏輯,結果呢就非常注意印度中世紀以后的邏輯學和知識論。服部深受英高思影響,博士論文做的就是譯注佛教邏輯哲學家陳那《集量論》及時品。他在研究方法上走"文獻學與哲學的雙軌并進",和梶山雄一是一樣的。吳汝鈞對服部的描述是:"他頭腦很清醒,記憶力奇佳,當我們談到龍樹《中論》的三諦偈,他能即席把梵文偈頌朗頌出來,一字不錯。他還在作研究,還關心佛教知識論特別是法稱的問題。"只是專業印度學家能背出個把梵文偈頌來,恐怕還算不得"記憶力奇佳"的展示吧。
《佛書料簡》收入作者有關國內外出版的佛學、佛教史和印度學史專著的十篇學術書評,內容以批評和摘誤為主,同時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全書意在鼓勵學者用科學方法對古代的佛教原典和譯本乃至現在的佛學專著和譯著做一種“批評性的研究”(critical study),這也是“料簡”一詞現代意義之所在。
還沒看看著不錯
滿意,慢慢看
六合叢書,一塊知識的沃土;名家大作,涓流匯海:品讀起來孜孜不倦!
還可以,尾品匯買的挺劃算~~~~~~~
不行,如果不是專業的,千萬不要買,只是一本論文集,而且很薄,
六合叢書之佛書料簡,一版一印,32開本,168頁的小冊子,當當尾品燴三折收入,物超所值!
性價比高
很好的學術小集子
六合叢書是套質量不錯的叢書。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真的很好的一本書,強烈推薦
活動湊單,本身也是好書
沒有看內容,相信應該會不錯。收貨的朋友說包裝還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書好評便宜滿意!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已經在當當買了很多書了,喜歡看書的人,在當當上能淘到很多價格便宜的好書
正版書,挺好的。內容不錯有益充實和提升自己。
想不到在尾品匯淘到好書
雜志之家的書的確不錯,內容非常好,給5分。物流單單延誤交貨,包裝簡陋太甚,延誤交貨兩天后,書撞壞了,懶得換,不買了!
金沖及,上海市人,1930年生。1951年畢業于復旦大學歷史系,留校任教。1965年調文化部工作,1972年起任文物出版社副總編輯、總編輯,1983年調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任副主任、常務副主任、研究員。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1993—2003年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1998—2004年任中國史學會會長。1981年起,先后任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任日本京都大學客座教授。2008年當選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是中國歷史學界繼郭沫若、劉大年之后獲此殊榮的第三人。著有《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孫中山和辛亥革命》《二十世紀中國的崛起》《轉折年…
還沒來得及看。
看起來非常好
尾品匯買的 價格很劃算 很喜歡 這套六合叢書真的很不錯 后期有活動 一定要買齊
收入作者談陳寅恪、金克木、鋼和泰、圖齊、梶山雄一等學者佛學研究的有關史料,
好書。。。便宜。。
很好的賣家
這套六合叢書的各位都是讀書的種子,難得難得!此本自然也好
這套書內容很好。裝幀大氣,但價格偏貴。也許是學術類的原因吧。比較專業。不過普通讀者閱讀的話,累一點但對自己會有很大的提升。
六合叢書的內容都還可以,這本書收的內容很新穎。多了解些吧。
該書是作為浙大出版社的六合叢書之一而面世的。高山杉及其兄高峰楓都是目前學界較為有名的學者。該書是關于一些佛學界的一些考訂文章,值得翻覽。
六合系列的書,我是從高峰楓老師的古典的回聲開始看到,一本看完便喜歡上,這是真正的用心之作,也可以讓我們看到讀書是怎要讀的。
社會平和了幾十年,按理學術當深有積累才對,而現實中學風的浮華躁動與學人的舍本逐末爭名奪利實在令人泄氣。高山杉的出現,讓我們感到了一絲欣慰,覺得中國學界大約并非不可救藥。希望高君能完成《呂澂傳》,以飽我等眼福心福。
本書收入作者談陳寅恪、金克木、鋼和泰、圖齊、梶山雄一等學者佛學研究的有關史料,以及民國時期中西佛學交流史。鉤沉史實,闡幽燭微,有很高的學術和閱讀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