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落的舊動能正在向增長的新動能慢慢演化,如何揭開新動能的神秘面紗,了解其內涵與特征,是現代經濟革命的關鍵所在。
新動能帶來了不同的外部環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創新大潮,從觀念和技術兩個層面,創造出了培育新動能的理論和驅動力。
壯大新動能是一項偉大的歷史任務,不斷變化的前景以及保障機制,為創新和改變帶來的巨大的挑戰,這也是新生事物必然的屬性。
撥開重重迷霧,才能看見高山。只有理清改革創新的思路,找到經濟轉換的按鈕,才能跟上時展的趨勢與潮流。
● 面對新動能的強烈沖擊,中國經濟的轉型之路在哪?
● 在迷霧重重的經濟發展之路上,如何預測未來的方向和趨勢?
● 在社會不斷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怎樣才能找到時代變革的鑰匙?
● 新常態下,解決經濟增長帶來的難題是重中之重,什么樣的戰略方式才能跨過轉型的大山?
徐憲平,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湖南大學管理工程博士,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訪問學者。著有《中國資本市場中的風險投資》《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從“十二五”看“十三五”》等專著。
杜平,研究員,曾任國家信息中心黨委書記、常務副主任,兼國家電子政務外網管理中心主任、國家發改委電子政務工程中心主任。主編《中國電子政務十年(2002—2012)》《信息化與政府管理創新叢書》《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若干問題》等多部學術性著作。
張新紅,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長期從事信息化和信息社會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主要著作有《聚焦第四差別:中歐數字鴻溝比較研究》《中國信息社會測評報告》《中國信息化城市發展指南》《分享經濟:重構中國經濟新生態》等。
目錄
及時章 新動能:山重水復與柳暗花明一、山重水復:舊動能不行了二、柳暗花明:新動能在生長三、揭開面紗:認識新動能四、吹盡黃沙:尋找新動能
第二章 創新潮:全球大勢面面觀一、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不期而至二、美國再工業化戰略三、歐盟單一數字市場四、德國工業4.0五、日本機器人新戰略六、韓國信息產業復興七、國際經驗帶來的啟示
第三章 理念的力量一、走出認識誤區二、樹立新的理念
第四章 新技術催生新動能一、中國引領移動互聯二、萬物互聯的開啟三、大數據奏響華美樂章四、云計算風起云涌五、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突進六、新能源的崛起七、生物技術正在趕超八、從3D打印向5D打印挺進
第五章 “互聯網 ”激發新動能一、向服務型制造轉型二、走融合創新之路三、從以產定銷到以銷定產四、數據驅動智慧物流五、一切才剛剛開始
第六章 分享的故事一、為何分享與分享什么二、所有能分享的終將被分享三、成長的煩惱四、擁抱分享五、分享的未來
第七章 創業就業的美好時代一、今天你創業了嗎二、靈活就業成為年輕人的新寵三、提升創業就業的技能包四、更多更好的就業創業機會
第八章 眾創空間的興起一、“眾創”的“沃土”二、四大“成功因子”三、發展中的隱憂四、打造眾創空間升級版
第九章 不拘一格降人才一、人才是及時資源二、海納百川三、不一樣的培養之路
第十章 治理模式的創新一、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二、面向未來的治理三、更精準的治理四、平臺企業的擔當五、軟法治理有力量六、行業自律正在形成七、立法的權衡藝術八、信用的力量
第十一章 新動能的中國版圖一、研發投入分布二、專利申請分布三、高新技術產業分布四、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布五、網絡零售額分布六、新登記企業分布七、技術市場交易額分布八、政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分布九、創業投資市場投資分布十、GDP增速分布
附錄一 “培育新動能”省市調研報告一、北京市“培育新動能”調研報告二、天津市“培育新動能”調研報告三、河北省“培育新動能”調研報告四、遼寧省“培育新動能”調研報告五、上海市“培育新動能”調研報告六、安徽省“培育新動能”調研報告七、湖北省“培育新動能”調研報告八、廣東省“培育新動能”調研報告九、四川省“培育新動能”調研報告十、陜西省“培育新動能”調研報告十一、浙江省“培育新動能”調研報告十二、深圳市“培育新動能”調研報告
附錄二 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監測主要指標
后記
1.新理念:最重要的是理念創新先行新理念就是樹立適應信息革命和信息社會的發展理念,把握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發展的趨勢,認清創新驅動發展是首位戰略,把創新作為發展的及時理念、及時動力。理念創新是培育壯大新動能的首要前提。上海市摒棄傳統思維和舊有觀念,提出了“三轉四寬”的創新發展理念。“三轉”即從抓大企業大項目向扶持小微、草根企業轉變,從強調有形資產投資向更加注重研發、人力資本等無形資產投入轉變,從偏好給予優惠政策向注重營造良好營商環境轉變;“四寬”即寬廣的視野、寬松的管制、寬容的氛圍、寬心的體制環境。在調研中,我們看到的大多數創新型企業具有“小企業、輕資產、高科技、年輕人”的特征;遇到了許多“雙創”時代的“有夢青年”:心中有火,充滿激情;眼中有光,充滿智慧;手中有料,充滿技藝。他們是新動能發展的生力軍,是各級政府應該關注和扶持的重點。
2.新技術:最核心的是技術創新引領新技術就是要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生物技術、低碳技術等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前瞻性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創造新供給、新需求。技術創新是培育壯大新動能的核心支撐。一項核心技術,往往可以集聚一批人才,打造一個品牌,成就一個企業,形成一個產業。我們調研發現,每一項重大技術創新背后都有一個高層次人才團隊作為強有力的支撐。例如,武漢光谷以肖國華為代表的海歸團隊,實現了膠囊胃鏡技術突破;沈陽拓荊公司以姜謙為代表的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團隊,成功研發了國內首臺PECVD(集成電路裝備核心設備);合肥中科院普瑞昇公司以劉青松為代表的5名哈佛大學博士后團隊,重點研發腫瘤新型靶向藥物和臨床精準用藥技術等。
3.新模式:最活躍的是模式創新催化新模式就是要運用互聯網平臺,集聚分散的、海量的資源,推動開放共享、融合重組,實現供需精準匹配,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模式創新是培育壯大新動能的普遍抓手。互聯網作為一種創新要素、創新工具,以其巨大的創造空間、市場能量和低成本、便利化的服務,成為改造傳統產業、催化新興業態的基礎平臺。例如,“找鋼網”是全國較大的鋼鐵現貨電商平臺,幫助傳統鋼廠實現從“以產定銷”到“以銷定產”銷售模式的轉變,實現“批發轉零售”的電商模式。他們通過海量真實、、的交易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提高鋼廠庫存周轉率、資金回籠率,推動鋼鐵行業轉型升級。2016年,“找鋼網”平臺的鋼鐵總交易量為3600多萬噸,總交易額超過了980億元,占全國鋼鐵流通總量的比例接近10%。
4.新制度:最緊迫的是制度創新突破新制度就是要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簡政放權,強化激勵,容許試錯,寬容失敗,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制度創新是培育壯大新動能的根本保障,是激發市場經濟活力與拓展“雙創”空間的助推器。全國各地依托創新改革試驗積極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例如,京津冀大力推進區域知識產權聯動服務,開展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和跨地區研產分離,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雙創”孵化產業發行債券,高校科研機構成果轉化收益可按70%及以上劃歸科技人員享有,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享受企業所得稅減免優惠等五項創新改革措施;北京市先期開展放寬外商投資人才中介機構股權比例政策試點,允許在京高校的外國學生實施兼職創業活動。
我們欣喜地看到,以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新制度為代表的中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正迎來爆發的風口。2016年,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5%,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高4.5個百分點;網上零售額超過5.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5.6%,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約15.2個百分點;分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超過3.45萬億元,增速約50%。調研的12省市,2016年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速普遍在10%~25%,大幅超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新產業、新業態創造了大量新的創業就業機會。2016年,中關村平均每天誕生的科技型企業達到45家,湖北省平均每天新注冊企業約2000家,滴滴打車平臺創造了1750萬個靈活就業機會,重慶“豬八戒”網集聚了國內1100萬名工程師、設計師等創新創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