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可能被他人的言語以及隱藏在言語之中的某種行為擺布著,每個人也可能就是隱藏著的交際操縱者。操縱者們戴著各式面具,潛伏在你身邊,以種種手段,將你玩弄于鼓掌之間。
本書就是讓你識破情感勒索、心理綁架、隱形操縱等等困境,從而有效地提高警惕,并能在人際交往中游刃有余,巧妙應對人生困境。
上當受騙的總是你?受人擺布的也是你?頻頻吃虧的還是你?
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社會套路,一招一式教你輕松搞定!
交際、讀心領域經典力作
讓你成為人際交往中名副其實的贏家
臧否,曾用筆名臧一民,文化學者,專注于文化心理研究。已出版《過度緊張:國民精神分析導論》、《少有人想的事》、《糾結的中國人》等多部文化心理類專著。
目 錄
前言 聰明的動物還是愚笨的動物 / 1
及時章 懦弱是種病 / 001
不是別人更強,而是自己太弱 / 002
給自己的付出標個價格 / 008
何為懦弱 / 014
拒絕,是對自己好的保護 / 019
第二章 越舒服,越要警惕 / 023
夸你是為了利用你 / 024
要警惕特別合自己胃口的人 / 029
一個人突然變“好”了,往往隱藏著“陰謀” / 034
像鍛煉肌肉一樣去鍛煉大腦 / 040
第三章 感覺最不 / 045
熱衷于理性的人,常會上當 / 046
你覺得好的,未必就是真正好的 / 052
及時眼就覺得可信的人,其實未必可信 / 057
第十一次刷牙 / 063
第四章 人人都是“巴甫洛夫的狗” / 069
先從認識巴甫洛夫開始 / 070
相對于上帝,我們更愿意服從于恐懼 / 075
永別了,巴甫洛夫 / 081
第五章 別人并不可怕 / 087
想好了很多種拒絕的借口,但面對面的時候還是答應了 / 088
活出自己,而不是活在別人的希望里 / 094
他更牛?那是因為他付出的時候你沒看到 / 100
第六章 相信直覺的結果往往是被騙 / 105
不要幫別人欺騙自己 / 106
買真酒,不買假酒 / 111
也會說謊 / 116
第七章 責任是一種擔當,也是操控別人的手段 / 123
警惕他人轉嫁責任 / 124
不要被人牽著鼻子走 / 129
即使你對,也會讓你覺得你錯了 / 134
為什么我們會服從于責任 / 140
第八章 我們購買時,到底是在購買什么 / 145
為什么恐懼也會形成營銷 / 146
買產品,不買意義 / 152
讓你興奮是為了讓你掏錢 / 157
守住自己的“鳥籠” / 162
第九章 擺脫“松毛蟲法則” / 169
人人都說好的未必就好 / 170
我們以為的,其實是別人讓我們以為的 / 176
不知不覺喜歡你 / 182
別讓情緒影響了判斷 / 187
第 十 章 不要迷戀“我們” / 193
夏令營中的孩子 / 194
不要讓假想敵影響到自己 / 200
別聽人怎么說,要看人怎么做 / 204
虛榮者最容易被控制 / 210
第十一章 認清自己,擺脫控制 / 217
孩子應該像父母還是應該像鄰居 / 218
如何改變孤僻的性格 / 223
為什么你不敢去拒絕 / 228
我們想要的,一定會實現 / 233
不是別人更強,而是自己太弱
無意識跟從是一種心理障礙,多是因為個人內心太過封閉,在成長期的時候個人意志未得到發展。這樣的人,常常會懷疑自己,將別人或者說別人的意見看得比自己和自己的意見更重要。于是,他們成了一種應聲蟲,別人說什么,就信什么。當自己和他人的意見發生沖突的時候,其做法不是去分析兩種意見的彼此優劣,而是下意識否定自己去迎合別人。
從某種程度上講,深度無意識跟從者,是沒有自我的。現實生活中,達到心理障礙的人很少,但有類似行為的卻很多。有些人永遠都是跟隨者,有些人則可以輕松讓人跟隨。之所以如此,不僅是因為有太多人的自我得不到釋放,更多時候是因為那些被跟隨者總是有能夠讓人輕易跟隨的手段。他們不經意間就可以控制別人。
我們先從一個案例談起。
保羅是名博學心理治療師,他曾在自己的著作中記述過一個類似的案例。案例的主角是一個中年男子。據保羅介紹,這個男人算不上特別,但也有些成績。他有一家不大的公司,收入還不錯,而且自身學歷等也都說得過去。不過他卻極度自卑,總是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變得畏畏縮縮,開始有些交流障礙了。
經過一系列接觸,保羅發現,這個人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他有一個強勢的妻子。
其實,他妻子并不很,從事業上講,甚至可以說有些差。她也有工作,但收入不高,更重要的是,她總是因為喜歡干涉同事,而導致自己人緣很差。公司內基本沒有人愿意與她來往。因此她雖然在公司工作了很久,依然是一個普通的職員。
可以說,她在處理人際關系上并不成功。但她卻有一個既有能耐又能被牢牢控制的丈夫。她用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不斷打擊他。她其實一直在享受憑借自己能力獲得不到的生活條件,但她卻總是不滿足,總是不斷給他提出更多的要求,讓他去完成。如果他做不到,她就不停打擊他,說他能力差,說他不能夠給自己的家庭創造更多的幸福。
他在妻子不斷的否定當中,努力工作,然而依然得不到妻子的認可。最終,他開始懷疑自己,于是竟然真的覺得自己很差,從而開始變得內向,不愿與人交往,覺得自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竟然嚴重到需要心理干預的地步。這個案例中的女人就是被追隨者的典型,男人則慢慢變成了追隨者。
女人的手段其實很簡單,就是否定別人,樹立自己。這是極為常見的做法,卻也是極為有效的做法。當然,這對夫妻之間的交流是無意識的,他們的問題出在性格上,女人并不是有意識去控制男人。這點從女人的同事關系處理上就能看出來,如果她真有手段,同事關系就不至于那么差了。但生活中,卻有很多有意識的操控者。
有些人仿佛天生就具有領袖氣質,總是能夠讓人跟隨他。如果深入觀察就會發現,其實他們使用的手段跟那位妻子的手段相同:否定別人,樹立自己。
綜觀那些看起來天生具有領袖氣質的人,會發現一個共同點—強勢。他們的強勢不僅在于不容許別人否定,更在于敢于或經常在自己并不了解的領域中下一個確定性的結論。
人的知識總是有限的,兩個人聊天時,所談論的問題,也大多是兩個人都不很了解,或都一知半解的問題。這時候,如果一個人總是給出強勢的確定結論,那么對方就會開始懷疑自己之前的了解,從而認定他面前這個強勢的家伙是真正的專家。不知不覺中,他就會主動放低身段,去敬佩甚至崇拜對方。
之所以如此,在于人們的本性。從進化心理學角度講,人是天生厭惡沖突的。人類祖先所處的環境并不友好,面對身邊那些尖嘴獠牙的野獸,人類想要生存,必須結群。這時候,環境會對人類進行一個篩選。熱衷于結群的都生存了下來,喜歡單干的,往往會被野獸們殺死。這樣,傾向于結群的基因就得到了保存和發展。
這就決定了人們的一個心理特征,太多人天生恐懼“沖突”,我們不愿與別人發生矛盾,而總是想要找一個折中點,達到兩者的和解。想要達到和解有兩種辦法,一是其中一個退一步,二是兩者各退半步。兩者各退半步的,平安相處。一個退一個不退的,則變成了追隨者與被追隨者的關系。
那些領袖,靠的就是在不斷沖突中讓人不斷退步。從這次別人的讓步中,獲得一個追隨者,從第二次別人的讓步中又獲得一個追隨者。于是,他身邊就有了跟從者。當他有一定跟從者的時候,就會形成一個壓力場,讓后來者天生懷疑自己是錯的,而這個人是對的,因為他身后站著更多人。
于是,被追隨者的擁躉群就這樣形成了。在這個過程中,不是沒有人敢于反抗他,而是敢于反抗的都被他放棄了。他在篩選,永遠跟那些服從自己的交往,不服從自己的則馬上斷絕關系。
這就是被追隨者們的手段,這種手段跟案例中的那個妻子所做的一樣。通過自己的確定讓不確定的人們信賴自己,然后通過更多的不確定來逐步瓦解對方的信心,建立自己的。
所以,如果是一個聰明人,當他看到某個人在自己面前侃侃而談的時候,就要學會去分析、去分辨,這個人是真的行家,還是一個逐步在建立自己地位的操控者。
能夠分辨出這點,可以獲得更多的自由,不能夠分辨出這點,便難以擺脫被操控的命運。
然而,分析能力雖然很重要,另一種能力卻更重要,那就是自信心。人們之所以服從于被追隨者,不僅在于被追隨者提供了一種強勢的“”,更在于追隨者本身早已認定自己不具有掌握的能力。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會有些許的自我懷疑,這份自我懷疑被人放大了。因此,另一種方式就是建立起這種強大的信心,這樣才能夠抵抗與生俱來的害怕“沖突”。
在這方面,心理學的一個著名的效應,或許可以給人以啟迪。那就是“瓦拉赫效應”。
奧托• 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他的成功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小時候并不出眾,讀中學的時候,他的父母為他選擇了將來的發展方向,讓他去學習文學。可是,一學期過后,老師給他的評語是:“瓦拉赫很刻苦,但有些拘泥,很難成為文學之材。”父母無法,讓他改去學習油畫,然而瓦拉赫既不懂得構圖,也不會潤色,結果成績倒數及時。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多數老師都覺得,這是一個不可塑之材。
不過化學老師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覺得瓦拉赫身上那種一絲不茍的精神,正是化學實驗所必需的,如果學習化學,瓦拉赫應該很合適。于是他建議瓦拉赫的父母,讓瓦拉赫學習化學。
沒想到,瓦拉赫的天分竟然瞬間被激發了出來,他很快就成了班上人人羨慕的天才。他最終也確實在化學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心理學家們根據瓦拉赫的經歷總結出了“瓦拉赫效應”,即:人的發展是不均衡的,在某些方面強,在某些方面弱,只有找到自己強的方向,
才能夠有所成就。
不過從追隨和被追隨的角度講,那些被追隨者就相當于瓦拉赫的老師們,他們不斷用瓦拉赫的某些不足來否定瓦拉赫,打擊他的信心,從而改變他,讓他變成一個追隨者。聰明人要自己去做瓦拉赫的化學老師,堅信自己在某一方面是強的,有天賦的。
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讓自己的心不至于低下去。不低下去,就不會變成盲目的追隨者,自然就可以少受很多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