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到了一個歷史的轉折口。一方面,美、英、意等西方國家問題頻出,“西方之亂”成為世界和平發展的不穩定因素;另一方面,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力量對世界的進步發展指出了新的方向。下一步,世界將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上宣布:“中國的大門對世界始終是打開的,不會關上。開著門,世界能夠進入中國,中國也才能走向世界。”這是中國對世界的莊重保障。面對民粹主義、民族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思潮下的種種“筑墻”行為,中國好的應對之策便是深化改革,讓國門更加開放。
世界也在期待中國。尤其是在“保護主義”“孤立主義”等“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的當下,中國以積極的心態和舉措“捍衛”和“拯救”全球化,順應時代和歷史潮流,跳出西方中心主義,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自己的方案。
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不僅解決好了本國問題,也使中國模式和制度有了更大適用空間,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還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當西方的“秩序”“民主”等失靈后,重建一種新的秩序,走出人類新軌道,讓我們的明天更美好,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期待。中國的穩定發展和不停探索,則讓世界看到了一個東方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財新傳媒
財新傳媒是提供財經新聞及資訊服務的全媒體集團,依托專業的團隊和強大的原創新聞優勢,以網站、期刊、視頻、圖書、會議等多層次的業務平臺,為中國具影響力的受眾群,提供、、深入的財經新聞。
目錄
代 序 中國對世界做了莊重保障
及時部分 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
英國脫歐的政治悲劇
全球化死亡之旅始于2016?
經濟全球化后果震蕩歐美政壇
全球化未兌現的保障
全球化會逆轉嗎?
從邊境稅看新全球化的治理框架
第二部分 重新確認全球化,中國是領導者嗎?
全球化并未結束
全球化不會倒
全球經濟何去何從
反思的必要:應對逆全球化的貿易政策
TPP美國退群,亞太貿易格局面臨重構
中國塑造全球角色的時機到來
第三部分 新的國際秩序變革需要中國方案
這是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美式全球化之死與屬于全球人民的全球化
特朗普時代的中美關系
全球化4.0:中國如何重回世界之巔
金融危機十年的中國領悟
應對全球經濟衰退的“中國策”
引領“新”全球化
第四部分 世界在期待,中國再出發
中華文明究竟要為整個人類承擔些什么?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改革邏輯
當下中國有著怎樣的機會
從“走出去”到“走進去”“走上去”
中國企業全球化的創新挑戰
中國的全球治理理念與“絲路新秩序”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浪潮與調整
崛起過程中,中國如何建設“軟力量”?
為什么世界期待中國2017?
中國塑造全球角色的時機到來
美國總統特朗普6月1日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協定》,與尼加拉瓜和敘利亞一起,成為這一氣候協定僅有的三個非參與國。美國的這一決定在其國內引發了激烈討論,很多精英人士開始懷疑,后美國時代是否將比他們預想的更快到來。
一個曾以傳播普世價值為神圣使命的大國,現在正在放棄其全球責任中的部分核心理念,這多少有些諷刺。
美國向來標榜其人口和思想的多樣化,不過,現在美國卻開始種族歧視,尤其是針對西班牙裔和穆斯林,還公開歧視女性。保障自由和開放的制度和體制是美國社會的基石,但這一基石似乎正在動搖。
總之一句話,美國正在拋棄其道德領導力。
美國當前的走向正讓其越來越難以指責其他國家不遵守美國為他國劃定的國際準則。而在不履行其自身責任的情況下,美國也將越來越難以要求其他國家做“負責任的利益相關方”。
美國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5%,但卻排放了全球15%的溫室氣體。印度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7%,但排放的溫室氣體在全球排放總量中的比例卻低于6%。美國向世界抱怨其負擔過重,顯然站不住腳。
如果美國不再能為全球提供獨特的道德洞見和領導力,那么美國又能代表什么呢?當前世界亟須經濟、政治和道德力量來幫助各國走出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網絡威脅及恐怖主義等帶來的困局,更別提仍未走遠的金融穩定威脅,美國卻正從世界舞臺撤退,而且不是悄悄地,而是以刺耳的“美國及時”的口號。
如果每個國家都踐行這種公然鄙視全球合作和國際秩序的行為,世界將變成一個更糟糕的地方。人類過去在減貧、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也將被逆轉。
這也是為什么當下是中國站出來,為塑造新的全球秩序做出保障及努力的恰當時機,正如美國在二戰后那些年所做的那樣,過去很長一段時期,中國避開聚光燈,悄悄地積累實力,快速實現現代化。
現在,即使中國不希望在國際事務中承擔全球性角色,躲避也已不再是一個可行選項。中國的體量已實在太大,不可能不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顯著影響。中國已從老虎成長為大象,正如俗話所說,“當兩個大象打架,遭殃的是草地”。
中國經濟的任何波動都很可能給全球金融市場帶來震動。無論是兩年前的股市異動還是一年前的資本流出,近年來這一情形已不止一次顯現。今天,多數金融機構每天都會緊盯中國市場,留意中國的經濟增速、債務比例,同時也密切關注中國發生的政治事件和社會動態。
“溢出效應”(spillover)這一詞語對很多人來說再熟悉不過,意思是中心國家的政策決定或金融波動會蔓延至海外,對其他國家造成重大影響。不過,“溢回效應”這一新近開始流行的概念或許更為有用,它指中心國家對外圍經濟體產生的影響會反過來影響中心國家。
因此,即使在僅僅著眼、追求自身利益的情況下,中心國家也不能再忽視其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溢出效應。如果中國不站出來,在世界范圍內承擔起維護和平穩定、維持開放局面的責任,全球秩序的維護將受到影響,最終無疑會傷及中國自己。中國是全球化的極大受益者,高度依賴一個繁榮、有活力的世界經濟。
如果美國繼續展現這種過度的不可預測性和不可信賴性,很多人或將加入德國總理默克爾等人的隊列,以更加懷疑和不信任的態度看待美國。在當下美國的全球領導力正越來越受質疑之時,中國積極塑造其全球角色的時機已經到來。
中國無意卷入他國戰爭,對助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軍事對抗也不感興趣,但應該利用自身高儲蓄率的資金優勢,去幫助發展中國家對抗疾病,減少貧困。
中國還沒有能力充當世界的銀行家和保險人,為其他國家提供國際流動性和安全資產,幫助其他國家從金融緊張形勢中走出來,但中國可以提供大量長期性投資和資本保障。
中國從不想公然挑戰美國作為全球霸主的地位,但如今,曾經不可一世的超級大國美國也開始失去不少光澤,其以人類進步的名義在全球開展的不少行動,讓不少國家從普遍支持轉向公開異議。
美國打算從全球化進程中退場的同時,中國呼吁世界各國擁抱全球化。美國政府正準備從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合作中退出,中國則正逐步加強其對綠色技術的投資和保障。
“一帶一路”倡議是全球合作新范式的旗幟性項目。通過為參與國提供領導力以及協調平臺,中國可以讓其他很多國家發掘其自身的比較優勢,并朝彌合世界各國在基建方面的鴻溝這一共同目標前行。
一些國家可提供自然資源,另一些國家可提供物流能力、技術或資本。但是,如果沒有一位“船長”來提供關鍵的投入,這一重要的全球發展及連通努力就不可能成為現實。換句話說,中國正創造出一種新的合作模式,通過改善參與國的經濟狀況,來擴大其影響力。
中國要防止陷入跟美國一樣的陷阱,即強調“美國及時,美國”的行為準則。這一利己主義思維目光短淺,甚至還曾被美國自己譴責,長遠來看對任何國家都沒有好處。在信息技術和數字連通的時代,沒有哪個國家可以通過退出全球化、拒絕開放來實現繁榮。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走的都是一條韜光養晦的發展路徑。過去這是正確的策略,因為那時中國還是一個相對貧窮的國家,需要現代化和工業化。現在中國仍需繼續發展,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中國人,但這一國內目標與促進全球和平繁榮這一更具全球視野的目標并不沖突。
美國的全球影響力是依靠其對外輸出價值觀、文化,以及獨特的道德洞見等方式獲得的。數千年來,中國借助自身的文明優勢獲得了其他國家的尊重,并維持了區域內的和平和秩序。當中國能通過發展成就和以身作則獲得其他國家的認同時,自然不需要通過軍事力量來達到這樣的目標。中國的角色也從來都不是傳教士,爭取別人的尊重而非訴諸武力強制。
現在是時候思考如何定義中國的領導力了。考慮到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仍然有限,設定優先次序極為必要。通過主動塑造中國的領導力模式,使要謀之事與我們的價值觀和目標相符,而不是被推著去執行和推進一些連我們自己都不認為可行的任務。
對一個將處世哲學和文明優勢看得比物質富足更為重要的國家,中國應重新強化其道德責任感。這是該做之事,從長遠看將使我們每一個人受益。
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角色及其與美國的雙邊關系,無疑是具有價值的世紀難題。直到近年,世界上仍有一些國家靠向美國,試圖抑制中國崛起。“修昔底德陷阱”一詞用來描述新興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回應這種威脅的情景。縱觀歷史,16次這樣的情景中有11次都以戰爭結束。
今天,“修昔底德陷阱”很可能被避免。關鍵在于中國能抓住這一機遇使自己獲得長足的發展,并在構建全球命運共同體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金刻羽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