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十大思想家》一書,選取中國歷史上十位著名的思想家立傳,將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人格化,使讀者在領略思想家們人格魅力的同時,接受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的養護,進而橫向展現每位思想家在儒學發展史上的地位,縱向梳理儒學兩千余年發展的脈絡。本書作者著力要將那些神秘(假如不神圣的話)的圣賢還原為一個個既平凡又偉大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也盡可能地將他們的思想變成可以感性地來體認的思路,從而能夠面向更多層次的讀者。
我們這里只選取了10位大儒,各有其時代和學派的代表性,自然不能“盡”儒,卻可以“見”儒了。選擇傳記這種文體,是上承紀傳體之傳統,下應今日閱讀要求人情味之品位。每位傳主兩萬來字的篇幅也是個很刁的幅面,既是現成話撐不起來的,也不能容納過于艱深專業的探索。它要求一種“后學術”的表達,要求盡量地化議論為敘述,將高文典冊換成家常話。既要有無可挑剔的學術性,又要有可讀性。要將那些神秘(假如不神圣的話)的圣賢還原為一個個既平凡又偉大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也盡可能地將他們的思想變成可以感性地來體認的思路,從而能夠面向多層次的讀者。養育人格現成的辦法是讀杰出人物的傳記,而全部文化運作的后成果是人格。
這些彪炳史冊的大儒們自然各有其過人之處,然而讓我們心儀的是:他們那種“麥田守望者”式靜觀人生的姿態卻反而成為巨大話語者的秘密何在?可能還在于那個神秘又神圣的“道”,至高無上的道是終將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的巨川淘盡了無數英雄,也浮現出一位位的大儒,如中流砥柱支撐著中華文明的“過河橋”、“鐵路橋”。他們固守著心中那份文化良知,說那是天道在我心中結成的“圣胎”,我個人生死窮通等若輕塵。是這份高貴的價值體驗使他們與庸人、歹徒徹底區別開來,判若凡圣,也使他們無論居江湖還是在魏闕卻如居火宅,如入敵困,惺惺憂道,如履如臨。若說天道是虛幻的,為什么這么多人像抱著千年古玩似地維護著它?若說天道實存且有效,怎么偏偏有皇帝來收拾圣道的維護者?一個更大的問題是儒學這朵農業文明之花在工業文明中能結什么樣的果實?
周月亮,男1958年出生,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作有:《水滸兵法》 《〈儒林外史〉與中國文化》《孔學儒術》《王陽明大傳》等。
弗恨厥學墜憐“吾道窮”——孔子001
命世之才百代之師——亞圣孟子030
先秦的儒者——荀子065
漢儒宗師——董仲舒098
詆訶百事推圣學——朱熹117
圣賢相傳一點真骨血——王陽明145
一代儒俠——黃宗羲180
行奇學博清學開山——顧炎武199
六經責我開生面——王夫之226
托古改制借儒維新——康有為246
弗恨厥學墜祇憐“吾道窮”
——孔子
我欲仁,斯仁至矣。
公元前479年春季,也就是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患病的消息已在魯國的大街小巷到處流傳。正在外經商的端木賜一聽到這個消息,便撇下手上的事情,駕上車就往老師家里奔去。在院子里,他看見那位將被后世尊為“至圣先師”的老人正拄著一根拐杖,在院子里踱來踱去,望望天又望望遠方。正是初春,院里才有些許青色。這位名叫賜但被人們習慣叫作子貢的人凝視著老師那佝僂的身影,不禁悲從中來。他知道那個身影一消失,郁郁多文的周代文化將急劇黯淡,他和其他一些弟子的心靈也會陡然喪失依托。
孔子回過頭來,低聲呼道:“賜,你怎么現在才來呀!”緊接著孔子嘆了口氣,用沙啞的喉嚨低吟道:
泰山真的要崩坍了嗎?
梁柱真的要摧折了嗎?
哲人真的要枯萎了嗎?
孔子雖然不可一世地把自己比作泰山梁柱,但自己也意識到了大勢已去,立刻老淚縱橫地對子貢說,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沒有誰能尊崇我的思想。我昨天夢見自己坐在兩根房柱中間。那是我們殷人停棺材的地方。而我正是殷人的子孫啊!7天之后,孔子去世。時年73歲。
一、出道
關于孔子的出生情況,頗富傳奇色彩。當然這基本上是后人的附會,在此不必贅言。倒是有必要將其家世略加闡述,這對他一生經歷,也許并非是無足輕重的。
孔子的祖先是宋國人。宋國和魯國是鄰國。孔子五代祖木金父因其父孔父嘉在宮廷內訌中被殺而從宋國避禍奔魯。宋國的開國君主是微子啟,原為殷王室貴族。周武王滅殷,封微子啟于宋,讓他繼續承祀殷國宗祠。微子啟死后,由弟弟微仲繼位。那就是孔子遠祖。從微仲傳了九代到孔父嘉。本來孔父嘉姓子,可能由于他比較有名的緣故,子孫開始以孔為姓氏了。木金父由于父親被殺,在宋國站不住腳了,因此避難奔魯,從此定居魯國陬邑。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是孔父嘉的五代孫。叔梁紇在有孔子之前已生了九女一男。那個叫孟皮的兒子是個瘸子,叔梁紇怎么看也覺得孟皮不像樣子,難以承繼宗廟,他覺得應該再要一個兒子。但是叔梁紇那時已60多歲了。這么大年紀再娶妻,是不合乎禮法的。那時各國都希望增長人口,認為老夫少妻或老妻少夫對生育不利。叔梁紇卻不甘心,仍然鼓足勇氣向顏家求婚,顏家有3個女兒,老大老二都不愿意,只有不滿20歲的小女兒顏征在表示愿意嫁給叔梁紇。顏征在可能很欽慕叔梁紇,再說叔梁紇雖年事已高,還算比較強壯。叔梁紇也確實在諸侯間以勇力聞名。他立過兩次大的戰功,最有名的一次是在偪陽之戰。當時以晉國為首的幾個諸侯國攻打一個叫偪陽的小國。叔梁紇作為魯國武士,也參加了作戰。當他們攻入偪陽城時,守城的人突然把城門上吊起的懸門放下,意欲把入城隊伍攔腰截斷,然后分別消滅。正在這危急時刻,叔梁紇趕到,用手托起懸門,使先入城的隊伍能夠趕緊退出,避免了損失。所以一時威名遍傳。
由于叔梁紇年紀大了,也怕自己不能得子,所以和顏征在結婚之后,就去向尼丘山禱告。孔子生下來時頭頂坍陷,四圍卻比較高,很像尼丘山的樣子。所以干脆就取名叫丘,字仲尼。尼丘山在后世也隨著孔子的名氣變得越來越神圣。后人甚至去尼丘山鑿石做成硯臺,認為質地很好,用得特別舒心。但恐怕都想借此沾沾孔子這位圣人的光。唐朝的李賀對此不以為然,寫詩嘲諷尼丘山硯不值一哂。
孔子3歲時,叔梁紇就死了。葬在離城東25里的防山。但是孔子卻不明白父親的墳地到底在哪兒。他母親顏征在本來由于嫁給老翁,屬于野合,臉上就不大光彩。加上年少守寡,很是羞愧,也沒好意思參加送葬。所以在她自己死的時候,孔子想把父母合葬,由于找不到地方,只好把母親的棺柩停在街上。孔子從小就是一個謹慎小心的孩子,鄉里人都比較尊重喜歡他,最終有一個好心人告訴了他。他才算把父母合葬了。
顏征在死后不久,魯國貴族季孫氏請士一級的貴族宴會。孔丘大概也以為自己有資格參加,本來他父親也是個赫赫有名的武士,就穿著孝服跟著別人想進去。季氏的家臣陽虎看見孔子一副酸丁樣,又是個乳臭未干的青年,就酸溜溜地挖苦他:“季孫家宴請賓客,可并沒敢宴請像你這樣的大學者呀。”孔子沒有辦法,只好告退。當然,歷史也給這兩人開了個玩笑。幾十年后,人們看見在曲阜的大街上,這兩人的車子又相遇了。那個叫陽虎的家伙一改昔日的傲慢神色,恭敬地邀請孔丘去當官。但圣人孔丘卻有些不愿意。當然,孔丘也許早已忘了年輕時受到的那番侮辱了。
魯國有個大夫叫孟釐子,有一次病得很厲害,他想自己快要死了。就告訴他的兒子說:“孔丘這人可了不起,他是圣人商湯的后代。后來的祖先曾做過宋國國君。他的第十代祖先弗父何是宋緡公的兒子,宋緡公死了,繼位者應該是弗父何,但弗父何讓給弟弟繼位。后來弗父何的孫子正考父又輔佐了三代君主,受過三次冊命。不但不驕傲,而且更加謙虛。他自己鑄了一口大鼎,上面刻著銘文,大意是:‘由于自己很恭敬下人,人家也不好欺侮我,我鑄這口大鼎不是為了烹大魚大肉,只是想熬熬稀粥,能勉強糊口就行了。’我聽說,圣人的后代,暫時還沒有發達,后世也一定會出了不起的人。現在孔丘年紀這么小卻這么懂禮義,難道不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嗎?如果我死了,你們一定要拜他為師。”孟釐子一口氣說完這些話,以為自己要死了,哪知卻沒有死成。等后來他真正亡故的時候,這番話卻派上了用場。他的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都去拜孔子為師,向他學禮。這一年,恰巧季氏家族的當權者季武子也死了,季平子繼位。
后來孔子終于成了季氏手下的小吏,專門掌管倉庫,平時就干些稱量計算的工作,還幫季氏養過牛羊。他在任時,牛羊大量繁殖,這在以前可是了不起的功勞,牲畜多少代表國家財力高低。因此孔子的官越做越大,后來居然成了司空。
但是孔子想到周天子的首都雒邑去學習周禮和古文獻。周朝雖然衰落,但名義上還是普天下的君主。自周公旦制禮以來,制度保留得最為完備。孔子一直以平治天下為己任,認為周朝沒有威勢,比夷狄還不如,原因在于禮崩樂壞,尊卑秩序亂了套。禮這個東西真是一種美德,它能宰制萬物,役使民眾。天下有禮才能上下不亂,長幼有序,國家才能太平。
南宮敬叔這時就向魯君建議,請魯君資助車馬費,并說愿與孔子同往周天子處學禮。魯君就給了孔子1輛車、2匹馬和1個童仆。當時周朝的藏書室官吏相傳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老子,即李耳。老子和孔子談了很久,這次談話的內容不得而知,總之不會太投機。因為孔子的儒學和老子的道學究竟是兩回事。不過總算兩人都是有才學的人,惺惺惜惺惺,老子對孔子說:“你剛才跟我談了那么久的禮,都是古人的陳詞濫調,他們的骨頭都變成粉了,再談有什么意思呢?君子碰到明主就出來幫幫忙,碰不到就算了,順其自然,像我這樣,不管天下事,每月按時領俸祿,不是挺好嗎?我聽人家說,好的商人一定是把寶貝藏得很隱秘,讓別人摸不著頭腦。君子也是這樣,盡管很聰明,卻裝出一副很愚蠢的樣子,使人無法揣測。一則顯示出修養,一則可以不遭人忌妒,以得善終。不過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像你,還年輕,有些嬌氣和欲望就無法壓制,要知道,這樣對你是沒什么好處的。我能告訴你的,也不過這些罷了。”
后來孔子要回國了。臨走時老子還送了孔子幾句話:“有錢的人往往送給別人財產。有德的人一般贈予別人幾句好話。我是個窮鬼,就妄稱一回仁人罷。你要知道,有些聰明的人經常不得好死,就是因為他們喜歡議論別人;口辭便給的人也經常不得好死,那是因為他們喜歡揭別人的瘡疤,以圖一時的口舌之快。你是個明曉事理的人,你自然明白你的身體并不是你自己專有的,你是父母的兒子,是君主的臣民,就應該適時替父母君主想想,要孝敬父母,替國家做事,就不能把生命白白丟掉。”
為了給《傳世勵志經典》寫幾句話,我翻閱了手邊幾種常見的古今中外圣賢大師關于人生的書,大致統計了一下,勵志類的比例,確為首屈一指。其實古往今來,所有的成功者,他們的人生和他們所激賞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勵志是動賓結構的詞,勵是磨礪,志是志向,放在一起就是磨礪志向。所以說,勵志不是簡單的立志,是要像把刀放在石頭上磨才能鋒利一樣,這個磨礪,也不是輕而易舉地摩擦一下,而是要下力氣的,對刀來說,不僅要把自身的銹磨掉,還要把多余的部分毫不留情地磨掉,這簡直是一場磨難。所有絢麗的人生都是用艱難磨礪成的,砥礪生命放光華。可見,勵志至少有三層意思:
一是立志。國人都崇拜的一本書叫《易經》,那里面有一句話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理念,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類發展演化的基本規律,所以一切圣賢偉人無不遵循此道。當然,這里還有一個立什么樣的志的問題,孔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古往今來,凡志士仁人立的都是天下家國之志。李白說: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白居易有詩曰: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二是勵志。有了志向不一定就能成事,《禮記》里說:“玉不琢,不成器。”因為從理想到現實還有很大的距離。志向須在現實的困境中反復歷練,不斷考驗才能變得堅韌弘毅,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逐步實現。所以拿破侖說:真正之才智乃剛毅之志向。孟子則把天將降大任于斯人描述得如此艱難困苦。我們看看歷代圣賢,從世界三大宗教的創始人耶穌、穆罕默德、釋迦牟尼到孔夫子、司馬遷、孫中山,直至各行各業的精英,哪一個不是歷經磨難終成大業,哪一個不是砥礪生命放射出人生的光芒。
三是守志。無論立志還是勵志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貫穿了人的一生,無論生命之火是絢麗還是暗淡,都將到它熄滅的后一刻。所以真正的有志者,一方面存矢志不渝之德,另一方面有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之氣。像孟子說的那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代有位首輔大臣叫劉吉,他說過“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話說回來,勵志并非粘貼在生命上的標簽,而是融匯于人生中一點一滴的氣蘊,后成長為人的格調和氣質,成就人生的夢想。不管你做哪一行,有志不論年少,無志空活百年。
這套《傳世勵志經典》共收輯了100部圖書,包括傳記、文集、選輯。為讀者滿足心靈的渴望,有的像心靈雞湯,營養而鮮美;有的就是蘿卜白菜或粗茶淡飯,卻是生命之必需。無論直接或間接,先賢們的追求和感悟,一定會給我們帶來生命的驚喜。
徐潛
很好,很好看,正版的!
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