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法式》是我國古代嚴謹系統的建造專書之一,翔實地記載著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圖樣等珍貴資料,被歷代匠師奉為圭臬,對研究中國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意義深遠。
營造法式解讀》是關于《營造法式》所錄13個工種(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鋸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畫作、磚作、窯作)的系統研究。不同于梁思成先生《營造法式注釋》(上卷)之注疏,亦有別于陳明達先生《營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之專論,潘谷西先生和何建中先生歷二十余年研究與實踐,結合現存古建實例、考古發現、區域間文化與技術傳播等方面的成果考量成文,見解獨到。作者從工程、功能、藝術、技術等多維視角介紹、剖析了《營造法式》諸工程作法,并以現代語言及圖示方法表述,幫助讀者跨越古代文字和術語之障礙,進一步解讀《營造法式》的豐富內涵,探究宋代建筑和《營造法式》的性質和本源。
書中文字平實曉暢,輔以多年積累之照片、精心繪制之大量線圖及彩畫復原圖等;附錄部分亦精心組織、內容豐富,含“《法式》版本、校勘及檢索表” “宋代建筑術語解釋” “對《營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一書中十個問題的討論”等, 是對《營造法式》相關問題的拓展研究。
其中校勘表是按照東南大學所藏陶本上的眉批編錄而成,為劉敦楨先生當年根據故宮本及四庫本等相互參校后轉抄而成,彌足珍貴。 《營造法式》是我國古代嚴謹系統的建造專書之一,翔實地記載著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圖樣等珍貴資料,被歷代匠師奉為圭臬,對研究中國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意義深遠。
《營造法式解讀》是關于《營造法式》所錄13個工種(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鋸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畫作、磚作、窯作)的系統研究。不同于梁思成先生《營造法式注釋》(上卷)之注疏,亦有別于陳明達先生《營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之專論,潘谷西先生和何建中先生歷二十余年研究與實踐,結合現存古建實例、考古發現、區域間文化與技術傳播等方面的成果考量成文,見解獨到。作者從工程、功能、藝術、技術等多維視角介紹、剖析了《營造法式》諸工程作法,并以現代語言及圖示方法表述,幫助讀者跨越古代文字和術語之障礙,進一步解讀《營造法式》的豐富內涵,探究宋代建筑和《營造法式》的性質和本源。
書中文字平實曉暢,輔以多年積累之照片、精心繪制之大量線圖及彩畫復原圖等;附錄部分亦精心組織、內容豐富,含“《法式》版本、校勘及檢索表” “宋代建筑術語解釋” “對《營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一書中十個問題的討論”等, 是對《營造法式》相關問題的拓展研究。
其中校勘表是按照東南大學所藏陶本上的眉批編錄而成,為劉敦楨先生當年根據故宮本及四庫本等相互參校后轉抄而成,彌足珍貴。
本書可供建筑史學者、建筑師、文物保護工作者、考古工作者、風景園林建設與管理者、舞美工作者等研讀、查閱,亦可供相關專業師生學習參考。
〈營造法式〉解讀》是一本原創力作。歷多年深入研究,作者提出 “‘營造法式’是一種建筑工程預算定額”這一新穎且更貼近史實的觀點,其研究方法多維,行文平實,圖片精要,附錄豐富,對研習《法式》助益良多。
此書版2005年出版,2007年第3次重印,發行5000冊,帶動《法式》的相關研究,這些在專著出版中是不多見的。
2007年,此書入選首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列于自然科技類第5位。
作者謙和嚴謹。每每編輯中遇不解處,先生總不厭其煩地講解;文字、版式的修改與編者一一推敲;每一次重印前,作者都備好修訂樣書,將發現的問題逐一標明。此次新版,距初版3印已近十載,作者對文意表達作了補充與完善;糾正了圖片、文義、文字方面的一些錯誤;增添了圖片;完善了圖片目錄,增加了表格目錄;并補充若干圖文前后互見的注釋,以利前后對照閱讀。
制版印制方面:因軟件更迭,修整造字等排版工作頗費周折;作者對1版1印的線圖和1版3印的彩圖效果較為滿意,希望新版集二者所長,后潘先生赴悉尼,且眼力不濟,故彩畫部分請陳薇老師代為把握,線圖部分請石宏超、李新建等老師指導研究生一一修改到位,版式等調整遙請潘先生逐幅過目。先生耄耋之年,仍修訂不輟,其“止于至善”之精神感染著編、排、印各環節同仁,用心協作,力求理想。
內容上的修改之外,修訂版從更加易于閱讀理解的角度,對全書重新編校整理;裝幀設計上亦作相應改善:內頁選用色澤柔和的啞粉銅版紙,更具質感的環襯紙及灰色布面精裝,以提升該書的品質,便于讀者查閱收藏。
潘谷西,1928年生于上海,1951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建筑系(后改稱南京工學院建筑系、東南大學建筑系),其后任教于該系,歷時52年。長期從事中國建筑史、建筑設計等課程教學與相關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建筑史》《元明建筑》《曲阜孔廟建筑》《江南理景藝術》等專著;并有古建筑保護與復建設計、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地方風格建筑設計等作品數十項。
何建中,1943年生于上海,1966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建筑系,1982年于南京工學院建筑歷史與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在江蘇省建筑園林設計院從事古建園林設計,為高級建筑師,一級注冊建筑師。曾參加安徽渦陽天靜宮設計,主持安徽安慶迎江寺規劃、江蘇無錫泰伯廟復原、澳大利亞墨爾本牌樓及誠園等設計。發表《營造法式材份制新探》等十余篇論文。
自序 說明 修訂說明 及時章 總論 一、《營造法式》的性質與特點 (一)“營造法式”是一種建筑工程預算定額 (二)李誡《營造法式》的編寫體例 (三)編寫工作緊密結合實際 二、《營造法式》與江南建筑的關系 三、《營造法式》的內容取舍 四、宋代官式建筑分類 五、研究方法的討論 及時章 注釋 第二章 木構架 一、宋代官式建筑木構架的基本類型 (一)柱梁作 (二)殿閣式木構架 1.柱框層 2.鋪作層 3.屋蓋層 (三)廳堂式木構架 (四)樓閣木構架 1.層疊構架樓閣 2.混合整體構架樓閣 二、材、契、分模數 三、定“地盤”——木構架的平面設定 四、定“側樣”——木構架的剖面設定 (一)下份 (二)中份 1.柱高 2.鋪作高 (三)上份 l.架深 2.檐出 3.舉折 五、再談定“側樣”中的架深 六、定“正樣”——木構架的立面設定 (一)影響房屋立面的八種因素 (二)關于間廣和柱高的討論 (三)屋頂端部處理 1.四阿毆脊轉增出 2.不廈兩頭(兩下、兩廈)造屋頂的出際 3.廈兩頭造與九脊殿 (四)屋頂轉角做法 1.角梁后尾支撐結構 2.角椽布置 (五)制圖學上的創新——“變角立面圖” 七、大木構件 (一)柱 (二)梁 (三)額 (四)角梁 (五)摶及撩檐枋 (六)椽 (七)蜀柱、叉手、托腳 (八)串、襻間 (九)替木 第二章注釋 第三章 鋪作 一、概說 (一)出跳承檐 (二)計心造、偷心造、影棋 (三)補間鋪作的布置 1.朵數 2.間距 3.合理性 二、廳堂鋪作 (一)單斗只替 (二)把頭絞項作 (三)斗口跳 …… 第四章 小木作 第五章 瓦作 第六章 彩畫 第七章 石作 第八章 墻與磚作 第九章 其余工程 附錄一 《營造法式》的版本、校勘與內容檢索 附錄二 宋代建筑術語解釋 附錄三 對《營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一書中十個問題的討論 圖片目錄 表格目錄 后記 出版后記
及時章 總論
一、《營造法式》的性質與特點
(一)“營造法式”是一種建筑工程預算定額
“法式”二字在宋代用得相當普遍,有律令、條例、定式等含義,凡是有明文規定或成法的都可稱之為法式,從以下數例可以得到說明:
其一,《宋會要輯稿》第五十八冊,職官一:“熙寧五年(1072年)二月一日詔:‘……以事因貼奏,諸稱奏者,有法式上門下省,無法式上中書省;有別條者依本法’”;
其二,《宋史 職官志》:“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所上有法式事,皆奏覆審駁之”;“中書省,掌進擬庶務、宣奉命令……及中外無法式事應取旨事,……凡事干因革損益而非法式所裁者,論定而上之”。
可見“法式”二字所包含的內容是相當廣泛的,它的性質是政府所制定的法令與成規。由此推論,《營造法式》應是政府對建筑工程所制定的在實際工作中必須遵照執行的法規,而不是沒有約束力的技術性著作。再從李誡《營造法式》的序和劄子來看,宋朝政府要求的實際上就是一種建筑工程預算定額,用它來節制各項工程的財政開支。梁思成先生的《營造法式注釋》序中說:“《營造法式》是北宋官訂的建筑設計、施工的專書。它的性質略似于今天的設計手冊加上建筑規范。”這個定性雖然也有道理,但從根本上說,兩者還是有區別的。為了說明這一點,首先來看看營造法式產生的歷史背景。
北宋時,特別是北宋中晚期,建筑業弊端叢生,腐敗日甚。一些負責修繕京師房屋的官員在工程開始之前往往多估工料,虛報項目;施工過程中偷工減料,監守自盜;工程結束后又謊報結余,邀功請賞。工程質量也因此大受影響,房屋多不堅固。為此,早在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三司(總管國家經濟財政,位次宰相,下設鹽鐵、度支、戶部三使)就提出要加強工程主管官員和都料(設計施工負責人)、作頭(各工種的工頭)的責任制,嚴格工程項目的立項以及工料估算的檢查,并要求各司“……將見修三、五間舍屋,以所破功料,須委監修,相度日用功力,計定功限,永為定式”(1)。這里所說的“計定功限,永為定式”已具有估算定額的性質,是營造法式的雛形。不過三司提出的辦法似乎并未很好執行,建筑業的積弊也遠未消除,所以到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又下詔:“比聞差官修繕京師官舍,其初多廣計功料,既而指羨余以邀賞,故所修不得完久。自今須實計功料申三司,如七年內損墮者,其監修官吏工匠并劾罪以聞。”(2)詔令歸詔令,實際是實際,官吏們上下勾結,虛報冒估,偷工減料的行為仍很猖獗,例如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修建感慈塔,主管部門估工34萬余工,后來朝廷派人重估,只需原估數的1/5,工程完畢后,重估工料之官員還因此得到升遷(3)。宋神宗是一個銳意改革很想有一番作為的人,他任用王安石等一批改革派,積極推行新政,對建筑業的這種腐敗狀況當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在熙寧年間(1068 —1077年)敕令將作監編出一套營造法式來加強對各項工程的控制。可是將作監的編寫工作做得很不得力,拖拖拉拉,直到十余年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才完成,第二年頒布(4),由于這及時部營造法式編得很不完善,在實際工作中行不通,到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又敕令將作監重編。這一次是由將作監丞李誡承旨辦理,經過三年左右的努力,完成了這部巨著,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營造法式》。
從以上沿革可以看出,不論哪一部營造法式,其目的都是為了對建筑工程中虛報冒估、偷工減料等侵吞國家財富的行為作出反應,提供對策,企圖用一套行之有效的工料估算方法來控制工程預算,它的針對性是很強的。對此,李誡在他的《劄子》中說得很明白:及時部營造法式就是因為控制不了工料而被廢止不用的,而他的這部法式則是“關防功料,最為要切,內外皆合通行”。他對自己的成果充滿信心,深信一定切實可行,應在京師內外推廣應用。從書的內容來看,他確實也在“功限”和“料例”兩部分下了工夫,不僅規定了按工藝要求高低分上、中、下三等工和按季節分長、中、短等工的計算標準,而且還根據材料容重、搬運距離和材料使用情況規定了不同的估工方法,其條章之精細明確,令人嘆服。
(二)李誡《營造法式》的編寫體例
以上為《營造法式》(以下或簡稱《法式》)定性,說它是一種估算工料的定額,只是歷史地、客觀地闡明問題,絲毫沒有貶低它的意思。在一個以儒家思想為正統的、文人士大夫不屑涉足工匠技藝的社會里,能出現這樣一部反映當時建筑工程實況的巨著,是難能可貴的。加之李誡自身的條件——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和勤奮努力的品格,使《營造法式》的編修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不愧為中國古代最完善的建筑專著和不朽的杰作,也是后世打開宋代建筑科學和藝術之門的一把鑰匙。
在李誡之前面世的那部《營造法式》編得很不成功,被李誡稱為:“只是料狀,別無變造用材制度,其間工料太寬,關防無術”,“只是一定之法,及有營造,位置盡皆不同,臨時不可考據,徒為空文,難以行用,先次更不施行。”(5)由于該書已經失傳,無法詳究它的內容,但從以上指責來看,問題主要在于:一是體例不當,書中只是一大堆用料規格的羅列,沒有變通使用的辦法,而實際工作千變萬化,基址布局各不相同,臨時難以對照應用。很可能當時采用的辦法就是上文說到的天圣元年三司提出的措施:以若干種房屋算出的用工、用料為定式,套估擬建建筑物的工料(后來清代官修《工程做法》的體例也與之相似);二是定額訂得過寬,無法控制工料,結果就成了一紙空文,不久就被擱置不用了。
李誡有鑒于此,努力在他的《法式》中加以克服。他采取的措施是:在編寫體例上,把定額按工種分類,逐一分解到單個部件,這樣就使任何工程項目都能查到所需定額。為了使用方便,又把各種部件的規格匯集成“制度”一項,列于定額之前,作為靠估工料的樣板,并附圖樣加以補充說明,還制訂出變通使用定額的辦法。這就是李誡所創的:制度—定額—比類增減的三步式編寫體例,也是編制預算時使用《法式》的操作步驟。其具體做法是:
及時步,明確規格 即舉出各種部件的有代表性的式樣和尺寸,作為功限和料例做單項分析時的樣板和例據,這就是書中第三至十五卷所列13個工種“制度”的內容。為了便于使用,這里所舉的規格只是有典型意義的一部分,有時只舉估算項目中的一種規格,例如石碑只舉高度為1丈8尺的例子作為估算依據,這可能是較高等級的一種碑。實際上宋代碑制對公侯及各級品官墓碑高度各有不同規定(6)。
第二步,制訂單個部件的工料定額 即按上述“制度”所舉的樣板,定出單項用工及用料數,就是書中第十六至二十八卷的“功限”和“料例”兩部分。由于實際工程變化無窮,不可能羅列所有規格的工料定額,所以這里仍然采用樣板的辦法。例如大木作斗栱一項,只舉第六等材為例定出用工數,其他等級的材就可參照第六等材的定額增減計算,求得所需定額,書中不再一一列出;再如小木作的佛道帳只列出高29尺、寬59.1尺、深12.5尺的一種為例,牙腳帳只列出高15尺、寬30尺、深8尺的一種為例,作為比照估算工料的樣板。
第三步,比類增減 即根據“功限”和“料例”提供的樣板,對照工程中實際使用的部件式樣和尺寸,比較其繁簡、大小、難易而增減其工料數,得出的計算結果。對于比類增減,卷二的“總例”中有兩條規定:
(1)用工——“諸造作并依功限,即長廣各有增減法者,各隨所用細計;如不載增減者,各以本等合得功限內計分數增減。”其意為:凡“功限”條文中規定了具體增減辦法的(如柱礎以2.5尺見方素覆盆的用工數為準,3尺、3.5尺、4尺、5尺、6尺見方的依次增加單方用工數,雕花工另加),則按規定計算實際用工數,假如沒有明文規定的,則按書中所列樣板合計得出用工數后再酌情增減即可。
(2)用料——“諸營繕計料,并于式內指定一等,隨法算計;若非泛拋降,或制度有異,應與式不同,及該載不盡名色等第者,并比類增減。”這就是說:各工程計算用料時可在書中選用一種等級,按規定計算,假若式樣尺寸和書中所列不同,或書中并沒有作出規定,就采用靠估的辦法,比照近似的規格酌情增減計算。
有了這兩條規定,就使李誡這部《法式》既有統一標準,又能適應不同情況變通使用,其控制工料的涵蓋面可及于所有工程項目。雖然,“比類增減”在具體執行中仍會出現漏洞,不免為貪官污吏留下作弊的機會,但和沒有《法式》時那種猖狂虛報冒估,甚至像感慈塔那樣估工超出實際用工數400%的狀況相比,無疑已經有了很大進步。當時的各級政府如能認真貫徹執行《法式》,必定能達到節制財政開支的目的。
李誡所制定的這三個步驟是環環相扣、前后連貫的整體,都是圍繞著一個目的——關防工料,節約開支,保障質量。“制度”這一項也是為這個目的服務的。
這里有必要談談對“制度”所含內容的估計問題。過去存在一種有意無意對之要求過高的傾向,似乎這一項應該把宋代官式建筑部件的規格都包括在內,甚至還應該有建筑設計方面的內容。其實,這種期望已經超出了《法式》所承擔的歷史任務。誠如前面所講到的,“制度”這一項的任務只是為估算工料提供有代表性的部件式樣和尺寸作為樣板,以便標出其定額數值,而遠非廣泛闡明當時存在的各種式樣。有關建筑功能和造型等重要設計問題雖然也很重要,但《法式》沒有必要去涉及。明確這一點,就會理解李誡為什么沒有羅列當時京師通行的所有建筑做法;為什么連房屋的間廣(即開間)、柱高、屋深(即進深)也未作出規定;為什么對群體組合、空間處理等方面只字未提(盡管宋代建筑在這些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我們今天研究宋代建筑,確實很希望獲得這些方面的資料,《法式》沒有對此提供幫助,不免使人感到遺憾。但這難道是李誡的失誤和沒有盡到責任嗎?我想是不能責備這位建筑大師在九百多年前所完成的這項工作的。
如果拿北宋時流行的另一部建筑著作——喻皓的《木經》來比較,也許對《營造法式》的性質和特點能獲得更明確的理解。《木經》已經失傳,僅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轉錄了極少幾條。這里就拿階級(踏道)這一條來作對比:
夢溪筆談》卷十八轉錄《木經》:“階級有峻、平、慢三等。宮中則以御輦為法,凡自下而登:前竿垂盡臂,后竿展盡臂,為峻道;前竿平肘,后竿平肩,為慢道;前竿垂手,后竿平肩,為平道。”
由此可知《木經》對階級坡度的決定是根據宮中的使用要求作出的,其根據是建筑的功能,著眼點和《營造法式》有明顯差別。再看《營造法式》石作制度對踏道階級的闡述:
“造踏道之制,長隨間之廣,每階高一尺作二踏,每踏厚五寸,廣一尺。兩邊副子各廣一尺八寸(厚與及時層象眼同),兩頭象眼,如階高四尺五寸至五尺者,三層;高六尺至八尺者,五層或六層,皆以外周為及時層,其內深二寸又為一層,至平地施土襯石,其廣同踏。”
這里只敘述了一種踏道的做法和尺寸(踏面寬1尺,踏高5寸),作為制訂功限和料例的一種樣板是足夠了,然而無法滿足峻、慢、平的各種功能要求。再看同書卷十六《石作功限》對踏道的敘述:
“踏道石,每一段長三尺,廣二尺,厚六寸,安砌功,土襯石每一段一功(踏子石同)……”
這里是在說明每個安砌工所完成的工作量,所以舉了0.6尺×2尺×3尺這種廣泛應用的石塊來訂定額,和踏道制度中所舉0.5尺×1尺的尺寸又不相同。總之,同為踏道,由于需要說明的問題不同,所舉規格也各異。
(三)編寫工作緊密結合實際
李誡以其特有的工作經歷、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把調查研究、收集及時手資料做得十分到位,為編好此書打下了基礎。
李誡并非出身科舉,而是由父蔭補官進入仕途的。他的官職主要靠工作實績而步步上升。在將作監,由主簿而丞(中層官員),而少監(副首長),而監(首長),多因完成重大工程而得以升遷。他是一個實干家,也是建筑工程管理的內行。當他接到敕命編修營造法式時,已在將作監工作了8年,主持過像五王府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積累了豐富的工程經驗。所以他在《進新修營造法式序》中敢于批評過去那些主持工程的官員往往是外行,“董役之官,才非兼技,不知以材而定分,乃或倍斗而取長。弊積因循,法疏檢察”。可笑那些不懂技術的官員,連用“材”來確定房屋尺度這個基本法則都不知道,卻用斗來作為長度標準。難怪建筑業的積弊不能消除,也無法進行有效的檢察。而他自己則“非有治三宮之精識,豈能新一代之成規”?他的豐富經驗確是創立一代新規的有利條件。
在編寫過程中,他深入實際,以匠為師。書中所收材料3555條,其中3272條“系自來工作相傳,并是經久可以行用之法”(《法式 序目 看詳 總諸作看詳》),占全部材料的92%。其實,如果去掉前面兩卷從“經史群書”中抄來的無關緊要的空洞條文之后,幾乎的有實用價值的材料都來自工程實際,其實也就是匠人的經驗。對于所收材料,李誡還召集工匠逐條加以討論,“與諸作諳會經歷造作工匠,詳悉講究規矩,比較諸作利害,隨物之大小,有增減之法”(《法式 總諸作看詳》)。可見李誡不僅深入實際,尊重匠師經驗,而且寫作態度之嚴肅認真,工作作風之深入細致,也是令人欽佩的。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營造法式,何愁不能廣泛施行?如果說李誡這部巨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北宋建筑工程的成就和匠師的智慧與經驗,恐怕也并不為過。
正由于李誡創立了合理的體例和密切結合實際的工作路線,所以此書編成后能順利得到主管部門認可,在京師地區推出試行。三年之后,李誡又提出要在京師以外地區推廣,用小字刻版刊印,作為朝廷敕命通行的文本發至各地遵照執行。這個請求得到宋徽宗的批準,于崇寧二年(1103年)刊印了這部《法式》。直到宋室南遷,政治中心易地,平江知府王還在蘇州重新刻印此書,以應工程之需,南宋后期,又在平江重印了一次,這也從實踐方面證明了此書的廣泛適用性(詳見本書232頁附錄一“宋版書”條)。
回歸最純粹的法式文本分析,沒有過度解讀。
送朋友的,說還可以。
一本好書,巜營造法式》的最佳參考讀本!
還可以啊,很喜歡
沒有塑料封皮,封面就顯得有點舊。內頁紙質好棒啊...書五星
適合專業人士及古建筑發燒友讀
不錯,很喜歡~~
以前看了《林徽因傳》,才對這本《營造學》感興趣。就是比較專業,外行人難懂,需要花時間搞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