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文學通化論圖書
人氣:10

文學通化論

通于文史哲互根,化于天地人和合。文學“通化”者,“文學非文學”化感通變之謂也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學>文學評論與鑒賞  
  • 作者:[欒棟]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100130042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7
  • 印刷時間:2017-08-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精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從文學原理變革的角度看,文學通化是在應對亙古罕見的思想文化挑戰。如何繼承和更新華夏的文論傳統?如何貫通中外人文學術,特別是熔鑄西方近百年來的后現代思想資源?如何走出比較研究汗漫類比卻比而不周的局面?文學的通化求索是化解這些問題的深度嘗試。 本書作為華夏文學思想的創辟性設計,旨在領悟文學造化,櫽栝文論寰宇,重整審美時空,別開學術生面。這部書稿共十八章,全文約27萬字。從學術理路上來看,通化是貫穿整個文本的基本思想。質言之,我們對文學本根、本真、本色有深入淺出的解析;對文學過去、現在、未來有原始要終的思索,對文學命運、原理、方法有改造制作的創辟,對文學是己、非己、超己有與道俱化的體悟。《周易》講通轉,劉勰講 “通變”,章學誠講“通義”,我們講“通化”。“通化”與“通轉”、“通變”、“通義”的區別在于三個變數,一是文學是非的“源頭化解”,二是文學境界的“舍得看點”,三是文學精神的“通體開放”。文學“通化”,闡發的是“文學非文學”的劃時代命題,揭示的是化感通變的新文學原理。

編輯推薦

文學通化論》旨在強化文學的歸潛、歸藏、歸化品質,啟用辟文、辟學、辟思的研究方法,在他動、他性、他化中克制主體和本體的膨脹,以根學術話語和非圓一結構的化感通變,臻達通和致化的目的。 《周易》講“通轉”,劉勰講

“通變”,章學誠講“通義”,我講“通化”。“通化”與“通轉”、“通變”、“通義”的不同之處在于三個變數:一是文學是非的“源頭化解”;二是文學境界的“舍得看點”;三是文學精神的“通體開放”。文學“通化”者,“文學非文學”化感通變之謂也。古希臘人講邏各斯,近現代歐美泛邏輯,后現代思潮反邏輯,我們講通化,倡導的是一種“場合”。

作者簡介

欒棟,字順生, 1953 年出生于陜北子長的一個中醫世家。受其祖父欒嘉榮、父親欒耀華在中醫理論方面的熏陶甚深。先后在欒家坪初小、欒家坪高小、子長中學讀書,并在國內外 7 所大學經歷了外語、中文、歷史、哲學等四大一級學科的科班學習,獲法國索邦及時大學哲學系人文科學國家博士學位。曾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云山博學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廣東省師德先進個人,全國模范教師。在中國古代文學、法語語言文學、比較文化、哲學、美學等領域指導碩博士研究生。多年來沉潛于契合性的創新研究,學兼中西,術修多科,在《中國社會科學》、《國外社會科學》、《哲學研究》、《文學評論》、《世界哲學》、《學術研究》、《外國文學研究》、《中國文化研究》、《復旦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光明日報》,法國《內在和諧》、《普羅米修斯》、《新美學》等報刊雜志100 多篇,出版專著《美學的鑰匙》、《感性學發微》,譯著有《黑格爾與黑格爾主義》、《美學》、《阿多諾:藝術、意識形態與美學理論》、《瀕危的文學》,主編“人文學叢書” 3 輯,共 35 種;主編主筆《人文學概論》一部。先后主持國內外課題 17 項,獲省部級獎勵 10 余項。

目錄

目 錄

及時部 文學天地 / 1

及時章 文學疆域論 / 4

第二章 文學根器解 / 22

第三章 文學視腳說 / 37

第二部 文學經緯 / 47

第四章 古歌三章 / 51

第五章 詩學緣域 / 65

第六章 文藝學系譜 / 85

第三部 文學辟思 / 95

第七章 辟文學緣起 / 99

第八章 辟文學通解 / 112

第九章 辟文學別裁 / 127

第四部 文學他動 / 153

第十章 文學他化論 / 158

第十一章 文學他化說 / 176

第十二章 文學他化疏 / 196

第五部 文學歸解 / 211

第十三章 文學歸藏論 / 216

第十四章 文學歸潛志 / 241

第十五章 文學歸化說 / 274

第六部 文學啟蔽 / 297

第十六章 文學 中國 世界 / 302

第十七章 前衛 退縮 困境 / 323

第十八章 文學 比較 熔鑄 / 341

第十九章 余論:文學之化 / 350

附錄:關于《文學通化論》的外文譯名 / 362

后記—懷念恩師 / 366

在線預覽

關于《文學通化論》的外文譯名

文學通化論》書稿即將付梓,商務印書館的本書責編康倩同志提請筆者給這本書找一個外文譯名。這真是一個難題。三十多年來,筆者在立意命篇和撰寫過程中也曾多次思考這個問題,然而一直沒有合適的選項。本想避難就易,用一個拼音名稱,但是又覺得那樣會讓非漢語讀者得不到書名的應有提示。萬般無奈之下,只好用法文中的以下表述予以處理,名之曰:La Mutabilité des littératures。《文學通化論》揭示的是文學在大千世界的化感通變問題,闡發的是文學于社會變遷的滄海桑田風旨,倡導的是文學對宇宙人生的通和致化品質,化阡陌,化科類,化疆域,化執迷,化物我,化人己,化生死,化道尊……,質言之,通之于出神入化的變數,化之于乾培坤育的場合。拙作對人類思維崇圓執一的上限,有辟解,有化裁;對學林培育的詩化哲學種源,有呵護,有儲備;對千家萬戶的巨型理論話語,有汲取,有揚棄;對文學體性的高下精粗存在,有歸潛,有歸藏;對思想文化的宇林宙叢,有放達,有敬畏;對他化世界所賜的有限生存縫隙,有遜進,有遜退;對無法言說或不能說清的自我無奈,有沉默,有留白;對將在其他著作中還要展開的問題,有保留,有深思。這些林林總總的內容,筆者是用“文學非文學”、文學“三性”、“文學歸思”、“文學辟解”、“文學他動”等自創的命題、術語

和表述風格提交給學界。此舉并非筆者執意創新,而是萬不得已,因為用西式邏輯、西式觀念和西式語言,根本無法完成醞釀多年的這個設計。

上述簡要的概括,用漢語楬橥,或可讓讀者理解筆者的學術深衷,但是用外語表達,幾乎找不出對應的詞句。至少在筆者請教過的國內外英、德、俄、法等語言文化方面專家那里,都未能獲得滿意的解答。退而求其次,筆者還是選擇了過去三十年中多次浮現腦海里的一個法語表達,即La Mutabilité des littératures(意為文學變數)。筆者所選的這個法文書名,實際上仍然未能概括《文學通化論》的全部思想,也就是說,筆者思索的文學之徹頭徹尾、徹里徹外、徹上徹下、徹

時徹空、徹進徹退、徹死徹生等問題,用這個法語名稱不能涵攝。尤其重要的是,這個法文譯名偏重于學術的變化性和進取性,在協調性和他在性方面略顯不足,這與筆者提倡的遜進遜退思想以及謙以為和學品要求有一定的距離。現在之所以做出這個知其不備為而為的選擇,是因為這個法文譯名畢竟抓住了文學通化的一個切題風旨,即多方位全聲息運動的基本特征,或曰開放性的變數情態。La Mutabilité,指涉的就是變數。在筆者看來,只有變數既可汲取思維傳統的崇圓執一觀念,也可為無限性、他在性和開放性開拓出異質同構的場合。人類所處的時空,根本不是迄今人們所說的歸“一”或成

“統”的宇宙,換言之,宇宙非獨非一,時空無邊無際,局部有始終,而指數無限量,所謂“爆炸生成”,“宇宙源于一個起點”,“最終還要縮為一點”等理論,已經一點一點被天體物理的新成果所證偽,也逐漸為學術思想上發展的大態勢所否定。質而言之,筆者的《文學通化論》,在宇宙觀、世界觀和方法論等方面與Mutabilité 有契合之處,而在關涉文學倫理和文學天地的啟蔽性論述大端,有意識地化解了Mutabilité 的披堅執銳,糾正了Mutabilité的有欠厚道之處,如歸潛、歸藏、歸化、他在、他動、他化、辟文、辟學、辟思等若干思想系列,崇仰犧牲精神,贊美舍得品性,倡導“后厚”心態(即學術評判留待后人評說),這些思想觀點及學術修為,均非Mutabilité 所能體現。選擇La Mutabilité des littératures,可謂比較接近的分說,聊備一格,有勝于無。化之本質和偉力難以言說,然而化之基本特點或可努力鉆仰,筆者說的是通變問題。萬事萬物無不在變化之中。變化是的,不變是相對的,也就是說,只有變化才是永恒的不變。在這個意義上,將《文學通化論》的外文譯名用La Mutabilité des littératures 表達,或可算一個不壞的交代。La Mutabilité 揭示的是通化的一個基本特點,那就是變數。稱述變數還不是通化的全部內容,但是畢竟捕捉到了通變的信息。La Mutabilité 還有一個優

點,即沒有被同一性、統一性、圓一性或元一性所牢籠,因為變數之無限變化,突破了這個定為一尊圈于穹蓋之束縛,詩化哲學的無限性風貌由之得以呵護。尼采用《權力意志》為自己的新哲學張本,唯我獨尊的霸氣展露無遺。海德格爾用《存在與時間》為題,其立論處的基礎本體論執一躍然紙上。勒維納斯的代表作《總體與無限》本欲解放無限,然而那個由來已久的“總體”始終如上帝的手掌,想掙脫而不能。筆者的通化思想凸顯變數,其中的用意之一,便是突破這個總體性的局限。La Mutabilité 的無窮變化,有助于詩化哲學逸體遁形,擺脫人類思維數千年無法逃避的達摩克里斯利劍。La Mutabilité des littératures,這個名稱中的文學des littératures,筆者用的是復數,意指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文學。這個命意也越出了常規。自古以來,理論家和思想家講文學,都是用La littérature,即獨一的統合的總體的概稱性表達。而那樣一來,文學概念又墮入勒維納斯無法擺脫的那個的“總體性”。筆者斗膽用了復數,有冒昧,但是給了多樣化文學,包括副文

學、反文學、差文學、壞文學,以實事求是的審度,也給了審美思想期盼的無限性以契合無垠宇宙和人間萬象的解放。如此這般,復數之文學與變數之歸化,有望真正獲致規避總體而落實無限。說到這里,筆者無法抑制自己對外語與漢語不同語言秉性的感慨。精通十多種語言文字的陳寅恪先生,曾對漢語和藏語的通解通化特點有深切的體悟。筆者不懂藏語,不敢置喙,但是關于漢語,深然陳先生的評判。漢語可以上下左右孳乳變通,能夠正讀反讀隱秀舒卷,可以說這是很罕見的通化性語言。應該說漢語言文字是全人類難得的寶貴財富。這個看法,絕非出于大漢語唯美的盲目自豪,而是筆者數十年求學中對中西方多種語言比較后的一種領悟。記得在西方留學期間,有漢學家說現代漢語語法修辭均從西語中派生,抽去西式語法和修辭規范,現當代中國人將會無法表達。此話對筆者震動很大,這種看法雖然偏頗,但也確實指出了一個事實。國人自《馬氏文通》以來,在語言文化方面苦學西語理路和技術,這種轉變當然有其益處,而且無大錯,但是一味沿著西方語言圭臬追求同一性,其欠通化的缺憾也是一個不小的問題。《文學通化論》之所以用通化的風格言說通化的學術思想,

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出于對語言文化的深層理解。不知我者,或謂我為創新而創新。人類的語言、文學和思想應該是守正出新,通和入化,如果死守一條道,一把尺,一個一,恐怕既不合事物實情,也非人類福音。筆者也曾在馬建忠當年讀過書的索邦大學求學,馬氏跟著西學建設中國文法,用心良苦,厥功甚偉。今天我們在前賢成就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語言文學研究有一點新的嘗試,應該不傷大雅。這不是筆者為自己的學術特點和語言風格辯解,而是在倡導一種思想解放和創造精神。愚以為,華夏文化復興需要通化,人類文明發展需要通化,《文學通化論》的努力念茲在茲。

欒 棟 謹識

時在2017 年5 月12 日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