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5月,為了進一步幫助越南共和國吳庭艷政府,美國總統肯尼迪派遣一支美國特種部隊進駐越南共和國,開啟了美國戰斗部隊進入越南的先河,自此拉開美越戰爭的序幕。越南戰爭耗時十余年,是二戰以后美國參戰人數多、影響重大的戰爭,更是美國一次失敗的戰爭。
十余年間,美國士兵遠赴重洋,來到遙遠陌生的東南亞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他們不得不與鬼魅作戰,向幻影開火。他們看不到敵人,也不能把盟友與敵人、平民區分開來。與他們并肩作戰的南越士兵看起來與北越軍并沒有什么不同。他們到村莊里搜查時,看到一張張沉默、冷漠、略含仇恨的面孔,根本分不清哪些是平民,哪些是隱藏在內的越共分子。誰是敵人?敵人在哪兒?漸漸的,士兵們意識到,他們的地熱恩就是腳下的土地,是秀美怡人的高山,是郁郁蔥蔥的雨林。這是一片陌生的土地,那一個個沉默、矮小的人們并不真的甘于沉寂,他們讓深沉的土地喊出復仇的決心,成為美國士兵永遠也不能忘卻的夢魘。
最殘酷的夏天》是一部頂得住風險、扛得住壓力、說得出真相的著作!菲利普卡普托歷時9年,用嚴厲地措辭、坦誠的言語、發自肺腑的吶喊,讓人們理解了戰爭的誘惑和殘酷、看到了士兵的恐懼和懷疑。他用真實的文字,記述了直面死亡與深淵的經歷,是對美國一直掩蓋的污點——越南戰爭——攝人心魄、直擊靈魂的記錄。令人不寒而栗的雨林,令人驚恐的未知,令人絕望的等待。每一個讀者都不禁自我拷問:換做是我,我存活下來的概率有多大?我將何去何從?這種思考令人莫名地驚恐。《最殘酷的夏天》恰是一本令人不寒而栗的著作,即便是堅強的人,也會為此潸然淚下。
《殘酷的夏天》是美國戰爭文學大師、普利策獎得主菲利普卡普托的傾力巨著,歷時9年精心打磨,暢銷歐美30年,中文全譯本首度上市。
親歷越南戰爭的菲利普卡普托中尉,在越南的濕熱的雨林中見證了戰爭的殘酷無情,見證了戰友間的手足情深,見證了人性的矛盾掙扎。卡普托詮釋了人在戰爭中的行為以及戰爭對人的影響,被稱為"卡普托方式"。
殘酷的夏天》首度揭秘了越戰真相,更有百張戰地圖片獨家曝光。感受真實的越南戰爭 品味經典的戰爭文學。在文學中讀懂戰爭,在戰爭中尋找硬漢,在硬漢中發現自我。真實的越南戰爭,經典的戰爭文學,盡在《殘酷的夏天》。
你曾耳聞戰爭的慘絕人寰,卻未見證戰場背后的真相。
令人不寒而栗的雨林、令人驚恐的未知、令人絕望的等待。
身處殘酷的戰爭,你!何去何從?
菲利普卡普托,當代小說家、記者。
1941年出生于美國芝加哥,1964年大學畢業后,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三年服役期中有十六個月在越南作戰。
1967年,卡普托從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自此開啟了令其備受矚目的記者生涯。供職于《芝加哥論壇報》期間,卡普托前往一線報道貝魯特戰爭,并于1975年再次前往越南,報道了"西貢淪陷"事件,見證了越戰的結束。
他還曾擔任《時尚先生(Esquire)》擔任特約編輯,并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波士頓環球報》和《洛杉磯時報》撰稿。
小說作品包括《非洲號角》《德克索畫廊》《印第安之國》《罪惡方程式》等。
菲利普卡普托先后獲得十余項新聞獎和文學獎。
1972年獲得普利策獎
1973年獲得海外出版獎
1977年獲得希爾曼基金獎
2006年獲得康涅狄格圖書獎
點評《最殘酷的夏天》1
譯者序 1
序 幕 1
絢爛的星火之戰 9
死尸軍官 139
死亡的灰色國度 187
落 幕 305
后 記 316
此情此景,時間停滯,藝術消失,音信全無,社交成空。然而最糟糕的是,慘死的恐懼和危險揮之不去,人之生活,孤苦無依,落后貧瘠,歹毒罪惡,野蠻殘暴,生命短暫。
——霍布斯(Hobbes)《利維坦(Leviathan)》
十月下旬,敵軍一個營襲擊了我方一個直升機基地,導致基地守衛人員50人傷亡,摧毀或破壞飛機達40架。兩天之后,另一支北越軍營襲擊A連80位海軍陸戰隊隊員值守的前哨,我方死亡人數22人,受傷人數超過50人。每天都有人因為埋伏和陷阱或死或傷,救援直升機頂著漫天風雨在低矮的空中來回飛行。
此時,團部的心情開始和天氣相得益彰了。不過這時候離戰爭最末幾年,全美軍隊上上下下失落沮喪的狀態還相去甚遠,不過此刻我們的心理狀態較之于八個月以前的趾高氣揚,已經是十萬八千里了。大家冷嘲熱諷,聽天由命,郁郁寡歡。從部隊里那些黑色笑話中就可見一斑,"嘿,比爾,你今天要去巡邏。要是你腿被炸掉了,可以把靴子送給我嗎?"也可以從我們唱的歌詞中管中窺豹。有些哀傷凄涼的西部鄉村曲子如《底特律城(Detroit City)》,副歌部分充分表達了每一位步兵的心之向往:
我想回家,我想回家
噢,我想回家
有些歌曲則充滿了黑色幽默。例如《一肚子戰爭(A Belly-full of War)》,這是A連一位軍官編的行軍歌。
噢,他們先教我殺人,
然后強留我在山里,
我心生厭惡還想吐。
天氣不是風就是雨,
我腦袋全成了糨糊,
還憋著一肚子戰爭。
噢,天上太陽毒又熱,
還一腳掉進雨林坑,
我心生厭惡還想吐。
如今我疲憊又害怕,
想留條小命見父老,
還憋著一肚子戰爭。
你在河內挺胸闊步,
早忘了我這小可憐,
我心生厭惡還想吐。
我張著小嘴倒在地,
五臟六腑另尋下家,
還憋著一肚子戰爭。
戰爭還有另一面,沒有歌曲、也沒有笑話去譏諷。戰斗不僅愈發激烈,也更為險惡。我們和北越軍都已經習慣殘暴冷血。及時營的一位無線電員被敵軍巡邏隊抓到了,捆起手腳用棍棒擊打,一槍打死。他被抓三天之后,我們在翠巒河河面上發現了他的尸體,他的手腳依然被繩子捆綁著,后腦門上有子彈穿過的洞。另一團的四名海軍陸戰隊隊員被捕,后來在一個坑里發現了尸首,他們也被綁著,頭顱被兇手的子彈打爆。一位名叫亞當辛普森(Adam Simpson)的黑人軍官——匡蒂科的校友,帶領的一支28人巡邏隊遭遇了埋伏,敵方北越軍共有200人,這支巡邏隊幾乎全軍覆沒。如果北越軍不至于連傷者也趕盡殺絕,恐怕還能多幾個生還者。北越軍從埋伏中跳出來,沖向倒下的海軍陸戰隊隊員,只要看到有生還跡象,立即開槍打死,我那位校友沒能逃過一劫。死里逃生的兩位隊員是躲在已經犧牲的隊友尸體下面裝死,由此才虎口脫險。
我們以牙還牙,有時是出于功利意圖。大家眾所周知,被俘虜的北越軍能活著走到戰犯營的少之又少,上報的消息一般是"試圖逃跑故開槍射死"。有些連隊都懶得去逮捕戰俘,只要看到北越軍就取其性命,有些越南人只不過是嫌疑人也難逃厄運。后者一般都算作已死敵軍,因為有不成文規矩——"如果對方死了,又是越南人,那就算作北越軍"。
在戰爭中,一切事物都快速變質腐爛:尸體、皮靴、帆布、金屬和道德。或烈日驕陽,或風吹雨打,我們在陌生的沼澤地和雨林之中戰斗,人性漸漸不見蹤影,就像步槍槍管里的防護粉消耗殆盡。我們的戰斗是最為殘酷的一種沖突類型,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殺戮。這不是歐洲那些規規矩矩的作戰,而是在無規矩無法治的蠻夷荒野之地,為了自我生存而互相殘殺。這場戰斗,是戰士為了保住自己和身邊戰友的性命。出于這份個人情感,他們不在乎殺了誰、殺多少、怎么殺。有些人批判其殘暴之舉藐視文明戰爭應有之金科玉律,他們對此嗤之以鼻,這些戰場倫理準則企圖為原本就沒有人性的戰爭蓋上人性的遮羞布。依照那些"交戰條例",如果朝正在奔跑的越南人開槍,符合道德規范;但如果朝站立或行走的越南人開槍,就有違道德倫理。如果近距離射殺敵軍戰俘,不合規矩;如果狙擊手遠距離射殺除了被捕已經沒有還手之力的敵軍士兵,則合情合理。步兵用白磷手榴彈炸毀村莊,于法不容;可如果戰斗機飛行員朝村子扔汽油彈,則無甚不妥。倫理成了距離和技術層面的問題。如果你用先進武器遠距離殺人,不會違背倫理。而且華萊士格林尼將軍頒布的令人血脈賁張的命令:干掉北越軍。在那個愛國主義高漲的肯尼迪時代,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可以為祖國母親做些什么?"祖國母親回答:"干掉北越軍。"這就是策略,這就是我國部隊高層精英能構建出的策略:有組織屠殺。不管有無組織,屠殺就是屠殺,因此,誰還去說什么規矩倫理,而且這場戰爭原本就沒有規矩倫理。
十一月中旬,我主動提出要求,于是轉到及時營的一個連隊。我對戰爭的幻想早就煙消云散了,雖然沒有不切實際的夢,不過還是主動要求加入連隊。原因不一而足,最首要的是枯燥乏味。除了記錄傷亡人數,我實在無所事事。我覺得一無是處,其他人在冒著生命危險戰斗,我卻待在后方毫發無損,心中著實羞愧難當。我不否認,前線仍舊對我很有吸引力。不論戰爭是對是錯,戰斗總有一種磁力。戰火之下,似乎能活得更有滋有味,腦袋更靈敏銳光,思維更清晰敏捷。也許還有一種反作用的力量,心馳神往中夾雜著排斥厭惡,希望期盼之中又有些失魂落魄。你發現自己已經到了情緒崩潰的邊緣,那種暈頭轉向不是喝杯酒或嗑粒藥就能匹敵的。
另一動機是怕自己會精神失常。那天在食堂,我精神恍惚看到莫拉和哈里森被死神上身,這已經成了青天白日、時時刻刻揪住我不放的噩夢。我眼前出現的任何人,眼簾之中都會浮現出他們的死尸模樣,包括我自己。我還看到自己的尸體,甚至有時我不僅看到自己的死尸,旁邊還有圍觀者。我看到,沒有我的地球繼續旋轉。每晚入睡前,自己即將一命嗚呼的不祥預感便向我襲來。有些時候我也會暗自發笑,要是自己都能看見自己死后的尊容,估計也不會把自己當人看了,而且如果還能看到他人死去的樣子,也就不會把別人當回事。上帝或大自然開了一個巨大的現實玩笑,我們一個個全是受害者。也許這就是為什么尸體會面帶笑容。在生命一刻,他們聽懂了笑話。有些時候,我也啞然失笑,可絕大多數時候壓根兒不好笑,我敢斷定,再多數幾個月尸體,我恐怕就要去精神病院了。在文職隊伍里,有太多閑暇時間對尸體念念不忘,在連隊里估計就沒這閑心了。這是在戰爭中保住心理健康的秘方——不去想。
的動機、仇恨,埋得如此之深,以至于當時自己都沒意識到其存在與否。可我現在認識到了,雖然承認這一點讓人心痛。我內心燃燒著對北越軍的仇恨,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屏著一口氣,不言而喻:復仇的欲望。我不是因為敵軍的政治路線而對其恨之入骨,而是因為他們殺死了辛普森,這些殺人兇手把這年輕人的尸體扔到河里,還因為他們炸死了瓦爾特列維。報復是我主動要求加入連隊的另一原因,我希望伺機干掉兇手。
我在沖繩的老室友吉姆庫尼(Jim Cooney)從第三營調來接替我。我給他的傷亡文檔比我六月份接手這份工作時厚了好幾倍,真是太有成就感了。
卡扎馬拉克(Kazmarack)開車送我離開1-1部隊總部,哈密爾頓(Hamilton)中士為我送行。我一定會想念他的,多虧了他的幽默風趣,過去五個月里我好歹還能在旁人面前保持一副大腦清醒的形象。哈密爾頓經常腸胃不好,他火急火燎搶在上校的前面去廁所,遭人大聲斥責,他反駁道:"上帝啊,長官,我被胡志明報復了。我能怎么辦呢,就因為我的便便上面沒有上校雄鷹標志,我就要認命拉在褲子里嗎?長官,大便和死亡是不認軍銜的。"
營地總部到處是泥水,在法國要塞附近搭建了一簇帳篷和掩蔽壕。我開始"奔赴刑場"了:到副官帳篷遞交任命書待簽字,到營地救護站交體檢表,回到副官帳篷把調職書收入個人服役檔案,然后去見指揮官——四肢瘦長的哈奇(Hatch)中校。他告訴我,我將加入C連的一個排,以前是瓦爾特列維帶隊的。尼爾(Neal)上尉是總隊長,邁克洛伊是執行軍官——他的服役時間延長了。中校吩咐完工作,我回到副官帳篷等著查理連的司機把我接走。外面大雨滂沱,已經沒日沒夜下了兩周了。
司機是一等兵華盛頓(Washington),他駕駛的那輛吉普車裹了厚厚的一身泥。華盛頓和所有連隊的司機一樣,活躍愛動,樂呵呵的,助人為樂。那些懶惰懈怠、臭臉一張、服務不周的司機就要扛把步槍,被發配到前線打戰。吉普車穿過戴拉山口,由于沒有擋風玻璃,所以雨水都打在我們臉上。路面早就變成了一條黃泥溪流,蜿蜒繞過一個個村落,這些村子因為牛糞和魚露醬散發著陣陣惡臭。路兩旁的一片片稻田和一排排香蕉樹被水淹沒了,香蕉樹寬闊的葉子在雨里垂頭喪氣。華盛頓換擋加油,吉普車沿著一個平緩的山丘向上爬,車輪慢轉,快到頂時吉普車搖搖晃晃。我從那兒能看到前方半英里處有一個T字形的交叉口,一簇茂盛的樹林里面有一個村子,接著又是稻田和山丘,一座挨著一座,一直延綿到遠處的黑色山嶺。雨林樹冠頂上籠罩著厚重的煙霧,也給那些山蒙上一層危機四伏、神秘莫測的面紗。我們開始下山,路軟塌塌的,像是兩英尺厚的紅棕色布丁。有幾位農夫站一個村子的水井邊上,清洗他們的腿和腳。遠處,一把機關槍正很有節奏地開火射擊。華盛頓轉到T字交叉口邊上的一條岔路,路過一間水泥房子,墻壁上好多子彈彈片穿過的洞眼。房子旁邊的一塊空地上,81毫米迫擊炮正在朝遠處山丘發射。炮彈在山丘頂上形成一股灰色煙霧,山丘也是灰色的,像是雨里的礦渣。這條岔路旁邊是一個綠樹成蔭的峽谷,路盡頭是一排低矮凌亂的山丘。C連的營地就在前方了。帳篷零落地搭建在一臺105大炮周邊,在群山、槍炮、泥濘和雨簾遮掩的山脈之中,其亮色條紋的瞄準標桿看著尤其喜慶,很不搭調。這條路連接營地和前哨,一群海軍陸戰隊隊員正步履維艱走在路上。他們排成一列,速度緩慢,耷拉著腦袋,身上那件長斗篷在風中揚起。斗篷上形成一個凸出的包,后背上的步槍藏在斗篷里面,槍口朝下,以防止雨水淋濕。隊員們低著頭彎著腰,像是一群駝背懺悔的和尚。
在總部帳篷里,尼爾上尉坐在他的辦公桌后面。他瘦高結實,眼神冷漠,薄薄的嘴唇緊繃著,有點兒像描繪古代新英格蘭課堂的素描畫上的古板嚴厲校長。我把自己的任命書交給他。他從自己那堆文件中抬起頭來,眼睛除了原本的淺藍色,再沒有別的情緒。
他說:"卡普塔中尉,早就想讓你來了。"
"長官,我姓卡普托。"
"歡迎你。"他想擠個微笑,可沒成功。
"卡普塔先生,我讓你負責第二排吧,自從列維先生犧牲之后,他們一直沒人領導。"
"長官,我在匡蒂科就認識列維先生了。"
"第三排和武裝排也沒有領導。"
他站起來,打開一張地圖,向我說明局勢。這個營,實際上整支隊伍,都處于防守階段。我們的任務是遏制北越軍再度襲擊飛機場,因此一定要守住主防線。現在沒有制訂任何反攻計劃,小規模的分隊或排巡邏除外,可即便他們的巡邏區域也控制在主防線兩千米之內。
連隊正前方從T字交叉口向南延伸,直到翠巒河,近一英里左右。這距離是一個完整連隊能夠守衛距離的三倍,而且這支連隊人數不足。主防線缺口位置設置了大炮。連隊按慣例設置安排任務:兩個排——還不足夠伏擊巡邏隊的人數,負責夜間防守主防線。第三排負責守住查理山,這個戰斗前哨大約位于前方七百米處。清晨,防御線必須保障25%的守衛警戒,其他人則步行半英里回到營地吃頓熱氣騰騰的飯,護理槍支,休息養神。下午,他們去接替上午的執勤人員,在各點守衛,或是進行日間巡邏。晚上,依照慣例繼續循環。
地雷和陷阱是造成這連隊傷亡的最首要原因。有時也會遭遇狙擊手,迫擊炮則是極少數情況。我必須高度留意我們排的隊員有沒有患上足浸病。隊員們總是濕漉漉的,而且總是體力不支,有些時候還饑腸轆轆,因為吃的東西都是C類配給品冷餐。但是,我絕不會讓他們懈怠。他們一懈怠就會想家,想什么都可以,千萬不能讓步兵想家。明白嗎?明白。有問題嗎?沒有。
"很好,卡普塔先生,你今晚就去防線,現在去拿裝備。"
"長官,我姓卡普托,讀成`托`。"
"隨便。你今晚去執勤。"
"遵命,長官。"我暗自想,這是我遇見過的最沒幽默細胞的一個人。
大概七點左右,暮色降臨,榴彈炮和迫擊炮開始慣常的騷擾任務。我和新隊員們一起,在泥水里朝防線走去。炮彈從頭頂上方劃過,雨被強風刮得四處飄散,打在臉上。隊伍以穩定緩慢的步子前行,這是老油條戰士的象征之一。他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老油條氣質。瞧瞧他們,簡直無法相信他們才十九、二十歲年紀。臉上沒有稚氣,現實的殘酷無情讓他們的眼神也變得冷漠空洞。日復一日,他們盡力讓自己保持身體干燥,別讓皮膚在雨林腐爛的環境中潰爛,盡量生存下去。生活在一個潮濕陰暗的世界里,哪怕是簡簡單單的步行,這個和呼吸一樣不必多想的舉動,都會有生命危險。他們必須去埋設有地雷的區域巡邏偵察。行錯一步,要么死無全尸,要么半生殘疾。如果眼睛大意,沒留意到路上那些細若發絲的電線,踏錯一腳,或懈怠一秒,恐怕就遺憾終身了。
我們抵達了前線路口。我爬進排指揮處——一個散兵坑,四周圍著沙袋,上面用破損有洞的斗篷覆蓋著。無線電員瓊斯、傳話員布萊維(Brewer)以及一名醫護兵和我一起爬了進去。指揮處所在的位置是馬路后面一個雜草茂盛的小山丘。散兵坑里積了一池冰冷的雨水。我們用頭盔把水清理掉,在地上鋪上一張斗篷,席地而坐,趁著一絲日光,吸一支煙。瓊斯把那臺笨重老舊的PRC-10型號無線電從后背上取下來,挨著坑的一邊放好。
"查理六號,我是查理二號。檢測無線電。"他對著聽筒說道,"六號,能聽見嗎?"
"二號,我是六號,聲音清楚洪亮。六號真人提醒二號真人,阿爾法連隊進行迫擊炮開火。"
"已收到,六號,如果沒有其他指示,二號退出。"
"六號退出。"
瓊斯問道:"長官,你剛才聽見了嗎?"
我說聽見了。
風更猛烈了,雨水迎面打來,像大型槍彈一樣橫掃稻田里的作物。風刮得緊,雨下得大,四周的竹子嘎嘎搖擺,我屏息凝神傾聽迫擊炮,可沒有什么動靜。其他隊員在幽暗的黃昏之中沿著防線朝各自的守衛點走去,步履沉重。其實這算不上什么防線,不過是在土質較硬的地方挖個幾個孤立的坑,每個散兵坑里安排兩位隊員。守衛點前方,蛇腹形鐵絲網的圓圈在風中搖擺。
我負責及時輪的無線電值守。瓊斯和其他人先睡一會兒,他們像腹中胎兒一樣蜷曲躺在那里。我看著外面,盡量讓自己熟悉環境。第二排部分防御線是在馬路后面,邊上有個村子,由民間部隊——農村民兵——負責守衛,末端是一條河。我們負責的前哨長約七百米,一般情況下這么長的距離需要一支連的隊伍來防守,現在各個防守點之間空隙太大,容易因疏漏出現危險。其中一個點被稱為"校舍",因為那里有所水泥蓋的學校,它的下一個點是河邊的一個小土丘,兩者之間隔著大約兩百米長的水田。這兩個點簡直就像是群島上的不同島嶼。防御線前方,又是無邊無際的稻田,還有一條河流,河兩岸是雨林,再往前便是墨綠色的山丘。查理山就在那頭,其實就是不大的紅色泥土丘,在周邊群山之間特別醒目,像個紅腫的膿包。光線昏暗,我看到田地里橄欖色的一片片區域,還有我們隊員的細小身影。前哨的前方除了山還是山,不過有些高聳入云霄。和那些地方比起來,前線這邊堪比文明中心。查理山就是劃分疆界的粗糙界限。
四下旋即黝黑一片。除了狂風吹刮樹枝的聲音,再聽不到其他什么聲響,而且現在除了看到不同程度的黑色,再也看不見別的事物了。在灰黑色的稻田里,那村莊如同瀝青的池塘。河岸邊墨色雨林的遠方,安南山脈黝黑得如同天幕上一個巨大的洞。我眼睛雖然已經適應了黑夜,可依舊難以分辨出細微的色差。真是伸手不見五指。毫無生氣可言,看久了,我都感覺自己正盯著太陽的背面看,那是世界所有黑暗的源頭和中心。
風依舊肆無忌憚地刮著,吹得身體都麻木了。我全身濕透,冷得直哆嗦,連聽筒都拿不穩了。每次整點匯報時,我都舌頭打結,只感覺從未經歷過如此這般的寒冷難耐。一道火光飛到空中,照亮了風中搖擺的棕櫚樹的輪廓,還有從天上云層直流而下的雨簾。一陣強風卷過散兵坑,纏住樁子,斗篷一邊被掀起。濕滑的斗篷打在我臉上,雨水沖進如今暴露在外的坑里,布萊維大叫一聲:"媽的!"一股洪流從山丘上奔騰而下,從沙袋漏隙里滲透進來,都要把我們淹沒了。斗篷像是脫離了帆船的帆布,繼續隨風亂飄。"越南真是個鬼地方。"
"瓊斯,布萊維,趕緊釘好樁子。"我一邊說,一邊用頭盔清理水。雨從我衣領中流入,又從我外套衣袖流出,好像成了排水管。
瓊斯回答:"遵命,長官。"他和布萊維爬出去,一把抓住斗篷,按下去,用刺刀金屬柄把樁子釘好。醫護兵和我負責清理水,干了點兒活兒,身子暖和了一些。等我們弄完,坑里的水還有一英尺深。我把無線電交給瓊斯,輪到他值班了。我側身躺下,彎著膝蓋,想睡一會兒,可是在這水坑里,還有冰冷刺骨的風中,我實在睡不著。
大概到了午夜,村莊附近某個防守點傳來自動步槍開火的聲音。小組組長通過戰地電話告訴我,他右側已經有二十輪開火,不過沒有傷亡人員。又聽到槍聲。
電話那頭說道:"二號真人,他又來了。我推測,他肯定躲在河旁邊的林子里。"
"已收到。讓他嘗嘗M-79槍榴彈的厲害。我立即過去。"
我帶上一位步兵掩護,然后沿路朝村莊走去。兩枚M-79槍榴彈在林子里爆炸了。馬路上的泥土都到腳脖子了。除了某間茅草屋里亮著一盞燈,我們什么都看不見。我們盡量緊挨著路邊的水溝走,以免要迅速隱藏起來,終于來到交火的位置。海軍陸戰隊的棚子柱子上有幾個子彈孔。雨已經夠大了,可現在還變本加厲。我和那位步兵擠在一起,試圖看看,稻田一百米遠的林子里究竟藏了什么。稻田都成了一個小湖泊,風吹平了眼前的屏障。突然,幽暗之中有個橙色亮光在閃動。子彈飛速從我們身邊飆過,發出邪惡的吞噬聲,我趕緊俯臥趴在泥地上。
其中一名步兵咒罵道:"瞧見你了,賤人。"他迅速朝對方狙擊手的槍口火光位置開火。三四枚槍榴彈發射出去,拖著明亮的火光墜入那片林子。
開槍的那位步兵說道:"就算他不死,這也夠他受的了。"
我們大概又等了半個小時。終于沒什么動靜了,我和保鏢返回指揮處。風終于停了,在萬籟俱寂之中,隱約聽見蚊子嗡嗡叫。我們身后很遠的地方,兩枚迫擊炮爆炸,那是河流拐彎的地方,馬路也隨著轉了向。炸彈是在D連防守線附近炸掉的,天空出現一陣絢麗的紅色星雨。在相反方向,1-3部隊那些剛來越南、未經洗禮的隊員們正在和臆想中的幽靈敵人開火。我們路過亮燈的那間茅草屋。"嘿,美國大兵,"有人低聲叫道,"美國大兵,你們過來一下。"一個中年農夫站在門口,招手讓我們進屋。我那位隊員舉起槍以防萬一。我們走進茅草屋。屋里一股大蒜、柴火和腐爛的魚露醬的混雜氣味,可是這里擋雨,現在哪怕是短暫的避雨都會令我們感激涕零。我點上一支煙,這也讓人感恩戴德。我深深吸一口,直達肺部,感覺神經就這么放松了。
與此同時,農夫從一個油布口袋里掏出幾張照片,全是越南妓女和美國士兵各式各樣的春宮圖。他拿起一張給我們看,怪笑著說:"不錯吧?一張票子?不?想買嗎?你要是買,一張票子。"
我說道:"真是見鬼,你這老變態,不買。Khoung(越
"如果有評論說《最殘酷的夏天》是有關越南戰爭的書籍,這都是對此書的一種輕蔑。《最殘酷的夏天》是一本頂住危險、離經叛道的著作,它首次要求——這種要求含蓄隱晦,恰是因此卻越發強烈——讀者自我拷問:換作是我,將會何去何從?我存活下來的概率有多大?自我意識被踐踏、被顛覆,不復重要,讀者不禁思考那令人絕望的可能性,在自己道德觀念的安全網上,也許存有漏洞。這令人驚恐莫名,而《最殘酷的夏天》恰是一本令人不寒而栗的著作。即便是最堅強的人,也會因此而潸然淚下。"
——約翰格里格力杜納(John Gregory Dunne),
洛杉磯時報書評(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頭版
"這是我所撰寫過的書評中最沉甸甸的一篇。我想告訴大家,《最殘酷的夏天》是對我們的污點——越南戰爭——最攝人心魄、最直擊靈魂的個人記載。的確如此,然而,你是否愿意開卷閱讀?哦,我真希望自己能掌控你的生活,這一刻就好。如果你不讀《最殘酷的夏天》,我就扇你一個耳光,搶走你及時個孩子,凍結你的,什么我都干得出來。趕緊讀!我現在已經病態般地迷戀上這本書了。"
——D.凱斯馬諾(D. Keith Mano),
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
"我希望,那些有能力改變未來外交和軍事走向的人們能將卡普托的這本書擺在床頭。本書措辭嚴厲,言語坦誠,字字珠璣,每句話都發自肺腑,讓人們理解了斗爭的誘惑性。本書不可小覷,甚至可以說本書寓意深遠。"
——瑪格麗特曼寧(Margaret Manning),
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如果某人曾親歷過戰爭的殘酷和齷齪,那他對戰爭的厭惡和憎恨往往令人信服,合情合理。但是,卡普托(Caputo)堅信,對于很多人而言,包括他本人,戰火硝煙和直面死亡所帶來的情緒往往接近癲狂之喜,夾雜著疑惑與焦慮,這種說法同樣令人深信不疑。戰爭如同強勁的,自然能帶來近乎超驗之感。菲利普卡普托(Philip Caputo)在本書中用動人而又誠摯的筆墨描繪了恐懼與勇氣,最真實地記述了直面死亡與深淵的經歷。我們永遠相信,他是一位勇士,那場`絢爛的星火之戰`成了一場令人心驚肉跳的夢魘,幾乎將他淹沒喪命,而在這之后,他依舊繼續戰斗。"
——威廉姆斯特隆(William Styron),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只有一名勇士才能寫出《最殘酷的夏天》;他是一位勇敢的斗士、誠實的男人、剛勁的作家。他的作品陰森驚悚,大獲成功,將會流傳長期。"
——斯蒂芬貝克(Stephen Becker),
芝加哥每日新聞(Chicago Daily ews)》
"每一場戰爭似乎都有人論述:在我看來,卡普托精準地指出了我們在越南戰爭中的所有損失。"
——C. D. B.布萊恩(C. D. B. Bryan),
周六評論(Saturday Review)》
"《最殘酷的夏天》可貴之處不僅在于其道德的深度和拷問,更是一部對戰爭現場的絕佳記述。"
——杰弗里沃爾夫(Geoffrey Wolff),
新時代(New Times)》
"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著作——不為別的,就為其反戰的精彩論述。本書精妙絕倫。"
——泰利安德森(Terry Anderson),
丹佛郵報(Denver Post)》
"在這本剛勁有力的著作中,卡普托完成了一件我們絕大多數人必須完成的事:面對內心的敵人,熬過傷痛。"
——皮特J.歐格尼本(Peter J. Ognibene),
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The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這些訊息是新聞記者無法提供給我們的,它們來自黑暗之心。我們等了太久太久。"
——《新聞周刊(Newsweek)》
在我們那個平庸的“盛世”,讀一讀這兩本有關二戰、越戰的書不無益處。
美國佬寫的,有一定文采,有事實,就是深度不夠,讓你覺得很亂很煩躁很荒誕
看過最寒冷的冬天后,下決心買這本書的,看外國人寫的書,能看到你想要看的東西
還真不錯,男人可以看看,女人就算了,象豬吃烤人肉這種她們受不了。
作者的文學功底很深厚,譯者的水平也不錯,是一本好書,極力推薦。絕對好書。寫的真好,比(八月炮火)這本書還好上幾倍。
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理念。就是為啥沒有我的明信片呢?
老公買的,他看了以后說好,我沒看完,實在對這類題材的不感興趣。但書的質量真心不錯
書很好,封面很酷,我喜歡的關于戰爭方面的書,給人身歷其境的真實感
看了《最寒冷的冬天》,索性一鼓作氣看看最殘酷的夏天。
近年來出版了一些我們難得一見的外國的作品,從他們的角度闡述戰爭。是我們不了解的一面,頗有益處。
換個角度看越南戰爭,看看人家怎么說,從小到大一直被洗腦,都快分不清是非了,哎......
書很好,很真實,算是了解下美國士兵對越戰的態度
不知是外國人寫的還是翻譯的原因,語序的表達不太習慣。書里很真實的反映了戰爭人物的形象。
對一個美國軍人在越南戰爭的心路歷程描敘的很細,越南戰爭美國贏了軍事,但被氣候折磨的沒有脾氣。
書的紙質一般,為了了解那段歷史而買,閑下來多讀書。
了解美國人在越戰中的情況,看看美國人的越戰的感受!
所有軍人開始都是為榮譽。后來就變成為生存而戰。所有的戰爭均能把人變成禽獸。正義只是勝利者一方的權利。但愿此書能給予人們對和平生活的期待
或許,二戰對于我們太過于遙遠,很多對于二戰的記憶都是十分模糊的。然而,越南戰爭,卻讓人感覺到,這場戰爭還歷歷在目,似乎是昨天發生的事情。作者是前越南老兵,退伍后當起了記者。從這位越南老兵的這本書中可以感受到這樣一個信號,人,最重要的東西是生命,活著,比什么都重要。作者本人認為自己十分慶幸,因為多少人,在越戰中犧牲了,而他卻活下來了。第二點,作者指出了為何美國會在這場戰爭中失敗,而是徹底地失敗。美國人低估了越南的地理位置,環境位置,沒有叢林作戰經驗是導致失敗的首要因素,熱帶雨林的氣候使得美國大兵們苦不堪言,瘧疾等疾病纏身。…
美國人評論的越南戰爭,一拿到書就迫不及待地看起來,不錯
世界絕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非好即壞,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看看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觀點,就會形成自己的認識,這種認識是不需要灌輸的,反過來看,灌輸的認識往往都是站不住腳的
首度全面揭秘了越戰真相,更有百張戰地圖片獨家曝光,感受真實的越南戰爭。
《最殘酷的夏天》首度全面揭秘了越戰真相,更有百張戰地圖片獨家曝光。感受最真實的越南戰爭 品味最經典的戰爭文學。在文學中讀懂戰爭,在戰爭中尋找硬漢,在硬漢中發現自我。最真實的越南戰爭,最經典的戰爭文學,盡在《最殘酷的夏天》
親歷越南戰爭的菲利普卡普托中尉,在越南的濕熱的雨林中見證了戰爭的殘酷無情,見證了戰友間的手足情深,見證了人性的矛盾掙扎。卡普托詮釋了人在戰爭中的行為以及戰爭對人的影響,被稱為“卡普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