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世界上聰明的網站Edge,每年一次,讓100位全球偉大的頭腦坐在同一張桌子旁,共同解答關乎人類命運的同一個大問題,開啟一場智識的探險,一次思想的旅行!
l 作為Edge系列之一,《宇宙》一書著重關注宇宙和宇宙學的種種問題,以及大眾感興趣的諸如宇宙大爆炸、循環宇宙、額外維度、多重宇宙等話題。
l 宇宙為何是今日之貌,又將迎來怎樣的黃金時代?《宇宙》一書集合了全球宇宙學、物理學、天文學等領域的科學家,針對這一問題同臺辯論,在唇槍舌劍中一探宇宙的過去與未來,開啟對宇宙的“大思考”!
l “宇宙暴脹理論之父”阿蘭 古斯、“弦理論之父”倫納德 薩斯坎德、“永恒混沌暴脹理論之父”安德烈 林德、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弗蘭克 維爾切克、國際的額外維度物理學大師麗莎 蘭道爾、加拿大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創始人之一李 斯莫林、數學大師貝努瓦 曼德爾布羅特……每一個名字都如雷貫耳,他們對宇宙的過去與未來、對人類在我們這個宇宙中的位置等“終極問題”的頭腦風暴,必然火花四濺!
l 湛廬文化“對話偉大的頭腦 大思考系列”繼《生命》之后,又一重磅新作!
l 《宇宙》將帶你認識當今全球宇宙學、物理學、天文學等領域的科學家和思想家,了解這些“精英頭腦”一年一度的思維大爆炸,洞悉復雜、聰明的頭腦正在思考的“大問題”,從而開啟你的腦力激蕩!
l 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么,之后又發生了什么?人類為什么出現在了地球這顆行星上?我們生存的這個宇宙具有特殊性、是的,還是說它只是宏大的宇宙景觀中一個小小的角落,毫無特別可言?
l 阿蘭 古斯、倫納德 薩斯坎德、安德烈 林德、弗蘭克 維爾切克、麗莎 蘭道爾等全球宇宙學家、物理學家將帶領我們共同思索宇宙的起源與未來,直達領域前沿,重新認識人類在我們的宇宙中的位置!
l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段永朝、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馭勢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吳甘沙、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周濤、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授茍利軍、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財新傳媒主編王爍、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劉兵、復旦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蘭小歡、2016年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等聯袂推薦!
l 湛廬文化出品。
約翰 布羅克曼 編著
l 美國著名的文化推動者、出版人,“第三種文化”領軍人。
l “世界上最聰明的網站”(《衛報》贊譽)Edge的創始人。
l 他旗下匯集了一大批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和思想家,每年就同一話題進行跨學科討論。
[目錄]
01 阿蘭 古斯(Alan Guth)
宇宙學的黃金時代
A Golden Age of Cosmology
02 保羅 斯坦哈特(Paul Steinhardt)
循環宇宙
The Cyclic Universe
03 阿蘭 古斯(Alan Guth)
暴脹宇宙
The Inflationary Universe
04 安德烈 林德(Andrei Linde)
一個會產生出泡泡的泡泡正在產生新泡泡
A Balloon Producing Balloons Producing Balloons
05 麗莎 蘭道爾(Lisa Randall)
彎曲的旅行
Theories of the Brane
06 尼爾 圖羅克(Neil Turok)
時間之前
The Cyclic Universe
07 肖恩 卡羅爾(Sean Carroll)
宇宙為何是今日之貌?
Why Does the Universe Look the Way It Does ?
08 馬丁 里斯(Martin Rees)
我們是被模擬出來的嗎?
In the Matrix
09 李 斯莫林(Lee Smolin)
從思考本質著手
Think About Nature
10 倫納德 薩斯坎德(Leonard Susskind)
我們的宇宙只是宇宙景觀的一個角落
The Landscape
11 李 斯莫林(Lee Smolin)倫納德 薩斯坎德(Leonard Susskind)
人擇原理
The Anthropic Principle
12 卡洛 羅韋利(Carlo Rovelli)
科學與確定性無關
Science Is Not About Certainty
13 勞倫斯 克勞斯(Lawrence Krauss)
空非空
The Energy of Empty Space That Isn’t Zero
14 布賴恩 格林(Brian Greene)沃爾特 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 保羅 斯坦哈特(Paul Steinhardt)
我的愛因斯坦
Einstein: An Edge Symposium
15 彼得 伽里森(Peter Galison)
愛因斯坦與龐加萊
Einstein and Poincaré
16 拉斐爾 布索(Raphael Bousso)
在更大的尺度上思考宇宙
Thinking About the Universe on the Larger Scales
17 賽斯 勞埃德(Seth Lloyd)
量子猴子
Quantum Monkeys
18 弗蘭克 維爾切克(Frank Wilczek)
獲得諾貝爾獎之后
The Nobel Prize and After
19 史蒂芬 斯托加茨(Steven Strogatz)
誰會關心螢火蟲?
Who Cares About Fireflies?
20 戴維 多伊奇(David Deutsch)
構造者理論
Constructor Theory
21 貝努瓦 曼德爾布羅特(Benoit Mandelbrot)
粗糙度無處不在
A Theory of Roughness
宇宙學的黃金時代
阿蘭 古斯
宇宙暴脹理論之父
戴維 施拉姆(David Schramm)認為,我們所處的今天,是宇宙學的黃金時代。這話說得千真萬確!當下的宇宙學研究正在從一系列不靠譜的推測,轉變為真正的硬科學分支,它的各種理論可以得到觀測的檢驗和發展。宇宙學最有意思的領域之一,是對宇宙背景輻射的不均勻性起伏的預測,這正是我一直以來深度參與的領域。我們認為,宇宙背景輻射是宇宙大爆炸之后的熱量余暉。這種輻射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它在所有方向上均勻統一,在忽略了背景輻射中地球相對運動的影響之后,輻射的均勻性達到了十萬分之一的精度。
我深度研究的理論稱為宇宙暴脹理論,這一理論似乎是對宇宙均勻性的解釋。均勻性并不容易理解。你也許會認為,取出烤箱的比薩從熱變涼的過程所體現出的物理學基本原理,就能解釋宇宙的均勻性——事物傾向于達到統一的溫度。實際上,通過宇宙學方程算出宇宙在任意給定的時間里膨脹得有多快,物理學家就可以計算出達到均勻性所需要的時間。
物理學家發現,為了實現整個宇宙背景輻射的均勻性,宇宙需要足夠快地冷卻,信息必須以100倍光速的速度傳播。但是,根據現有的所有物理學理論,任何事物的運動速度都不會超越光速,因此宇宙均勻性的現象就無法得到解釋了。大爆炸理論的經典版本不得不簡單粗暴地假設,宇宙從一開始就是各向同性的,即完全的均勻。
宇宙暴脹理論是標準大爆炸理論的擴展,它進一步描述了最初驅動宇宙膨脹的原因。在大爆炸理論的經典版本中,膨脹是初始假設,也就是不需要任何解釋。經典大爆炸理論算不上一個完整的大爆炸理論,它只能算是描述大爆炸結果的理論。暴脹提供了回答宇宙大爆炸結果的可能答案,目前這個回答看起來幾乎是確定的正確答案。
宇宙暴脹理論利用了現代粒子物理學的結果。粒子物理學預測,高能狀態存在特殊類型的物質,這些物質會導致引力轉向,產生排斥力。暴脹理論認為,早期宇宙包含至少一定量的這種特殊物質。其結果是,你只需要很少一點的這種物質,就可以使排斥力劇烈增大,達到足以覆蓋整個可觀測宇宙的范圍。
由于在暴脹模型中宇宙可以從極端微小的狀態開始演化,所以宇宙暴脹理論對可觀測宇宙的均勻性作出了簡單、有效的解釋。在早期宇宙微小的范圍內,宇宙有充足的時間實現溫度和密度的均勻性,這與房間中的空氣會充滿整個空間從而實現密度均勻的機制相同。并且,如果你將房間孤立起來,足夠長的時間之后,溫度也會達到一致。對于微小的早期宇宙,在暴脹模型的開始之初,宇宙的歷史有足夠的時間讓這些機制發揮作用,最終促成宇宙達到幾乎的均勻狀態。暴脹接管和放大了這些微小區域,將其變得足夠大,直到充滿整個宇宙,將其均勻性與宇宙膨脹開始時保持一致。
當這一理論最初得到進一步發展時,人們開始擔心我們把宇宙設想得過于均勻。宇宙最令人驚嘆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均勻性,但并不意味著均勻。我們有星系和恒星,有星系團和各種復雜的結構,這些都需要我們對其進行進一步解釋。如果宇宙開始于徹底的均勻性,它將一直保持這樣的均勻,也就不會使物質聚集或是產生特殊的結構。
我相信史蒂芬 霍金是及時個回答了這個問題的人。他指出,量子效應可以拯救我們,雖然他早期的計算不夠。真實世界不是被經典物理學描述的,盡管它很厲害,也可以給我們提供描述事物的決定性方程。但是真實世界,根據我們對物理學的理解,需要量子力學進行描述。這意味著,一切都是概率問題。
我們感知的“經典”世界中,每個物體都有確定的位置和運動軌跡,它們其實只是量子理論預言的不同狀態的平均值而已。如果我們在這里采用這種觀念,至少走對了大方向。這意味著,我們在經典方程中預言的均勻密度僅僅是量子力學密度的平均值,真實值在一個范圍內波動,只是位置有所不同。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使早期宇宙的密度可以在某些地方更高一點,而在另一些地方略低一點。
這樣,在暴脹結束時,我們期待,在物質幾乎均勻的密度上能泛起輕微的漣漪,而且是可以實際計算的漣漪。坦白地說,我們對粒子物理學的了解還不夠,還不能預測這些漣漪的尺度。但我們可以計算的是,這些起伏的強度依賴漣漪的波長。也就是說,所有尺度的漣漪都存在,你可以計算不同尺度的漣漪具有怎樣不同的強度。你還可以討論我們稱為“頻譜”(spectrum)的東西,我們利用這個詞地描述聲波。當談論聲波的頻譜時,我們討論的是不同波長的聲音具有怎樣不同的強度。同樣的分析也適用于早期宇宙,早期宇宙不同漣漪的不同波長有著各自的強弱程度。今天我們可以在宇宙背景輻射中看到這些漣漪。
我們能看見它們,算得上是現代科技的奇妙貢獻。1982 年當我們及時次預言這種起伏的時候,天文學家還無法注意到地球在背景輻射中運動的效應,這種效應大約占到千分之一的數量級。而我們討論的密度起伏的漣漪,只有十萬分之一的強度。也就是說,宇宙密度起伏的跡象,僅僅是我們當時能勉強觀測到的強度的1%。
我一直不相信我們能真正看到這些漣漪。這要比當前的觀測水平強100倍,這對天文學家來說太難以實現了。但是驚喜和光明在1992年到來了。具有7 度角分辨率(angular resolution)的COBE 衛星(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宇宙背景探測器)首次探測到了這些漣漪,當然僅僅是最長波長的漣漪,不過我們現在已經有了更好的觀測。現在的角分辨率已經遠遠小于1度,可以非常地測量不同波長的漣漪強度。這可是非凡的成就!
大約一年半以前,BOOMERANG 和MAXIMA 實驗了一系列獨特的聲明。兩個探空氣球實驗給出了宇宙在幾何上具有平坦性的強烈證據,這正是暴脹理論所預言的。在這里,平坦不是指二維平面,三維空間也可以平坦。根據廣義相對論,平坦的宇宙三維空間意味著不存在曲率。利用宇宙演化所引起的漣漪,你實際上可以看到空間的曲率。不過,一年半之前也出現了困擾人們的重大分歧,沒有人知道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他們測量到的頻譜圖像有幾個峰值。這些峰值是早期宇宙密度波的震蕩,這種現象被稱為共振(resonance),共振使某些特定波長的震動強度增加。測量證明了及時個峰值,恰恰就是我們期待中的位置和形狀。但我們沒找到第二個峰值。
為了用理論擬合數據,人們不得不假設宇宙中存在比過去認為的多了大約10 倍的光子,因為額外的光子可以產生某種阻尼效果,以使第二個峰值消失。當然,所有的實驗都有誤差。如果實驗多次重現,結果不會每次都一致。因此我們可以想象,第二個峰值只是因為運氣不好而恰好沒有被觀測到。盡管如此,如果宇宙包含了其他觀測已經得出的光子密度,峰值不可見的概率將下降為1%。因此預測和理論之間的分歧依然存在。
所有戲劇性的改變都發生在三四個月之前。現在第二個峰值不僅能看得見,而且高度與理論預期一致,一切觀測現在都可以地被理論預測。這真是太好了!雖然我知道在這條道路上我們一定還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我們有了一幅漂亮的圖景,目前來看,它確認了早期的宇宙暴脹理論。
我們當前關于宇宙的圖景面臨著一些新困境,這些問題都是兩三年前出現的。為了擬合數據,匹配觀測,我們必須假設宇宙中存在我們過去不知道的新能量。這種新成分通常被稱為暗能量。就像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樣,我們依然對它的細節所知甚少。它就像是我們之前談論過的排斥力,是早期宇宙中驅動暴脹的元素。事實上,我們今天的宇宙依然充滿了類似的物質。雖然反引力效果比早期宇宙存在過的效果微弱多了,但我們非常確定的是,今天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脹,這正是暗能量作用的結果。
雖然我試圖對我們已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進行宣傳,但這其中仍然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比如,我們依然不清楚宇宙組分中最充足的物質的性質。暗能量占宇宙總質量(能量)的60%,我們卻不了解它到底是什么。它可能是真空能本身,但我們并不知道更多細節。另外,被我們稱為暗物質的部分占宇宙總質量的30%甚至40%,我們同樣不了解它。暗能量產生排斥力并且平滑分布,暗物質像普通物質那樣受到引力作用,它彼此吸引并且成團,但我們不知道它的構成。而我們已經認識的質子、中子、普通物質的原子和分子,只占宇宙總質量的5%。
在宇宙學領域,我們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但同時,我們目前掌握的理論還遠遠沒發展到說明一切的程度。
偉大頭腦的偉大之處,絕不在于他們擁有“金手指”,可以指點未來;而在于他們時時將思想的觸角延伸到意識的深海。他們發問,不停地發問,在眾聲喧嘩間點亮“大問題”和“大思考”的火炬。
段永朝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建筑學家威廉 J.米切爾曾有一個比喻:人不過是猿猴的1.0版。現在,經由各種比特的武裝,人類終于將自己升級到猿猴2.0版。他們將如何處理自己的原子之身呢?這是今日思想者不得不回答的“大問題”。
胡 泳
博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對話偉大的頭腦”這套書中,每一本都是一個思想的熱核反應堆,在它們建構的浩瀚星空中,百位大師或近或遠、如同星宿般璀璨。每一位讀者都將擁有屬于自己的星際穿越,你會發現思考機器的100種未來定數,而奇點理論不過是星空中小小的一顆。
吳甘沙
馭勢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
一個人的格局和視野取決于他思考什么樣的問題,而他未來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現在的閱讀。這套書會讓你相信,在生活的茍且之外,的確有一群偉大的頭腦在充滿詩意的遠方運轉。
周 濤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互聯網科學中心主任
作為美國著名的文化推動者和出版人,約翰 布羅克曼邀請了世界上各個領域的科學精英和思想家,通過在線沙龍的方式展開圓桌討論。“對話偉大的頭腦”這套書就是活動參與者的觀點呈現,讓我們有機會一窺“強大腦”的獨特視角,從而得到思想上的啟迪。
茍利軍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第十一屆文津獎”獲獎圖書《星際穿越》譯者
未來并非如我所愿一片光明,看看大師們有什么深刻的思考和破解之道,也許會讓我們活得更放松一些。
李天天
丁香園創始人
與偉大的頭腦對話,雖然不一定讓你自己也偉大起來,但一定是讓人擺脫平庸的好方式之一。
劉 兵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以科學精神為內核,無盡跨界,Edge 就是這樣一個精英網絡沙龍。每年,Edge 會提出一個年度問題,沙龍成員依次作答,終集結出版。不要指望在這套書里讀到“ABC”,也不要指望獲得完整的闡釋。數百位精英在這里直接回答“大問題”,論證很少,銳度卻很高,帶來碰撞和啟發。剩下的,靠你自己。
王 爍
財新傳媒主編,BetterRead公號創始人
術業有專攻,是指用以謀生的職業,越專業越好,因為競爭激烈,不專業沒有優勢。但很多人誤以為理解世界和社會,也是越專業越好,這就錯了。世界雖只有一個,但認識世界的角度多多益善。學科的邊界都是人造的藩籬,能了解各行業精英的視角,從多個角度玩味這個世界,綜合各種信息來做決策,這不顯然比死守一個角度更有益也更有趣嗎?
蘭小歡
復旦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
如果每位大思想家都是一道珍饈,那么這套書毫無疑問就是至尊佛跳墻了。很多名字都是讓我敬仰的當代思想大師,物理學家麗莎 蘭道爾、心理學家史蒂芬 平克、哲學家丹尼爾 丹尼特,他們都曾給我無數智慧的啟發。
如果你不只對瑣碎的生活有興趣,還曾有那么一個瞬間,思考過全人類的問題,思考過有關世界未來的命運,那么這套書無疑是好的禮物。一篇文章就是一片視野,讓你站到群山之巔。
郝景芳
2016年雨果獎獲得者
布羅克曼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智慧催化劑”。
斯圖爾特 布蘭德
全球概覽》創始人
布羅克曼是個英雄,他使科學免于干澀無趣,使人文學科免于陳腐衰敗。
杰倫 拉尼爾
虛擬現實之父
好書!活動入手!
一本介紹當今宇宙學最前沿理論的佳作!采訪對象的每一位都是當今宇宙學界的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