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簡史:起源與歸宿》是斯蒂芬·霍金在英國劍轎大學所作的七場講學,包含了他畢生鉆研宇宙學的精華,精辟扼要。即使略具基本科學知識者,讀了這七講,對宇宙創世的奇妙壯麗,也能一窺梗概。
這些演講不僅閃耀著霍金智慧的光環,而且體現出他特有的機智。談到花費了他十幾年時間的黑洞研究時,他說道:"這似乎有點像在煤窖里尋找一只黑貓。"霍金從人類認識宇宙的歷史談起,從亞里士多德確認地球是一個圓球,到哈勃發現宇宙正處于膨脹之中,其間經歷了兩千多年。以此作為起點,他探究了現代物理學的諸多領域,包括宇宙的起源(即大爆炸)、黑洞的性質,以及時空等理論。,霍金提出了現代物理學尚未解決的若干問題,特別是如何把所有的局部性理論結合成一種"統一的萬物之理"他斷言:"如果我們找到了這一問題的答案,那將會是人類理性的終極勝利。"
在《宇宙簡史:起源與歸宿》中,霍會就宇宙以及我們在宇宙中的地位問題,向讀者展現了一次引人入勝的探索式旅行。對任何曾仰望過夜空,并想知道那里曾經發生過什么,以及如何演變為如今狀態的人來說,《宇宙簡史》無疑值得一讀。
宇宙簡史:起源與歸宿》作為霍金揭秘宇宙奇史的劍橋演講合集,明晰而機智地解釋了宇宙物理的復雜現象,具有很強的科普性和可讀性。由中科院著名天文學家、上海天文臺前任臺長趙君亮翻譯并導讀。附贈的英文原文也能幫助廣大讀者更好地領會霍金的語言魅力,提高英文學習水平。
斯蒂芬·霍金(1942— )作為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他擔任的是牛頓的教席。他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天才之一,被推崇為繼愛因斯坦之后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宇宙模型因他的工作得以改觀,宇宙萬物的內容也因此而重新界定。著有《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等暢銷全球的科普巨作。
引
第1講 有關宇宙的若干觀念
第2講 膨脹的宇宙
第3講 黑洞
第4講 黑洞并非黑不可知
第5講 宇宙的起源與歸宿
第6講 時間的方向
第7講 萬物之理
名詞對照表
英文原文
引
我想嘗試通過這一系列講座,來闡明我們所認識的宇宙史之基本輪廓,從大爆炸到黑洞。在及時講中我將簡要回顧過去年代中有關宇宙的若干觀念,以及如何取得目前的宇宙圖像。您也許可以把這稱為宇宙史的歷史。
在第二講中我要說明的問題是,如何從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兩種引力理論推斷,宇宙不可能是靜態的;它只能處于膨脹或收縮之中,兩者必居其一。接下來的推論是,在100億到200億年之前的某個時間,宇宙的密度為無窮大。這一時刻稱為大爆炸,宇宙應該由此誕生。
第三講的內容與黑洞有關。當一顆大質量恒星,或者質量更大的天體,在自引力作用下發生坍縮,便可以形成黑洞。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如果有人愚不可及,一步跌入黑洞,那就會一去不返,永遠消失。他們絕不可能再度從黑洞中逃逸出來。相反,對這樣的人來說經歷會是非常痛苦的,等待著他們的是最終到達一個奇點。但是,廣義相對論是一種經典理論——這就是說,它沒有考慮到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
在第四講中我將要闡明量子力學如何允許能量從黑洞中逸出,黑洞并非人們所描繪的那樣黑不可知。
第五講的主題涉及把量子力學的一些觀念用于大爆炸和宇宙起源。由此引出的重要概念是,時空可以在范圍上是有限的,但沒有邊際,或者說它是無界的。這有點像地球的表面,不過還得增加兩維。
第六講中所要討論的問題是,盡管物理學定律就時間上來說是對稱的,但這種新的、有關宇宙邊界的設想,也許可以用來解釋過去和未來為什么會有霄壤之別。
,第七講中我要闡述的是,人們如何盡力尋求一種統一理論,以能囊括量子力學、引力以及其他所有的物理學相互作用。一旦做到這一點,我們將會真正理解宇宙以及我們在宇宙中之地位。
第五講 宇宙的起源與歸宿
在整個20世紀70年代,我的主要工作一直是研究黑洞。然而,1981年當我參加在梵蒂岡舉行的一次宇宙學討論會時,我對涉及宇宙起源的一些問題的興趣再度被激起。當天主教會試圖為一個科學問題立法,宣稱太陽在繞地球轉動時,曾對伽利略犯下了一個極為惡劣的錯誤。幾個世紀后的今天,教會認定了比較好的做法是應當邀請一批專家就宇宙學方面為它提供建議。
在會議結束時,與會者獲準謁見教皇。他告訴我們,研究大爆炸之后的宇宙演化并無不當,但不應該探究大爆炸本身,因為此乃創生時刻,故而應為上帝之杰作。當時,令我欣慰的是教皇并不知曉我剛在會上所作報告的題目。我可不想重蹈伽利略命運之覆轍;我對伽利略寄以很大的同情,原因之一在于我恰好是在伽利略逝世300周年那24小時出生的。
熱大爆炸模型
為了說明我的那篇論文所談及的內容,首先我將根據被稱為"熱大爆炸模型"的學說,來闡述人們所普遍接受的宇宙演化史。這一學說承認,自大爆炸以來,宇宙可由弗里德曼模型表述。在這類模型中您會發現,隨著宇宙的膨脹,宇宙中物質和輻射的溫度在不斷下降。因為溫度就是對粒子平均能量的一種量度,這種冷卻過程便會對宇宙中的物質施以重大的影響。在溫度非常高的時候,粒子會以極高的速度朝著不同的方向運動,結果是粒子不可能因核力和電磁力的吸引作用而彼此集聚在一起。但是,隨著溫度的降低,可預料到的情況是粒子會互相吸引并開始聚集起來。
在大爆炸瞬間,宇宙的尺度為零,因而溫度必然為無窮大。但是,隨著宇宙的膨脹,輻射的溫度會不斷下降。在大爆炸之后的1秒鐘,溫度會降低到約100億度。這大約是太陽中心溫度的1000倍,不過氫彈爆炸時就會達到這么高的溫度。在這一時刻,宇宙的主要成分應當是光子、電子、中微子以及它們的反粒子,同時還會有一些質子和中子。隨著宇宙繼續膨脹,溫度進一步下降,在碰撞過程中電子和電子對的產生率,會變得低于它們因湮滅而消失的速率。于是,大部分電子和反電子會彼此湮滅,產生出更多的光子,只剩下為數不多的電子。大約在大爆炸后的100秒,溫度會下降到10億度,這也是最灼恒星內部的溫度。到達這一溫度時,質子和中子所具有的能量已不足以擺脫強核力的吸引作用。它們開始可以結合在一起,生成氘(即重氫)原子核,其中包含了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然后,氘核又會與別的質子和中子結合,生成含有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的氦核。此外還會生成少量的兩種較重的元素,即鋰和鈹。
可以計算出,在熱大爆炸模型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質子和中子會轉化成氦核,同時還生成少量的重氫和其他一些元素。多余的中子衰變為質子,也就是普通氫原子的核。這些理論預期值與觀測結果非常吻合。熱大爆炸模型還預言,我們應該能觀測到從早期灼熱階段所遺留下來的輻射。不過,由于宇宙膨脹,這種輻射的溫度應當已降低到溫標幾度。這就解釋了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在1965年所發現的微波背景輻射。因此,我們確信已取得了正確的圖像,至少可以追溯到大爆炸后的一秒鐘左右。在大爆炸后僅僅過了幾個小時,氦和其他元素的產生過程即告停止。而且,在這之后接下來的約100萬年時間內,宇宙只是表現為繼續膨脹,而沒有發生太多的其他事情。最終,一旦溫度跌至幾千度時,電子和原子核便不再具有足夠的能量來克服它們之間電磁力的吸引作用。這時,它們就會開始結合在一起,并生成原子。
從整體上看,宇宙仍然會繼續膨脹,同時溫度繼續降低。但是,在那些密度略高于平均密度的區域內,額外的引力吸引作用會使膨脹減慢下來。這一過程最終會使某些區域不再繼續膨脹,并再次出現坍縮。在坍縮過程中,由于區域之外物質的引力作用,這些區域就有可能開始呈現少量的自轉。隨著坍縮區范圍漸而變小,自轉速度會越來越快——這種情況就像在冰上做旋轉動作的滑冰者,一旦他們把雙臂收緊,轉動的速度就會加快。,當這類區域變得足夠小時,其轉動速度之快足以與引力作用取得平衡。有自轉的盤狀星系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誕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星系中的氣體會碎裂成一些較小的云塊,它們會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發生坍縮。收縮過程中氣體的溫度會增高,一旦溫度變得足夠高時,核反應就開始了。這類反應又會使氫轉變為氦,期間所釋放出的熱量使壓力增大,于是云塊不再進一步收縮。這種狀態的云塊便是像我們的太陽那樣的恒星,它們可以維持很長的時間,期間氫燃燒轉變為氦,所產生的能量則以熱和光的形式向外輻射。
對質量更大的恒星來說,由于引力作用更強,需要有更高的溫度與之取得平衡。于是,核聚變反應會進行得非常之快,在大約只有1億年的時間內恒星的氫燃料便會消耗殆盡。這時,它們會表現為略有收縮,并隨著溫度的進一步升高開始把氦轉變為更重的元素,如碳和氧。然而,這一過程不會釋放出太多的能量,于是危機便出現了,那就是我在有關黑洞的那一講中所描述的場景。
人們還沒有弄清楚接下來將會發生些什么情況,不過看來恒星的中心區有可能會坍縮成某種非常致密的狀態,如中子星或者黑洞。恒星可能在一次劇烈的爆炸中把它的外層向外拋出,這就是超新星爆發,此時恒星的亮度會超過星系中所有其他的恒星。恒星在行將壽終正寢之際所產生的一些較重元素,會被拋回到星系內的氣體中,它們為生成下一代恒星提供了部分原材料。
我們自己的太陽含有2%左右此類較重的元素,因為它是一顆第二代(或第三代)恒星。太陽在大約50億年前由一塊自轉氣體云形成,而氣體中含有更早時期超新星的碎屑。云塊中的大部分氣體經演化而形成太陽,或者被向外吹走。然而,有少量較重的元素會聚集在一起,并形成繞太陽做軌道運動的天體——行星,地球即是其中之一。
尚未解決的問題
宇宙從最初的極端高溫狀態開始,并隨膨脹而冷卻的圖像,與今天我們所取得的所有觀測證據都是一致的。盡管如此,仍有幾個重要的問題尚未得以解決。首先,為什么早期宇宙會有如此高的溫度?其次,為什么宇宙在大尺度上會如此均勻——為什么在空間中的不同位置、以及從不同的方向上看宇宙都是一樣的?
第三,為什么宇宙最初的膨脹速率會如此接近臨界值,從而恰好保障不會再度坍縮?如果大爆炸后一秒鐘時的膨脹速率哪怕只是小了10億億分之一,宇宙就會在達到它今天的大小之前再度坍縮。另一方面,要是一秒鐘時的膨脹速率增加同樣的數值,那么宇宙就會極度膨脹,以至于現在它簡直就會變得空無一物了。
第四,盡管事實上宇宙在大尺度上表現為高度均勻和各向同性,但其中不乏存在局部性的物質團塊,如恒星和星系。人們認為,這些天體是因早期宇宙中不同區域內存在少量密度差異而演化形成的。試問,這類密度漲落的起因是什么?
僅僅依據廣義相對論不可能解釋這些特征,或者說無法對這些問題給出解答。這是因為廣義相對論預言,宇宙最初時的密度為無窮大,也就是始于大爆炸奇點。在奇點處,廣義相對論和其他所有的物理學定律全都失效。我們不可能預言從奇點會發展出什么樣的東西來。正如前面我已解釋過的那樣,這意味著理論上同樣可以不考慮大爆炸之前發生的任何事件,因為這類事件對我們來說是沒有任何觀測效應的。時空應當有一個邊界,亦即發端于大爆炸。宇宙為什么應該從大爆炸瞬間開始,以一種確定的方式演化,并最終成為我們今天所觀測到的狀態呢?為什么宇宙會如此均勻,而且恰到好處地以臨界速率膨脹,從而不致發生再一次坍縮呢?如果能夠證明,有著多種不同初始結構的宇宙,都會演化成我們今天所觀測到那種狀態,那么人們便應當更為高興了。要是情況確實如此,那么從某類隨機性初始條件發展而來的宇宙,應該包含了若干個我們今天所觀測到的那種區域。也許還會存在一些與之很不相同的區域,不過這類區域可能并不適合于星系和恒星的形成。星系和恒星是進化成智慧生命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先決條件,至少就我們所知應該如此。因此,這些區域就不會包含能觀測到它們不同之處的任何生命。
在研究宇宙學問題時,必須考慮到選擇原理,即我們生活在宇宙中一個適合智慧生命的區域中。這個顯而易見的基本因素有時候被稱為人擇原理。相反,試想宇宙的初始狀態只有在經過極為仔細的選擇后,才能保障會演化出我們在自己周圍所看到的那些事物。如是,那么宇宙就不大可能包含任何會出現生命的區域。在前面我已介紹過的熱大爆炸模型中,早期宇宙階段并沒有足夠的時間能使熱量從一個區域傳遞到另一個區域。這意味著在誕生之初,宇宙中的不同區域必定有著嚴格相同的溫度,只有這樣才能說明下列事實:我們所看到的微波背景在不同方向上有著相同的溫度。還有,宇宙膨脹的初始速率必然經過非常的選定,從而保障在今天之前宇宙不會再次坍縮。這就意味著,如果熱大爆炸模型自時間起點以來都是正確的話,那么宇宙的初始狀態確實作了非常仔細的選擇。要想解釋宇宙為什么恰好應該以這種方式誕生是很困難的,除非借助上帝之手——上帝的本意就是要創造出我們這樣的生命。
暴脹模型
為了避免熱大爆炸模型在極早期階段的上述困難,麻省理工學院的艾倫·古思提出了一種新的模型。在他的模型中,許多不同的初始結構都可以演化成如目前宇宙的那種狀態。他認為,對早期宇宙來說,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作極高速的指數式膨脹。這種膨脹稱為"暴脹"——類似于每個國家中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出現的物價暴漲。物價暴漲的世界紀錄也許當推及時次世界大戰后的德國,當時一只面包的價格從原來的不到一馬克,在幾個月時間內漲到數百萬馬克。不過,在宇宙尺度上可能出現過的暴脹甚至比這還要大得多,僅僅在一秒鐘的極小一部分時間內,宇宙就膨脹了100萬億億億倍。當然,那時尚未有現在這樣的政府。
古思認為,宇宙從大爆炸誕生之際溫度極高。可以預料,在這樣高的溫度下,強核力、弱核力和電磁力全都會統一成單一的一種力。宇宙的溫度會隨膨脹而降低,同時粒子的能量應隨之減小。,應當出現所謂相變,而力與力之間的對稱性便會發生破缺。強力會變得與弱力和電磁力有所不同。一個常見的相變例子就是把水冷卻使其結冰。液態水是對稱的,在不同的位置或者不同的方向上都沒有差異。但是,一旦冰晶體形成后,這些晶體會有著確定的位置,而且會沿著某一方向排列成行。這么一來就破壞了水的對稱性。
就水而言,如果處理得當,可以使它處于"過冷"狀態。這就是說,可以把水的溫度降到冰點(0攝氏度)以下,但不會結冰。古思的觀點是,宇宙的特性可能會以類似的方式發生變化:溫度有可能跌至臨界值之下,而力與力之間的對稱性卻并沒有出現破缺。要是發生了這種情況,那么宇宙便會處于某種非穩定態,此時的能量會比發生對稱性破缺時來得大。這種特定的超額能量可以表現為具有某種反引力效應。它所起的作用,應當恰如某種宇宙學常數。
愛因斯坦在嘗試構建穩態宇宙模型時,在廣義相對論中引入了宇宙學常數。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宇宙應當已處于膨脹之中。因此,宇宙學常數的斥力效應會使宇宙以不斷增長的速率膨脹。即使在物質粒子多于平均值的那些區域內,有效宇宙學常數的斥力還是會超過物質的吸引力。所以,這些區域也會以某種加速暴脹的方式膨脹。隨著宇宙的膨脹,物質粒子間的距離便越來越遠。結果應當是留下一個不斷膨脹中的宇宙,且其中幾乎不含任何粒子。宇宙仍然會處于過冷態,而力與力之間的對稱性并沒有發生破缺。宇宙中的任何不規則性正是因為膨脹而被抹平了,這種情況就像氣球表面的褶皺,一旦把氣球吹脹,這些褶皺就會被抹平掉。因此,宇宙目前的平滑、均勻狀態,便可以從多種不同的非均勻初始狀態演化而來。膨脹的速率也會不斷逼近剛好能使宇宙避免再度坍縮所需要的臨界值。不僅如此,暴脹的概念還可以用來解釋宇宙中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物質。宇宙中,在我們所能觀測到的區域內大約有10 80 個粒子。所有這些粒子都是從哪里來的呢?答案是,根據量子力學,粒子能以粒子/反粒子對的形式由能量產生。但是,這馬上又會引出能量應來自何處的問題。答案是宇宙的總能量恰好為零。
宇宙中的物質是由正能量生成的。然而,由于引力的存在,所有的物質都會彼此互相吸引。對兩塊相互靠得很近的物質來說,它們所具有的能量要比同樣兩塊物質相距很遠時的能量來得小。這是因為把它們分開來一定要消耗能量。你必須抗拒引力的作用,使它們不致被吸引在一起。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引力場具有負能量。就整個宇宙而言,可以證明這種負引力能恰好與物質的正能量相抵消。所以,宇宙的總能量為零。
既然零的兩倍還是等于零,那么要是能使宇宙中的正物質能增大一倍,又使負引力能也增大一倍,則不會違反能量守恒定律。在宇宙的正常膨脹期內,隨著宇宙的變大,物質的能量密度會減小,因此上述情況便不會發生。然而,在暴脹時確實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在于盡管宇宙在膨脹,但過冷態的能量密度始終保持不變。當宇宙的尺度增大一倍時,正物質能和負引力能都增加了一倍,于是總能量仍然保持為零。在暴脹階段,宇宙的尺度極度增大。因此,能用于生成粒子的總能量值會變得非常之大。正如古思所說的那樣:"常說世間不存在諸如免費午餐之類的東西。但是,宇宙卻是最為豐盛的免費午餐。"
暴脹的結局
今天,宇宙并不以暴脹方式在膨脹。所以,必然存在某種機制,以能消去非常大的有效宇宙學常數。它會改變膨脹的速率,從加速膨脹變為在引力影響下的減速膨脹,而后者正是今天所看到的情況。可以預見到的情況是,隨著宇宙的膨脹和冷卻,力與力之間的對稱性最終會出現破缺,正如過冷態水最終總是會結冰一樣。那時,未破缺的對稱性狀態的多余能量會被釋放出來,并再度使宇宙升溫。之后,宇宙會繼續膨脹并冷卻,情況與熱大爆炸模型一樣。但是,宇宙為什么恰好以臨界速率在膨脹?為什么宇宙的不同區域有著相同的溫度?對此現在應當給出解釋。
在古思的原始思想中,他假設轉變為對稱性破缺的過程是突然出現的,這種情況有點像在極冷的水中冰晶的顯現。他的觀念是,就對稱性破缺后的新相而言,其中的"泡"應當是從舊相中生成的,情況就像是沸水中冒出的蒸汽泡。古思推測這些泡會膨脹,它們會互相碰在一起,直到整個宇宙進入新相。我和其他一些人曾經指出,這里的困難在于宇宙膨脹的速度是很快的,那些泡會迅速地彼此遠離,而不會互相并合。宇宙最終應當處于某種高度非均勻狀態,在某些區域中會保持不同力之間的對稱性。這樣的一種宇宙模型與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情況就不相一致了。
1981年10月,我曾赴莫斯科參加一次有關量子引力的會議。會后,我在史天堡天文研究所舉行了一次研討會,內容涉及暴脹模型和它的一些問題。聽眾中有一位年輕的俄羅斯人安德雷·林德。他認為,如果那些泡非常之大,就可以回避有關泡無法并合的困難。如是,則可以把宇宙中我們所處的區域包含在單個泡之內。為使這一思想能行之有效,在這個泡的內部,從對稱到對稱破缺的變化過程必須非常緩慢地進行,不過根據大統一理論,要做到這一點是有可能的。
林德關于對稱性緩慢破缺的思想是非常出色的,不過我曾指出他的那些泡會比當時宇宙的尺度還要大。我說明了可以換一條思路,即對稱性會在所有的地方同時破缺,而不僅僅是在泡的內部發生破缺。在這種情況下便會得出如我們所觀測到的那種均勻宇宙。為了解釋宇宙為什么會沿著既有的方式演化,緩慢對稱破缺模型是一種不錯的嘗試。但是,我和其他一些人已經證明,它所預言的微波背景輻射的變化要比實測結果大得多。還有,后來的一些工作也對早期宇宙中是否會存在恰當類型的相變提出了質疑。林德在1983年采用了一種更好的模型,稱為混沌暴脹模型。這種模型與相變無關,而且所給出的背景輻射變化之幅度亦恰到好處。這種暴脹模型表明,宇宙目前的狀態,可以由大量各不相同的初始結構演化而成。然而,并不能說每一類初始結構都應當會演化成我們所觀測到的那種宇宙。所以,即使是暴脹模型也并未告訴我們,為了生成現在觀測到的宇宙,為什么其初始結構就應該如此。我們必須轉而用人擇原理來尋求解釋嗎?所有這一切是否僅是一種幸運的巧合呢?那樣的話似乎有點自暴自棄的味道,是對我們為理解宇宙基本秩序所寄予的全部希望的一種否定。
量子引力
為了預測宇宙應該如何起源,人們需要一些在時間起點之際能得以成立的定律。如果經典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話,那么由奇點定理可知,時間起點應當始于密度和曲率均為無窮大的一點。在這樣的一點上,所有已知的科學定律全都會失效。也許可以設想,有一些新的定律在奇點處是成立的,不過在此類行為極其怪異的點上,哪怕是用公式來表述定律都非常困難,也無法通過實測來指導我們探知這些定律可能有的內容。但是,奇點定理的真實含意是,引力場變得非常強,因而量子引力效應就變得很重要:經典理論不再能很好地描述宇宙。所以,人們必須用量子引力理論來討論宇宙的極早期階段。下面我們將會明白,在量子理論中,一些常見的科學定律在任何場合都有可能成立,其中包括時間的起點。沒有必要為奇點假設一些新的定律,因為在量子理論中無需出現任何奇點。
我們迄今還沒有一種完整而又自洽的理論,以能把量子力學與引力論結合起來。但是,我們有把握確認這類統一理論應該具有的某些特征。其中之一便是,這種理論應該兼容費因曼根據對歷史求和,并用公式來表述量子理論的思想。按照這條途徑,從A點出發朝B點運動的一個粒子,并非如經典理論中所出現的那樣,僅有單一的歷史。現在的情況不同,粒子應該遵循時空中每一條可能的路徑運動。對于每一個這樣的歷史,都有兩個數與之相對應,一個是波的幅度,另一個則代表它在循環中的位置,即相位。
比如說,為了計算粒子通過某個特定點的概率,就要確認通過該點的每個可能的歷史,并對與所有這些歷史相對應的波求和,之后才能得到所需要的結果。但是,如果確實想要實現這些求和,我們便會遇到一些難以克服的技術問題。為繞開這些難題,的途徑是采用如下的特定處理方法:我們必須對有關粒子歷史的波求和,但用以表述這些歷史的并不是你我都能體驗到的實時,而是虛時。
虛時聽起來也許有點像科幻小說,不過實際上它是一種有明確含意的數學概念。要想避開為實現費因曼對歷史求和而在技術上出現的一些困難,我們必須采用虛時。虛時對時空有著一種奇妙的效應:時間和空間之間的區別不復存在。人們認為事件的時間坐標取為虛數的時空屬于歐幾里得時空,因為度規是按正向定義的。
在歐幾里得時空中,時間的方向與空間的各個方向不存在任何差別。另一方面,在實時空中,事件的時間坐標被賦以實數,因而不難發現差異之所在。時間方向處于光錐之內,而空間方向則位于光錐之外。我們可以把引入虛時視為只是一種數學手段,或者說是一種巧計,它用以就實時空來計算問題的答案。不過,也許其含意并非僅止于此。可能的情況是,歐幾里得時空乃是基本概念,而我們視之為實時空者只不過是我們想象中的虛構之物。
如果我們把費因曼對歷史求和的思想用于宇宙,那么現在與粒子歷史相對應的就是一種代表整個宇宙歷史的、完整的彎曲時空。鑒于上述技術方面的原因,必須把這些彎曲時空看作是歐幾里得時空。這就是說,時間是虛的,它與空間的各個方向是不可區分的。對于一個具有某種確定性質的實時空來說,為了計算它可能出現的概率,就要在具有這種性質的虛時中,把與全部歷史相對應的波相疊加。之后,才能弄清楚宇宙在實時中可能會有什么樣的歷史。
無邊界條件
在以實時空為基礎的經典引力理論中,宇宙的行為只有兩種可取的方式。或者它永遠存在,無始無終;或者在過去某個限定的時間,宇宙從奇點起有自己的開端。事實上由奇點定理可知,宇宙必然取第二種可能性。另一方面,在量子引力理論中還會出現第三種可能性。因為這時用的是歐幾里得時空,時間方向與空間的各個方向處于同等地位,故時空在范圍上可能是有限的,但并不存在構成邊界或者邊際的任何奇點。時空應當就像地球的表面,只是還多了兩維。地球表面在范圍上是有限的,但它并沒有邊界或者邊緣。
如果您駕船朝日落方向快速駛去,那么您不會因到達邊緣而墜落,或者說不會掉入一個黑洞。我明白這一點,因為我有過環球旅行的經歷。如果歐幾里得時空朝著無限遠的虛時回溯,或者從某個奇點出發,那么就會出現經典理論中的同樣問題,即要具體設定宇宙的初始狀態。上帝也許知道宇宙是怎樣誕生的,但我們不可能提出任何特定的理由,來推想宇宙會按某一種方式誕生,而不會取另一種方式。另一方面,量子引力理論則提出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在這種理論中,時空是不會有任何邊界的。因此,也就無需具體設定邊界處的行為。這里不會存在使科學定律失效的奇點,對時空也無邊際可言,人們無需不得不求助于上帝,或者去探究某種新的定律以能為時空設定邊界條件。人們可以說:"宇宙的邊界條件就是它沒有邊界。"宇宙應能做到充分自足,不會受自
斯蒂芬·霍金:明晰而機智地解釋宇宙物理的復雜現象……他的頭腦擁有無與倫比的力量。
——《紐約書評》
顯然具有教師的天賦——輕松、寬厚的幽默,以及擅長用源自日常生活的比喻來闡釋極其復雜的命題。
——《紐約時報》
克服疾病而成為世界物理學界的超新星。他不能書寫,甚至不能清楚地說話,但他正在超越大爆炸,躍向創造了宇宙的"幾何之舞"。
——《名利場》
看過霍金的介紹孩子就一直想要看他的書,但真貴,薄薄一本折后還得要恁多銀子,看來科學的份量就是不一般啊。以后看誰還敢說科學不能用金錢衡量!呵呵
始于奇點,終于崩塌,在宇宙的大尺度上,唯有一點或可確信:趨壞。
從中可以了解宇宙,了解自然的發展,也能體會到霍金的偉大思想,很好的書。
宇宙中的奇妙景象讓人很興奮,所以在網上購買了很多類似的書籍,很棒的書籍。
因為高三補課暫時還沒有時間去看這本書。等下周末補課結束一定要慢慢研讀這本書!希望可以給我一些關于物理關于時間關于世界的一些思考!
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每一位熱愛理科的人去借鑒,物流速度快,書包裝精美,內容詳實,很喜歡
除了想把大設計 時間簡史 果殼中的宇宙這三本好書用來收藏 也不錯錯過這一本書
明晰而機智地解釋宇宙物理的復雜現象?他的頭腦擁有無與倫比的力量。
沒讀呢 挺厚的 喜歡這類書籍 準備接下來的時間看看
宇宙永遠是神秘的,但是看完這本書讓我慢慢的有了一些認識,并且還有英文
這本書其實就是霍金演講稿,前面是翻譯的,后面有演講英文原版!
老公喜歡的,買來看看,在蘇州誠品書店看到的介紹
書里講的知識很全面,很詳細,很容易理解。霍金講得很好,書里還附有英文原版演講稿,超值!
這本是霍金的演講集,有部分內容和《時間簡史》重合。
買過好幾次了,這個版本很好,這些作品,通俗易懂,便于天文學知識的普及。
非常好,經常會買書和孩子一起看,讓孩子從小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這宣傳語說的是什麼 和書配不上啊 不過內容不要偏就好了 挺薄的
次印次頁數字數開本開紙張膠版紙J包裝平裝其他【媒體評論】 斯蒂芬·R霍金:明晰而機
該書用塑料薄膜封裝,郵寄到家時,沒有任何污損。書中主要講了霍金的宇宙理論,很容易理解,但不值得購買,書一共208頁,其中100頁是英文。雖然是雙12優惠時7折購買,感覺還是超貴,半價還可以考慮!
宇宙簡史:起源與歸宿(聽霍金講萬物之理,中英雙語,上海天文臺前臺長趙君亮翻譯并導讀)適合,孩子閱讀的好書
充滿著想象,看了后知道了宇宙原來有生有滅,地球的環境的變化原來也是宇宙演變的一部分,我們不用擔憂了。
前半本中文,后半本英文原文,其實你買霍金的果殼和時間簡史就夠了,這里面的內容有很多重復的。關鍵是,這本用紙一般,不像那兩本銅版紙很舒服
這本書寫得很好,細讀過以后發現了很多東西了解了以前不了解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對宇宙的喜愛,和關于宇宙的知識。
宇宙簡史是一部挺好的書,霍金寫的空間簡史也不錯。
霍金揭秘宇宙奇史的劍橋演講合集,明晰而機智地解釋了宇宙物理的復雜現象,具有很強的科普性和可讀性,孩子喜歡。
宇宙簡史:起源與歸宿(聽霍金講萬物之理,中英雙X語,上海天文臺前臺長趙君亮翻
《宇宙簡史:起源與歸宿》作為霍金揭秘宇宙奇史的劍橋演講合集,明晰而機智地解釋了宇宙物理的復雜現象,具有很強的科普性和可讀性。由中科院著名天文學家、上海天文臺前任臺長趙君亮翻譯并導讀。附贈的英文原文也能幫助廣大讀者更好地領會霍金的語言魅力,提高英文學習水平